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o,琉球分为南山、中山、北山三国,互相征战不休,又同时向明朝进贡。明太祖将这三国作为「大琉球」,列入不征之国。

1393年,21岁的尚巴志在伊霸按司的推荐下,接替父亲尚思绍担任佐敷按司,隶属于山南王。

山南、山北就是南山、北山的明朝一侧称呼,不要纠结……

在尚巴志的励精图治下,佐敷这一弹丸之地突然爆种,在1406年攻灭了中山国,奉自己的父亲为中山王,且将中山国的王都从浦添迁到了首里。

随后,1416年,尚巴志率兵消灭了北山国,北山王攀知安兵败自刃身亡。

在1421年父亲去世后,尚巴志继承王位,最后在1429年消灭了原先的宗主国南山,统一了琉球全岛。此时,琉球以北的两个人口较多的岛屿——与论岛与冲永良部岛也被传檄而定,德之岛在之后顺势臣服于尚巴志,南方的宫古岛、八重山也开始向尚巴志朝贡。

尚巴志的扩张

虽然说尚巴志的政权此时控制的人口也不过几万人,不过想想,他从一大村村长的儿子起步,消灭了三个明朝「不征之国」级别的朝贡国,是不是也显得「特别强大」?

尚巴志的孙子,第四代国王尚思达在1447年征服了奄美大岛。奄美北部的吐噶喇列岛也同时两属于日本与琉球。

第五代国王尚思金王起,琉球开始用兵攻打喜界岛(奇界岛),但是这个小岛意外的强大,加上琉球人少也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水军,因此迟迟没有使其臣服。

直到第七代国王尚德时,因为与明朝的朝贡、日本、朝鲜、马六甲和暹罗的贸易等,使得琉球的经济实力大规模提升,他在1466年亲自率领两三千的部队讨伐喜界岛,终于将喜界岛纳入囊中。接著又征服了庆良间群岛(马齿山),并且完善了对奄美大岛、宫古岛的统治制度。

但是,尚德王对外的「大规模用兵」激怒了群臣,而担任御物城御锁侧官(管理贸易的长官)一职的金丸则趁机收买人心。

尚德王在1469年以29岁的壮年去世,死因不明。其世子被群臣所杀,群臣拥立金丸为王。

也有尚德王在久高岛祭祀的时候与祝女陷入爱河,迟迟不归,尚德王在返回途中听到了发生政变,王族惨遭杀戮的消息,悲愤之余投海自尽的说法。

金丸冒认为尚德王之子,改名尚圆,获得了明朝朝廷的认可,开创了第二尚氏王朝。在灭亡前的最后时刻还在不停扩张的第一尚氏就此终结。

第一尚氏传七王,国祚六十四年。论统一琉球全岛开始计算,国祚更是只有四十年。但是第一尚氏王朝除八重山、与那国没有完全征服外,奠定了琉球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虽然全国只有十几万人口……)←__←


既然有了阿夫沙尔王朝,那比阿夫沙尔王朝还短命的桑德王朝必须榜上有名。国祚43年。如果算上定鼎天下之后到灭亡,那只有33年。

桑德王朝的创立人卡里姆汗,同样是部落起家,在纳迪尔沙死后的乱局中,逐渐坐大,并且学著纳迪尔沙同样先拥立了一个萨法维的王室作为沙哈。最后又把傀儡换成自己。桑德部落和古雍鲁部落缠斗十年之久,最终在1763年得以奠定胜局,把古雍鲁部落首领穆罕默德·哈桑的儿子阿迦·穆罕默德汗收为人质。

桑德王朝极盛时期领土

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这张地图里,怎么缺了一块呼罗珊,其实是卡里姆汗没有彻底消灭掉阿夫沙儿王朝,让他们在呼罗珊苟延残喘。当时阿夫沙尔的首领是沙鲁克·阿夫沙尔。

卡里姆汗定都设拉子,走亲民路线,更喜欢管自己叫」人民的代表「而不是沙哈。

走得也是亲民路线,定都设拉子,直到今天设拉子人民对卡里姆汗仍然抱有好感。他支持什叶派,维持公正的税收,且没有残忍的刑法(这些都与残忍的纳迪尔沙背道而驰)。而且授权了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伊朗建立据点,以便于在欧洲和印度的贸易中分一杯羹。由于他让这个国家在萨法维王朝末期的动乱中彻底摆脱出来,所以赢得了令人羡慕的美名。

卡里姆汗的城堡,塔楼的地基已经下沉

城堡正门

世界闻名的设拉子「粉红清真寺」

粉红清真寺

设拉子四景之一的哈菲兹墓

设拉子真正的宝藏——冰淇淋,和土耳其冰淇淋一样是那种加了兰花茎粘稠度特别高的,可是人家不玩那些花哨的,这么一份人民币三块

1779年,卡里姆汗去世,国家急速灭亡,很多时候都同时存在三个王位宣称人。最终桑德王朝亡于之前古雍鲁部落的人质,阉人阿迦·穆罕默德汗之手,卡扎尔王朝建立。


西晋立国时可以说得上是很强悍了,但仅仅过了一代皇帝,这个国家就在八王之乱中走向衰败,最后四分五裂。


到底是什么样的政变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葬送帝国呢?这件事情,还要从司马氏代曹说起。

楔子:三分归一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司马懿的生平,大家想必都比较熟悉。简单来说,曹丕与其子曹叡都比较短命,于是曹叡死后托孤于司马懿与曹爽,而司马懿最终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于嘉平元年,也就是公元 249 年干掉了曹爽,把持了魏国的朝政。

于是推司马懿上位的这些人就都不太爽。


为什么不爽呢?道理很简单,我们推你上位,是因为曹爽搞什么「正始改制」,动了我们的蛋糕。结果没想到司马懿你上来之后就弄死了曹爽,然后玩的比曹爽还大,你这不合适吧!


司马懿当然明白这点,所以他一方面加紧封官许愿,一方面开始著手控制关中和淮南这俩地方——关中是魏蜀两国对抗的重点地区,淮南则是魏吴对抗的焦点,常年屯有重兵。而司马懿在关中作战多年,根基深厚,所以没费多大劲就把关中给控制住了。


然而等到了淮南,出事了。


淮南军分区司令王凌表示你跟 sei 俩呢?把持朝政为非作歹你当我看不出来吗?盘他!


于是王凌拥立楚王曹彪,造反了。


王凌是王允(就是诛杀董卓的那位)的侄子,也是曹魏一等一的重臣,所以他这么一闹,影响那是十分的恶劣。更关键的是淮南地处魏吴对抗一线,你造反了,吴国趁机打过来怎么办?


所以司马懿顾不得当时自己身体不好,亲自带前去平叛。结果这么一折腾,叛是平了,司马懿的身体也造完了。要说有什么好处,那就是由于王凌同学造反时拥立了楚王,所以给了司马懿一个绝佳的借口把曹氏诸王都给半软禁起来了。


魏嘉平三年(公元 251 年)八月,司马懿一命呜呼,他儿子司马师上位掌舵,接了父亲的班。


曹魏的老臣们就更不爽了。

咋的,老子英雄儿好汉啊?这大魏是你家开的啊?你司马懿把持朝政也就算了,毕竟是先帝临终前钦点的托孤重臣,在我大魏南征北战几十年功勋卓著。现在你死了让儿子来管我们?想啥呢?


司马师很苦恼。


把这些人都弄死吧,力有不逮。天天让人戳脊梁骨吧,浑身难受。


最后思来想去,我建功立业吧。当年曹操是怎么干的?尽复天下十三州之九啊!最后那些个汉臣们嘴上叫得欢,身体还不是很诚实地迎接了大魏的统治?所以我也这么搞,我把蜀吴灭了,看你们还敢跟我叫唤不了。


于是嘉平四年(公元 252 年)十一月,司马师让自己兄弟司马昭指挥人马三路伐吴,大败。


嗯,看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还是琢磨琢磨打胡人吧。


于是嘉平五年(公元 253 年)又下令让陈泰讨胡。


无功而返。


这就很尴尬了,你想建功立业,问题是建不起来啊!最后没招了,维护大家既得利益,慢慢磨吧。于是司马师一边笼络朝中重臣,一边捏住兵权,随时准备跟朝中的反革命分子做斗争。结果朝中最大的反革命分子——小皇帝曹芳——跳出来了:朕要搞你!


公元 254 年,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反攻中原。按照惯例,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被派出去跟姜维作战,出征之前曹芳总是要检阅一下部队、讲两句话鼓舞一下士气的。曹芳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司马师跟司马昭两兄弟平时并不待在一起,他俩一个在中央把持朝政,一个在外面执掌兵权,确保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这次曹芳则准备借著自己检阅部队的机会,出其不意的干掉司马昭,然后夺取军权,掉头来再干掉司马师。


完美!


曹芳觉得自己规划好了所有的环节,然而有一件事,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那就是等到了发难的当口,曹芳自己怂了。


可你布置了这么久,连「天诛国贼」的诏书都写好了,最后怂了难道是打个哈哈开个玩笑就能混过去的么?显然不是啊!而且就在这年的二月,一小撮忠于曹魏皇室的臣子刚刚密谋了一次宫廷政变,被司马师提前得到风声将其一网打尽,所有的涉事人员都被全家杀光光了。所以司马师觉得你这届皇帝明显不行啊!废了,给老子换一个!


换谁呢?在太后的强烈要求下,换了个十四岁的宗室,高贵乡公,曹髦。


结果这一废立皇帝不要紧,淮南又叛了。


平吧!


于是「目有瘤疾」的司马师走上了自己父亲的老路:带病平叛,平叛之后迅速病逝升天,权力再次转移到了司马昭手上。


司马昭很难过。

比他更难过的,是小皇帝曹髦。


这位小皇帝据说年纪虽小,但「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就是说曹髦文如曹植,武比曹操。眼下司马师死在许昌,而司马昭则赶去探望自己的兄长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因此曹髦迅速下诏,对司马家掌门人的不幸逝世表示了衷心地慰问,并说哎呀,这个咱们刚平叛完,司马师怎么说死就死了呢?可难过死我了,不过幸好还有你司马昭在,这样吧,平叛刚结束地面上还不太平,您受累,在许昌给我照应著点外面成不?什么?司马师当初带出去的那些部队怎么办?那自然是带回洛阳啦!


这道旨意看上去貌似没什么问题,然而傻子也能想得出大军回到洛阳以后会发生些什么。不过到底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昭身边的幕僚果断指出咱们不能留在许昌!你要是跟队伍分开了,指不定就得出什么事!咱们跟队伍一起回洛阳!


于是在曹髦绝望的目光中,司马昭带著队伍回到了洛阳。这位小皇帝翻盘的最后一次机会也被残忍地画上了句号。


大局已定。


在这之后,淮南又发动了一次叛乱,又不出意料地被搞定了——咱们需要解释一下,张辽、曹仁、曹休、满宠这些昔日的曹魏大将都曾坐镇扬州,淮南人民跟曹氏家族的感情显然十分深厚。而作为军事重镇,淮南肯定也不缺兵马。因此在整个魏晋交接之际,大规模的军事叛乱基本都是从这个地方发动的。


此时的三国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烽烟满地、豪杰辈出的前三国时代了。什么辕门射戟、什么草船借箭、什么威震中原、什么血战长坂,都随著一众英雄奸雄枭雄的逝世而雨打风吹去了。此时吴国内部日常性忙著撕逼,国力内耗;而蜀国的掌门人是我们熟悉的刘禅,其治理水平毋须多言,大家都懂。只有魏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国力上远远超出两个对手。而三次淮南之叛以后司马昭的势力一再膨胀——通过之前的几次平叛,曹氏家族在地方上的死忠与残留势力基本上被解决殆尽。因此第三次淮南之叛被搞定之后三个月,朝廷上就开始有人要求给司马昭封晋公、加九锡的提议了!


这眼瞅著篡位的事就要提上日程了啊。


司马昭的野心曹髦知道,不仅曹髦知道,大魏满朝上下的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而曹髦也变得愈发绝望。终于在公元 260 年,濒临崩溃的曹髦带著宫中仅剩的忠于他的侍卫与奴仆向司马昭发起了一次荒诞的自杀式攻击!


这下问题大条了。

从上古时代开始,想做天子一般只有两条路,一个叫禅让,就是说你个人能力与品行过于突出,前一任天子觉得你太牛了,于是干脆你行你上了;另一个叫征伐,就是说现任天子昏庸无道,搞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你带领群众起义,救万民于水火。而一个臣子向主子动刀,那个叫篡弑,是要被钉到耻辱柱上被人唾骂的!


所以大家谁也不敢跟曹髦动手。


曹髦优势很大!


曹髦 A 了上去!


大伙说这啥玩意啊?这咋整啊?天子带头冲锋咱咋办啊?


司马昭的死忠,贾充站了出来——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在晋初的一系列破事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说大家不要慌,弄死他!


最后一个头铁的哥们——太子舍人成济——重拳出击,弄死了小皇帝。


曹髦甚至没有见到司马昭的面就死在了半路上,用自己的血见证了大魏末代皇族的尊严。


司马昭一下子就懵了。


一方面他篡位的条件还不充足,而另一方面全天下的指责都冲著他过来了,最后司马昭迫于压力,不得不把成济给族诛了。成济得到消息后整个人都不好了:老子可是为了你动手弄死的皇帝!你转头就把我给卖了??于是他光著身子蹿到房上破口大骂,司马昭的名声现在是顶风都臭八百里了。


煎熬中的司马昭只好在扶持了一个新的傀儡的同时加紧了攻蜀的步伐,终于,公元 263 年魏国伐蜀成功,司马昭总算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绝世之功了!


剩下的事情就相当简单了,公元 264 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而他的儿子司马炎则在次年自己父亲死后称帝,终结了魏国的国祚。而公元 280 年,司马炎又灭掉了东吴,统一了天下。


整个三国乱世,终于迎来了他的终结者。

序幕

司马炎统一天下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优雅地治理国家?


经过深思熟虑,司马家决定采取三个方针来管理国家。


首先是「宽」,对臣下要尽可能地宽厚一点,只要你们不扯旗造反,有点什么眷恋旧主之类的那都不叫个事!咱们晋朝用的本来就是大魏的班底,以前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只要大伙总体上拥戴我们司马家,剩下的都好说。


其次是「孝」,强调「以孝治国」。既然咱们司马家上位过程不太光彩,那么就尽量少谈「忠」这种事,多谈谈孝,孝道多好啊,长幼有序。


最后是「亲」。大魏怎么完的?自秦汉之后诸王虚封,手里没权啊!所以最后咱们司马家上位的时候宗室王爷没一个能打的,才让咱们有机可乘,这个教训是一定要吸取的。所以咱们司马家呢,自然就是要依靠宗室、发动宗室,用司马家的这些人把这锦绣河山管起来,这样外人就没机会乘虚而入啦!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太棒了。


不过以孝治国还是以法治国,其实都无所谓。当时连年战乱,人死了一茬又一茬,蜀汉投降的时候才二十八万户,东吴好一点,被灭的时候也不过五十二万户。因此晋朝统一天下以后一旦开始休养生息,人口啊生产力啊什么,马上刷刷的就回来了。


此时天下的形势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司马族人封王四处镇守天下,世家大族拥护朝廷,可以说大晋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之上。然而司马炎却不是很开心。


他不开心的原因很简单:他的太子司马衷是个傻子。


不是假傻,是真傻,智力测验都过不了 80 的那种。那句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就出自这位太子之口。


其实用傻子来形容他可能有点不太恰当,现代的精神病学将智力缺陷人群划分为「白痴」、「痴愚」和「愚鲁」三种,而学者们认为司马衷应当可以被划分到「愚鲁」这个等级里。司马炎当年立太子的时候司马衷只有 9 岁,他可能只是觉得自己这个儿子发育得稍稍有点慢,也没太在意这事。然而随著司马衷年纪越来越大,司马炎终于也醒悟过来了——朕这太子,是不是缺心眼啊?


正常来讲,知道自己立的太子缺心眼也好办,司马炎有子女 30 多个,虽然夭折了一些,不过想找个智力发育正常来的接班还是很容易的。可问题在于两点,第一,我大晋刚刚确定了以孝治国的基本方针,强调长幼有序,太子没有明显缺陷的情况下随便就换掉,不太合适;第二,司马衷成婚时间较早,这位太子的身后……可是有太子妃的。


这位太子妃姓贾,名南风。长相感人,性格粗犷,还大司马衷两岁。智力发育有缺陷的司马衷经常被自己的太子妃压得抬不起头来。而这位贾南风能被选为太子妃的原因也很简单:她爸爸叫贾充。


贾充咱们前边提过,他是司马氏反魏集团的核心骨干成员之一,亲自指挥了剿灭大魏皇帝曹髦「叛乱」的战斗,这名声比司马昭都臭。然而你说杀了吧,不是那么回事,毕竟人家背上骂名都是为了你们司马家。重用吧,也不是那么回事,总不能让天下人一直戳著司马家的脊梁骨吧?所以司马炎思前想后,决定逐渐疏远以贾充为代表的这些「乱臣贼子」。然后自己亲近一些忠正之士——这名声不就回来了么?


于是泰始末年(公元 270 年前后),河西鲜卑族作乱,司马炎马上表态:贾充你能力出众、才智卓绝,要不就去西边挂帅出征吧!


贾充当然不干,不仅贾充不干,当年一票帮著司马家族谋朝篡位的大臣们都不干——合著我们是卫生纸么?用的时候拿起来,用完了就丢厕所里冲掉?这丢到西边出征还回的来么?所以大家群策群力,最后想出来的办法就是让贾充的姑娘嫁给司马衷,这样贾充就可以以姻亲的身份留在中央了。


贾充的媳妇在这件事里出力巨大,她走的是皇后杨艳的路子,直接砸钱让皇后帮著说话。最后皇后吹了好久的枕头风,终于让司马炎点头同意了这桩婚事。由此,皇后所在的杨氏一族跟贾氏一族算是捆到了一起。


所以,假如司马炎想要换掉自己这位太子,就必须要同时换掉自己的太子妃,在得罪贾氏一族与皇后的杨氏一族。而他对自己这个傻儿子的几次试探,又在贾南风等人的通力协作下被糊弄了过去,因此司马炎在这个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件大事发生了。


咸宁二年,洛阳大疫,司马炎中招了。


这次瘟疫横行死人无数,正值壮年的司马炎差点一命呜呼,在小半年的时间里无法理事,贾充和齐王司马攸等几个人在关键时刻构成了西晋的权力核心。


齐王司马攸。


这哥们是司马昭的次子,后来因为司马师没儿子,就过继给了司马师。其个人能力出众,品行俱佳,极受司马懿器重。司马昭一度曾想传位给司马攸,后来因为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最终司马炎在「长幼有序」的口号下上了位。


而贾充也是齐王司马攸的老丈人。


眼下司马炎要挂,让谁继位?


对贾充来说,谁上位都一样啊!都是自己女婿嘛!让傻子干也是干,让齐王来干也是干,大家普遍认为那就不如让齐王来继位!


司马炎惊了,然后垂死病中惊坐起——扶朕起来!朕还能接著干!那什么,把贾充的兵权给我夺了!给朕打压齐王司马攸!至于朕这个缺心眼的太子……


嗯,反正是朕的种!朕看著挺好哒!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更何况司马衷在「愚鲁」的群体中还算是比较好的那一种,偶尔也会表现出接近于正常人的一面。因此司马炎最后没奈何地认了命——朕给你留下这片江山,再留下顾命大臣,你做个守成之君总没什么问题吧?


司马炎忘了一件事。


那就是司马衷或许能在大臣们的辅佐下做个守成之君,然而他的那个剽悍的太子妃贾南风,可能安分守己地做一个皇后么?


当然不能。


不过司马炎此时还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太子妃将在日后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他眼下的首要目标,是要重新平衡朝中的各方势力。因此在咸宁二年,他先是把自己的老丈人杨骏提拔为车骑将军、临晋侯;然后又在咸宁三年改封诸王,把自己几个成年的儿子都封了王。然后大封异姓功臣——顺便把军权进行了小小的调整,接下来就是继续坚定不移地祸害自己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表示为啥啊?干啥啊?有病吧?没完了?


一生气,憋屈死了。


于是眼下的晋朝里主要有两股势力,一股是以杨骏为首的后党;另一股则是司马宗室的诸位王爷们。至于剩下的那些功臣们,他们的位置虽高,手中的权力却在一直都在缩水。而杨骏虽然出身弘农杨氏(就是杨修的那个士族,只不过大家属于不同的分支),却粗鄙不文,相当的不受其他士族的待见,因此大家都杨骏的上位是充满怨念的。而杨家虽然本来也想跟别的士族一起玩耍玩耍,搞搞联姻什么的。结果却尴尬的发现,自己这姑娘死活嫁不出去!谁都不要!自己一提联姻这事,别人不是拒绝就是装疯,可以说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留。


司马炎觉得这事挺好,大家不待见你,你以后就老老实实地辅佐你外孙子我那个傻儿子吧!


成!杨骏一咬牙,索性彻底死了这条心,专心致志地把杨家绑到了司马炎的战车上。在司马炎执政的后期,杨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稳稳地站在了司马炎的一侧。


于是在惊涛骇浪中,司马衷磕磕绊绊的迎来了自己的胜利。让司马炎稍稍得到一点安慰的地方在于,自己的儿子虽然是个白痴,可孙子却聪明的很,只要皇位能顺利地传到自己孙子的手中,那么我大晋还是很有希望的嘛!


因此在太康十年,司马炎再次调整了诸侯王,将自己几个儿子的封国进行了调整,并让他们都督一方军事;皇孙司马遹则成为了这次事件中最大的收益者,他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广陵王——要知道,广陵这地方可是谣传说有天子气的。而同时宗室王爷里的老好人司马亮则被封为大司马、大都督。


司马亮乃是司马懿的四儿子、司马昭的弟弟。这位老王爷德高望重,不过才能平庸,没什么野心,把他捧起来,正好给司马衷保驾护航,顺便钳制杨骏。安排妥当之后司马炎觉得这下就稳了,内有杨骏与司马亮互相制约,外有诸王拱卫皇室,自己的好孙子又被提前加封为王,这等司马遹一成年,妥妥的就是个顺顺利利的权力转移啊!这还能有什么幺蛾子发生么?


事实证明,不仅有,而且幺蛾子还一桩接著一桩。


太康十年,司马炎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杨骏则终于露出了自己的毒牙。他跟皇后(大家应该还没忘吧?杨骏是外戚,皇后是杨家人)一起矫诏将自己任命为唯一的顾命大臣。


病榻上的司马炎这一次没能再「惊坐起」了,他不甘心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而他所选择的宗室代表司马亮则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司马炎当初选择司马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相信司马亮缺乏野心,即使在自己死后也不会有所异动。而此时司马亮则表示自己确实没有野心!我就是一个佛系的人!因此在明知道杨骏可能在宫中搞事的情况下,司马亮竟然什么也没有做!


杨骏本来是十分紧张的,他知道自己在朝中的人望一直都不太行,现在又矫诏把持了朝政,说不定大家已经在等著司马亮振臂一呼领兵天诛国贼了。因此杨骏做好了战斗准备,甚至动用了禁军将自己保护了起来,等待著司马亮可能的发难。


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


司马亮化身忍者神龟,用一种怂到令人发指的姿态,在人们的期待甚至是煽动下毅然而然的离开了洛阳,奔赴许昌。


杨骏长出了一口气。现在,这洛阳姓杨了。


杨骏控制朝政的手段其实相当简单粗暴,他用自己的外甥接管了近卫,然后在禁军中安插亲信,以确保军队的稳定。又巧妙地利用新皇司马衷的脑子有问题这点,要求所有的圣旨必须经过皇太后——也就是自己姑娘——的审批才能发布。然而朝中文武百官看杨骏的眼神就像在看小丑一样,丝毫没有掩饰他们对杨骏的鄙视,这让杨骏十分苦恼:我都这么牛了,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尊敬我!?恩!?


杨骏的兄弟杨珧和杨济是明白人,说哥咱不能这样,你这搞得跟篡位似的,咱们本来人望也不行,你还是别折腾了。要不把司马亮叫回来跟他一起治国得了。


这其实是个十分明智的选择,司马亮这人怂的要命,叫回来之后杨骏依然有机会把持朝政。然而杨骏却对此不屑一顾:你俩跟我闹呢?


杨骏表示,放权是不可能放权的,这辈子都不会再放权了。正经治国又不太会,就是把持朝政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打定主意的杨骏干脆把自己的两个兄弟都关在了家里——让你们废话多!然后开始实施自己的人心凝聚工程。


杨骏的人心凝聚工程继承了他一贯简单粗暴的作风,大把的金银与官职借著新帝登基的名义被撒了下去。其封赏之夸张匪夷所思。因此虽然大家对杨骏的印象并没有什么改观,然而毕竟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到底也就勉强接受了杨骏主政的现实。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骏是没有儿子的!因此大家普遍认为他虽然热衷权势,但却也只能是热衷权势而已了,难道他还能篡位不成?他篡位之后传位给谁呢?


给自己外孙子?现在的皇帝司马衷就是他的外孙啊!


给自己弟弟?没看人家已经把自己俩弟弟都关家里看起来了么!


所以大家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好像杨骏虽然是做的过分了一点,但是确实也没什么造反的理由。于是看在赏赐的份上,也就勉强原谅他了。


然而有一个人却不打算原谅他。


这个人就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

贾后乱政

其实杨骏是很忌惮自己这个阴险刻薄的外孙媳妇的,然而当时的情况让杨骏觉得自己的操作很稳——我内有外甥控制近侍、有亲信安插禁军,外有高官厚禄贿赂群臣,最关键的是,皇上那里我还有个太后压著,这种情况下你一个妇人能翻出什么浪花来?


贾南风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不但能翻,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20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拨开历史迷雾:那些人那些事为何被后人铭记

丧心病狂刘老湿 等 会讲点儿故事,略懂点儿历史,稍有点儿意思。

¥39.00 会员免费


那必然是被说臭了大街的大隋啊。

581年建国,589年灭南陈完成统一。几年后顺道又「闲著无聊」灭了林邑国,海阴郡的南极县纬度在北纬十三度附近,都快到湄公河三角洲了,不算三沙群岛的话,此为历代疆土最南极(当然,也不算大明的旧港宣慰司)。西边灭了吐谷浑,又进抵西域,高昌伊吾且末置郡县,没记错的话,这也是史上头一遭(十六国的前凉曾在高昌置郡县)。那歌咋唱的来著?文质彬彬、威风凛凛、怎么著气吞八荒。

嗯,618年灭亡,享年三十八岁。


长文预警,以下三个王朝加在一起不超过100年。

外加一个大家总听说却不明所以的游牧帝国。

第一个故事:

公元前256年,富农家的刘家老三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魏国,后举家搬迁到魏国的「丰邑」(如今徐州),没想到不久后魏国衰落,丰邑和隔壁的沛县被楚国染指。

  • 刘三5岁,秦昭襄王「稷」驾崩,也就是宣太后「芈月」的那个牛x儿子。
  • 刘三6岁,秦昭襄王的儿子「安国君」服丧一年,没想到正式称王3天就挂了。

同年,大商人吕不韦扶持的秦国流浪王子「异人」继秦王位,是为秦庄襄王。

  • 刘三9岁,仅仅在位3年的秦庄襄王早逝,年仅12岁的儿子「政」继位,吕不韦摄政。

同年,一个韩国人郑国跑到秦国修了个「郑国渠」,为本狭小的秦国关中带来千里沃土。

  • 刘三10岁,因感叹魏信陵君、赵平原君等「战国四君子」养了一票食客,吕不韦开始建设人才梯队,李斯被发掘。
  • 刘三13岁,他非常崇拜的魏国公子魏无忌去世,非常不爽。
  • 刘三15岁,为拉拢王后赵姬,吕不韦寻找x能穿车轮的大x男神嫪毐(lào ǎi)成为其相好。
  • 刘三18岁,秦王政22岁行成年礼,嫪毐权势熏天意图政变,小政初试牛刀粉碎之大鸟野心。
  • 刘三19岁,受嫪毐事件牵连,秦王以失职罢吕不韦相国,掌握权力。
  • 刘三22岁,因仰慕信陵君,刘三退而求其次寻找到了信陵君食客张耳,交谈甚欢。
  • 刘三23岁,李斯的老同学韩非到达秦国,为秦国缔造法术势结合大方针,随后被李斯迫害致死。
  • 刘三24岁,楚国大将项燕喜得孙子项籍,字羽,又被称作项羽。
  • 刘三26岁,秦国发动对山东六国中最弱小的韩国之战争。
  • 刘三27岁,韩国被灭,秦国开始发动对赵战争,将军王翦节节胜利。
  • 刘三28岁,赵国被灭,邯郸被占,秦始皇大杀赵王室。
  • 刘三29岁,感到唇亡齿寒的燕国,爆发荆轲刺秦事件,失败,燕国被吊打到就剩最后一口气。
  • 刘三30岁,秦王政借口楚王并未遵守承诺献出长沙以西领土,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大军攻占了楚魏交界的十几座城然后停战,在无后顾之忧情况下开始进攻中原的魏国,刘三紧密关注局势。
  • 刘三31岁,秦军水淹魏都大梁(开封)已三个月,魏国被王贲灭亡,刘三亲眼看见秦人在自己家这边设置了「泗水(川)郡」——但与此同时,秦派去灭楚的将军李信被楚国大将项燕打了个大败亏输。

因为魏国被灭,张耳不愿服务秦国,开始流亡。刘三返回老家丰邑,或许感叹生不逢时,侠客梦破灭,日渐游戏人生。

或许刘三还不知道,炎炎烈日只需阴凉处歇息,只要你有熬的住,太阳终会落山,黑暗的夜晚才是英雄的舞台。

  • 刘三32岁,老将王翦出马,楚国首都寿春被攻克,楚王被俘,项燕在淮南负隅顽抗。
  • 刘三33岁,项燕在安徽宿州兵败王翦,自杀。
  • 刘三34岁,江东吴越地被秦军占领,设会稽郡,楚国彻底灭亡,同年,燕国被灭——至此天下只剩下还在做梦当「东帝」的齐国。

刘三35岁,也就是公元前221年,齐国在几乎没怎么抵抗的情况下被灭,二傻子齐王建被俘——至此天下一统,秦王政在天下彻底推行郡县制,称「始皇帝」,秦帝国建立

  • 刘三36—41岁之间,意气风发的秦始皇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依崤函之固天下大稳——把全国各郡县的一把手都弄成了秦人,只留下办公室主任(主吏)、看守所所长(狱掾)、亭长(街委会治保主任)、三老(乡书记)等这些基层公务员由当地人担任。同时,命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有个大侠梦的三哥,看著越发稳定的天下很是没劲,离家在沛县当了个亭长也不正经上班,天天和白道的基层公务员和黑道的混子们玩耍,人到中年还不结婚,且和县里酒馆小寡妇生了个私生子刘肥,老爹表示你看你二哥现在老婆孩子都有了,我这大孙子刘濞都比你流弊。刘三不管,依旧去嫂子家蹭吃蹭喝,被厌恶。

  • 刘三42岁,秦始皇已经发动了对珠江流域的「南越人、西瓯越人」13年之久的战争终于结束,大量的赵国人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炮灰,但此一战也是「广东、广西」纳入中国版图之始,秦帝国领土空前庞大。

也就是这一年,外地土豪吕公逃荒来到沛县,沛县地头蛇刘三被这位吕公莫名看中,非要把自己女儿吕雉嫁给老刘,老刘大喜。

  • 刘三44岁,秦始皇觉得天下已固若金汤,开始琢磨长生不老,可能把自己吃的汞中毒了。随后大修工事,征发各地劳役,前往咸阳修筑宫殿。
  • 刘三45岁,作为基层公务员,押犯人到咸阳服役,走到芒砀山(安徽宿州萧县一带),人跑了不少,知道自己怎么都得被治罪的他,索性卖个人情放走所有人并逃亡,没想到引起一大票刑徒跟随,只能在芒砀山落草为寇。

刘三46岁,在山里基本要成野人了,秦始皇却在东巡时于巨鹿(河北邢台)暴毙。赵高设计逼死本应继位,在长城蒙恬手下戍边的公子扶苏,拥立小儿子胡亥继位,不久蒙恬也被逼死,王翦的孙子王离接管长城军团。

  • 刘三47岁,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又是安徽宿州)起义,「苦秦久矣」的各地百姓加上各地旧六国势力云集响应,自然包括不远处的沛县;三哥在沛县黑白两道的好兄弟们召唤刘三回来一同造反,并一起设计杀死沛县的秦人县令,有了根据地。
  • 刘三一看自己这破名太难听了,遂改名「刘邦」号称「沛公」打算实施展雄才成为一方诸侯,结果基本就没打赢过。反倒是他当年的大哥张耳跑到河北拥立了个赵国贵族复赵国,浙江项燕的儿子项梁拥立了个楚国已经放羊的王室也复国。

无奈,刘邦投奔项梁,和他大侄子项羽称兄道弟,反倒打了不少胜仗。

  • 刘邦48岁,秦国的文官少府——章邯,征伐了大量罪犯戴罪立功,没想到成为了秦国最后的希望,陈胜吴广战败被杀。章邯乘胜追击「齐国」,项梁来救,最终在「定陶之战」大败战死。
  • 刘邦49岁,本以为「楚国」不足为惧的章邯,开始向北围攻张耳扶植的「赵国」,同率领长城军团的王离一道,将赵王围困于巨鹿这个秦始皇挂掉的地方。

也就是在此时,项羽展示出其战斗天才,破釜沉舟打赢巨鹿之战,王翦的孙子最终被项燕的孙子击败

因为精锐都被拖住了,项羽的好兄弟刘邦暗搓搓的前往关中咸阳,接过了大秦朝的传国玉玺——秦帝国正式灭亡——国祚从刘邦35岁到49岁,一共14年

按理说,故事到这就算结束了,因为项羽毕竟势力远超刘邦,虽然鸿门宴没杀他,却给他封到了闭塞的汉中、巴蜀,让他当了个「汉王」,领土基本相当于三国的蜀汉。

但仅仅在这之后4年时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向北拿下秦国关中,占据咸阳,成为「秦国2.0」,随后按照秦国灭六国一样的模式搞掉东部势力,最终垓下之战逼死项羽。

说句题外话:项羽死后,一个叫做杨喜的小官,和同僚王翳、杨武、吕胜、吕马童分尸之,因此被封为「赤泉侯」,他的后代官越当越大,最终成为极度鼎盛的士族「弘农杨氏」,这个东西和我们之后的两个故事都有关。

  • 刘邦54岁,前202年,于山东曹县称帝建国,国号仍为「汉」,先定都于洛阳,后迁都于咸阳旁的「长安乡」,至此开始了大汉400年之国祚,此时距离秦统一六国也不过19年。

刘邦此时曾问老爹,你总说我二哥比我朴实肯干,置办了不少家业,你看看现在我俩谁家业大啊。

没想到他死后,他这朴实二哥的儿子吴王刘濞挑头搞起了倒霉的「吴楚七国之乱」

其实刘邦也明白,自己亲眼看著建起来的秦帝国大厦,绝非如它昙花一现的生命一般「根基不稳」,分封诸侯制度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秦正是因为其过于快速超前的政治模式,让自己成为了2000年历史的祭品。

刘邦手中的汉帝国,搞成了「郡国并行」制度,早已习惯郡县制、集权制的秦国故土仍推行旧制,而把自己的刘姓亲族全部封往曾经的旧六国土地,比如他私生子刘肥的齐国、他小老弟刘交的楚国、以及刘濞的吴国。

所以,遭受「七国之乱」的汉朝已不是当年的秦朝,在休养中缓慢推行秦制的大汉,最终由大将周亚夫平定叛乱。

随后继位的汉武帝,颁发「推恩令」,刘姓封国开始被各国王子平分,最终在汉朝中期后,完成了当年秦帝国的梦想,也让「汉」这个字,从一条江、一个城,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名字。

  • 刘邦56岁:率大军于山西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年迈的刘邦知道自己这一辈是别想彻底战胜匈奴了,于是以宗室和亲,和冒顿互为兄弟。

147年后,南匈奴呼韩邪归汉,北匈奴郅支单于被陈汤击败,喊出「明犯强汉,虽远必诛」。

第一个故事结束。


第二个故事:

刘渊,公元251年出生于山西忻州,别看叫这名,他爷爷其实叫于扶罗,是个趁是趁著黄巾之乱崛起的南匈奴首领,因为号称祖上冒顿单于是刘邦兄弟,等到他爸爸就已经汉化叫了「刘豹」,被曹操收编很是重用。

他出生的这一年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魏国权臣老狐狸司马懿终于挂掉,但国家权力已经彻底转移到自己的儿子司马师手里,也正是在这一年,蜀汉的姜维正在进行第五次北伐攻伐魏国。

  • 刘渊2岁,吴大帝孙权驾崩,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大侄子诸葛恪辅政孙亮。
  • 刘渊4岁,司马师病逝,弟弟司马昭继任权力,姜维再次北伐,又失败。
  • 刘渊5岁,曹魏将军诸葛诞(诸葛亮堂弟)造反(诸葛家三国到处押宝),姜维再次北伐。
  • 刘渊7岁,诸葛诞兵败,姜维失败,退回成都。
  • 刘渊11岁,姜维再次北伐失败,魏国开始由钟会、邓艾率领的大军反攻。

刘渊12岁,钟会军一直不克剑门,而邓艾反倒从西北甘肃越过700多里的无人区,杀出一支偏师奇袭四川江油,然后顺利攻入绵阳,阿斗吓得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 刘渊13岁,作为外族王子被送到洛阳当人质,司马昭很喜欢这个爱读书的匈奴小朋友,倍加关爱——因为蜀汉灭亡,交趾(越南)反叛,孙权年纪较大的孙子孙皓继位吴国皇帝。
  • 刘渊14岁,司马昭中风挂掉,儿子司马炎继承父亲王爵,孙皓开始倒行逆施,短暂迁都武昌。

刘渊15岁,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让,改国号「晋」,是为晋武帝。

  • 刘渊16——22岁,刘渊成为匈奴人中少有熟读各类经典的全才,极具性格魅力的它吸引了大批士族死党,尤其是此时鲜卑秃发(拓跋)部造反,司马炎屡次想重用之而未决。
  • 刘渊23岁,晋国六路大军伐吴,吴国大败,苟延残喘。司马炎再次想重用刘渊应对吴国经略,却被孔恂、杨珧说出了著名的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刘渊24岁,父亲刘豹去世,西晋命刘渊为代理左部帅。洛阳发生大瘟疫,人口死亡大半。

刘渊29岁,晋国派杜预十万大军伐吴,暴君孙皓几乎已无人可用,最终长江被攻克,于建业(南京)投降,至此东吴灭亡,本来含义为「建功立业」的建业城,被改名为「建邺」——三国时代结束——至此算作晋帝国真正的开始。

吴末主孙皓这个人,治国不行,嘴炮却很厉害——

司马炎给他封了个「归命侯」,并表示「老哥在这给你设座等了好久啦」。孙皓:「嘿嘿,我在建业的那把椅子也给您留著呢」。

这就算,一语成谶了吧。

  • 刘渊30岁,经过连年战乱,全国人口已锐减,按理说是一个重新洗牌建立盛世的大好机会。但全球此时进入了一个大冷期,华北冰雹不断,处处受灾。司马炎知道司马家的天下时欺人孤儿寡母上位,很没安全感,于是大封宗室开历史倒车,全天下出现一票有实权的司马们。
  • 刘渊31岁,郡国16纷纷遭受冰雹大灾;淮南、丹阳地震;江夏(武汉)发生洪水。人口锐减到安全线之下。辽西鲜卑慕容部(白部)首领慕容廆大举进攻,被平叛。
  • 刘渊32岁,河南、湖北、江苏多地发大水。而志得意满的司马炎并不觉得有啥危险,全身心的投入在享乐中,后宫之多导致要搞个羊车拉著自己在宫里随机翻牌子,士族除了每天空谈玄学扯淡,剩下就是比著炫富。

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大量少数民族开始被内迁,以至于「关中户口百万,外族已占半」

  • 刘渊38岁,司马炎封他为北部都尉,掌握大量兵权的他基本统一南匈奴五部,因为饱读诗书,大量有抱负的汉人士族开始归顺。
  • 刘渊39岁,司马炎病重,但他拥立的太子是杨皇后(弘农杨氏)之子司马衷,是个生理性智力发育不足的人,司马炎命国丈杨骏辅政,然后撒手人寰,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晋惠帝著名事迹,就是大家说天下饥荒太严重啦,老百姓已经没粮食吃啦!

晋惠帝:没粮食吃,那为啥不吃肉酱啊?(何不食肉糜?)。

  • 刘渊40岁,为了排斥士族,巩固地位,杨骏命刘渊这个外族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不久后,司马衷的悍妇老婆贾南风随后设计干掉杨骏,独揽大权。
  • 刘渊48岁,贾南风因为不孕,又开始搞事情想要扶植太子,结果触发了司马炎分封的这批王子的大动乱——成为彻底摧毁晋朝的——「八王之乱」,刘渊站队到了成都王司马颖身上。
  • 刘渊52岁,四川甘肃交界大灾荒,少数民族氐族崛起,氐族首领李特一路攻入四川,攻打成都战死,李特儿子李雄接任氐族大首领。

刘渊53岁,司马颖暂时在八王之乱取得优势,刘渊也因此被封为「北部单于」,割据山西基本成为独立王国

至此,已经看出来晋朝这群司马烂泥扶不上墙的情况下,开始利用舆论造势,表示自己因祖上冒顿单于和汉朝结为兄弟才姓刘,属于汉室正统,而曹魏、司马这群垃圾都是篡汉的逆贼。

最终,刘渊于在山西左国城(山西吕梁)建国「汉」,宣称继承蜀汉法统,追尊刘阿斗为孝怀皇帝——在四川,李雄彻底攻下成都,自封为成都王割据巴蜀。

  • 刘渊54岁,八王之乱白热化,大量起义军蜂拥而起。一个流民首领汲桑,带领一个小弟石勒造反。
  • 这个石勒是个来自于中亚的羯族,大多数都在中原做奴隶。
  • 汲桑不久后被晋军除掉,石勒被迫投靠刘渊,刘渊觉得这个小伙子一看就不得了,开始重用。随后石勒攻克辽西乌桓部,刘渊全面占领山西

刘渊55岁,八王之乱最后阶段,东海王司马越占据优势,李雄在成都建国「成」,后来此国又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国土基本和蜀汉相当。

  • 刘渊56岁,八王之乱终于结束,东海王司马越最终胜出,扶植晋怀帝司马炽登基,但此时的晋朝已千疮百孔。

刘渊57岁,公元308年,石勒又一次捷报,攻陷晋朝陪都邺城(河北临漳),刘渊正式于平阳(山西临汾)称帝,建立「汉帝国」,因为后来又改国号为「赵」,史称「汉赵」

  • 刘渊58岁,儿子刘聪,小弟石勒、养子刘曜形成铁三角,开始屡次对西晋国都进攻。
  • 刘渊59岁,病重,遗憾的托孤太子刘和于铁三角,没想到刘渊刚死,刘聪就干掉刘和,自立为帝。

刘聪刚刚即位,派刘曜进攻洛阳,石勒在山东、苏北大胜,最终两方会师,河南大量土地被攻占。

  • 刘渊死后1年,司马越病死,匈奴三路大军围猎洛阳攻克之,刘曜杀晋朝官员和宗室三万人,晋怀帝被俘虏。
  • 随后,宗室司马邺于晋朝仅剩的长安称帝,并下令皇族司马睿反攻汉国首都平阳,没想到在士族的鼓动下司马睿完全不听,并且动了南迁的心思

316年,刘渊死后5年,长安最终被刘聪占领,司马邺被杀,晋朝灭亡——而那个不抵抗的司马睿,已经逃到建邺,带跑了一堆北方士族,又给曾经吴国的贵族大赔笑脸,最终以建邺为都称帝,史称「东晋」

  • 这个司马睿,因为「建邺」犯了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然后像模像样的改了个「建康」的名字,听起来就身体倍儿棒。

至此,汉赵匈奴几乎控制整个中原,北方只剩下三个「飞地」——并州刘琨、幽州段匹䃅、凉州张寔,仍作为军阀的模式忠于晋朝——但不久后,除了凉州张家,其他两家也分别被刘曜、石勒干掉。

  • 也就是说,从司马炎灭吴算起,仅仅37年——天下就重归「三分」——

然而这三分可不比三国,所谓「汉人政权」的东晋一屁股坐回了东吴孙皓的椅子上。

反倒是北方这个从上古时期就从未沦陷的「龙兴之地」,在司马们的手里首次被外族全面占领,而且人家的国号还叫「汉」——刘备知道了肯定要把棺材掀起来。

而就在巴蜀,人家氐族人同样割据,后来也叫了「汉」。

  • 只剩下这个晋朝,你臊不臊。

其实,晋朝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口碑最差、存在感最薄弱的大一统王朝,主观上,肯定有这些司马得位真的不正,且过分依托血族、士族,政治能力比起诸葛丞相属于负分滚粗等等。

  • 但客观上的原因,其实要远大于主观,三国从来就不是什么浪花淘尽英雄,而是百姓的累累白骨,天下又碰巧进入了天灾不断的大冷期,人口的锐减让晋朝不得不吸收大量少数民族

然而西晋这群士族起家的统治者,完全不懂大汉朝是怎么恩威并施的吸纳周边族群,压迫远大于安抚,而不断进化的少数民族,也最终出现刘渊、慕容垂、苻坚这一票文化程度极高、战斗力极强的首领,他们一方面深谙农耕民族治国之道,一方面又是纯粹的蛮族首领——

  • 那么人数不够、道义不够、名分不够的西晋,在打著「大汉」旗号的外族政权洪流中,成为历史的渣子,几乎是一个必然
  • ——诸葛武侯的复兴汉室,其实早已不是王朝的「汉」,也不是民族的「汉」——而是代表这片大地精神的「汉」,可惜西晋不配。

前面说的石勒就曾问群臣「自己能比上什么君主」——

其他人说陛下陛下你这最起码比汉高祖要强吧石勒表示:「你们太能扯——曹家、司马家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我大丈夫光明磊落,看不上他们;要是光武帝,我和他逐鹿中原,不知道鹿死谁手;但要是汉高祖这个等级的……我只能和张良、萧何、韩信这票人竞争下,北面事之。」
  • 所以,成就「汉」的精神的,不仅仅有成功的刘邦,还有失败的司马。

而且不同于之前说的秦和之后要说的隋,西晋并非是新秩序的牺牲品,好未来的缔造者——它承上启下的,都是血腥的乱世,而它,只是那个最低的低谷。

在这之后的故事就很好玩了,因为北方的天下基本都是刘曜、石勒打下来的,刘聪死后俩人迅速闹掰,最终羯族的石勒自立,带来了历史上最血腥的后赵政权,鲜卑慕容部、氐族符家、匈奴铁弗部先后崛起——史称「五胡十六国」,最终鲜卑最落后的拓跋部一举定乾坤,统一北方,史称「北魏」

而在南方,东晋的司马们几乎已经沦为士族手里的傀儡,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豪族成为实际的当家人——

图 王家和谢家,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最终,谯国桓氏的桓温在荆楚崛起,灭亡成汉统一南方,成为操控东晋的黑手,也最终倒行逆施葬送整个东晋王朝——最终镇江一带的江淮军阀刘裕崛起,彻底灭亡晋朝。

好玩的是,无论西晋东晋,包括唐朝之后还有个「后晋」,都是被刘家人灭的。

至此,南方刘宋,北方北魏——「南北朝」时代正式拉开帷幕——结束这一切的,却是一个号称弘农杨氏的神人,不过这就是我们的第三个故事了。


第三个故事:

公元566年,李渊出生于北周长安,我这一个刘邦、一个刘渊、现在又来了个李渊。

李渊爸爸为李昞,北周大官,在他出生前2年受封「唐国公」,母亲为北周贵族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另外一个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同僚杨坚,在李渊3岁时,喜得大表弟杨广

  • 李渊出生10年前,西魏权臣宇文泰病逝,关于这个宇文泰,可以多扯两句。

前面我们说过,昙花一现的西晋,承接了更为严重的国家分裂,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北方割据,晋朝廷只能逃亡东南。

  • 在北方,最终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笑到最后——而南方的晋朝司马则被江淮军阀刘裕篡权,建国宋,史称「刘宋」——南北朝时代正式开始。

南朝这边基本上是正常的改朝换代,从刘宋后分别经历了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又叫「宋齐梁陈」,基本上是「单传」。

北朝的北魏,一开始比较稳定,尤其这个北魏孝文帝为了彻底把自己变成个中原王朝,最终全面汉化,把都城从大同迁到洛阳,把拓跋改成了「元」姓,也开始学著士族淫了一手好湿,后来唐朝的大官元载、诗人元稹就都是他家人。

孝文帝这么一搞,鲜卑皇族开始跑到中原高贵起来,反而曾经的旧军功贵族瞬间就变成了苍凉野蛮的边防军,要知道,可是有不少汉人为了荣华,甘愿「鲜卑化」充当所谓「六镇兵」

  • 果不其然,孝文帝死后不久,边防六镇(如今内蒙河套—河北张家口)在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的带领下,爆发了盛大的「六镇之乱」

——这场动乱的过程我们在这不多说,你只要知道六镇军阀彻底架空皇权,最终笑到最后的两个大军阀——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硬生生撕开北魏——

  • 高欢拥立孝文帝曾孙元善见,占据河北、山东等地,定都邺城,史称「东魏」
  • 宇文泰拥立孝文帝孙子元宝炬,占据陕西关中、甘肃等地,定都长安,史称「西魏」

至于河南山西,就成了俩家撕扯的前线了——北朝名义还是拓跋家的东魏西魏、其实已经成了宇文、高家的玩物。

图 北朝分裂、南朝梁阶段。

就在此时,一个同样在六镇之乱崛起的军阀侯景,因为不愿意和宇文、高哥俩混,南下投靠南朝梁,结果给人家搅和了个天翻地覆,史称「侯景之乱」,这爷们到南朝犯了中二病,号称「宇宙大将军」——大杀南朝门阀宗族,国力急转直下——

就在此时,本来三国中最弱下的西魏宇文泰,却趁机南下攻取南朝的四川,再一次成为「秦国3.0」,实力瞬间增加。

  • 而在南朝,帮助平乱的大将「陈霸先」逐渐获得权力,成为南朝实际控制者。

在漠北,李渊出生前14年,当年花木兰对抗的那个,一直让北魏头疼的柔然,出现了大问题。

  • 柔然的上层其实和北魏同宗,都是鲜卑拓跋部,但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两位「同胞」的仇恨远大于北魏内部的汉人鲜卑人。柔然人在塞北统治时,一直奴役一群在贝加尔湖直到阿尔泰山游牧的族群「铁勒」,导致这群人动不动就造反。

就在铁勒各部中,有著一个柔然的狗腿子伪军,他们的首领叫做阿史那土门,居住在如今新疆和外蒙交界的阿尔泰山一带,因为那富含铁矿,他们已柔然「打铁奴」的身份,屡次把屠刀伸向自己的同胞。

于是,就在阿史那土门又一次击败并收编5万余户铁勒同胞后,开始向柔然可汗阿那懐提出要求,说能不能把你家大脸盘子公主嫁给我啊?

  • 阿那懐大怒,哎呀你个低贱的铁勒三姓的家奴,还好意思要我家大脸盘子公主?遂拒绝之。

阿史那土门的也大怒,就你个垃圾柔然,没我你还能活?稀罕你家大脸盘子那么丑啊,于是命弟弟阿史那室点密在阿尔泰山看家,然后带领铁勒大军大举进攻柔然,柔然残部逃回大兴安岭,是为后来蒙古—鞑靼人的祖先——

而这个「铁勒」,其实就是「tyrk」的音译,它还有个名字,就是大名鼎鼎的「突厥」

  • 至此,在如今的外蒙,阿史那土门聚集众部,仿柔然建立汗国——突厥汗国,然后号称「伊利可汗」,他弟弟阿史那室点密一看呀老哥你厉害啊,我看家你吆五喝六当了个伊利可汗,老弟我连个蒙牛可汗都当不上。

于是,同样率大军西征,一路打到中亚,布哈拉之战击败中亚霸主「嚈哒(yàn dā)」,然后和波斯萨珊王朝拥有商路冲突,遂一路打到欧洲的黑海,大量高鼻深目说印欧语的「东伊朗人」被同化成了「突厥乌古斯」,这块突厥汗国西部领土,又称「十箭(on oq)」。

——随后室点密和东罗马帝国结盟,共克波斯,势力达到顶峰。

图 出场后迅速登顶的突厥汗国(李渊出生时期)。

对于内地,宇文泰、高欢也像曹操司马一样,在他们去世后——

  • 留下宇文泰儿子宇文觉(侄子宇文护摄政)篡权建立的「北周」
  • 高欢儿子高洋篡权建立的「北齐」——
  • 几乎同时,南朝梁被大将陈霸先篡权,迎来了最后一个时代「南朝陈」

图 南北朝最后时期,李渊出生时。

李渊出生的家族,在北周本就不一般,当年宇文泰打天下靠的就是手下7为非常能干的,和自己在甘肃陕西创业的小弟,分别为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这一票人又被称为「关陇集团」,李渊就是他们里李虎的孙子。

除了这些大佬外,还有鲜卑贵族长孙稚、铁勒贵族窦毅、六镇汉人杨忠(号称弘农杨氏)都是较早跟随宇文泰的人,也都是关陇集团的重要分子——后面的故事,也基本都源自他们。

  • 李渊2岁,为征讨北齐,获得突厥支持,权臣宇文护为他扶持的皇帝宇文邕迎娶突厥木杆可汗之女阿史那氏
  • 李渊6岁,权势熏天的宇文护被宇文邕斩杀,一代雄主北周武帝正式掌权。
  • 李渊9岁,宇文邕命杨坚(杨忠儿子)、薛迥、李穆等掩护,帝率大军六万,发动河阴之战进入河南攻打北齐,失败。

因堤防突厥,宇文邕疏远阿史那皇后,年仅6岁的宇文邕外甥女窦氏(窦毅女儿劝谏,表示舅舅要和你老婆处好关系,没有突厥套马的汉子们咱可能打不过北齐,宇文邕大为喜爱,转变想法。

  • 李渊10岁,宇文邕改变战略,以14万大军进攻山西,在突厥的不侵扰和援助下,平阳城(临汾)攻克,北齐毫无感觉。
  • 李渊11岁,宇文邕以平阳为据点,和北齐展开决战,连连溃败的齐帝高纬在斛律孝卿的建议下,打算搞个大演讲振奋人心,结果临场忘词,笑场——后首都邺城被攻破,高纬打算南逃陈国,被抓捕。

图 北周灭北齐战争。
  • 李渊12岁,高纬在长安被杀,北齐正式灭亡,至此北周三分天下有其二,回到了当年西晋灭吴之前的样子——让人难过的是,同年,宇文邕壮志未酬,病死。

宇文邕这辈子干过还有件大事,就是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从汉末三国持续了300多年的战乱,不仅让普通人看不到任何生的希望,所有的豪门大户也比韭菜好不到哪去,人人自危的天下成为宗教势力滋生的温床。

宇文邕灭佛也成为了北周彻底从梦境醒来,投入到大国未来的一次觉醒。

  • 李渊13岁,在北齐事业中立下功劳的杨坚的支持下,他女婿宇文赟即位,这爷们明显不太爱当皇帝,1年后传位于儿子,杨坚正式控制朝政。
  • 李渊14岁,杨坚成为大丞相,儿子杨勇被封北齐故土。随后杨坚被封为「随国公」。同时,突厥沙钵略可汗请求通婚,杨坚派长孙稚的儿子长孙晟出使突厥,突厥也想不到,这么个小子竟成为了让自己崩溃的特工。

李渊15岁,杨坚「上乘天命」篡位,改国号为「隋」,大杀宇文宗室。

  • 李渊18岁,杨坚命宇文恺修建「广通渠」大力灌溉关中,使之成为「郑国渠」后又一次富庶关中的大型工事。

李渊21岁,长孙晟开始天天在突厥当搅屎棍,最终撺掇突厥四位王族混战——

图 突厥四可汗混战。

最终,阿史那土门孙子阿史那处罗侯单独在阿尔泰山东部称汗,号称——莫何可汗;而在西侧,阿史那室点密儿子阿史那玷厥脱离突厥汗国,自立可汗,号称——达头可汗——

  • 至此,突厥汗国在仅仅存在35年后,就被狡猾的隋人给搞分裂了。

李渊22岁,准备多年的杨坚觉得时机成熟,命杨广、杨俊、杨素三路大军伐陈。同年,李渊娶宇文邕的机灵外甥女窦氏为妻

同年,东突厥莫何可汗死,儿子突利可汗继位,但声望不大,同时他叔叔阿史那雍虞闾也称汗,号称「都蓝可汗」

  • 李渊23岁(589年),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陈后主陈叔宝于建康投降隋朝,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184年)到此时405年的天下大乱终于结束。

至此,大一统王朝隋朝正式开始自己短暂的寿命。

刚建国的杨坚,废除整个南北朝时代混乱的中央行政机构,推出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雏形),成为秦汉制度的直接继承者。

  • 随后,废除完全为士族当官服务的「九品中正制」,此制度已演变为完全靠出身进行推荐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奇葩体系。
  • 在官员选拔上,开始建设通过考试来选取官员的「科举制」雏形,极大触动已经屠龙勇士变恶龙的关陇贵族利益,但因为当年老百姓也都没看过啥书,至此还没爆发。
  • 地方制度上,裁撤地方兵权,去除从汉朝就存在的「郡」级,简化全国行政制度为「州县二级」制,同时命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按照基本法不得连任,不许用当地人,必须用外地人,又是一个彻底针对地方门阀的政策,把他们又得罪了一番。

法律上,编纂《开皇律》,减省刑罚,死刑只设绞、斩二等,民众苦难开始降低。

更重要的是,隋朝统一时天灾极少,世界开始进入大暖期,农作物产量迅速上升,人口极速增长,国库越发充盈,史称开皇之治

  • 李渊31岁,在国家的顺调中度过了几年,却隐隐的感觉到自己家这票门阀士族的不满,因为杨坚的屠刀,开始伸向自己身边大量的叔伯大爷了。

同年,东突厥突利可汗随长孙晟来隋迎亲,他叔叔都蓝可汗大怒,率部抄略隋境。

  • 李渊32岁,二儿子李世民出生。
  • 李渊33岁,都蓝可汗被长孙晟闹的大军攻隋,隋早有防备,派百战名将杨素为首的三路大军攻突厥,都蓝可汗吓尿,赶紧联系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叔叔帮忙。

同年,西突厥达头可汗被长孙晟带路的杨素、杨广军大败,逃亡吐谷浑,西突厥汗国事实性崩溃,东突厥突利可汗归顺隋朝为「启民可汗」

  • 李渊37岁,隋朝扶持启民可汗,由长孙晟彻底收纳东突厥所有不服从部落,东突厥成为「隋朝领土」——(启民可汗)见天子欲来,十里外跪伏叩头,走路下骑马,亲斩杂草开路。
  • 李渊38岁,隋文帝病重,李渊大表弟杨广联合杨素,发动仁寿宫变,老皇帝突然去世,随后杨广继位,并处死哥哥杨勇。

同年,为拉拢手握突厥势力的长孙晟,杨广封其高官,而这位爷正是后来李世民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爸爸。

杨广早年继承父亲基业,继续完善科举制度,在「秀才」的基础上加「进士科」,大力削弱门阀扶植寒门,影响力远不如爸爸的杨广开始把这些亲戚们得罪了个透。

  • 李渊39岁,通济渠、山阳渎两条运河先后修建,皇帝可直接于长安洛阳乘船去往江都(扬州)。

图 隋运河修建时间。

当然,这条运河的最终目的,乃是让已经越发富庶的江南,同中原甚至后来的北方幽州,构建一个三角形的沟通网,让这个大帝国开始更紧密的连轴运转。

  • 李渊40岁,杨素被杨广逼死,不仅因为恐惧其权力,更是要拿弘农杨氏出身的他家开个刀(杨坚也自称出身弘农杨氏)。
  • 李渊42岁,连通河北的永济渠(济水到永定河)修建结束,江南、中原物资可直接运往涿州(北京西南)。
  • 李渊46岁,杨广开始爆发对东北老强国高句丽的战争,战况惨烈,隋军并未占到便宜。
  • 李渊47岁,为大表哥征伐高句丽运送粮草,没想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起兵反叛,关陇贵族李密进而投奔,门阀矛盾和皇权已不可调和,宇文述平叛,李密逃亡
  • 李渊48岁,杨广第三次征高句丽失败——一仗没赢,老爹家底被打了个差不多,人口却减少不多,资源不够,百姓苦于饥荒劳役——各地农民、流民起义开始燃烧。
  • 李渊49岁,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到达山西先后遇到母端儿造反军、柴保昌造反军,全部平叛,实力大增。

同年,李密投奔靠劫永济渠发家的河南瓦岗军,设计袭破兴洛仓,以「就仓吃米」极大扩大饥民造反势力,随后击败名将张须陀,逐渐控制河南,皇帝被困在南方江都。

  • 李渊50岁,一个参加过高句丽战争的小兵窦建德崛起,在河北沧州称王,逐渐控制整个河北。

同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成为山西王,打著为隋朝平叛的名义把大量反叛军收到自己麾下,同时,和长孙家关系紧密的李家,也和突厥千丝万缕,开始有取隋而代之的想法。

  • 李渊51岁——打著匡扶隋朝正统的旗号,竟然闪电般的进入关中,占领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他孙字代王杨侑,稀里糊涂的就挟天子令诸侯了。

李渊52岁,杨广于江都死于兵变,隋恭帝被禅位于李渊,老李即位于长安,国号——隋朝灭亡,从大一统开始享年29岁

但也就是此时,所谓的「唐朝」不过只占据陕西山西,隋炀帝被杀后,军阀王世充——也就是《少林寺》里那个大坏蛋王仁泽的叔叔——最终击败李密,占领洛阳,号称「郑王」,李密的瓦岗军势力投奔李渊。

同年,李世民战败甘肃薛举,西北平定。

  • 李渊55岁,李世民武牢关俘获窦建德,王世充投降。
  • 李渊57岁,李建成杀窦建德残部刘黑闼,河北收复。
  • 李渊58岁,江南势力被迅速收复,唐朝再次完成统一

李渊60岁,战功赫赫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哥哥李建成被杀,同年,李渊让位于李世民,退位为太上皇。

同年,突厥趁机复苏,攻入长安城边。

  • 李渊61岁,东突厥又一次被唐朝忽悠分裂,新突利可汗暗中与唐联络,与颉利可汗决裂。
  • 李渊63岁,李世民命李靖等征讨东突厥,一路顺利。
  • 李渊64岁,颉利可汗兵败被俘,东突厥彻底灭亡,唐于东突厥设顺、祐、化、长、定襄、云中都督府,正式纳入国家管制——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享年52岁。

李渊69岁,病逝,是为唐高祖。

  • 李渊死后5年,西突厥占领的如今新疆地区被收复,李世民被尊称「天可汗」——隋文帝时代的开皇之治重新得见——史称「贞观之治」

18年后,西突厥汗国可汗阿史那贺鲁降唐,西突厥汗国正式灭亡,唐领土达到中亚咸海。

  • 也正是在李渊66岁,死前3年,大漠中的穆罕默德去寻找了他天堂上的72个xx,但他留下来的战斗力无双的阿拉伯帝国,即将给波斯、东罗马,以及后来唐帝国的西域地盘带来一片绿色的美景。

昙花一现的隋帝国一方面类似秦帝国,它成为了天选结束了数个世纪乱世的存在,一个努力解决固有的分封制,一个努力解决固有的门阀制,纷纷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 但隋朝的新制度并未如秦朝如此强硬,所谓的科举也是到了宋朝才彻底扎根。门阀虽然最终灭亡大隋,但隋亡的本质,还是有著不可避免的特殊原因——

和西晋完全不同,隋朝面临的不是一个战乱后大冷期的锐减的主体民族——本身脱胎于少民政权的隋唐,反倒遇到了人口大量增加的大暖期——

各族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物资的极度不足,本以为一场战争能解决这一切矛盾的杨广,却又水平太差,打输了。

  • 战争这门买卖,远高于任何生意的利润,必然带来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的风险,通货膨胀、人民劳役都成为国家根基不稳炸弹,只等著门阀前去点燃——但是点燃他们的门阀,却即将带给这片大地,这片大地上生活人们,永远怀念的「盛世」——

这个盛世,不是如现在的生活富足,而是站在世界上那骨子里的自信——我的一切都是世界的,世界的人也都愿向我而来——包括那时候来到内地的我的祖先。

  • 而在漠北的突厥,也真的是生不逢时,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亚欧汗国的它,却被新兴的隋唐迅速斩灭,这群在荒地游牧的族群,从未体验过什么叫做「政治手腕」、「组织术」——

我们来看一个在外蒙古发现的突厥古碑——《阙特勤碑》上的铭文——

修边贡,爰逮朕躬,结为父子,父子之义,既在敦崇;

兄弟之亲,得无连类。俱为子爱,再感深情。是用故制作丰碑,发挥遐徼,使千古之下,休光日新。——突厥古碑《阙特勤碑》正面汉文版。

但你却想不到,这石碑的背后,开用突厥如尼文刻著另外的一段话——

原来的老爷们成了汉人的奴仆,原来的太太们成了汉人的婢女。

突厥的伯克们放弃了突厥官衔,在汉人那里的伯克们拥有了汉人的官衔,并听命于汉人可汗,事奉他五十年之久。汉人不让真正的智者和真正勇者有晋升的机会,若有人犯了错误,汉人决不赦免任何一个,还会株连————你们这些突厥人啊,曾因受其甜言蜜语与精金良玉之惑,大批人遭到杀害。啊,突厥人,你们将要死亡。——突厥古碑《阙特勤碑》背面突厥文版。

东部突厥昙花一现,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甚至最后都不敌当年他们的手下败将鲜卑的后裔蒙古。

  • 而西边的突厥,让大量的白种印欧人同化为「新突厥人」很是成功,但缺乏政治能力的他们,为了避免「你要死亡」——
  • 最终选择了那蔓延过来的绿色。

其实如果我们把视角移向世界,好玩的事情还有很多,这次我就先不讲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