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布匿太无能,就怪罗马太狡猾。

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公民多次大规模捐出全部的财产购买战争债券,就是造船跟你干,几乎整整一代公民填了地中海喂鱼。一个初生的陆权霸主就是这么把制海权和西西里从巅峰期的海权霸主迦太基手里抢了过来。

第二次布匿战争,天不亡迦太基,给迦太基刷了巴卡家族两代三位名将,偏偏闪电家族割据的西班牙还就是挖出了银矿,商业收到毁灭性打击的迦太基硬是撑著家里有矿,开片了二布。

巴力(迦太基主神)还嫌金手指开的还不够大,汉尼拔各种操作猛如虎,各种战绩5-0,特雷比亚,特拉梅西诺,坎尼,一个又一个军事史上伟大的名字,又一代罗马公民送在战场上。

在坎尼,罗马一天之内损失了1/10的公民,1/5的贵族和1/4的元老。

南义大利纷纷倒戈,叙拉古,马其顿,山内高卢,迦太基组成了反罗马包围圈

而罗马在坎尼的噩耗传来之后,除了家家戴孝户户默哀,便是重复他们父辈所做过的事:捐献全部财产,强制发行战争债券,释放奴隶重建罗马军团!

同时,相对于迦太基的金手指汉尼拔,罗马的金手指费边(费比乌斯),马塞卢斯,大西庇阿.....可谓是开成了千手观音。

这样一个坚韧,顽强,不屈的国家,加上无数的金手指,地中海不做他家内湖,做谁家的?

至于迦太基战胜想要战胜罗马也很简单。金手指是不缺的,汉尼拔简直是金大腿,如果迦太基能像罗马一样头铁,把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公民送进地中海,把迦太基城的每一个铜板都用来造船,相信凭借北非的农业和西班牙的银矿,反杀罗马还是有机会的。(如果汉尼拔手里有像罗马一样用不完的公民军团估计他做梦都会笑醒)

图片大多很模糊,想看高清大图请去百度贴吧《罗马全面战争吧》与《历史》吧《罗马那些事儿》,我也就是搬来的图,溜了溜了,看决赛。


汉尼拔远征阿尔卑斯的非战斗减员是非常惨重的,这点很少有人注意到。根据波利比乌斯的原始记载,汉尼拔在西班牙时,拥兵10万,从新迦太基出发时,拥有一支94000人和37头战象的庞大军队。翻过阿尔卑斯隘口到达波河一带时,只剩下20000步兵、6000骑兵和1头战象。

杜普伊复述的版本

因此wiki百科有个词条称汉尼拔远征的总计损失是68000人,这倒是过于夸张,这是前后两个数字直接相减的结果。实际上在进入加泰罗尼亚时,汉尼拔分兵给马戈11000人,并解散了11000名存在不满情绪的部队。但即便如此,远征造成的直接损失也至少有数万之多,甚至达到4万左右。

其中汉尼拔在加泰罗尼亚的损失是广为人忽视的,当地当时还是土人散居区,尚未开化。根据美国军事作家Theodore A. Dodge的《汉尼拔传》,汉尼拔进入今加泰罗尼亚和埃布罗河一带时,由于疾病、厌战情绪、开小差的蔓延和当地土人的不断袭击,损失了17000人。汉尼拔在义大利征战十余年,未曾出现一次大的兵变,部队出现普遍的不满情绪,这是唯一一次,因此还被迫分兵、解散了2万余人。于是加上他分兵和解散的军队,较之出征时一共减少了约40000人。

也就是说汉尼拔进入高卢时,兵力已只剩下5万多人,翻越阿尔卑斯减员又半数以上(杜普伊),进入义大利时剩余26000人。幸好正如汉尼拔算计的那样,当地的山南高卢人刚刚被罗马征服,人心未附,纷纷踊跃参加汉尼拔军,这才使得汉尼拔大军恢复了元气。

当然,这种传统说法也有人翻案的,比如德国著名史学家德尔布吕克就认为汉尼拔从西班牙带走的兵力最多只有36000人,远征中损失数千。不过考虑到古代行军和后勤确实存在重大困难,长途跋涉大量减员在所难免,德尔布吕克之说反而可疑。

法国工程师Minard画的拿破仑远征损失图非常有名,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Minard其实也画过汉尼拔远征,不难看出,Minard是很反对这种类型的冒险远征的,因为行军过程中自己的有生力量损失已经大过了可能给敌人造成的损害。

综合上述说法,汉尼拔在西班牙时拥兵10万之说或许有水分,但是比他能带进义大利的那支军队强大不少是没有疑问的。汉尼拔进军义大利不仅损失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兵,而且不得不在途中丢弃了很多古代的技术装备(大象、战马)、几乎所有的攻城武器,到达义大利后部队也已经疲惫不堪。

如果汉尼拔选择在西班牙稳守反击,局面就不一样了,他将有绝对的以逸待劳的优势,在西班牙经营了这么多年,汉尼拔对当地地形和环境的了解非它人可比,罗马军队远道而来西班牙与汉尼拔决战,胜算微乎其微。

事实上,在汉尼拔带走了大量西班牙兵团之后,罗马仍未在西班牙占据明显优势,西庇阿的父亲和叔叔仅仅只是和哈斯德鲁拔僵持不下,后来两人还都中伏被杀,如果不是后来大西庇阿开挂一般的发挥,仅凭哈斯德鲁拔等人就已经搞定了西班牙战局,由此看,如果汉尼拔留在西班牙,迦太基在战争结束时把伊比利亚全部丢掉是几乎不可能的。

于是针对这种情况,贴吧又有些人说,汉尼拔不能不去打义大利,不去义大利,罗马就直接发动大军去打迦太基,然后就GG了。这步棋是当然有可能的,但我看这种说法高估了罗马,低估了迦太基。这里举3例说明:

首先,第一次布匿战争时,雷古鲁斯远征迦太基惨败,陆海军全军覆没(海军归途中遇到风暴),这使得当时罗马人普遍对远征非洲存在恐惧心理,大西庇阿提议进攻非洲时,元老院一片反对声,费边也举出了雷古鲁斯之例坚决反对。可见,上帝视角之下,罗马不大可能倾举国之兵大举进攻北非,若遇到挫折,则更可能半途而废。

其次,不要低估了迦太基本土动员和组织雇佣军的能力,也就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阶段,西庇阿率军在非洲登陆,结果不断遭到重兵反扑,经过乌提卡(Utica)、大平原(Great Plains)两场大会战,方才在北非站稳脚跟。这两战由罗马作者提供的迦太基损兵数目或许有水分,但即便只算和西庇阿军人数相当,损失也妥妥的超过了5万人。何况,一开始努米底亚还是迦太基盟友,迦太基本土可以组织的力量相当可观。

第三,第三次布匿战争时,罗马断绝了迦太基一切外援,以绝对优势攻城,结果受敌3年才攻克,可见迦太基城的城防相当坚固,远征军稍有不慎,就可能顿兵于坚城之下,给敌人提供战机,由此看费边最后的谨慎保守不无道理。

况且,罗马出兵去打北非,迦太基也可以把汉尼拔的西班牙军团运回来(就像战争最后运回义大利军团一样),就算这样不行,再不济也可以把汉尼拔本人调回来指挥本土防卫。

所以综合起来,汉尼拔进军义大利的原因,应该就是他认为这样可以更好的打垮罗马,并不是因为本土受威胁的原因。例如后来汉尼拔流亡塞琉古帝国时,也对安条克如此建议道:」你很难在希腊战胜罗马人,因为他们在那里有充足的物品和粮食供给。最好的办法是把战火引向义大利本土,占据义大利某些地方,作为根据地。这样势必引起义大利国内的惊恐和饥荒,从而使得罗马人国内和国外的势力都受到削弱。「

事实上,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全军覆没的惨败也不少,尤其是在汉尼拔之外的二流将领手上。wiki百科估计的数字是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一方(含盟友)一共损失了31万军队(这个数字即便有夸张也不会夸张太多,仅仅是西庇阿最后的北非战役,迦太基损失就在10万以上(乌提卡和大平原约6万,扎马4万),动用的人力物力最后并不比罗马低。

总得来说,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已经用上了一切可以用上的资源,包括马其顿、叙拉古、南义大利、努米底亚、高卢人等盟友,并且也几度非常接近胜利了

汉尼拔之所以说打赢了扎马他就是古今无双,是因为和谈后他可能知道了罗马当时已民穷财尽,元老院中主张孤注一掷跃进非洲的,只剩下西庇阿一派,如果干掉了西庇阿,就能为迦太基赢得和平。总不能说需要100万大军,才能打垮罗马吧?


迦太基作为一个从宗主国独立出来商业民族霸主,与罗马打了三次布匿战争;近两千年之后,同为新兴商业国家霸主的尼德兰也和新兴的英国打了三架,英荷战争同样碾碎了荷兰人的梦想。两国连寡头体制和殖民地脚重头轻的状况都一样咧。

多么神奇啊!这难道不是钦定的么?

个人认为,工商立国的的迦太基和农耕民族罗马战争潜力的差距,主要在于国内的凝聚力上。国内贵族、平民对于处在孤立无援境地汉尼拔并没有尽全力支援,这和坎尼战后罗马的同仇敌忾截然相反。更何况在亚平宁的战斗对于迦太基来说是外部利益,对罗马却直接关乎存亡,因此指望罗马的贵胄们自焚是不切实际的。

对于远在本土的奴隶主和资产者眼中,汉尼拔这样的指挥官对于他们的最大意义就是节省了自己投入战争的巨大成本(毕竟人家靠著西班牙殖民地同时在义大利抢劫化缘就能维持战斗力)。

罗马人民和西庇阿家都不是善茬,他们知道这样打下去自己赢面还不小。

我们只能从迦太基方面给主意了:

与义大利因各种因素结合起来的新朋友搞好关系,通过各种手段确保他们不会给汉尼拔使绊子;

尽力给汉尼拔输送本土士兵和钱粮;

发展海军,保护阿非利加和西班牙;

安抚努米底亚,确定自己对其继承关系的政策并贯穿始终;

寻求与罗马媾和的途径,滚起雪球,另寻时机消灭之,就像现实中罗马对迦太基做的一样;

托勒密自己在叙利亚的破事还没甩干净,并不是很关键。

站在现在的视角看,如果迦太基的老爷们做好这些,赢面就比较大了。但这可能吗?


迦太基就是个城邦,他不像罗马人靠同化授予公民权成为领土国家。所以迦太基本邦的人力资源有限,也就迦太基城及周边那几十万——另外还有各殖民地少数官员和商人,青壮年全拉出来不过几万人。其实和迦太基最像的是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都是靠压榨附庸城邦维护自己霸权,只不过雅典帝国的军队是雅典公民挑大梁,迦太基干脆是金钱开道用佣兵。所以迦太基军事史除了汉尼拔那段简直不能看,屡屡被实力比自己弱小的多得对手打得狼狈不堪。

事后诸葛亮的看,第一次布匿战争后伟大的汉诺的战略方针才是对的——在非洲本土扩张,扩大迦太基本邦的战略纵深农业实力和人口。西班牙白银和附庸军虽然短期提高了迦太基的实力,但根基不稳而且提前引爆了和罗马的战争。迦太基从六世纪开始扩张的主要方向就是西西里,然而屡屡碰壁折腾了三百年还只能和叙拉古各分半壁,反倒是第一次布匿战争后期在非洲扩张顺利的没话说。对迦太基有用的只有西西里西部利利卑的港口,通过那里可以转口对义大利贸易。西西里其他大部分地区富饶程度并不比迦太基家门口的北非地区好,而迦太基对北非纵深的扩张要到前三世纪中叶才全面铺开。

迦太基早两百年拿出控制西西里全岛的气魄征服北非,哪怕经济角度也划算得多。在西西里满足于控制利利卑而不是争夺全岛控制权,那根本花不了什么力气。

要重来,就是第一次布匿战争后,汉诺那一派向北非内陆扩张,整个北非行省化,巴卡那派向西班牙扩张,对西西里撒丁只保证基本据点,如果能这样,那鹿死谁手未可知。


@柴犬夫斯基 被邀了三次呢。。。。

很不幸地说,罗马我不算熟,但也尽力去了解了一下,其他回答对于战局的分析也已经很明确,我觉得主要是两点。

第一,战争动员问题,迦太基早已过了扩张时期,其尚武精神远不及罗马,这一点我个人觉得类似秦献公打河西,拿战力尚不算强的秦国旧军和吴起改革后的魏军拉锯几十年,仗著的就是秦军的尚武精神。而国人对国家战争能支持到哪一地步,也就意味著国家能在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熬到哪一步。要不然不会埃加迪群岛海战的胜利,这就是罗马公民的战心起了作用(乌鸦吊桥也是神器啊)。

第二军制问题,第一次布匿战争陆战作用没海战大,毕竟就是围著西西里打,海权很重要,而迦太基在陆军不如罗马的情况下,只能倚仗海军,但是罗马的乌鸦吊桥极大的缩小了双方海战的差距,罗马人在海上打起了他们最擅长的陆战。现在提一下军制,商业对于迦太基最大的腐化,就是其军队都是雇佣军,而雇佣军的战斗意志和罗马的职业军团则全然不能比,这种仗对迦太基肯定是不好打的,硬打打不过,耗也不敢拼家底子去耗,只能说输的不冤。

现在稍微说一下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的局势,海权迦太基依然占著优势,大岛只丢了西西里,但这时候罗马扩张的车轮已经开始运作,形式对迦太基肯定不会乐观。所以对罗马可以考虑采取封堵和孤立,对周边的马其顿等国宣扬罗马威胁论,结盟围堵,先尽力让罗马变穷,削弱其战力,为以后决战做准备。对于国内,军制必须进行改革,增加职业军人的比例,军队人选以北非的农民为主,同时改革动员制度,这个就很难了。。。感觉迦太基很像楚国,浑身的劲儿,但就是使不出,这个要是改革就工夫大了。要是迦太基能更好整合国内力量,确保战时能够调用足够的钱粮物资,再把新军建立起来,估计能再和罗马一战。毕竟一个日薄西山的国没有任何理由去战胜一轮初升的太阳啊。迦太基最需要的就是罗马那种奋x世之余烈的精神。

也正如前面所说,罗马我也确实不是很懂,说的不合适的也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ノ=Д=)ノ┻━┻分割线(ノ=Д=)ノ┻━┻

小小补充一点,刚想到的,迦太基相比汉尼拔更需要一个梭伦,迦太基需要一个从制度开始的大改革,而梭伦夺回萨拉米斯的和迦太基需要夺回西西里居然还有那么一丝相似,想想还是蛮有意思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