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布匿太無能,就怪羅馬太狡猾。

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公民多次大規模捐出全部的財產購買戰爭債券,就是造船跟你幹,幾乎整整一代公民填了地中海餵魚。一個初生的陸權霸主就是這麼把制海權和西西里從巔峯期的海權霸主迦太基手裡搶了過來。

第二次布匿戰爭,天不亡迦太基,給迦太基刷了巴卡家族兩代三位名將,偏偏閃電家族割據的西班牙還就是挖出了銀礦,商業收到毀滅性打擊的迦太基硬是撐著家裡有礦,開片了二布。

巴力(迦太基主神)還嫌金手指開的還不夠大,漢尼拔各種操作猛如虎,各種戰績5-0,特雷比亞,特拉梅西諾,坎尼,一個又一個軍事史上偉大的名字,又一代羅馬公民送在戰場上。

在坎尼,羅馬一天之內損失了1/10的公民,1/5的貴族和1/4的元老。

南義大利紛紛倒戈,敘拉古,馬其頓,山內高盧,迦太基組成了反羅馬包圍圈

而羅馬在坎尼的噩耗傳來之後,除了家家戴孝戶戶默哀,便是重複他們父輩所做過的事:捐獻全部財產,強制發行戰爭債券,釋放奴隸重建羅馬軍團!

同時,相對於迦太基的金手指漢尼拔,羅馬的金手指費邊(費比烏斯),馬塞盧斯,大西庇阿.....可謂是開成了千手觀音。

這樣一個堅韌,頑強,不屈的國家,加上無數的金手指,地中海不做他家內湖,做誰家的?

至於迦太基戰勝想要戰勝羅馬也很簡單。金手指是不缺的,漢尼拔簡直是金大腿,如果迦太基能像羅馬一樣頭鐵,把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公民送進地中海,把迦太基城的每一個銅板都用來造船,相信憑藉北非的農業和西班牙的銀礦,反殺羅馬還是有機會的。(如果漢尼拔手裡有像羅馬一樣用不完的公民軍團估計他做夢都會笑醒)

圖片大多很模糊,想看高清大圖請去百度貼吧《羅馬全面戰爭吧》與《歷史》吧《羅馬那些事兒》,我也就是搬來的圖,溜了溜了,看決賽。


漢尼拔遠徵阿爾卑斯的非戰鬥減員是非常慘重的,這點很少有人注意到。根據波利比烏斯的原始記載,漢尼拔在西班牙時,擁兵10萬,從新迦太基出發時,擁有一支94000人和37頭戰象的龐大軍隊。翻過阿爾卑斯隘口到達波河一帶時,只剩下20000步兵、6000騎兵和1頭戰象。

杜普伊複述的版本

因此wiki百科有個詞條稱漢尼拔遠徵的總計損失是68000人,這倒是過於誇張,這是前後兩個數字直接相減的結果。實際上在進入加泰羅尼亞時,漢尼拔分兵給馬戈11000人,並解散了11000名存在不滿情緒的部隊。但即便如此,遠徵造成的直接損失也至少有數萬之多,甚至達到4萬左右。

其中漢尼拔在加泰羅尼亞的損失是廣為人忽視的,當地當時還是土人散居區,尚未開化。根據美國軍事作家Theodore A. Dodge的《漢尼拔傳》,漢尼拔進入今加泰羅尼亞和埃布羅河一帶時,由於疾病、厭戰情緒、開小差的蔓延和當地土人的不斷襲擊,損失了17000人。漢尼拔在義大利徵戰十餘年,未曾出現一次大的兵變,部隊出現普遍的不滿情緒,這是唯一一次,因此還被迫分兵、解散了2萬餘人。於是加上他分兵和解散的軍隊,較之出征時一共減少了約40000人。

也就是說漢尼拔進入高盧時,兵力已只剩下5萬多人,翻越阿爾卑斯減員又半數以上(杜普伊),進入義大利時剩餘26000人。幸好正如漢尼拔算計的那樣,當地的山南高盧人剛剛被羅馬征服,人心未附,紛紛踴躍參加漢尼拔軍,這才使得漢尼拔大軍恢復了元氣。

當然,這種傳統說法也有人翻案的,比如德國著名史學家德爾布呂克就認為漢尼拔從西班牙帶走的兵力最多隻有36000人,遠徵中損失數千。不過考慮到古代行軍和後勤確實存在重大困難,長途跋涉大量減員在所難免,德爾布呂克之說反而可疑。

法國工程師Minard畫的拿破崙遠徵損失圖非常有名,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Minard其實也畫過漢尼拔遠徵,不難看出,Minard是很反對這種類型的冒險遠徵的,因為行軍過程中自己的有生力量損失已經大過了可能給敵人造成的損害。

綜合上述說法,漢尼拔在西班牙時擁兵10萬之說或許有水分,但是比他能帶進義大利的那支軍隊強大不少是沒有疑問的。漢尼拔進軍義大利不僅損失了很多有經驗的老兵,而且不得不在途中丟棄了很多古代的技術裝備(大象、戰馬)、幾乎所有的攻城武器,到達義大利後部隊也已經疲憊不堪。

如果漢尼拔選擇在西班牙穩守反擊,局面就不一樣了,他將有絕對的以逸待勞的優勢,在西班牙經營了這麼多年,漢尼拔對當地地形和環境的瞭解非它人可比,羅馬軍隊遠道而來西班牙與漢尼拔決戰,勝算微乎其微。

事實上,在漢尼拔帶走了大量西班牙兵團之後,羅馬仍未在西班牙佔據明顯優勢,西庇阿的父親和叔叔僅僅只是和哈斯德魯拔僵持不下,後來兩人還都中伏被殺,如果不是後來大西庇阿開掛一般的發揮,僅憑哈斯德魯拔等人就已經搞定了西班牙戰局,由此看,如果漢尼拔留在西班牙,迦太基在戰爭結束時把伊比利亞全部丟掉是幾乎不可能的。

於是針對這種情況,貼吧又有些人說,漢尼拔不能不去打義大利,不去義大利,羅馬就直接發動大軍去打迦太基,然後就GG了。這步棋是當然有可能的,但我看這種說法高估了羅馬,低估了迦太基。這裡舉3例說明:

首先,第一次布匿戰爭時,雷古魯斯遠徵迦太基慘敗,陸海軍全軍覆沒(海軍歸途中遇到風暴),這使得當時羅馬人普遍對遠徵非洲存在恐懼心理,大西庇阿提議進攻非洲時,元老院一片反對聲,費邊也舉出了雷古魯斯之例堅決反對。可見,上帝視角之下,羅馬不大可能傾舉國之兵大舉進攻北非,若遇到挫折,則更可能半途而廢。

其次,不要低估了迦太基本土動員和組織僱傭軍的能力,也就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最後階段,西庇阿率軍在非洲登陸,結果不斷遭到重兵反撲,經過烏提卡(Utica)、大平原(Great Plains)兩場大會戰,方纔在北非站穩腳跟。這兩戰由羅馬作者提供的迦太基損兵數目或許有水分,但即便只算和西庇阿軍人數相當,損失也妥妥的超過了5萬人。何況,一開始努米底亞還是迦太基盟友,迦太基本土可以組織的力量相當可觀。

第三,第三次布匿戰爭時,羅馬斷絕了迦太基一切外援,以絕對優勢攻城,結果受敵3年才攻克,可見迦太基城的城防相當堅固,遠徵軍稍有不慎,就可能頓兵于堅城之下,給敵人提供戰機,由此看費邊最後的謹慎保守不無道理。

況且,羅馬出兵去打北非,迦太基也可以把漢尼拔的西班牙軍團運回來(就像戰爭最後運回義大利軍團一樣),就算這樣不行,再不濟也可以把漢尼拔本人調回來指揮本土防衛。

所以綜合起來,漢尼拔進軍義大利的原因,應該就是他認為這樣可以更好的打垮羅馬,並不是因為本土受威脅的原因。例如後來漢尼拔流亡塞琉古帝國時,也對安條克如此建議道:」你很難在希臘戰勝羅馬人,因為他們在那裡有充足的物品和糧食供給。最好的辦法是把戰火引向義大利本土,佔據義大利某些地方,作為根據地。這樣勢必引起義大利國內的驚恐和饑荒,從而使得羅馬人國內和國外的勢力都受到削弱。「

事實上,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全軍覆沒的慘敗也不少,尤其是在漢尼拔之外的二流將領手上。wiki百科估計的數字是第二次布匿戰爭迦太基一方(含盟友)一共損失了31萬軍隊(這個數字即便有誇張也不會誇張太多,僅僅是西庇阿最後的北非戰役,迦太基損失就在10萬以上(烏提卡和大平原約6萬,扎馬4萬),動用的人力物力最後並不比羅馬低。

總得來說,第二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已經用上了一切可以用上的資源,包括馬其頓、敘拉古、南義大利、努米底亞、高盧人等盟友,並且也幾度非常接近勝利了

漢尼拔之所以說打贏了扎馬他就是古今無雙,是因為和談後他可能知道了羅馬當時已民窮財盡,元老院中主張孤注一擲躍進非洲的,只剩下西庇阿一派,如果幹掉了西庇阿,就能為迦太基贏得和平。總不能說需要100萬大軍,才能打垮羅馬吧?


迦太基作為一個從宗主國獨立出來商業民族霸主,與羅馬打了三次布匿戰爭;近兩千年之後,同為新興商業國家霸主的尼德蘭也和新興的英國打了三架,英荷戰爭同樣碾碎了荷蘭人的夢想。兩國連寡頭體制和殖民地腳重頭輕的狀況都一樣咧。

多麼神奇啊!這難道不是欽定的麼?

個人認為,工商立國的的迦太基和農耕民族羅馬戰爭潛力的差距,主要在於國內的凝聚力上。國內貴族、平民對於處在孤立無援境地漢尼拔並沒有盡全力支援,這和坎尼戰後羅馬的同仇敵愾截然相反。更何況在亞平寧的戰鬥對於迦太基來說是外部利益,對羅馬卻直接關乎存亡,因此指望羅馬的貴胄們自焚是不切實際的。

對於遠在本土的奴隸主和資產者眼中,漢尼拔這樣的指揮官對於他們的最大意義就是節省了自己投入戰爭的巨大成本(畢竟人家靠著西班牙殖民地同時在義大利搶劫化緣就能維持戰鬥力)。

羅馬人民和西庇阿家都不是善茬,他們知道這樣打下去自己贏面還不小。

我們只能從迦太基方面給主意了:

與義大利因各種因素結合起來的新朋友搞好關係,通過各種手段確保他們不會給漢尼拔使絆子;

儘力給漢尼拔輸送本土士兵和錢糧;

發展海軍,保護阿非利加和西班牙;

安撫努米底亞,確定自己對其繼承關係的政策並貫穿始終;

尋求與羅馬媾和的途徑,滾起雪球,另尋時機消滅之,就像現實中羅馬對迦太基做的一樣;

托勒密自己在敘利亞的破事還沒甩乾淨,並不是很關鍵。

站在現在的視角看,如果迦太基的老爺們做好這些,贏面就比較大了。但這可能嗎?


迦太基就是個城邦,他不像羅馬人靠同化授予公民權成為領土國家。所以迦太基本邦的人力資源有限,也就迦太基城及周邊那幾十萬——另外還有各殖民地少數官員和商人,青壯年全拉出來不過幾萬人。其實和迦太基最像的是伯里克利時代的雅典——都是靠壓榨附庸城邦維護自己霸權,只不過雅典帝國的軍隊是雅典公民挑大樑,迦太基幹脆是金錢開道用傭兵。所以迦太基軍事史除了漢尼拔那段簡直不能看,屢屢被實力比自己弱小的多得對手打得狼狽不堪。

事後諸葛亮的看,第一次布匿戰爭後偉大的漢諾的戰略方針纔是對的——在非洲本土擴張,擴大迦太基本邦的戰略縱深農業實力和人口。西班牙白銀和附庸軍雖然短期提高了迦太基的實力,但根基不穩而且提前引爆了和羅馬的戰爭。迦太基從六世紀開始擴張的主要方向就是西西里,然而屢屢碰壁折騰了三百年還只能和敘拉古各分半壁,反倒是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期在非洲擴張順利的沒話說。對迦太基有用的只有西西里西部利利卑的港口,通過那裡可以轉口對義大利貿易。西西里其他大部分地區富饒程度並不比迦太基家門口的北非地區好,而迦太基對北非縱深的擴張要到前三世紀中葉才全面鋪開。

迦太基早兩百年拿出控制西西里全島的氣魄征服北非,哪怕經濟角度也划算得多。在西西里滿足於控制利利卑而不是爭奪全島控制權,那根本花不了什麼力氣。

要重來,就是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漢諾那一派向北非內陸擴張,整個北非行省化,巴卡那派向西班牙擴張,對西西里撒丁只保證基本據點,如果能這樣,那鹿死誰手未可知。


@柴犬夫斯基 被邀了三次呢。。。。

很不幸地說,羅馬我不算熟,但也儘力去了解了一下,其他回答對於戰局的分析也已經很明確,我覺得主要是兩點。

第一,戰爭動員問題,迦太基早已過了擴張時期,其尚武精神遠不及羅馬,這一點我個人覺得類似秦獻公打河西,拿戰力尚不算強的秦國舊軍和吳起改革後的魏軍拉鋸幾十年,仗著的就是秦軍的尚武精神。而國人對國家戰爭能支持到哪一地步,也就意味著國家能在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熬到哪一步。要不然不會埃加迪羣島海戰的勝利,這就是羅馬公民的戰心起了作用(烏鴉弔橋也是神器啊)。

第二軍制問題,第一次布匿戰爭陸戰作用沒海戰大,畢竟就是圍著西西里打,海權很重要,而迦太基在陸軍不如羅馬的情況下,只能倚仗海軍,但是羅馬的烏鴉弔橋極大的縮小了雙方海戰的差距,羅馬人在海上打起了他們最擅長的陸戰。現在提一下軍制,商業對於迦太基最大的腐化,就是其軍隊都是僱傭軍,而僱傭軍的戰鬥意志和羅馬的職業軍團則全然不能比,這種仗對迦太基肯定是不好打的,硬打打不過,耗也不敢拼家底子去耗,只能說輸的不冤。

現在稍微說一下第一次布匿戰爭後的局勢,海權迦太基依然佔著優勢,大島只丟了西西里,但這時候羅馬擴張的車輪已經開始運作,形式對迦太基肯定不會樂觀。所以對羅馬可以考慮採取封堵和孤立,對周邊的馬其頓等國宣揚羅馬威脅論,結盟圍堵,先儘力讓羅馬變窮,削弱其戰力,為以後決戰做準備。對於國內,軍制必須進行改革,增加職業軍人的比例,軍隊人選以北非的農民為主,同時改革動員制度,這個就很難了。。。感覺迦太基很像楚國,渾身的勁兒,但就是使不出,這個要是改革就工夫大了。要是迦太基能更好整合國內力量,確保戰時能夠調用足夠的錢糧物資,再把新軍建立起來,估計能再和羅馬一戰。畢竟一個日薄西山的國沒有任何理由去戰勝一輪初升的太陽啊。迦太基最需要的就是羅馬那種奮x世之餘烈的精神。

也正如前面所說,羅馬我也確實不是很懂,說的不合適的也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ノ=Д=)ノ┻━┻分割線(ノ=Д=)ノ┻━┻

小小補充一點,剛想到的,迦太基相比漢尼拔更需要一個梭倫,迦太基需要一個從制度開始的大改革,而梭倫奪回薩拉米斯的和迦太基需要奪回西西里居然還有那麼一絲相似,想想還是蠻有意思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