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郑和下西洋,即使明朝的国力之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明朝时起,我们中国与西方世界同样是航海大国,而我们中国的出海,却是友好的交往,而西方初始航海做的却是海盗般的行径,那就是殖民他人。

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植民,那是他能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当他们的经济进入了工业化的时候,他们一方面商品过剩,一方面急需物质的来源,原材料的来源和商品的倾销地。

那么什么是殖民地呢?

还在殖民地出现之前,首先出现了一个殖民者,这些殖民者大都来自欧洲的发达国家,早在15世纪初,在欧洲的一些航海比较发达的国家,开始在海外寻找他们,他们用枪炮征服了那里的居民,掠夺那里的资源,甚至用绑架的方式把那里的居民,像牲口一样贩卖,从而获取高额利润,被殖民者践踏的地方就是殖民地。

而同样也是在15世纪初,大明朝的皇帝明成祖,派郑和航海远洋到南洋和非洲地区,而中国人的航海,并非去发现和占领海外领地,去奴役那里的人民,而是去经商互通有无,与那里的人民建立友好的关系,中国人的善意之举,深受当地人的欢迎,这就是中国人的善良仁义之本。

从郑和下西洋开始,我们中国的百姓开始移居东南亚一些地区,你那里的原著居民和睦相处,在那里繁衍生息,把我国一些农业手工业的先进技术传授给他们,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财富,这就是我们中国,早期互惠互利的国际关系政策。

而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没有像西方那样,一去到那里殖民呢?掠夺那里的资源呢?

这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人义道德之心,广交皆友之本。

勤劳善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郑和为什么没有开拓殖民地,就好像问你的父亲当年为什么没有多买几套房现在成为亿万富翁一样。

拿著今天的标准衡量古人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历史虚无主义,更是没事找事的扯淡!只要郑和脑袋没坑,就一定不会去发展殖民地去。

为什么这么说,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殖民地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殖民地自古就有,指的是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在古代西欧,希腊就曾才地中海沿岸开拓大量殖民地。但今天的殖民地特指资本主义时代,主动在海外开拓的为宗主国提供资源和市场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领土被侵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和支配。

因为本国的资源和市场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要对外开拓。可以说:

殖民地的产生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发展密切关联。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吗,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所谓的萌芽也只是看到一丝亮光而已。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为基础,组成了庞大而稳定的封建帝国。

因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这些从事小农经济的底层民众习惯了安土重迁,根本就没有动力离开自己的土地,到海外开拓殖民地的欲望。

难不成,你要去鸟不拉屎的大洋彼岸种粮食,然后费尽心思把粮食运回本国,郑和是疯了吗?

因为小农经济时代没有向外开拓的愿望,所以郑和不可能在海外开拓殖民地。

2、我国历来没有主动向外开拓的传统

我国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断裂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形式。

相比于周边的文明,我国的文明程度要遥遥领先。这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领先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封建王朝向外开拓殖民地,就意味著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去贫困地区跟当地人抢饭吃。今天的很多人,尚且不愿意离开东部到中西部发展,在辉煌的古代,又怎能去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开拓殖民地呢?

郑和,是去贸易的,不是去扶贫的!

既然我国没有向外开拓的传统,为何我国的版图逐渐扩大呢?这是因为我国不断遭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前面说过,小农经济时代,我国没有对外开拓的欲望。但是周边的游牧民族有抢劫中原的欲望,在他们疯狂的抢劫下,中原王朝不再忍气吞声,被迫发起大规模反击作战,击败游牧民族,将其土地纳入版图中。

汉朝开拓西域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

而除了被动反击,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也有成功击败中原王朝的案例。但是因为其文明程度落后,击败中原王朝后又不得不使用先进的中原文化,比如元朝、清朝,这使得我国版图再度扩张。

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并未收到海上的威胁,所以郑和没有理由占据这里。旧港宣慰司也只是明朝在海上通道的一个据点而已,和殖民地还不是一回事!

3、郑和有更重要的使命

郑和舰队很强,但很强的不一定都是军队!

什么意思呢?郑和率领的不仅仅是一个和外夷贸易的商船队,更重要的是,郑和需要保证自身安全,清除沿海的强盗等维持航路畅通,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庞大的军容展示给外夷,使其真正臣服于强盛的大明!

说白了,这是个大明王朝的面子工程。

所以像抢夺人家的土地,和外夷斤斤计较的行为,明朝是看不起的,更是不会去做的!毕竟老虎不会和兔子去抢胡萝卜。

一直以来,我国封建王朝都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开展对外交流。因为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封建帝王不再满足于向外要土地要人口,而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目标,比如万国来朝。这种思想最早从齐桓公时代开始,一直到明朝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再说了,此时的殖民地,除了能给明朝带来巨大的负担,还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呢?

这一点,朱棣拎得清!

最后,郑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寻找建文帝,毫无疑问,这比开拓几块破地更有吸引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运航活动(网路配图)

为什么郑和船队,没有像西方国家建立海外殖民地?我们不妨从他的官方身份了解起。

郑和(1371年-1433年),公元1405年7月11日大明朱棣皇帝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众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

(网路配图)

大家请注意正副使的官品和职务,正使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官居四品,「钦差兵太监」军衔;副使王景弘太监,南京监国。而前后时代的哥伦布、达伽马等是没有官方身份和政府资助。

(网路配图)

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一直存在两个主流王道与霸道,《永乐实录 卷一百一十九 》:明成祖曾说:「朝廷取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以品级赐赍,虽加厚不为过也。」郑和下西洋正是王道的所体现,而西方航海建殖民统治是霸道。中国和平崛起正是新时代的郑和下西洋!

(网路配图)

如有不妥,欢迎大家围观!


郑和不过是下西洋活动的执行者,所以通过考察他的想法来推测这场航海活动的动机是没什么用的,真正要好好琢磨的是他背后的那位决策者——明成祖朱棣。

朱棣为什么要派遣船队下西洋?这个问题已经困扰史学界多年,大家基本也只能给出一些推测,而透过这些动机的推测,我们也能大体了解郑和船队如此厉害却最终未能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原因了。

首先,有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是,朱棣是派遣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据称当时朱棣攻破南京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建文帝的尸体,于是便怀疑他经由密道逃脱,遂派遣郑和以出使西洋的名义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以避免他在海外继续谋求东山再起。

当然这种说法传奇色彩比较强,多数人对此都是一笑了之,也有人对此半信半疑。如果这种推测为真的话,那么郑和船队就真的没必要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了,毕竟老板给他的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

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朱棣是为了通过下西洋的活动去消除蒙古帝国对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重塑中华帝国以及他自己在亚洲地区的宗主国和正统性地位。

为实现这一目的,朱棣采取的手段是:派遣船队出使西洋,给予他国对华贸易的特权,接著便以丝绸、瓷器等珍宝换取他国物资,以此来利诱他国向明朝纳贡称臣。如果他国拒绝纳贡称臣,甚至阴谋攻击船队和使者,船队便会毫不留情地对之进行打击,以此来威逼他国向明朝纳贡称臣。

而西方之所以会发展殖民地,是为了要重新连接起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中断了的东西方贸易,以便满足当时西欧各国宫廷对黄金、香料等财富的需要。所以,对于朱棣来说,只要海外诸国同意对明朝称臣,并认可了明朝的宗主国和正统性地位就够了,他本人没有必要通过掠夺他国财富和土地去满足宫廷奢华生活,更无需刻意去发展对外贸易,所以他也没有对外扩张并建立殖民地的欲望。


感谢邀请!

明朝朱棣时期郑和七下西洋,传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我倒不觉得建文皇帝能够跑那么远。我认为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扬威海外以燿中国之强。经过元末明初的几十年动乱后,中国在海外的存在感日渐薄弱,而作为一个传统的帝王,从小听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长大,在完成了明朝「远迈汉唐」的成就之后,如果不让其他国家知道,怎么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而如果把这些国家进行了殖民,那就相当于是自己国家的领土,也就更不需要去耀武扬威了。

第二,重新构建自从宋元以来逐渐消亡的儒家朝贡体系。在唐朝时期,传说长安街上朝贡的外国使臣都站到了街尾。而到了宋朝,因为国力薄弱,而且自己还得给别人上贡,传统的藩属国逐渐消失。到了元朝,直接就把这些藩属国纳为了自己的领土,就更不需要朝贡了。所以自唐朝以来的朝贡体系渐渐消亡,而朱棣主张下西洋正是怀著这样一个目的,告知海外诸国,中国如今很强大很富有,快来朝贡吧。所以出于这样一个目的,朱棣是不可能在海外构建殖民地的。而且在海外建立之一个不在自己掌控范围内的势力,除非其在今天,否则没有皇帝愿意去做。

第三,大力打击宋元以来海贸发展势头较大的私人力量,或者世家。在宋朝以及后来的元朝,都是不禁止私人商贸往来的,所以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浙江等在海外商贸的发展上有很多实力强大的世家。而在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了打击这股力量就下令片板不得入海。私人海贸被禁止了,可是却也没有了利益,也收不到税。对此朱棣便将这些私人力量整合到一起,以官方的形式进行重组,当然,在重组后因为背后的老板变了,所以目的也要变,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下西洋。

朱棣要求下西洋目的,并不是去发展贸易,攫取利益,这也不符合儒家的治国思想。而且中国自古以来,陆权思维都占据著绝对的地位,即便到了如今,还是有很多人都抱著陆权思维不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去海外殖民无异于天方夜谭。还有就是,中国历代以来最大的威胁都是在北方,而对明朝尤其如此,北方的蒙古始终是心腹大患,这种条件下也不会去把心思花在开拓其它土地了。


不邀自答。

这个问题的核心问题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海外殖民地。

对于殖民的概念,其实我也印象不深。我记得有三点:一、种地收获。二、有专业管辖。三、有税收。其中有种地是关键因素。电影<火星救援>有这个描述,海外种地是关键因素。

中国人有没有海外种地呢?一般人不知道,我说说吧。其实中国不仅有海外种地,而且时间很早,宋朝人们就吃占城稻,就是越南的稻米。此外大明朝开疆拓土,种地何止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都有中国人身影,最远可以看到的是非洲,他们已经承认是郑和军队的后代。不为所知的是美洲也有种稻米的印第安人,和美洲人明显不同,有考证也是明朝中国人后裔。

去非洲好理解,去美洲干嘛了?其实说出一件事大家就明白了,去找朱允炆。以郑和舰队的实力,能到达美洲吗?其实最不缺的就是信心,中国人为了皇命肯定去干。到达美洲应该不成问题,问题是回得来回不来?美洲可没有大明的中央集权,物资不够,到了美洲的大明舰队可能没回到中国,所以中国史书记载很隐晦。但是美洲很多证据表明,中国大明时期有人到过美洲,比如简体中国字。

大明朝的伟大就在这里,因为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海权国家,而且海外殖民地势力庞大。具体体现为:

1、粮食大量海运。中国人自己种地早就养活不了自己,若没有还在殖民地,人口和俄罗斯奥斯曼土耳其蒙古差不多,不说别的,吐蕃就想侵略中国。正是庞大的人口,让别国不敢轻言战争。

2、海外管辖。大明的太监是到过海外岛收税的。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就是因为记恨中国太监,屠杀过中国人,而中国大明没报仇说的就是这个事。东南亚屠杀海外华人,最近是1998年,最远可追溯到明朝,这是一个历史问题。

3、海外贸易。以粮食和不太知名但是很重要的香料为首的贸易,是当时东南亚贸易主流。当时全球小冰期,全世界没粮食。欧洲没吃的,在美洲挖银矿的西班牙人饿的吃老鼠。东南亚粮食贸易不仅给中国,也给走投无路的欧洲人一口饭吃。欧洲人在欧洲也活不下去,不如来亚洲,至少能吃饱。再加上欧洲先进的工业文明,比如蔗糖酿酒等很多工业,给欧洲带去大量贸易利润。而中国贸易利润有什么?想想魏忠贤时代是哪个皇帝?中国知名的天启皇帝,木匠皇帝。中国当时在魏忠贤的调整下,全国大规模开展工业,主要就是出口。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都是这时知名的海外贸易产品。天启皇帝最后死在哪里?死在船上。船意味著什么?对于国内文人是奇技淫巧,对于西方人是征服大海的利器。当参观外国博物馆,看到外国皇帝的玩具,都是刀枪剑甲,中国文人不害臊吗?这个方面中国唯一能与之一比的就是天启皇帝,他的工业技术造诣是中国历史工业技术顶峰,他本人是工业技术集大成者。这个形容不夸张。

天启皇帝时期的东南亚贸易非常有特点:来自大陆的工业品换取东南亚的粮食,并且有大明管辖,并且有中国特色的商业体系。这个时候,东南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算不算中国殖民地?

我认为算。

此时虽然世界小冰期,欧洲打的一塌糊涂,但是大明安居乐业,没什么农民起义,这是崇祯朝比不了的。此时大明对大清是战略压制,对蒙古远交近攻,顺风顺水。

影响殖民地还有个因素,就是第4个因素:时间。这很好理解,比如日本侵略中国十四年,中国是不是就是日本殖民地?不是,因为我们中国打赢了。按照国际惯例,应该是100年。遗憾的是,天启皇帝在位22年。后来崇祯朝一开,海上就只剩下郑芝龙的水军力量了。后来大清占据中华,这些海外飞地自己成立兰芳共和国,不到100年。

但是大明走海的思想还是很重的,因为明承宋制,特别是大宋有以海立国思想,中国只有大明继承。最典型的就是陈忱先生的<水浒后传>,典型的海洋立国思想。同期还有<镜花缘>等非常明显的海洋思想。

对于从万历朝到兰芳共和国的终结,这一百多年的华人海外史的研究,虽然内容很少,其实意义很重要。因为当时这些人可都是纯种汉人,比起什么鲜卑匈奴等民族,这些海外好人血统和我们近多了。他们的历史算不算中华的历史?这是个问题。

这里面包含许多课题。比如本题的大明有没有海外殖民地?此外还有海盗的认识,航海国家普遍尊重海盗,比如英国,因为英国海军就是英国海盗,类似的还有日本。郑芝龙是海盗,也是大明总兵,所以他管辖台湾应该算是中国人统治台湾才对,荷兰人是打退了郑芝龙门人才占领台湾。再比如经过几代混血,东南亚很多华人后裔血缘离大陆比较远了,他们算是华人吗?中国应该保护他们吗?特别是有1998马来西亚惨剧在前?再比如明末清初很多移民在海外,有没有整村的移居?他们应该还保留中国大明风俗,他们算是我们中国人的什么亲戚?比如我就研究发展,泰国岛上有个地方叫做勿洞,它的发音和大同很像,而且也是毛派研究基地。众所周知毛派思想是中国人的思想,勿洞有没有可能是姜镶之乱后的大同移民?很多内容,值得我们研究。


原因很多,从大环境上讲,当时明朝还属于小农经济,农耕为主,朱棣时期的大明缺的是人口,这是连年战乱造成的,有地,种地的人却不够,所以当时的「短视」实属正常,原因在于没有需求。我们也没资格要求古人能有现代人的发展眼光。真要是对土地的渴望,就象饿疯的狼一样,那什么土地都能抢。

极度膨胀的自信心,看每年朝贡,大明给的回礼就知道,太大方了。维系天朝的光辉形象几乎让大明变成了全世界人的衣食父母。而番邦蛮夷的地盘他们看得上么,别说君主了,就是小老百姓都能喷死你,「我跟你有仇是吧,跟野人玩很有意思是吧」遇见脾气大的就是一顿毒打「敢拿大爷当傻子?!」。

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赚钱,通过贸易获取利润。和西方人不同,欧洲只能靠抢,需要建立殖民地,而中国人有丰富的优势资源和商品,通过贸易就能赚取高额的利润,因此中国人更热衷于和平贸易。

风险,绝对的风险,大明花掉无数银钱开发出一块处女地,比如澳大利亚,算算要多少钱,移民多少人口(本来就缺人口),要多少兵力维系主权持久性,最重要的是......派谁去,或者说派谁去皇上能放心,除了自己以外好像谁都不放心,一旦割据一方的澳洲自立为王,那巨亿的资金打了水漂不说,你打是不打?忍著?一群蛮夷看著呢,脸还要不要来著,好,打,军费比开发费还贵,船呐,巨舰呐,补给,军饷跟谁哭穷去。


谢邀。 论云:明郑和之下西洋所以没发展殖民 大抵围绕明代政体所致 一为皇权集中之表现 一为文教不行之表现 一为帝王观念之表现

永乐青花波涛龙纹爵杯 爵托盘

我国秦代到清 都处于一种帝制时代 这个时代皇权至上 并且逐渐集中 尤其是处于明代时期 皇权之至上 集中 亘古未有 这方面历朝历代都望其项背 按明太祖对各布政司行政机构的设立 几乎犬牙交错 明初各布政司的财政 刑法 军政三权分立 又分设十三道御史 明太宗以后 又于布政使上设了巡抚 巡按以及总督 当战争时 又有督师 而巡抚 巡按 总督 都需要三品以上大臣会推 最终皇帝任命 并且巡抚等由中央下放 加都御史衔 巡抚一省或数州府不等 可见明代皇权之至上 政治体制之严格 加上那时候由于地理环境的偏远 法令及政教的且显得困难 所以 试想如果要去管理孤悬海外的那些岛屿 将是更为复杂 并且皇帝也难免担忧他们割据而独立 而且因为帝制体制下 不同于西方英法等国的政体 有鉴于此 明朝所谓的海外殖民不可能实现 这是明代政治体制所决定的不可能的一方面

并且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国家由于他们的政治体制允许 因为文艺复兴 大航海时代的开始 他们需要开辟海道 获取外来物质 他们所以开辟海道的目的 其实也就是为了抢掠 这与郑和开辟海道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态度 《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传·郑和传》谓郑和之下西洋:「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太宗像

我国家古时候大抵上并不重视海洋 通常持有的态度是认为「中国」以外 皆蛮荒之地 未服王化 更不必说如东南夷苏禄等岛国他们孤悬海外 所以历朝历代君主对于蛮荒之地大体上推行羁縻政策 明代继承元代推行土司 又在东南亚设宣慰司 宣抚司 而并不直接插手其国内行政 更谈不上派遣中央官员管理其民众 所以 由此可以想像 明政府充其量不过在郑和所到之处设宣抚 宣慰司而已 这是文教在「蛮夷」化外之地不行的原因 也是不需要殖民的原因 当然 这与不可能殖民有著一种不恰当的用法 所以只是顺道指出 自认为具有礼仪之邦的天朝上国不需要到海外「蛮荒之地」殖其民

明宣宗《秋塘群鹭图歌》《秋塘群鹭图》

又因为明太宗自己推行的政策来看 他认为:「帝王居中,抚驭万国,当如天地之大,无所不载。」(《大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四》)「永乐时,成祖欲远方万国无不臣服。」(《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四》)所以 一位想拥有如此成绩的帝王 是不屑于侵占「蛮夷」那无用之地 而是令他们自治 设宣慰司等机构 在名义上臣服于大明 奉为宗主 因为帝王需要德育天下 并且从《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四》可以看出明太宗的本意 即:「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使四出招徕。」故而「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又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 所以这也是下西洋而殖民一说为何在明代行不通的原因之一 也是明太宗的观念决定下 不可能殖民的一方面原因


这样的疑问实际上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有直接关联,与郑和下不下西洋关系不大。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土地,能够守望田园,便足以立身,最大的心理预期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追求的是顺天应命、国泰民安、辛勤耕耘,基本生活资料又以素食为主,天然地抗拒血腥杀戮,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原则是耕读持家,从情感上蔑视掠夺性的技艺,这样的文明传承积淀下来的民族性格本身就不具备侵略性。

而使用战争手段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守土和消除周边的不安定因素,反而因为担心战争误了农时会有生存危机,所以具有守成、本分,厌恶战争的性格特征,即便以战争手段占领了别的地区,也以付出为代价实行文化同化,以降低蛮性,使化外之地感受天朝恩露,从而减少威胁,并非将其变成为自己劳作的奴仆,而这样的目的是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成本的,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愿意背负,大多视为蛮荒之地,很少主动发动战争。

由于受自然条件、生产能力以及人口稀少的限制,帝制时代的统治者们大都对领土扩张的愿望并不强烈,只是在精神上享受威服四海而已,对于不具备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基本没什么兴趣。中国历史上领土扩张愿望比较强烈的朝代,是元朝和清朝时期,因其出身于游牧民族,对拥有广阔的牧场有著天然的欲望,所以在其入主中原的初期阶段,多有实质上扩张疆域的行为,在逐步被农耕文明同化后,又一度恢复原状。

农耕文明条件下,民众的对外交际以相互学习、交换农艺经验为主,有时候也带有分享丰收喜悦的炫耀,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普天同庆的感恩心态,这种交往以感情联络为目的,并非要获得具体的利益,人情往来是构筑社会文化的核心。

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比较频繁的时期,大都与商业发展有关,如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与此相关的战争行为主要是维护商路通畅,对西域地区的政治控制,只是在名义上纳入了国家版图,但获得的实际利益十分有限,大部分时候还要给予高额的回报。所以到了宋、明时期,随著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的战略价值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明朝大多数时候以嘉峪关为界控制疆域,而完全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思维。

而西方文化是以商业文明起源的,商品属性本身就带有侵略性,实现商品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就是拥有更多的市场和垄断,所以其扩张殖民地是由商业行为的本质决定的。对于郑和下西洋来说,其肩负的使命就是宣威外藩,附带有通畅商路的目的,即便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条件下,郑和也不可能超越文化局限发展殖民地的,皇帝朱棣也不会有这样的自我觉悟,叶落归根的文化诉求使绝大多数中国人最终都会选择家园热土,而不是漂泊在外,这是由农耕文明塑造的民族性格决定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