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龙吟虎啸》怎么洗白,司马三父子都是标准的乱臣贼子一家人。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了政敌曹爽等人全家,架空了小皇帝曹芳。司马师更进一步废了皇帝曹芳,与太后妥协另立曹髦为帝。司马昭再升级,指使手下杀了皇帝曹髦。

自古以来弑君放在桌面上都是大罪,如何善后呢?自古以来的方法也不过三条:

1、表示沉痛哀悼,大呼意外!自己承认没有保护好皇帝。

2、语重心长的说,其实皇帝最近表现不好,过错很多,早就不称职了!

3、将亲手杀了皇帝或直接导致皇帝致命的家伙及族人杀了!

配合上述三条,各位大臣纷纷点头,满脸哀愁。这时候有还理智的人站出来,咱么需要尽快研究新皇帝的人选呀,这是国家和百姓的头等大事...

曹髦之死的处理就是这个套路。

司马昭先把躲在家里的尚书左仆射陈泰给逼出来,征询意见。陈泰要求杀了贾充。这个是司马昭不能接受的。

一番讨论之后,以太后名义下了诏书:「曹髦当皇帝以来,不思进取,没有责任心,经常搞一些违反国家制度的事情。对我这个太后也不尊重,还还害死我。这种忤逆行为,早就想废了他。没成想他自己闹,丧了命。就此把他废为庶人。但大臣们对他都有感情,也有包容,多次建议厚葬。那就以王之礼安葬了吧。"

同时司马昭下令将凶手了成济的三族都杀了,以昭告天下,他是杀死曹髦的凶手,已伏法。

在这场大戏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人,就是司马懿的兄弟司马孚。假惺惺跑出来抱著曹髦的尸体说:我来晚了,陛下被杀是我的错呀...

演出结束。新的傀儡曹奂来了


公元260年五月初六,曹魏的正统皇帝曹髦再也不愿忍受司马氏的专权,决定奋力一搏反抗一下,胜,魏国继续姓曹,败,魏国改姓司马。魏国本是曹家天下,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叡三代努力打造,如今即将改名司马,忠于曹家的臣子十不存一。曹髦召集甲士布置,保证此次商讨的消息内容不会外露,秘密召见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

曹髦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忠贤哪些是奸佞,病急乱投医,找来其中一人名王经,据理力争,明确告诉曹髦不要鸡蛋碰石头,应当详细研究再做动作。曹髦认为已经来不及,现在还泛起浪花,过段时间就未必了。另外王沈、王业二人跑去告诉司马昭邀功,王经没有同流合污。

五月初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抱著必死决心的曹髦拔剑登辇,率领殿中还忠于曹氏的宿卫和奴仆出宫,准备斩除司马昭。早已得知消息的司马昭派出弟弟司马伷埋伏,就等曹髦出宫挑事。久居深宫的曹髦杀人一点不含糊,血性之强杀退众敌。成济一看这群废物如此不中用,立即抽出武器长戈刺杀曹髦于车上。

曹髦死时年不满十九岁,事态竟然如此发展,当朝皇帝丧命于车驾,闻讯而来的司马昭大惊失色,跪倒在地;历经曹魏数代帝王的太傅司马孚奔跑过来,抱著曹髦的尸体痛哭流涕,嘴巴里不断念叨著「陛下被杀是我之过」。曹髦没退位,依旧是正统皇帝,光天化日之下发生如此骇人听闻之事,对于封建社会的古人造成的心理阴影是巨大的。问题依旧摆在这,该如何解决,说到这,就连到标题中的「权臣杀死皇帝,该如何善后?」,下面这位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简直是后世发生类似事情的惯用方式。

司马昭召集大臣商议,先找来郭太后给曹髦定罪,硬逼著她下诏,罗织各种罪名废曹髦为庶人,以平民礼仪举行葬礼,皇帝封号被褫夺,在位年号更是被更改为「高贵乡公某年」。司马昭等人「大发慈悲」,「央求」郭太后不要以平民礼,应以王侯礼下葬。

这事还没完,当时的百姓不瞎不聋,知道大概发生了什么,消息走漏也是正常,曹髦下葬时百姓皆掩面哭泣、悲不自胜言「是前日所杀天子也」。司马昭见这情况,杀了曹髦的心腹王经,提拔了告密的王沈、王业。晋朝建立后,不断篡改史书,给曹髦泼脏水。晋明帝时,臣子告诉皇帝司马昭晚年杀高贵乡公曹髦的事,晋明帝听后掩面羞愧,说「这样行事,晋朝天下怎能长久」。

司马昭对这事处理的可以说很完美了,没留下一点后患,奈何公道自在人心,有些野史和个人传记留存于世,更有《三国演义》一书被众人熟知。后世权臣杀死皇帝,大部分也是如此处理的。


曹髦遇害,是突发事件,并非司马昭蓄谋已久。毕竟杀了曹髦,对司马昭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他非常难堪。而且司马昭本来的计划,就是待时机成熟,再逼迫曹髦禅位于他。司马昭显然是不希望曹髦就这样死了,而且死于他手下人之手。

事发突然

司马昭执政后,咄咄逼人,权力越来越大,眼看著司马昭就要成为晋朝的开国之君,曹髦忍无可忍,怒吼: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后他亲自提剑讨伐司马昭。

这种以卵击石的行为,显然是不会成功的,也没能挽救曹魏。曹髦在进攻司马昭的路上,司马昭的心腹贾充,率领兵士阻拦曹髦。就在双方对峙之际,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将曹髦杀害。

听闻曹髦遇害,司马昭大吃一惊,喃喃自语「天下人该怎么看我」,然后派人请士族的代表人物陈泰过来商量,陈泰提议「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显然是不会答应的。

司马昭善后

就事论事,司马昭主观是是不希望曹髦就这样死的,但曹髦毕竟是死在成济手里,而司马昭又是成济的主子,司马昭难辞其咎,必须赶紧善后,他做了如下3件事:

1.灭成济三族

司马昭虽然不会杀贾充,当然也不可能杀,否则以后还有谁谁替他卖命?但是对于直接动手杀害曹髦的凶手成济,司马昭必须严肃处理。司马昭以成济弑君为由,下令灭成济三族。不过成济很不服气,他脱掉衣服,跳上屋梁,叫骂不休,最终被弓箭手射成刺猬。

2.抹黑曹髦

在司马昭的授意下,郭太后下诏,对曹髦极尽抹黑之能事,试图把曹髦描绘成一个荒淫、荒唐、残暴的皇帝,好让司马昭有个台阶下。

在郭太后的诏令里,曹髦的形象是这样的:曹髦荒淫无道,对郭太后也不尊重,甚至用弓箭朝著郭太后的寝宫射击,要想谋害郭太后,郭太后几次想废掉他,但是大将军司马昭不忍心,给了曹髦很多次机会。然而曹髦却不珍惜司马昭给的机会,仍然继续荒唐行事,最终自取灭亡。

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而此儿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

赖宗庙之灵,沈、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此儿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

以上是郭太后抹黑曹髦的原文,很显然是胡说八道,当然这也是按照司马昭的意思写的,必须给司马昭弑君一个正当理由啊。

3.启动伐蜀之战

虽然表示司马昭亲自动手杀了曹髦,但曹髦毕竟死在司马昭手下人的守里,天下议论纷纷。为了转移国内视线和舆论,司马昭启动伐蜀之战。当时群臣都不配合,极力反对伐蜀,只有钟会支持司马昭的意见。

司马昭最终力排众议,派遣邓艾和钟会伐蜀,大获成功。蜀汉灭亡。

司马昭也因为灭蜀之功,进爵为晋王,加九锡。

事件影响

虽然司马昭想尽办法,试图减少曹髦遇害对他和司马家的影响,但是有些事,是司马昭难以善后的。

1.司马昭称帝的步伐被彻底打乱

在此之前,司马昭一直处心积虑,积极为当皇帝做准备,他也准备著安排曹髦禅位于他。但是曹髦突然被害,导致他终止了称帝的步伐,此后他也一直对称帝之事,不太积极。

2.司马昭的名声被搞臭

说起司马昭,后世总会想到一个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当然不是夸奖司马昭对曹魏的耿耿忠心,连过路人的人知道。具体意思,大家都懂,我就不解释了。

3.晋朝不敢提忠义,只敢提倡孝道

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都不敢提倡忠义,只能提倡孝道,就是所谓的「以孝治天下」。晋朝的先祖本身就有弑君、谋篡之举,如果晋朝的皇帝再提倡忠义,岂不是自己打脸?


曹髦被杀,对于司马昭来说,是一件既高兴又棘手的事情。高兴的是,这个最大的威胁被剪除了,司马家族又朝皇位胜利挺进了一步。棘手的是,曹髦毕竟是皇帝,杀曹髦可是一件弑君的事情。处理不好,司马昭就成为乱臣贼子。虽说他那时候实际上已经是乱臣贼子,但毕竟还要维护自己忠臣的形象,还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是鞠躬尽瘁,同时又饱受委屈。

那么司马昭是怎么解决这个棘手问题,让政治平稳地从曹魏天下往司马家族天下过渡的呢?

(司马昭剧照)

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曹髦是司马家族的最大危险?

司马师在废掉曹芳以后,想扶持的傀儡皇帝是曹据。但因为曹据是曹操的儿子,也就是郭太后的叔父。如果立曹据为帝,郭太后一下就从太后成了侄儿媳妇儿。这对郭太后来说,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所以她执意立曹叡的孙子曹髦为皇帝,这样她就是皇帝的祖母,

曹髦这个人,虽然年轻,其实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骨气的人。从让他当皇帝那天起,他就想努力提高曹氏皇室的威严。他到洛阳的时候,人家让住前殿。他说前殿是先帝住的,自己没有资格去住。他这样做,无非就是表示曹氏皇帝很神圣。后来当司马师讨伐文钦、毌丘俭造反,死在外地时候,他立刻决定夺权。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司马昭就留在许昌。这样也就自动地把兵权从司马家族身上剥离出来。但是司马昭却自己带著六军回来了,这样曹髦的企图就没有得逞。

司马师死掉,是曹髦最好的夺权机会。结果权力没有夺得,又被司马昭牢牢地控制在手里。从此,司马昭更加专横跋扈。

就算是这样,曹髦依然没有放弃机会。他一方面关心百姓,给百姓恩惠。一方面关心朝中大臣,给大臣们奖赏。他的目的,就是想借此收买人心。除此以外,他还组织了司马望、王沈、裴秀、钟会这些饱学之士,搞了几场大讨论。比如讨论刘邦和姒少康谁厉害。他想表达的观点是,姒少康是比刘邦更厉害的。表达这个观点是想说明,他要像姒少康一样,虽然皇室衰微了,但他要做一个「中兴之主」。而反对司马昭像刘邦那样,做开国皇帝。

(曹髦剧照)

不过如此这般做了这些事情以后,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司马昭越来越为所欲为,根本不把曹髦放在眼里。再加上曹髦有些急躁,所以他控制不住自己了,说了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接著,亲自带著一些卫士去刺杀司马昭。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因为看见皇帝举著宝剑冲杀过来,都吓住了,不知所措。去阻挡的人,也不敢对曹髦怎样。这时候,太子舍人成济问司马昭最重要的谋士贾充,现在该怎么办呢?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也就是为了今天,你们还问什么?成济心领神会,上前一剑就刺死了曹髦。

这样,祸就闯下了。

曹髦被杀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一片指责。大家都要求司马昭必须严惩凶手贾充。因为是贾充下令让众人杀曹髦的。包括尚书左仆射陈泰,甚至包括司马懿的兄弟司马孚也这样说。

司马昭当然不能杀贾充。毕竟贾充是他最重要的臂膀。贾充这样做,也是帮他的忙。再说了,贾充身后有强大家族背景,杀了贾充,肯定会引起更大的动乱。

(贾充剧照)

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搬出郭太后。让郭太后下诏说,是曹髦做事不对,几次三番要杀司马昭。郭太后好几次想废了曹髦,都是因为司马昭保举,他才继续当皇帝。现在没想到他做出这样荒唐的事情,亲自去杀司马昭。如此昏君,应该被废为庶人。

毕竟在那种情况下,唯有郭太后有权力说曹髦的不是。司马昭逼迫郭太后下诏,就是要堵住众人之口。郭太后想保住自己的太后之位,也就默认了司马昭这么干。

同时,司马昭又假惺惺地要求郭太后封曹髦为王,再差,也要封一个公,不要废为庶人。也就是让郭太后当恶人,他自己当好人。

但就算司马昭这样做,百姓和朝臣们还是不服。毕竟虽然大家不好指责司马昭,但贾充这个凶手,还没有得到严惩。于是司马昭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否认当时贾充指使成济杀人,说这是成济自作主张,因此夷灭成济三族。成济就这样,帮助了司马昭,最后当了司马昭的替死鬼。

司马昭就靠这个办法,成功化解了危机。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先说一下事情经过

自249年司马懿高平陵之变杀掉曹爽三族奠基,十年内又连续平定淮南三叛,杀掉忠于曹家的王凌、文钦以及诸葛诞等实权人物后,司马家已经掌控了曹魏大权,距离废掉曹家皇帝登基,只有一步之遥

不过当时的皇帝曹髦毕竟是曹家子孙,还很是遗传了一些曹操基因的,在260年,过完人生最后一个儿童节后,19岁的曹髦召集侍从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接受被废耻辱,不战必死,战不一定死,我决定在这京城之中反杀司马昭

儿童节第二天,六月二号,曹髦就带领宫中的侍卫以及太监等,杀向了司马昭家。曹髦亲自挥刀,司马昭派来阻挡的大军不敢上前,毕竟曹髦还是皇帝。眼看离司马家越来越近,这时候,廷尉贾充对左右一个叫成济的说,司马家养你就为今日。得到命令后,成济上前,刺死了曹髦,一代热血少年,就这么死了

皇帝死了,司马昭善后很是狡猾龌龊,毕竟曹髦算是第一个被杀的在位皇帝,还是众目睽睽,影响太坏

第一步,哭,和朝臣相顾哭泣,为皇帝的死落泪,据说还哭死了一个大臣

第二步,泼脏水,让明面上的曹魏第一人郭太后干。郭太后得到指令后,立刻指证曹髦打小就大逆不道,好几次都想废掉换新的,但因为司马昭求情才作罢,司马昭说皇帝还小,可以培养改正。可谁知道长大后的曹髦还是死性不改,前天用毒药毒哀家,发现没毒死后,昨天又派兵攻哀家宫殿,自己躲在军中,死于乱军也是咎由自取。哀家下令贬曹髦为庶人,以庶人之礼葬之,那天攻打哀家的还有谁谁谁……也一并弄死埋了吧

第三步,杀凶手给交代,杀掉刺死曹髦的成济,并灭他家三族。本来杀贾充最合适,毕竟是他下令的,但贾充比较重要,他闺女贾南风是自己内定的孙媳妇呢。只能可怜成济一族了,派兵剿杀。临死前,老成兄弟俩站在房顶上,大声咒骂:司马昭、贾充,我们信了你的邪!

第四步,拥立新君,国不可一日无君嘛,新君上位,人心也就定了。有一个叫曹奂的新娃,成了新的傀儡……反正也是过渡

就这样,四步一走,杀皇帝这事就过去了……


曹髦的死完全是由他的性格冲动,缺乏思考,不顾后果造成的。曹髦14岁就当上了曹魏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为人刚毅,不甘做傀儡皇帝,虽然这个皇帝已无实权,但是他还是想做出点成绩,包括崇尚节俭,考察民情,考核地方官的政绩等等,可以看出来他有政治野心,很想把落在司马家的政权夺回来!但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已经有了废帝的想法,于是大动干戈,按理说,曹髦应该韬光养晦,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把司马昭赶尽杀绝,但是这位冲动的主儿带著300人就跑去跟司马昭的3000人干仗了,结果根本不堪一击,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皇上死了,司马昭为了安抚民心,就把杀死皇上的成济诛灭三族,还逼著郭太后下诏,宣读曹髦的种种「恶性」,并追贬为庶人,死了还要受这样的侮辱,何其惨也,一个年仅20岁的皇帝就这样去了!


关于曹髦的死,《三国志》并没有过多的记载,考虑到陈寿为晋史官,不方便明写「曹髦之死」的缘故。

高贵乡公曹髦的死亡过程以《汉晋春秋》以及《三国演义》为准。

司马昭蓄谋刺杀曹髦已久,曹髦反击

据《汉晋春秋》所记:身为皇帝的曹髦对晋公司马昭的不臣之心了然于胸,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语。于是他联络了近臣准备先司马昭下手,可惜的是司马昭的势力实在太大了。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向司马昭告密。事情已露,曹髦于是亲自率领数百个仆人,拿著兵器直冲司马昭府邸。

曹髦的数百仆军和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数千精锐相遇,双方大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最后贾充部下——太子舍人成济,以刀贯穿曹髦身体,杀死了皇帝。这时候,始作俑者司马昭确定了曹髦死后,还假惺惺地趴到在地大哭,说:「这件事,天下人会怎么看我啊!」

司马昭蓄谋刺杀皇帝一事是毋庸置疑的,早在曹髦被杀当年正月,两人就因为曹髦的《潜龙诗》(下附)而闹得不愉快。在曹髦决定夺权的时候,王沈、王业也早就把密谋告诉了司马昭,让他有了防范。贾充带著军队出现在东门挡住曹髦绝不是偶然,而是司马昭早有准备了。而且贾充对杀帝者成济也说过:「司马公养你们就是等今天了,还用问什么呢?」可见,司马昭早就有杀帝之心,只是被曹髦先发制人而已。

司马昭对「弑君者」成济的处理,可笑至极

皇帝被杀,这是古往今来最严重的案件,按理说所以从事者无一例外,都必须斩首灭族,才足以平息民愤。可司马昭对参与此事的贾充、出卖曹髦的王经等不加处罚,而只是捕杀了成济兄弟,并夷三族。

当然司马昭此举也是要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一方,毕竟弑君一事说出来很不好听,所以他不止不处罚贾充等人,还安排郭太后出来数说曹髦「性格暴戾,对自己无礼,造谣生事,还用箭射太后宫殿等」莫须有罪名罪证。最后曹髦被剥夺了皇帝称号,恢复高贵乡公爵位,以王礼简陋地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的地方。

曹髦虽然失败了,可他无愧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微乎其微的可能。两百多年后北魏元子攸也以曹髦为自己的偶像:「宁作高贵乡公死,不做汉献帝生」。

曹髦——《潜龙诗》

《汉晋春秋》记:是时龙仍见,咸以为吉祥。帝曰:「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乃作潜龙之诗以自讽。

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三国演义》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曹髡之死的关键人物和过程:曹髡先向王经,王业,王沈通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要讨伐司马昭。王沈王业向司马昭报信,司马昭派人镇压,贾充和曹髡相遇,太子舍人成济问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著你们是做什么的?还用问吗?于是成济(一说成济和其兄成倅)杀了曹髡。

司马昭是如何「善后」的?

(1)曹髡。

司马昭逼郭太后下旨,说曹髡「悖逆不道,自陷大祸」,死后夺去皇帝封号,在司马孚的劝说下,加恩以王礼安葬。

(2)成济。

成济杀了曹髡,司马昭就将他做替罪羊,诛杀其兄弟二人。

另有史书记载,司马昭将成济三族都灭了,也有史书记载仅杀了成济兄弟,没有灭三族。

(3)贾充。

直接暗示成济杀曹髡的贾充,不仅没有获罪,反而得到加封,更因此得到了司马家的进一步信任。

(4)王氏三人。

王经因为知道曹髡要杀司马昭,却没有告发,被司马昭派人捕杀。

王业和王沈因为告发有功,得到了封赏。

所以,司马昭这些举动根本称不上什么善后,除了拿成济做替罪羊之外,其他人的命运就等于是直白的告知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和我一伙的就有封赏,不和我一伙的就灭亡。


方圆论坛观点!

曹髦,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也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年少聪慧,长大之后更是聪明绝顶。曹魏重臣钟会称赞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就是说曹髦之才,文可堪比草植,武略堪比曹操。要知道钟会可是个直肠子,而且他忠于司马氏,所以钟会的评价肯定是十分中肯的。而且历史记载的曹髦也确实有这种本事。

魏帝曹芳时期,司马师不满曹爽傀儡皇帝曹芳把持大权,所以司马师为了争权夺利废除了魏帝曹芳。本来司马师打算立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不同意,最后选定了曹丕的孙子曹髦为新帝。曹髦继位初,大兴仁政,广收民心,并且曹髦深知司马师的可怕。所以表面上依旧尊敬司马师并且又给他加官进爵,实际上曹髦一直在寻找机会铲除司马师。

正元二年,也就是曹髦继位的第二年。扬州刺史文钦不满司马师把持朝政骑兵勤王。最后虽然司马师击败文钦,文钦逃亡东吴。但是司马师也在这场战争中受到惊吓导致眼疾复发病死在许昌。司马师死后曹髦大喜准备铲除司马家族夺回曹魏大权。曹髦命令司马师的接班人司马昭镇守许昌,然后让尚书傅嘏率军还京准备发动政变。但钟会看穿了曹髦的心思,所以钟会对司马昭说你要赶紧回京,否则就危险了。司马昭听从了钟会的建议率军回京,曹髦一看司马昭回来了就知道夺权的机会已经丧失了。所以被迫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接了司马师的班。

后来司马昭越发的娇纵狂妄,曹髦权威日渐低迷。曹髦对近旁的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曹髦不甘心步曹芳后尘,所以曹髦决定殊死一搏。曹髦率众准备去围攻司马昭。但寡不敌众,被忠于司马氏的士兵杀死。曹髦死的时候还不满19周岁。曹髦死后司马昭慌了,本身司马昭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篡位。如果被天下人知道是自己杀了皇帝,那司马氏就完蛋了,所以司马昭慌忙找人商议该如何善后。而一直忠于曹髦的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则抱著曹髦尸体痛哭不止。

司马昭为了把曹髦的死弄得合法化一些,他就威胁郭太后栽赃曹髦,郭太后被迫下旨,大概意思就是当初立曹髦为帝就是看中他「喜好读书,将来肯定是一个有担当的君主,但是不成想曹髦性格慢慢变得暴戾而且越来越过分,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就这样一个聪明过人的皇帝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并且死后还被污蔑。而后忠于曹髦的大臣尽数被司马昭杀死斩草除根。

著有断代史《三国志》的陈寿评价曹髦「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这个评价很中肯了,说曹髦文采斐然才能出众,并且很有魏文帝曹丕的风采,但是办事太过急躁了,导致身死。

感谢阅读!我是方圆论坛!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关注转发支持一下!


司马家族杀曹髦,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乱臣贼子弑君的一个真正的开端。

虽然在曹髦被杀之前,中国也有弑君的事情,比如赵高杀秦二世。不过秦二世昏庸残暴,不得人心,赵高杀他并不是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而曹髦之死完全不同。

曹髦,谦虚恭谨,智虑非常。他继位之初和继位之后的好学、谨慎的态度,让曹魏的大臣们非常欣赏,是个完全的明君的样本。

可是这样一个人,居然被司马昭杀了。曹髦想夺回权力,本身是皇帝讨伐逆臣,就具有正义性。而司马昭居然敢弑君,完全打破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底线,所以一时之间天怒人怨,一些大臣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剩下的人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对司马昭的行为是非常愤怒的。司马家族的权力格局在弑君之后遭到了空前的挑战。

毕竟,在此之前,汉朝天下丧乱,曹操父子两代人以奠定江山的大功,也没有对汉献帝有任何不敬。献帝退位后,更是被曹家礼遇极高。而曹魏王朝还没亡,司马昭无尺寸之功,居然敢弑君,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司马昭在弑君之后,做出了几点姿态:

1:找替罪羊

所谓替罪羊,就是直接凶手成济。成济属于那种大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弑君这种事,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司马昭会找替罪羊,他居然被贾充一句话就给怂恿著上去把曹髦给杀了。

成济作为弑君的直接凶手,自然不能留。所以司马昭派人去抓成济兄弟二人。成济知道司马昭兔死狗烹之后非常愤怒,站在房顶上对司马昭破口大骂,结果被士兵们用箭射死。

2:泼脏水

既然曹髦死了,那就不如把曹髦给黑一下,把他的死说成应当死,死的该。

司马昭以郭太后的名义,编造了曹髦数款大罪,把他说成一个昏君,这样弑君的行为也有了一定的正义性。对于这种泼脏水的行为,在《三国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陈寿把曹髦写的一无是处。

不过大家都不是傻子,天底下的事情也不是你司马昭说了算的。后世对于司马昭泼的脏水完全没有取用,对于曹髦其人的性格和作为,后世有著很准确的判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髦比较还原。

3:兴兵立功

司马昭真正意识到,没有功勋的篡权是完全立不住的。

曹操父子,有统一中原之大功,才能顺势代汉,尚且有人非议。父亲司马懿,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掌权时尚且稳妥,而自己这一辈的兄弟俩,没有任何功劳,天下造反的地方非常多。如果自己死了,传位给司马炎,那么他无论如何是压不住下面的人的(事实证明就是如此)。

所以,司马昭迫切的想建功立业,来为自己谋求政治合法性。

具体的说,就是伐蜀。

曹髦死后,司马昭派邓艾伐蜀,希望能打个胜仗来为自己立功,顺便给自己再加官进爵,没准加个九锡啥的。

没想到,邓艾过于努力,居然直接把蜀国给灭了!本来以为遥遥无期的统一天下,居然在司马昭手里撬动了一个点,司马昭欣喜若狂,赶快加快了篡位的步伐。

这么看来,曹髦的死非但没能给曹魏政权扳回一局,反倒让曹魏亡的快了一些。可怜曹操一世英雄,居然就这么将江山送给了小人手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