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字星五,1839年生于甘肃环县。董福祥早年追随左宗棠,参与了平定西北、收复新疆等系列战役,并始终镇守新疆、甘肃,对清廷稳定西北有大功。董福祥也因功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等职。

董福祥的父亲是甘肃当地哥老会的首领,受西北民风及父亲影响,董福祥自幼习武,不爱读书。清朝末年,清廷腐败,列强环伺,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土地贫瘠的西北,民族矛盾尤其尖锐。董福祥利用父亲在哥老会的关系,组织汉民建立团练,保卫地方,受到了当地汉人的普遍欢迎,实力不断壮大。

由于当地官府的欺凌,董福祥率部起义,到同治七年,董福祥部已占领陕西甘肃十余县,并自封陕甘自卫总团大元帅。同年,由于活跃于山西境内的捻军进入陕西,衔尾追击的湘军在清政府的命令下,随即对董福祥部发动进攻,将董军击败,受池鱼之殃的董福祥随即向湘军投降。击败董福祥部的湘军将领是左宗棠麾下大将刘松山,刘松山很赏识董福祥的军事才能,他任命董福祥为前敌总指挥,并将董福祥部裁汰精简后,编为董字三营。

从此,在左宗棠麾下,董福祥屡立战功,他先后多次平定西北叛乱。尤其爆发于同治年间的陕甘回乱,声势浩大,危害极重。董福祥在左宗棠麾下以作战勇猛,战力强劲著称。最终在董福祥等部的共同努力下,陕甘回乱被平定,董福祥也因功升至提督。民国期间占据宁夏、甘肃、青海等省的「西北三马」,他们的先祖就是在董福祥的麾下逐步崛起的。

董福祥一生的巅峰,则是在随左宗棠收复新疆成就的。同治四年,中亚浩罕汗国军阀阿古柏在列强英国的支持下,悍然侵占了中国的新疆地区,并成立了所谓的汗国,英国和俄国等列强也趁火打劫,中国面临被肢解的危险。

左宗棠抬棺入疆,率领大军收复新疆。而董福祥的董字三营由于都是西北出身,更熟悉西北环境,始终作为大军的前锋,冲锋在前。董福祥率部先后收复了乌鲁木齐、达坂城、哈密等城,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下汗马功劳。

收复新疆之战使董福祥名震新疆,董福祥也因功被加封云骑尉世职,升任阿克苏总兵。董福祥在新疆戍边整整19年,在新疆期间,他平定叛乱,兴修水利,屯田修路,政绩斐然,也获得了朝野一致称赞,也因此被擢升为喀什葛尔提督。

1895年,董福祥部被清廷调回甘肃平定叛乱,并升至甘肃提督。1897年,董福祥再次被调至京城,所部被编为北洋三军的武卫后军。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董福祥部许多士兵加入了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后,董福祥率部与八国联军血战。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董福祥率部护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由于被八国联军视为「首凶」,八国联军要求清政府处死董福祥,但慈禧太后以其护驾有功,只将他罢职永不叙用,并禁锢家中。1908年,董福祥在甘肃金积堡家中病逝,享年70岁。


我觉得应该正面评价董福祥。晚清历史上,董福祥和他的好兄弟张俊都很有才干,能够入卫京师,假如不是因为八国联军打进来,董福祥的甘军也是驻防北京的武卫军一支,是编练新军的苗子,不被罢黜的话袁世凯上位都困难,和袁世凯比较董是死人堆里杀出来的。

一,风云际会,起于微末。 董福祥其人草莽出身有帮会背景,陕甘会乱之时为自保结成陕甘最大的汉民武装抵抗屠杀,同时也抵抗清军。后来被左宗棠收编,他和搭档张俊为湘军大将刘松山出谋划策,刘几次不听都败了后来因此而丢掉性命;刘松山死后董、张力排众议扶持刘松山侄子刘锦棠接管军事,后来平定新疆的名将刘锦棠对董福祥和张俊「执父礼」,刘锦棠部平定青海甘肃新疆之计多为董张所谋。刘锦棠送刘松山灵柩回故乡离开部队以后,董福相为新疆驻军一把手继续平叛,可以说这个人很有能力。功劳很大,一代名将刘锦棠见了董都尊敬有加。

二,风雨飘摇,奉命入京。 1895年甲午一战,大清惨败,统治者急需能战之兵。因此提出建立「武卫军」来拱卫京畿的方案,董福祥「甘军」因为能战入选,1897年入卫京师。当时入选武卫军的皆一时俊杰。聂士成武毅军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甘军为武卫后军、宋庆毅军为武卫左军、袁世凯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荣禄新募部队为武卫中军。至1899年6月正式成军。能 成为清廷重点培养的武卫军,说明其能战,朝廷重视。

三、庚子国耻,血战京师 正式成军的第二年发生义和团庚子之变。武卫军分别驻守天津廊坊蓟州保定京师等地,聂士成战死。董福祥驻守京师战于东便门、广渠门,同俄国军队作战,击毙其指挥官华西里耶夫斯基。俄军朝东便门整整轰击了两个小时,终于在城 门上轰开了一个洞。凌晨二时,冲进了东便门的俄军在向内城攻击时发现了装束异常的清军:白衣、蓝帽,簇拥著绣著金 龙的红色大旗--------这是董福祥的甘军的特有装扮。甘军从城墙的每一个垛口后向下射击,决死的气魄令俄军惊骇。董福祥站在城 墙的高处,挥舞著一把锋利的中国战刀,大喊:『退者立斩!』。守广渠门大致也是如此。 并不是通常宣传的洋人散步爬梯子就进京了,有甘军等部队在京师浴血奋战。

四、西狩扈从,西安护卫。 北京城破后,董福祥从彰义门退出,很快赶赴「行在」,在阳高追上慈禧。甘军分两部分将慈禧车队夹在中间,一路护送到西安无话。 到达西安以后仍是董福祥甘军负责安保工作,每班250名卫兵三班倒由会族将领马安良具体负责(由此西北马家军也更加兴盛),可见清廷对董福祥的信任。

五、代人受过,归隐田园 战后各国 公使一致要求严惩载漪、李秉衡、董福祥等十一人。九月十二日,第二次加重惩治庇纵义和团诸臣,除刚毅已故外,其它九人均被惩处,董福祥暂免。九月二十八日,清廷根据董福祥所奏和西太后之意,又命董福祥甘军仍归足二十五营之数,并将武 卫中军马队两军归其统领。九月二十九日,奕匡、李鸿章电荣禄,各使坚持严办董福祥。十月一日,刘坤一电荣禄,董福祥中外切齿, 务及早图之。十月二日,袁世凯电荣禄,请惩董福祥。十月三日,奕匡、李鸿章电荣禄,各使认为董福祥为祸事最为首 要,且疑荣禄袒护。十月四日,奕匡、李鸿章电荣 禄,不办董福祥,和议断难望成,如暂难严惩,应驱逐远离,不得仍在朝廷。十月十二日,甘肃提督董福祥革职留任,命其率所部回甘肃。 十一月三日,各国公使联合通牒,议和成,董福祥被指控为祸首。十一月十五 日,奕匡、李鸿章电请明降谕旨,加重惩处祸首。董福祥日前若难查办,亦应先予严处罪名。十一月十六日,奕匡、李鸿 章再电,请切实申明,遂后将董福祥重办。十一月十七日,荣禄电李鸿章等,以董福祥素为陕甘两省回汉所倾服,设办理 稍涉操切,恐激而生变,后患无穷,非有意庇护。要奕匡、李鸿章再向各使开诚婉告,以后仍随时相机办理。十一月二十 日,和议大纲画押。十二月八日,清政府密谕奕匡、李鸿章转告各使以不即加董福祥重罪的苦衷,现拟明发谕 旨,至革职为止,以后再定严惩。十二月二十日,各国公使为惩办祸首事再照会奕匡、李鸿章,董福祥应从速夺其兵柄, 再照所许各节定罪。在各犯处决之日,应由各国派员监视,管理行刑之权。十二月二十一日,为加重惩办祸首事,清政府 命奕匡、李鸿章于万不得已时,处董福祥以「假死刑」。十二月二十三日,以姜桂题取代董福祥甘肃提督职。十二月二十 五日,第三次加重惩处肇祸诸臣,董福祥革职。实际上,作为一 员武将,董福祥只是执行清廷和慈禧的命令而已。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董福祥被革职回甘肃,终老家乡。

董死后,清廷碍于外国干涉,没敢给他上谥号,要不然没准搞个武穆、忠武一类的好谥号。 向皇帝太后辞行时,德宗亲赐手昭,内有「他日听鼓鼙而思将帅,舍尔其谁属哉」等 语。天子手诏欲为外藩何其荣耀。 可以说此人在晚清历史上虽然不如李鸿章等位居中枢,中外咸知。但假如不是洋人强烈要求处理他,以他的忠诚及朝廷对他的重视,假如聂士成不死,后武卫军时期的新军,很可能轮不到袁世凯,清末军界此公将大有所为!可惜触怒洋人只能终老家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