我把很多年前臺灣卜學亮的歌詞抄下來給你: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仁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他勿施於人如以仁為本體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come on everybody一起來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1.人人皆有道德心性

2.人可通過此道德心性進行自我修養、自我凈化

3.社會中一切行政施設應以此道德心性為基點建立

4.宇宙秩序即道德秩序


核心思想是不染濁初心,即仁


禮/仁


仁、知、勇。因為人的原始狀態是:野蠻,因為需要自我保護;愚昧,因為困鎖於眼識;懦弱,的確卑微渺小。所以言:克己復禮。禮的核心是:中和。樂的價值在:和美。故訓詁: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扭曲偏執的經典:Steve Jobs掌中的科技和藝術完美演繹的Apple呢?也許正是中執至極的典型吧?多少人將「中庸之道」誤解成左右逢源兩邊討好八面玲瓏的太監型人格?其實問題在我,不在人。


去喜惡;得失之心,透過學習,來「明白事理」,以增進人類生活。

是故!

中庸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是故!

大學開宗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漁民


等級天註定,各人安其命。

三綱統五常,聽父服從君。

萬代喫土地,工商亂人心。

活著似動物,不知有魂靈。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


將「人類」視為一個整體,認為通過一定的組織方式,可以實現自我管理、自我進化!

其實儒家思想就是原始共產主義思想,特別是其中「仁」的觀念,就是「互助共生」的意思,這體現在很多民俗俚語上,比如「遠親不如近鄰」、「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都是這種「互助共生」觀唸的體現,只不過中國自漢以來,一直都是人口大國、地域大國,對組織管理的需求太強大,導致了自我進化的不足!

其實,如果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來看,漢唐宋元明清,中國一直都是全球經濟進化的主要動力!


為統治階級服務,促進天下太平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以養浩然正氣。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民而行王道。

其實《孔子家語》中有一篇儒行解,孔夫子回答魯哀公什麼是儒。不懂的可以去看看。

禮者,履也,理也。使萬物各安其道,各成其長。

禮以節人情,在克己,在適度。非為虛禮,誠於中,發於外。以正己正心,敬人敬事。使人舉止有度,亦為保生之道。所以中庸中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孔子講仁,孟子講義。


孔子死後,儒分為八。

如果從漢書藝文志來看,到戰國末期可分為兩個統:孟子之統和荀子之統。

孔子當然是仁禮(有些教材直接總結為仁,不全面)。理解孔子的話,論語和五經不可偏廢(教材多從《論語》理解孔子)。

孟子道仁義,言必稱堯舜。

荀子隆禮重法。

仁義與禮法,是儒家的雙輪,不可偏廢。


禮。

為什麼?仁。

如何做?立公心,舍利取義。


「仁義禮智信」,

讓我說的再詳細點啊,再詳細一點就是「溫良恭儉讓」,

肯定還有犟嘴的,說怎麼沒有「孝」,一個人要是深深認可並終生施行這幾個字,沒有不「孝」的。

倒是,天天把「孝」掛在嘴邊,天天為了一個「孝」字,鬧心鬧事的,竟然全然不記得前邊那十個字。不過,這種現象現在以及將來肯定會越來越少了。

為什麼?

家家只有一個孩兒。連爭執的機會都沒了。

所以,很多人不光不記得前邊那十個字,連後邊那一個字也不記得了。

山東老一輩農村人,大部分人是知道的,儒家核心思想基本上是天天掛在嘴邊的,骨子裡更是有的。諾,就那十個字,前五個字,基本上人人皆知。

如果這些老人家還活著,現在應該都快90多了。


格物而致知,致知而明理,明理而意誠,意誠而修身。


不要在這兒如饑似渴地等待乾貨滿滿的答案,那都是扯淡……要我說你就得去看書!

你這個問題提得就有問題

現在社會科學做學術科研的一個思潮是顛覆過去幾十年認識的,即與過去幾十年被思想意識形態與蘇聯模式籠罩的研究思路有巨大差異。

比如說我們上完高中,一說杜甫就是現實主義、一說李白就是浪漫主義;一說李清照、蘇軾就這派那派......貼標籤、扣帽子

可實際上不是這樣,你讀到的幾首或十幾首的詩詞選或許沒問題,可他們很多人都是一輩子幾萬首詩詞,一個這主義那派就能概括的了?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核心思想是什麼?兩千多年後的我們憑什麼就說「某某某」是孔子儒家的核心思想?過去兩千多年總結出來的核心思想難道沒有受到過很多偏頗的影響?

比方說,漢今文經學派古文經學派,董仲舒的儒學後世程朱理學因政治需求又有諸多不同之處(我並非是說程朱理學和董仲舒是因政治需求才出現)

所以我推薦你去看一些書

葛兆光先生是思想史研究學界的重要人物

錢穆先生《中國文化精神》

這些都是範圍比較大的書,解決你的疑問還需要一些內容更具體的書……但這個領域我不太瞭解,你可以自己去找一些書去讀。一定要選高校或者科研機構(如社科院)的學者寫的書,不要選社會上那些「國學大師」、「半吊子」!

當然這些老先生的研究也為必然就完全正確。一個是人無完人,誰都不能避免出錯;再一個,老先生們過去那種「做卡片」的方法和現在學者利用各種資料庫、檢索比起來,物質基礎差太多了……還有就是各種老先生們沒見過的材料也在被不斷發掘


道家的核心是天道,效法天地自然。而儒家則因天人分離,而以人的標準代替天地大道。只是努力去模仿天地,但實際是人的標準。所以儒家是以人倫定天倫的退而求次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教化對君子有用,但對小人及惡人無效,所以法家登場。法家對小人惡人則是病人用藥,亂世用兵的原則,。法家之後則天下大亂。這詳細講解脈絡清楚的有一人-白雲先生,可以看看。


由於人類是蛋白質撞擊糖類化合物形成的,所以現代人對於未來普遍秉承不服從的態度。但中華民族與高麗民族卻是例外。這兩個民族人性上強調對於未來的服從。所以其他民族把這種服從未來的例外人性稱之為「儒家思想」。現在讓我們回到過去,探究這種服從未來的人性。

不服從未來的人性轉變為服從未來的人性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

其一是古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前,中華民族與高麗民族長期處於飢餓與疲勞的亞健康狀態。這也是由兩個條件決定的。第一,東亞與東南亞地區人民進入文明社會前長期欠缺攝取蛋白質,容易疲勞。由於非洲是現代動物發源地。而東亞和東南亞距離非洲很遠,能夠遷徙到此地的動物鳳毛麟角,所以東亞和東南亞古人類攝取的蛋白質必定很少。動物蛋白質幾年到幾十年攝入不足會容易疲勞。幾百年至上千年攝入不足更會導致爆發力指標降低。現代普通的東亞人與東南亞人爆發力指標稍低於歐美人,遠不如非洲人則很能說明問題。另外,東亞人與東南亞人由於長期缺乏動物蛋白質攝入,導致普遍比歐美人苗條或纖細。第二,地處中國南方的越南與菲律賓等國氣候炎熱,盛產熱帶水果。由於水果有促進睡眠作用,所以越南與菲律賓等國人民進入文明社會前並沒有長期處於疲勞狀態。而除了海南省,進入文明社會前的中國基本不盛產水果,所以古中國人會由於缺乏深度睡眠更顯疲勞。

其二是古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時中華民族與高麗民族處於一天中最疲乏的下午至黃昏時間段。電子羣洗禮古人類,讓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至少持續了幾分鐘。強大的電流衝擊古人類大腦,持續幾分鐘後離開地球表面進入地球內部那一刻,剛進入文明社會的中華民族與高麗民族人民大腦必定處於這樣一種狀態-----「聽天由命,服從未來」。這與地球上其他民族人民大腦所處狀態完全不同。而同樣地處東亞的日本人民當時已經快進入夢鄉了。他們已經休息了一小段時間。所以現代日本人也不具備儒家思想。(即人性上也強調對於未來的不服從。)

現在儒家思想的核心指什麼想必你已經很清楚了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