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的两个儿子,奕𬣞和奕?之间本来就存在储位的争夺。虽然这俩人的争夺不像康熙末年那样热闹的不可开交,但是暗地里的较量依然是不可避免的。奕?,也就是后来的恭亲王从小就非常的聪明,深受道光皇帝的喜爱,而相对来说后来继位的奕𬣞则没有那么出众,导致道光帝也一度想立奕?为皇太子。图为奕?的照片:

在奕?的母亲病危的时候,已经精神恍惚,把来探病的,已经继位的咸丰皇帝奕𬣞当作了恭亲王奕?,于是对他说:

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此,命也。汝宜自爱。

把咸丰帝弄的很尴尬。不过咸丰帝也对其保证,一定会保全自己的弟弟。

那么道光又怎么下决心立奕𬣞呢?其实和两个因素有关:

1. 奕𬣞的生母孝全皇后深得道光皇帝宠爱,但是早早去世,道光立奕𬣞颇有爱屋及乌的意思。

2. 奕𬣞风格持重,道光帝认为像奕?那样过于聪明可能会流于轻浮。

为了加深皇帝对自己贤德仁孝的印象,奕𬣞还有过一次类似于曹睿的精彩表演。有一次皇子们南苑狩猎,奕𬣞故意不发一枪一箭,空手而归。道光问起,奕𬣞说:『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兄弟争高低。』一句话,就把自己的境界和其他皇子区分了开来。

所以思前想后,道光皇帝还是决定立奕𬣞为储君,遗诏上是这么写的:

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𬣞立为皇太子。

在定储之时,钦定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为亲王,这是清朝建国以来未有的事情,这也说明了道光皇帝在这件事情上深深的心结。


原创码字难,孜孜考证苦。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拒绝粘贴复制,从不百度抄袭。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我们知道,所谓秘密建储,就是把默定太子的名字写在继位密诏上,一式两份。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一份收藏在皇帝身边。待皇帝临终前,由朝臣拿出密诏,将继位者的名字诏告天下。

(放密诏的正大光明匾)

乾隆的名字就是这样写在秘诏中的。

嘉庆的名字也是这样写在秘诏中的。

道光的名字也是这样写在秘诏中的。

可是,到道光立储的时候,他的密诏上却写著两个人的名字,而且锦匣里放了两份密诏。这是怎么回事呢?(道光帝像)

道光是个特别谨慎守成的皇帝。他继位后,一直在考虑立储的问题,并不断地考验诸皇子的能力。再加上他秉性优柔寡断,所以,一直到晚年,都还没有确定立储人选。

不过,也不能说道光完全没有选择,他的太子人选,集中在皇四子奕𬣞和皇六子奕䜣身上。

奕𬣞和奕䜣,在道光心里,都很有份量。

奕𬣞资质平庸,体弱多病,既不能文也不能武。而且他还一脸麻子,外加是个瘸子。

按常理,身为一国之君,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皇帝在选太子时,往往不光要从实力上考虑,还是要看看颜值如何。比如乾隆选太子时,皇八子永璇就因为生下来就有脚疾,根本不在乾隆考虑的范围之内。

那么,光从奕𬣞的自身能力和外形上来说,在争储这件事上,他显然没有优势。

可是奕𬣞有个好妈。他妈是道光最宠爱的皇后孝全成皇后。清朝嫔妃们想要晋升,第一要有宠,第二要有子,两样缺一不可,还得一步步往上升。但孝全成皇后是个例外,她在17岁就被封为皇贵妃,完全靠的是自身的能力和道光的宠爱。她不光生前荣耀,死后也哀荣无比。并且在她去世后,道光再也没有动过要立皇后的念头了。

所以,奕𬣞「子以母贵」,不仅从小得到了很多父爱。长大后,依然受道光重视。

另外,奕𬣞有个好老师。他能得到道光的好评,他的老师杜受田功不可没。杜受田教他以仁孝之心博道光欢喜。比如狩猎的时候,奕𬣞由于不擅长骑射,干脆一箭未发。道光问起时,他便以「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结果道光大喜,说他对鸟兽尚且仁慈,自然爱民如子,此真帝也!

(奕𬣞和奕䜣)

比起奕𬣞来,奕䜣则正好互补。

奕䜣不光长得仪表堂堂,身强体健。他还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在文学造诣上也有不俗的表现。武功骑射也在诸皇子之上,由于他文武双全,道光还赐过他一口珍贵的白虹刀。相对而言,道光对奕䜣更偏爱一些。

可是,经过再三考虑,道光决定还是选奕𬣞为继承人。原因有三点:

一是奕𬣞居长,老成稳重,也并没有太大的缺点。

二是道光是嫡长子身份继位。而奕𬣞是孝全成皇后所生,又是长子,在诸皇子中地位是最高的,继承帝位也是理所应当的。

三是对孝全成皇后的离世有愧疚之心。

但是,把奕𬣞确立为继承人后。道光心里又觉得对不住奕䜣,所以一番思虑后,他在密诏中写道:「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𬣞立为皇太子。」写完之后,他想了一想,又写了一道密诏:「皇四子奕𬣞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说明道光的选择之难,另一方面也是对奕䜣的歉疚之心。也正是这份密诏,让我们看到身为父亲的道光,对儿子的拳拳之爱,这难道不是冰冷皇宫里的一抹温情吗?

(参考史料:《清史稿》)


道光遗诏是一匣两谕,这在清朝历史乃至于中国历史上都实属少见,道光在这道遗诏上一下子安排了两位皇子的命运,即:立皇六子奕䜣为亲王,皇四子奕𬣞为皇太子。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道光皇帝自己其实也拿不定主意。相比之下,老六奕䜣要更有能力,道光帝也更喜欢他,他对朝政时局的见解也更老道和成熟。而老四奕𬣞则在各方面表现得比较平庸,更惨的是,他的身体还不好,据说还是个瘸子,怎么能继承大统?

但好就好在,奕𬣞有个好帝师,叫杜受田。他很好地抓住了道光皇帝的性格和心理,多次给奕𬣞出谋划策,使得他在这场几乎无法取胜的夺位大战中逆转胜出。

道光是个典型的守成之君,他不愿也不敢去逾矩行事,维持现状、遵循旧制是他总的施政方略。而这种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更重视人的道德品质而非办事能力。杜受田正是看懂了这一点,才让奕𬣞不要争强好胜,因为即便是争也争不过奕䜣,还不如巧妙藏拙,多突出自己的稳重和道德优势。

比如有一次,道光安排兄弟俩在南苑骑射,以此考察二人的骑射能力。奕䜣抓获了一大堆野兽,满载而归,道光很满意。然后奕𬣞空著手就回来了,道光问其故,他就按照杜受田教给他的那样说起来:父皇曾教导我要仁爱,如今正是春天,母兽开始怀孕,要是射死,便是一尸两命,这是不仁,我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本来是一件毫无胜算的事,结果经由奕𬣞那么一说,道光听了反倒很受用,对他的好感增加了不少。

后来又有一次,道光病重,他想著借此再考察一下两个儿子,便先后把他们叫到病榻前,问他们:如果自己死了,你会怎么治国?奕䜣便讲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道光很高兴,感慨自己后继有人。而奕𬣞则不然,他根据杜受田的指示,一进来就扑通跪下哇哇大哭,说只希望父皇身体健康,自己能好好尽孝,别的压根都不会想,也没想过。道光十分感动,心想这至仁至孝的孩子才是皇位的不二选择。

但道光明白,光有道德不能当饭吃。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力挽狂澜。于是他在死前决定让奕𬣞做皇帝,然后让奕䜣做亲王,以此来弥补前者能力上的不足。

某种程度上,这其实表现出道光帝生前在德与才两个维度上的考量上陷入了两难处境。而他最终的选择,其实是他自身性格和价值观的投射。


遗诏写成这样,表现出道光皇帝的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的真实情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遗诏先是立皇六子奕䜣为亲王,后面再立皇四子奕𬣞为太子。给人的第一感觉这个遗诏立亲王是主要内容,立太子反而成了陪衬。道光帝打心眼里喜欢老六奕䜣,可老四奕𬣞是不折不扣的嫡长子(前面三个哥哥都死了),虽然皇后死的早,但礼仪宗法都让道光帝没有理由忽视他,他也没有这个魄力废长立幼,万般无奈之下,写了这么个颠倒主次的遗诏出来。

这下可好,遗诏把兄弟俩推到对立面上,并大白于天下。老四奕𬣞虽然皇帝之位到手,但心里愤愤不平,好像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和轻视。老六奕䜣则会感到皇位距自己只有咫尺之遥但功亏一篑的感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哥俩感情本来还真的不错,就因为这份遗诏,不得不对对方心怀怨念。

后来,奕𬣞继位,称咸丰帝,遵从道光遗诏,给了奕䜣亲王头衔,名曰恭亲王,有兄友弟恭的含义在内。咸丰的意思很明白,你我君臣名分已定,我当哥哥的对你友好,你做弟弟的对我要老老实实的恭敬起来,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

道光遗诏本是想平衡和照顾到两个人的感受和关系,可事与愿违,兄弟两人反而因此心存芥蒂,谁看谁都不顺眼。


道光帝的遗诏,确切说应该是密谕上确实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但不是留后手,而是两位皇子各有安排。这个写著两位皇子名字的密谕,差点被偷梁换柱,到底怎么回事?诸位读者且听我从头梳理:

上图道光帝

静贵妃的母爱

道光二十年(1840),咸丰帝奕𬣞的生母孝全皇后钮祜禄氏薨逝。从此奕𬣞失去了母爱,当时,他只有10岁。奕䜣的生母静贵妃(薨逝后追封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非常同情奕𬣞的处境,她让奕𬣞与奕䜣同住在一起,担当起抚育奕𬣞的使命。此时奕𬣞、奕䜣兄弟俩整日形影不离,感情颇深。两人还没有意识到将来在谁是帝位继承者这一问题上,必有一争。而静贵妃虽然同情奕𬣞,但她仍希望自己的亲生骨肉能继承帝位,她时刻注视著内廷形势的变化,以见机行事。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旻宁将立太子的朱谕正式写好,不久,静贵妃便从道光帝的神态中预感到事情有些不妙。

道光帝的密谕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旻宁病重卧床不起,静贵妃经多方探听,终于得到准确消息,藏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后锦匣内的皇储名字并不是自己的爱子奕䜣,而是奕𬣞。静贵妃气得咬牙切齿,但表面上她仍然装得非常平静,在皇上病重的日子里,她以关心皇上龙体为名,经常出入寝宫,企图捕捉最后的时机。

一天,旻宁的病更重了,他自知阳寿将尽,遂把军机大臣等召至寝宫,从床内取出装有朱谕的锦匣,递给诸大臣,以便开启出示,让大臣知道谁将是帝位的继承者。但诸大臣都垂手立在一边,低著头,没有一个敢上前接受。

上图奕䜣

原来,这段时间里,奕䜣生母静贵妃利用皇上病重的机会,为阻挠奕𬣞继位,串通了很多大臣,想要拥奕䜣继位。她知道,皇上钦定皇储的锦匣有两份,除了「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那份外,另一份由皇帝自已收藏。此刻皇上病重,锦匣肯定就藏在身边,如果能在皇上弥留之际,串通大臣,不让他们开启锦匣,等皇上驾崩后再来个偷梁换柱,岂不可以成就大事。

上图季芝昌

于是,当旻宁弥留之际,八大臣都不敢开启锦匣。这里特别是侍郎季芝昌早就知道锦匣内朱谕的内容,并明白静贵妃的意图,此时他带头不接锦匣,从中作梗。

旻宁躺在床上,说话已比较困难,但心里却还非常明白事理,他看到垂头丧气地站在屋边的八位大臣,怎么也不过来开启锦匣,立刻明白了一二,顿时大怒,使劲用手拍打床铺,似乎是在说:朕还没有咽气,你们就胆敢不听调遣!

几个大臣见皇上发怒,赶紧接过锦匣,打开一看,见里面写著两行汉字:

「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𬣞立为皇太子」

在后一行汉字的旁边,又用满文书写了「皇四子奕𬣞立为皇太子」。

旻宁见众大臣看了锦匣内的密谕,好像是放心了,几刻钟后便闭上眼睛,溘然长逝了。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六日,奕𬣞在众臣簇拥之下,在太和殿正式即位,翌年改元咸丰,从此开始了清代咸丰朝的统治。

大臣死不得恤

奕𬣞即位后不久,即知道了父亲弥留之际静贵妃和侍郎季芝昌等人迟受锦匣,企图偷梁换柱的故事。此时,新登极的咸丰帝还是比较宽宏大度的,对于静贵妃仍极尊重。但对于侍郎季芝昌则毫不客气。

上图咸丰帝

奕𬣞登极后不久,季芝昌即被派任闽浙总督。季到任不久,即生病卸任,告老还乡。后来,当季芝昌病死时,奕𬣞竟以朱笔批道:「该员政绩平平,朝廷不予恤典」,即朝廷不予办丧银两,也不举行任何仪式。

在清代历史上,顾命大臣出任总督和以正一品大员卒而不予恤典的事情还是绝无仅有的。后来,人们在分析此事时,都认为这是季芝昌迟迟不开启锦匣,得罪了奕𬣞,这正是对他的一种惩罚。此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紫禁城内争夺皇位继承权斗争的复杂和激烈。


奕𬣞和奕䜣因为只差一岁,都在上书房读书,小时候骑马的时候摔了,把腿摔折了,经过这御医骨科把腿治好了,但是落了一个残疾,所以奕𬣞是个瘸子,奕𬣞还得过天花,脸上还有麻子,功课又不如奕䜣好。但奕𬣞是长子。

奕䜣功课比较好,骑射刀枪功夫都好,能文能武,才干突出。

因此道光在立储问题上是立长还是立贤,比较犯难。怎么选择?他就考虑是不是立奕𬣞,考虑奕𬣞拿不定主意,就要考一考他,就通知他们在南苑骑射,奕𬣞的老师叫杜受田,奕䜣的老师叫卓秉恬,他们的老师都分别给自己的弟子出了主意,到时候,就到了南苑了,大家知道,奕䜣的骑射功夫很好,刀法枪法都很好,所以,奕䜣就按照他老师的指示就发挥他自己所长,射猎,射的鹿和其他东西很多,提著收获品去见他父亲,他父亲很高兴,这孩子很有本事,就考虑是不是立奕䜣。这时候就看奕𬣞,就是咸丰,咸丰是按照他老师的教导,也不上马,也不射,见他父亲的时候两手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他父亲就很纳闷,你怎么回事?今天都要骑马射猎你怎么一无所获,他就跪到地下,他说父皇教导我,要仁爱,现在是春天了,母的牲畜正是怀孕的时候,我要把它射死了,连它的没有出生的幼畜也射死了,这是不仁,我不忍心这么做,所以一箭没有射。这个事情《清史稿·杜受田传》做了记载,应当是可信的,有人把它概括叫做「藏拙示仁」。把自己的短处藏起来,来表示自己仁爱的那个「仁」,道光很高兴,觉得奕𬣞很符合儒家这个「仁」的思想,但是他还要再测一次。再测一次,这两个孩子又找到老师了,老师又分别给他们出主意,有一天道光就在他寝宫里面召见这个孩子,先召见了六阿哥就是奕䜣,问他说,我呀身体不好,又有病,可能不久于人世了,这个国家怎么治理呀?奕䜣口才很好,就滔滔不绝讲治国的方略,他父亲很高兴,说这个孩子有大出息,说你退出吧。这个时候奕𬣞就是咸丰进来了,进来的时候,他有按照他的老师杜受田的指导,他老师就说:论口才你比不上六阿哥,你要藏拙,怎么藏拙呢?按照他老师的指示进了门之后就给他爸爸跪下了,他爸爸把刚才那个话又说了一遍,问他的治国的方略,他就跪在地下磕头痛哭流涕,一句话不说,他父亲说,我问你话你怎么不说,我呀就希望父亲健康长寿不会有其它事情,我就要孝顺父亲,他父亲很感动,你看这孩子又仁又孝,这个典故,有人给概括一下,叫「藏拙示孝」。这个故事是野史记载,正史没有记载。但是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在立储诏书上出现两个皇子的名字不是道光留后手,而是说明他在立德与立贤之间抉择的艰难。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中国内忧外患,更需要的是一个有才干的帝王力挽狂澜,或者说尽可能的推迟帝国崩塌的危局。我想道光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许这也正是让他一直在两人之间徘徊的原因。实际上在他内心深处的那杆德与贤的天秤上,德的份量更重。这个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曾发现的秘密,却为咸丰的老师杜受田所深知。于是才有了道光最后的选择。

奕䜣显能,奕𬣞藏拙本身都没有错。奕𬣞的胜出是因为他的老师杜受田抓住了道光心中那个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

关于奕𬣞与奕䜣的关系可参见我写的《他在立储诏书上被封亲王》


清朝自雍正朝开始就确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为了吸取康熙朝末年九子夺嫡的历史教训,从雍正朝开始规定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其具体做法就是在位皇帝将皇位继承人的名字用满文和汉文各写一遍然后放在匣子里面,然后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的。

清朝中后期,道光帝留下的立储遗诏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前面的皇帝留下的皇位继承人只有一个人,但是道光帝的立储遗诏里面却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咸丰帝奕𬣞,另一个是恭亲王奕,奕的名字在诏书的右边,奕𬣞的名字在诏书的左边,按照清朝的阅读习惯一般是从右往左读,所以道光帝留下的遗诏是立奕为恭亲王,奕𬣞为皇太子,这样的遗诏可谓极其特殊,也足见道光帝的心态之矛盾。

奕𬣞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奕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奕比奕𬣞小两岁,道光帝生前的时候最喜欢的是皇六子奕,奕聪明,办事能力强,而奕𬣞则略逊一筹,而且由于早产,奕𬣞的身体的先天条件就没有奕好,所以在奕被一片看好的情况下最终没有能够成功获得帝位是非常令人吃惊的。实际上,道光帝最后以一匣两谕的方式来确立政治遗嘱也说明了他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

道光帝基本上就是一个守成的皇帝,为人本分不逾矩的,而奕𬣞在其导师杜受田的指导之下处处表现的守礼制,尊孝道,据野史记载,奕𬣞、奕一块打猎的时候奕𬣞是故意表现出不愿意杀生的,这一点也得到了道光帝的赏识。而且奕𬣞还年长,所以道光帝最终选择了奕𬣞。一方面是道光帝确立了奕𬣞为帝位继承人,另一方面则是奕深受道光帝喜爱,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最终出现一匣两谕旨的情况。


满清最后半个多世纪的腐败衰落混乱,追根溯源是由道光皇帝造成的。

在选择皇位继承人这样重大的事情上道光犯了大错误,放著身体健康、文武双全、精明能干的老六奕欣不选择,偏偏要立体弱多病、一条腿还有点残疾的老四当太子。

老四咸丰帝本人水平能力还可以,不是个愚蠢的昏君。无奈身体孱弱多病,在位仅十一年驾崩,死后最高皇权落入身强体健而又野心勃勃的寡妇慈禧太后手中,使得中国被女人统治祸害半个世纪之久。

如果当初道光选择立老六奕欣(恭亲王)为太子,那么大清朝后来这几十年的历史肯定会好的多,老六奕欣精明能干、文武双全,而且身体健康活了六十七岁,一定是个合格的君主,就不会有慈禧寡妇专权的事情发生了。


道光时流行一句话,老四居长,老六贤德。奕𬣞是长子,奕䜣有文化,对于选任接班人,道光也很纠结。

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老大叫奕纬。清朝皇子没有毕业一说。等到皇帝老爹给你派差才算毕业。奕纬天资驽钝,最讨厌读书写字,偏偏他的老师责任感强,一心想把奕纬培养成明君圣主,于是对奕纬高标准严要求,不是让背这个就是抄那个,搞得奕纬头痛不已,索性翘课睡大觉。老师一看,这怎么行?便搬出一堆大道理来数落一通,最后说:「陛下身为太子,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好皇帝啊!」吵醒的奕纬正烦,甩下一句话:「我要做了皇帝,第一个就杀了你!」说这话时,奕纬已经是23岁了。当皇帝了,说不定哪天就真把我杀了。老师吓得够呛,便赶紧跑来告家长了。听老师如此这么一说,道光皇帝怒不可遏,立即传唤奕纬。奕纬战战兢兢地进来,刚要跪下请安,只见道光帝从龙椅上一跃而起,不等奕纬开口,朝著奕纬猛踹一脚。奕纬「啊」的一声惨叫,瘫倒在地,不省人事,没过几天,就命丧黄泉。奕纬死了之后,老二老三也跟著死了,不知是被吓的还是咋地。这下道光后悔了,怎么不注意就把儿子给踢死了啊?

道光40多,老来得子。有了奕𬣞,之后老四老五老九就都续上了。最后立储的时候就麻烦了,老四居长,老六贤德。该立谁?道光开始考验奕𬣞和奕䜣。

先考武功。奕䜣好小子,到了校场上,左右开弓。什么鸡鸭狗猪,全射死了。奕𬣞武功不如奕䜣,上了校场。一箭不发,一枪不放。交了白卷。道光很生气,你怎么敢这样?奕𬣞说:现在是秋天,我怕误伤母兽,而让小兽无依无靠。道光听了大呼:我儿仁孝!对动物都这么仁慈,将来对百姓肯定一样。奕䜣气死了,好啊!我费半天劲搞一个虐杀动物!我上哪说理去?奕𬣞完胜奕䜣。

接下来考文治。话说奕𬣞武功不如奕䜣,好歹文的比他强吧?呵,文的也不行!考文治的时候,道光已经重病在床。奕䜣自告奋勇先进宫。道光躺在床上,问奕䜣。我死了之后,怎样制定刑法制度啊?怎样确立赏罚制度啊?税收怎么办啊?奕䜣为了显示自己是个合格的接班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的滔滔不绝,头头是道。道光很欣慰,这才是合格的接班人嘛!但是又有一丝不快,合著我死后的事你想怎么明白,什么心思啊? 奕䜣洋洋得意地出来了。 奕𬣞的老师杜受田说:奕𬣞你文的肯定不如奕䜣,你一进去,只管哭就是了。奕𬣞一进宫,道光就问:怎样制定刑法制度啊?奕𬣞跪下来,不搭理道光的问话,嘤嘤的哭。道光又问怎样确立赏罚制度啊?奕𬣞起来,抓住道光的手说:皇爸爸万寿无疆,不会死的!道光一听这个,对奕䜣的不快立刻显现出来。还是奕𬣞孝顺!

道光留下的嘉禾金简上说,立奕𬣞为储,奕䜣为亲王。

(接下来的就是后话)

奕𬣞当了皇帝,年号咸丰。奕𬣞在位时,奕䜣就荒废著。今天让他扫扫墓,明天让他守守灵。兄弟隔阂很深。咸丰主张一贯的对外强硬政策,最终英法联军第二次打来,攻破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1861年7月病死在承德。庙号文宗。葬于清东陵定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