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是清代到民国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作为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如果不是被逼无奈,绝不可能下定决心走上充满血泪的迁徙之路。而这三次人口大迁徙中,尤其汉人闯关东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

然而,关内大批汉人闯关东,面临的不仅仅是东北严酷的环境和漫长迁徙路上的艰辛,在清朝初期和中期,他们还面临著清政府的阻挠。清朝入关之后,大批原居住于东北地区的满洲八旗进入了关内。

尤其当清廷迁都北京之后,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入关的人口就有近百万之多。东北地区的人口也因此锐减,曾经沃野千里的东北地区变得荒凉起来。既然面临如此情况,为什么清廷仍不允许百姓出关屯垦,以增加税收,反而设置种种禁令呢?

事实上,清军入关之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对与关内人民闯关东持反对意见。在清顺治年间,清廷也曾鼓励百姓出关屯垦,并多次颁布政策奖励这种行为,当然,顺治期间允许闯关东的地方,仅止于辽东地区。然而,当康熙继位之后,康熙7年,清廷废除了关东招民开垦令,对于关外,也就是关东地区进行了封禁。

为了阻止闯关东的关内人民,清廷甚至在东北地区修筑了著名的柳条边。所谓的柳条边,就是在顺治和康熙年间修筑的一条用柳条编织的篱笆。到康熙20年时,从开原威远堡到吉林法特东亮子山,清廷甚至不惜民力修筑了一条长达345公里的柳条边。

同时,清廷又在柳条边上设置边门,驻扎兵丁,严禁人员出入,并对违反禁令进入这些地区的的人进行了严厉的刑法。在随后的100多年间,无论是雍正、乾隆、嘉庆还是道光,都多次颁布政策,重申禁止闯关东的禁令。

为什么清政府对闯关东的行为颁布如此严格的封禁政策呢?

第一,防止大量汉人闯关东之后,鸠占鹊巢,占据、破坏满清八旗崛起的「龙兴之地」。众所周知,满清正是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崛起并逐步壮大,最终蛇吞鲸,以不可思议的运气一举占据天下。

因此,对于清廷而言,东北就是他们「发祥之地」,是八旗赖以建立王朝的「龙脉」所在。如果他们放任汉人大量出关屯垦,势必破坏满洲「根本之地」,伤害满清皇室「龙脉」。

更何况,由于中国反清的斗争从未停止,因此清廷对于汉人存在极强的警惕之心,自然也不可能放任大量汉人进入东北,威胁满清「龙兴之地」。

第二,满清八旗一直将东北视为他们最后的退路。以几十万人口的小族捡漏般的夺取天下之后,清廷在欣喜若狂之余,也始终惴惴不安,他们时刻担心上亿人口的汉人造反并最终颠覆他们的统治。

因此,满清八旗始终将他们的龙兴之地——关外,视为他们的最后退路。他们时刻准备一旦关内的形势无法挽救,他们就将带领曾经入关的八旗子弟门重回东北。既然是退路,自然绝不可能允许汉人大量进入。

第三,为了保持满洲固有风俗,保留一支最后有战斗力的八旗骑兵。早在康熙年间,面对中原的花花世界,曾经不可一世的满清八旗就已经基本堕落。到雍正乾隆年间,关内的满族八旗已不堪使用。

但此时,位于东北、仍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部分八旗子弟,由于生存环境的原因,仍保有一定的战斗力。因此,清廷为了保持这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八旗部队,也为了防止满人被汉人彻底同化,「保持满洲固有风俗」,清廷有意的保持著东北地区的原始状态,使得当地的八旗子弟能够熟练骑射,保持满人风俗。

第四,则出于满清的私心。清廷成为中国统治以来,一直对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人抱有警惕提防之心。在清廷看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也一直将东北地区视为旗人的自留地,无论是为了独占东北地区人参貂皮等特产,还是为了维护满洲旗人生计,清廷都不可能允许太多的汉人进入关外。

正是在这种心态之下,在清军入关后的近200多年里,清廷一直对于闯关中的行为持禁止和阻挠的政策。然而清廷的这种政策,面对著沙俄的侵略,变得不合时宜起来。因为先后侵占中国北方1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沙俄,对于中国东北地区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为保住东北这块「龙兴之地」,移民实边,成为清廷最好、也是最后的选择。


目的很单纯:保护满清的「龙兴之地」。

清军入主中原后,虽然一再强调「满汉一体」,但是在政策倾斜上还是刻意偏袒满人,并利用各种机会限制汉人的活动和嘴巴。

在形式上,满清还是想方设法摒除关内外的隔阂的。

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帝特别颁旨废除长城的修复传统,从而使中国以长城为界区别关内外百姓的政策归零,间接促使民族大融合。

然而,与之矛盾的是,满清政府竟加强了山海关的管制功能,严格限制关内汉人进入关外,表面上是稽查往来商旅抽取关税,但实质上是杜绝汉人北上破坏满清的风水。

在这个统治思想意识上,满清还是有些自卑的,一方面对自己的统治地位时时居安思危,另一方面也在为自己未来准备退路,万一无法在中原立足,则回到关外重新开始。

因此,在关东的保护上,满清自然不能放任汉人随意自主地进入关东,此外,还必须在东北设置各种障碍,如东北三将军的存在以及圈地等。

至于后来,为什么又开放东北,允许闯关东的存在,其理由也是顺理成章的。

到了那时候,满清的统治已经根深蒂固,不必担心后路被截,再者俄国人对东北虎视眈眈,也急需汉人充实东北,以免被俄国人占据。

..............................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关东,在中国近代指的是山海关以东。闯关东一般是指山东地区人民因生活所迫,向东北地区迁徙的人口活动。

要明确的一点是,禁止汉人闯关东是随著清王朝自身的实力相关的。而且在清军入关之后,并不是马上禁止汉人闯关东的。

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1644年清军入关的时候,大量满洲八旗士兵入关,致使东北地区人口稀疏,田地无人耕种,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十年满清朝廷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

「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薄,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所招民每名口给月粮一斗,每地一,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

「凡招来新民,归部遣官偕同县官,城中每丁给地基二绳,约三丈(二日)于野,每丁给地五绳(二十五亩),永为民业」

注意以上引文,特别是加粗字体。可以看出满清当时为了招募开垦荒地的人们,基本上是用的滥封官爵的办法。只要招徕一百个人,就能封知县。

为何如此呢?

因为在顺治十年这个时间点,满清仍未坐稳天下。但辽东地区常年战乱百姓百不存一,加之满清八旗入关带走大量人口。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为了能充实人口,保障辽东地区的赋税,使得满清自己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有龙兴之地,他们索性就慷他人之慨,用虚名换实际的人口。

那为何后期又禁止人们闯关东了呢?

因为在康熙初期,大量人口已然充实了辽东地区。加上满清八旗日益腐朽,已然完成了从原始奴隶部落制度向封建地主制度的转变。在康熙年间,关东地区的土地不但已经获得了初步开垦,而且大量优质土地已经被满清贵族瓜分。在这样的情况下,闯关东的人们越多,造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越大。

更严重的是,康熙年间的王辅臣,三藩,准噶尔,台湾等都在叛乱。满清八旗腐朽不堪,已经无法再进行大规模作战。绿营开始成为清军主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康熙决定永远诏禁人们进入关东,为的是避免汉人占据关东地区的主流。

说白了,满清让人们闯关东是为了让汉人给他们满清贵族开垦土地,而禁绝汉人闯关东,也是为了保障他们自身利益,避免所谓的龙兴之地被汉人占据。从而导致他们失去退路。

但是,满清统治下,陕西河南大灾连连,山东地区十年九灾。面对这种活不下去的情况,满清即便严刑峻法,靠挖壕沟,植柳条边,也没有阻挡住人们闯关东。


清军入关时,禁止汉人「闯关东」,应该是满清王储参考过历史、询问过相关「世外高人」参议,而作出的决定。

据说相关传闻,努尔哈赤利用「十三副盔甲」埋葬在东北「龙兴之地」从而使满清顺利入关,入主中原。对此,为使满清龙脉不受破坏,专门派出风水大师,在东北地区划出范围,加以保护,严禁汉族人前往破坏。上世纪末,香港电视本港台还以此为参照,拍摄电视剧《大清气数录》供观众娱乐。

另一种说法是,满清王储学习了中原大地上各代历史,参照蒙古元朝经验,若日后汉族人恢复中原江山,则满清可退出关外,继续回到它的「龙兴之地」,继续发展。

在晚清时代,东北之地受到沙俄、日本的侵占。外东北永久地被沙俄侵占。这时,满清上层有识之士才放松民众进入「关东」的态度,其实满清政府也难以抑制沙俄、日本对东北的渗透,不得已才放松管制。


清军入关为何禁止汉人「闯关东」?防止被「汉化」,留下衰败后的退路

闯关东即指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泛指东三省)谋生,是历史上中国对东北大开发的重要手段,东三省没有在中国清末脱离中国核心原因之一。

然而把历史线拉长一点看,有重要历史贡献的「守土」手段「闯关东」,在清朝初年是被明令禁止的行为,汉人前往关东是必须手持朝廷的「通关证」,私自前往将受到最高可被「处死」的惩戒。

至于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直接原因有3个要点。

1:满清朝廷为自己留的后路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由崛起于中国东北一代的女真族建立。由于考虑到它的「前车」蒙古元朝在中原统治百余年时间就被汉人推翻的历史。

那时清朝初期的统治者是没有信心能够长期统治中原的,因而为了让自己的后人在可能的「兵败」之后,能像元朝一样「主动」退出中原,然后继续称霸「漠北」。

清朝统治者选择极力保护自己的「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生怕汉人进入东北后,会让自己衰退后的后人「无家可归」。

2:防止汉化

历史上清朝并不是女真族的第一次入主中原地区,1114年,女真首领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立国「金」。

该国一度将中国长江以北全部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与南边的宋国「共享」华夏文明传承,是那时东亚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然而这个帝国在1234年亡在了蒙古人手里。至于为何会消亡,满清统治者在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金朝过度将自己「汉化」了,失去作为游牧民族的血性。

因而当女真再次建立清朝时,以所谓的「历史教训」为由,满清是极力反对东北三省的满人抛弃游牧状态。

而若汉人进入东北,因农耕文明在和平时期的生活水准明显会高于游牧,因而在潜移默化中游牧的女真极有可能就「汉化」了。而这群一旦汉化,对满清政府来说就是「重蹈覆辙」。

3、满清贵族垄断东三省特产的需要

东北盛产的鹿茸、人参自古就是中原地区的昂贵经济「作物」,如此一来这对于满清贵族来说就是可以持续「下黄金的奶牛」。

而若汉人大规模的入主,不可避免的就会打破满清贵族对上述昂贵物件的垄断,而这对于满清贵族来说是绝不允许的,等同于到嘴巴的手被抢了。

因而很多贵族就会以第1、第2两个点为由,极力巩固禁止汉人闯关东的政策。


清军入关并非是单纯的割据政权过渡到全国性政权,还是一次民族内迁之举,举族倾巢而出当然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而如何保持大后方的稳定,那肯定就是防止汉人闯关东渗透控制东北了。

为了这条退路,清朝甚至修建了东北长城「柳条边」,可见对其的重视。也侧面反应了康熙帝说清朝不需要修长城的确有点夸大吹嘘了。

明清革鼎可以说是一个巨大意外。垂垂老矣的明王朝耗死了清之太祖太宗两代人,使满清只能望关空叹。不过这个难题随著李自成冒失失的攻进北京城逼死崇祯帝,又在山海关败于吴三桂与多尔衮联军后解决了。

清军入关时,为了夺取天下可以说是举族内迁,即使如此也是军队很少,当时算上八旗蒙古、汉军还有随行家眷也就是十几万,当然还有资料说是二十多万。姑且算二十万,除去家眷真正可战之兵最多十多万。

极少的兵力想要统治中国无疑是困难的,很多满洲贵族认为效仿当年金国就好,占据北方半壁江山就心满意足了。摄政王多尔衮一再坚持下清朝才有了统一中国的决心。(来自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宋安之首发,以防被抄袭。)

清朝当时的难题不只是兵力问题,还有清朝的意识形态不同,早在没有入关时,努尔哈赤就推行了民族隔离性质的八旗制,皇太极时代进一步完善八旗制,入关后更是行「剃发易服」的野蛮政策,使这场明清战争的主要性质变成了民族战争。

改朝换代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民族战争的性质就严重了,所以清廷参考了元末亡国后蒙古退往漠北大草原的例子,就重点经营东北,顺治帝就曾直言告诫满洲贵族遇有不测时可以退回东北,为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满清经营东北这条退路早在顺治帝时期就开始了,首先以东北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的名义来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还没有统一中国之时,就继续修建皇太极时期就开始修建的东北长城「柳条边」,至康熙二十年竣工。

清中后期随著人口的增长,土地的不足,加之黄河下游地区连年遭水灾,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便不顾清廷禁关令,开始冒著被惩罚的危险,「闯」入关东,这就是「闯关东」的来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庭天朝上国的遮羞布被掀开,东北被沙俄屡屡侵略,为了抵抗沙俄,清庭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大量的人口涌入东北,开发了东北也一定程度上抵挡了沙俄的侵略。

清朝入关后防止汉人闯关东只是为了留条后路,就是这么简单,但为了面子问题所以号称是为了保护祖地而禁止汉人闯关东的。

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关东,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山海关以东,也被说成关外。闯关东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1644年清军入关,挥军南下,继而占领整个中国,致使关外变得人口稀少,早在顺治十年朝廷就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人们来此定居耕种。

之后有大批流民迁入辽东地区,主要来源地为山东,直隶等省。这些人的迁入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增长有著积极的意义。

但是从康熙初年就停止了「招民」政策,转而开始封锁关东地区。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东」作为满清的龙兴之地,是满清的大本营,自从满清入关之后,国内的反抗呼声就从未停止过。

康熙年间「三藩」渐成大患,清廷自己也没有信心能够长期霸占中原,所以必须留条后路,中原丢失后还能去东北老家继续当皇帝。

但是「招民」政策使得大量汉人涌入,不利于大后方的稳定,于是清朝停止了鼓励政策「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为此还专门修建了堤防壕沟来防止汉人涌入关东。

但是闭关政策并不能阻止人口的流入,由于黄河中下游频频遭遇自然灾害,灾难中失去土地的居民生存受到威胁,而清廷却依旧「禁关」,不顾禁令进入关东谋生,才有了闯关东一说。


清朝封禁关外,其目的有两个:

1.保持满洲骑射习性;

2.对能否长久统治中原的不自信,给自己留后路。

《鹿鼎记》给禁止汉人入关找了一个特别神秘的理由,即东北乃大清龙脉所在,闲杂人等不可靠近,其实与以上两点真实目的并不冲突。

清朝初年,东北设置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大体对应今天的东三省。

清朝对东三省的管理依旧保持著将军管辖制度,与关内的行政制度不同,这就是为保持满洲骑射习惯,但关得住人,却关不住心,即使满洲将军再区别对待,八旗军队也在中原的花花世界里逐渐迷失了自己。

为了禁止汉人入关。从1644年开始,多尔衮下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不久,开始大规模设立边墙。

所谓边墙,就是土堤,不是防水,而是用来防汉人进入东北的。一般土堤上种著柳树,所以又叫「柳条边」。

《柳边经略》中这样记载:

「(老边)西起自长城,东到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北自威远堡(今辽宁省开原市境内),南至凤凰山(今辽宁省凤城市)止。设边门二十一座……每门设苏喇章京一员,笔贴式―员,披甲十名。」

柳条边由最南边的盛京将军管辖,汉人、蒙古人以及朝鲜人如果想进入关外,必须持有所在地衙门的通行证,限时出入。

康熙十六年,康熙皇帝又下令设立了两道边墙,由宁古塔将军管理,加强防范汉人进入关外。

这样的政策显然不符合发展规律,满洲入关以来,本身就人烟稀少,再加上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无疑阻碍了东北的发展,也导致与沙俄交界处的国土被大量侵占。

这种不符合发展规律的政策,最终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到了清朝中后期,这个禁令逐渐的放宽,最后形同虚设,大量「闯关东」的老百姓涌入东北,经营开垦著这片黑土地,让她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发展活力。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因为东北是满人的老家,如果有一天他们在关内待不下去了,还要回去。


清朝初期,由于满人刚入住中原,对于是否能稳定的统治中原未有很大的把握,所以留下后路,禁止汉人进入东北,意图一旦统治不稳就退回东北。清初期至中期,满清统治者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清中期后,由于土地兼并和灾荒,不断有人逃往东北谋生,再加上当地的王公贵族为了一己之利,不断招收汉人耕种土地,闭关令已经名存实亡。清朝末年,为了应对沙俄的入侵,清朝不得不正式废除这项政策,实施开荒,屯边实民,大量失去土地的山东等地的农民进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了。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后,各地陆续起义,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当时的满清政府也曾考虑退回东北意图东山再起,但是手下的旗民,旗兵已经习惯了内地的生活,不愿退回东北,满清统治者只能绝望的宣布退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