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浒传》,勾勒出了南宋社会的繁华与没落,刻画出了英雄的勇敢和忠义。

每一个中国人,相信在小时候都看过书籍或者电视剧,对于《水浒传》里面好汉的故事是如数家珍。

80、90一代对《水浒传》的印象会更深刻,除了98版电视剧《水浒传》的热播,更有当年小浣熊推出水浒卡。很多小孩都是从水浒卡开始,去熟悉各位英雄,爱上这部历史名著。

笔者从小也喜欢研究三国和水浒,虽不算精通,但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梁山可以看做是一家公司,更是一个小社会,和谐的背后,肯定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利益纠葛。

梁山背后的秘密:好汉们真的团结吗?他们从哪里获得经济来源?

梁山上的阶层

水泊梁山八百里,好汉一百零八位,第一个存在的问题,就是阶层问题。别看电视剧里好汉们都相处得那么和谐,真正的玄机其实在书里。

梁山好汉里,有一部分是社会底层人士,不属于社会主流的边缘分子,他们被认为是社会闲汉,没有社会价值。

但这个群体确是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力量,会影响到政治局势。中国人是个农业大国,在古代,粮食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农民手里的余粮很少,遇到水旱灾害就得去逃荒。一旦平民普遍陷入贫困,形成流民潮,也预示着社会快要进入动荡期。

当流民以个体出现时,并没有多大危害,但要是成群结党,就是变成横行一方的流寇。那些没有出路的流民,也只好加入流寇,反过来又加剧了社会动荡。

梁山背后的秘密:好汉们真的团结吗?他们从哪里获得经济来源?

梁山神奇就神奇在,这批人里面,流民只是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官吏、地主和贵族,这就不是一般的流寇,而是一群能对抗政府的集团。这就产生了阶层问题。

梁山的创始人王伦为什么会被火并掉呢?王伦是读书人,属于士的层面。在古代社会结构中,士人是中间阶层,向上是地主和官僚,向下是社会劳动者。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当官上升到官僚阶级,也可能因为科考不利沉沦到劳动者的行列。

士人的沉浮都是个体行为,这让他们之间没有共同利益,更多是一种竞争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能争夺皇位的,要么是豪族地主,要么是流氓。豪族掌握土地,有根据地和政治影响力,还有私人武装;杰出的流氓性格豪爽,有来自底层的认同感,经常出奇制胜。而读书人最多也只能做到丞相,几乎不可能当皇帝。

王伦是个三流的文人,不仅没本领,而且又得不到拥护,当然没资格做山寨领袖。而一开始的晁盖,后来的宋江,行为模式是标准的流氓范儿,朋友圈里也全是江湖人士,没有绅士和地主。

虽说只有地主和流氓能做皇帝,但他们又必须使用知识阶层,因为读书人懂得治国安民,能给他们出谋划策,在管理层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梁山泊,吴用就是这样的存在。

那按作用和贡献,吴用该是山寨的第二把交椅,可为什么却要让卢俊义做副头领呢?这也是由于阶层问题。

梁山背后的秘密:好汉们真的团结吗?他们从哪里获得经济来源?

卢俊义

梁山泊只有两条道路可选,一条是直接造反南宋,另一条是等朝廷招安,被收编成正式军队。那宋江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他题诗时明确表示要和赵家争夺天下,他想方设法拉拢卢俊义上山,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古代,地主士绅阶层主导着民间,梁山虽然已经收纳了很多军官,但势力范围还是只存在社会下层,在别人看来依旧一群草寇。

卢俊义是北京的大财主,北方士绅里很有名望,如果能拉卢俊义入伙,梁山的影响力就可以提高几个层级,政治势力也扩大,吴用贡献再大,也达不到提升政治影响力的高度。

不产生经济效应

分析了梁山的阶层问题,咱们再往下讲,关于经济方面。小时候看水浒,心里总有个疑问,这些好汉们平时的经济来源是从哪里来的?还能维持整天打打杀杀。

宋代的农业水平很低下,气候变化和水旱决定着农民的命运,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就能让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业技术落后,用牛耕田差不多是中国唯一的农业技术,只要耕牛减少,生产就会被破坏。从周代开始,各个朝代都颁布过保护耕牛的法令,偷牛和杀牛都可能判死刑。

在《水浒传》里,好汉们动不动就大吃牛肉,这在民间是很罕见的。这虽然是描写梁山好汉无法无天的性格,也可以解读为他们藐视农业。

梁山背后的秘密:好汉们真的团结吗?他们从哪里获得经济来源?

导致农业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古代农业属于小农经济。“小农”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在自有的小块土地上耕种。在以小农为单位的生产中,土地不能集中耕作,也就没有科学分工管理、提高技术的条件。而且小农经济没有积累,规模不能放大,抵御不了任何风险。

小农经济长期没有增长,只要太平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劳动力过剩。这样多余的劳动力就会聚集到一块,本来就人多地少,去帮别人打工还挣不到多少钱,辛苦了也没机会,干脆加入流民。

那农村不行,可以到城里吗?答案还是不行。古代的城市是消费型城市,没办法解决过剩劳动力,手工业都是小作坊,本来技术就落后,那时候又没有第三产业。

这样梁山的好汉不能产生社会财富,就只能去打劫抢掠。所以梁山本质上不是个健康的组织,他们的财物都是掠夺来的,只是把财富从有钱人那里抢来,再进行一次分配。

不过梁山的存在,对经济倒也有起到了客观促进作用。古代财富的集中方式,不是通过增加投入放大产出的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官员们贪污、富人们放高利贷来不断剥夺民众财产。这些财富聚敛起来后就被作为个人家产囤积起来,大部分都不再投入发展生产力。

小说里梁中书送给蔡京十万贯生辰纲,意图就是日后能从蔡京手里获得更多的贪污机会,形式依然是盘剥民众。所以晁盖一伙劫生辰纲,并不减少社会生产力,反而加快了经济流通。

梁山背后的秘密:好汉们真的团结吗?他们从哪里获得经济来源?

忠义的价值观

看懂了经济问题,梁山好汉还有属于他们的价值观,这种观念让他们变得更为团结。

首先,梁山的口号是“替天行道”。古代的天道,是由君主选择的天意,拥有最高合法性。但现实是谁能获得社会主流阶层的拥戴,谁就掌握政治力量,成为天命。

秦汉以后,土地贵族被豪族地主取代,社会经济的基础是农民,而舆论则操纵在士人阶层手中。所以,一个合格的皇帝,要争取的是士和农这两个阶层的拥护。对于士人,他要尊贤任能,对于农民,要轻徭薄赋。“替天行道”本来是属于帝王的守则,梁山打着这个旗号,比较玩味。

虽然目标远大,但梁山的表现却经常违背这个口号。江州劫法场时,他们不论军民百姓,滥杀无辜。对待周边的组织也不太友好,以致于攻打曾头市、祝家庄时,附近几个村庄都武装起来,防备梁山人马抢粮。可见,在梁山上,“替天行道”是个没有认真落实过的原则。

梁山背后的秘密:好汉们真的团结吗?他们从哪里获得经济来源?

在山寨内部,真正起作用的是忠义观念,这个观念分两个阶段。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好汉们是只讲义气的,这个阶段只是“信奉仁义”。

地主阶层和士人阶层的价值观念是忠孝,过着安定的生活,自然就乐于维护既得利益的观念。而身处底层的流民们,生在穷苦家庭,过着漂泊的生活,在他们眼里,伙伴和朋友才是最亲近的,所以义气就成了他们的最高道德标准。

在他们心中,别人怎么样对我,我就怎么样对他,而且要加倍。为了朋友要两肋插刀,报仇雪恨则一定变本加厉。

初期的梁山,很多好汉原来是朝廷的军官和小官吏,落草为寇,这就是对朝廷的最大不忠。这时候,只有仁义伦理才能让他们自圆其说。

梁山背后的秘密:好汉们真的团结吗?他们从哪里获得经济来源?

梁山的仁义,只是把义气的范围再扩大到普通人,做到行走江湖时仗义疏财、扶弱锄强。像宋江这样见人就发红包,石秀这样肯为陌生人拔刀相助,就已经算仁义了。

但等到梁山做大,原来的仁义就显得不够用,需要建立新的伦理。梁山的组织性质是个帮会,需要靠义气结合起来的,成员中途脱离是不义,因为他不能同甘共苦和遵守誓言。

所以梁山做大以后,宋江为了团队稳定和权力集中,自然要推行忠的观念。标志性事件就是在晁盖死后,聚义厅改名为忠义堂。表面的解释,是大家虽然被逼上梁山,心里要忠于皇帝的。背后真正的意思是,山上的弟兄们从此以后,都要尽忠于宋江。

梁山背后的秘密:好汉们真的团结吗?他们从哪里获得经济来源?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座位排次的问题。要论功夫和军事才能,梁山首推林冲,功劳也大。但是在排名次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的关胜居然排在第五,这又是为何呢?

答案就是关胜长得像关羽,又被传是关羽的后代,关羽是义气的象征,所以关胜的影响力要大过林冲,进而排在林冲前面。

名著的魅力

总结一下,我们分析了梁山的阶层、经济和观念三个主要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梁山,是不是很我们以往认为的,有所不同呢?

从阶层上讲,梁山吸纳了从底层到士绅的各类人才;从经济上讲,梁山并没有自主的经济生产,而是通过掠夺再分配的方式处境流通;从观念上讲,梁山形成规模之后,为了权力集中,实行忠义的伦理道德。

梁山背后的秘密:好汉们真的团结吗?他们从哪里获得经济来源?

小时候读水浒,就听到一句话叫“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但是不读水浒,除了无法领略英雄们的精彩人生,更无法体会,在成年之后,再看水浒的那种不一样的感觉。

笔者在不同的阶段看水浒和三国,都能得到不一样的启发和感悟,或许这就是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无论你以哪个角度去阅读,无论看多少遍,你都能得到不一样的心得体会。

通过古典小说来解读社会风情,世道人性,绝对是好方法。至少在多年以后,你能在午后,跟后辈讲起,那些属于英雄们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