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龍吟虎嘯》怎麼洗白,司馬三父子都是標準的亂臣賊子一家人。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殺了政敵曹爽等人全家,架空了小皇帝曹芳。司馬師更進一步廢了皇帝曹芳,與太后妥協另立曹髦為帝。司馬昭再升級,指使手下殺了皇帝曹髦。

自古以來弒君放在桌面上都是大罪,如何善後呢?自古以來的方法也不過三條:

1、表示沉痛哀悼,大呼意外!自己承認沒有保護好皇帝。

2、語重心長的說,其實皇帝最近表現不好,過錯很多,早就不稱職了!

3、將親手殺了皇帝或直接導致皇帝致命的傢伙及族人殺了!

配合上述三條,各位大臣紛紛點頭,滿臉哀愁。這時候有還理智的人站出來,咱麼需要儘快研究新皇帝的人選呀,這是國家和百姓的頭等大事...

曹髦之死的處理就是這個套路。

司馬昭先把躲在家裡的尚書左僕射陳泰給逼出來,徵詢意見。陳泰要求殺了賈充。這個是司馬昭不能接受的。

一番討論之後,以太后名義下了詔書:「曹髦當皇帝以來,不思進取,沒有責任心,經常搞一些違反國家制度的事情。對我這個太后也不尊重,還還害死我。這種忤逆行為,早就想廢了他。沒成想他自己鬧,喪了命。就此把他廢為庶人。但大臣們對他都有感情,也有包容,多次建議厚葬。那就以王之禮安葬了吧。"

同時司馬昭下令將兇手了成濟的三族都殺了,以昭告天下,他是殺死曹髦的兇手,已伏法。

在這場大戲中,還有一個有趣的人,就是司馬懿的兄弟司馬孚。假惺惺跑出來抱著曹髦的屍體說:我來晚了,陛下被殺是我的錯呀...

演出結束。新的傀儡曹奐來了


公元260年五月初六,曹魏的正統皇帝曹髦再也不願忍受司馬氏的專權,決定奮力一搏反抗一下,勝,魏國繼續姓曹,敗,魏國改姓司馬。魏國本是曹家天下,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叡三代努力打造,如今即將改名司馬,忠於曹家的臣子十不存一。曹髦召集甲士佈置,保證此次商討的消息內容不會外露,祕密召見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

曹髦已經分不清哪些是忠賢哪些是奸佞,病急亂投醫,找來其中一人名王經,據理力爭,明確告訴曹髦不要雞蛋碰石頭,應當詳細研究再做動作。曹髦認為已經來不及,現在還泛起浪花,過段時間就未必了。另外王沈、王業二人跑去告訴司馬昭邀功,王經沒有同流合污。

五月初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抱著必死決心的曹髦拔劍登輦,率領殿中還忠於曹氏的宿衛和奴僕出宮,準備斬除司馬昭。早已得知消息的司馬昭派出弟弟司馬伷埋伏,就等曹髦出宮挑事。久居深宮的曹髦殺人一點不含糊,血性之強殺退眾敵。成濟一看這羣廢物如此不中用,立即抽出武器長戈刺殺曹髦於車上。

曹髦死時年不滿十九歲,事態竟然如此發展,當朝皇帝喪命於車駕,聞訊而來的司馬昭大驚失色,跪倒在地;歷經曹魏數代帝王的太傅司馬孚奔跑過來,抱著曹髦的屍體痛哭流涕,嘴巴里不斷唸叨著「陛下被殺是我之過」。曹髦沒退位,依舊是正統皇帝,光天化日之下發生如此駭人聽聞之事,對於封建社會的古人造成的心理陰影是巨大的。問題依舊擺在這,該如何解決,說到這,就連到標題中的「權臣殺死皇帝,該如何善後?」,下面這位的處理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簡直是後世發生類似事情的慣用方式。

司馬昭召集大臣商議,先找來郭太后給曹髦定罪,硬逼著她下詔,羅織各種罪名廢曹髦為庶人,以平民禮儀舉行葬禮,皇帝封號被褫奪,在位年號更是被更改為「高貴鄉公某年」。司馬昭等人「大發慈悲」,「央求」郭太后不要以平民禮,應以王侯禮下葬。

這事還沒完,當時的百姓不瞎不聾,知道大概發生了什麼,消息走漏也是正常,曹髦下葬時百姓皆掩面哭泣、悲不自勝言「是前日所殺天子也」。司馬昭見這情況,殺了曹髦的心腹王經,提拔了告密的王沈、王業。晉朝建立後,不斷篡改史書,給曹髦潑髒水。晉明帝時,臣子告訴皇帝司馬昭晚年殺高貴鄉公曹髦的事,晉明帝聽後掩面羞愧,說「這樣行事,晉朝天下怎能長久」。

司馬昭對這事處理的可以說很完美了,沒留下一點後患,奈何公道自在人心,有些野史和個人傳記留存於世,更有《三國演義》一書被眾人熟知。後世權臣殺死皇帝,大部分也是如此處理的。


曹髦遇害,是突發事件,並非司馬昭蓄謀已久。畢竟殺了曹髦,對司馬昭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讓他非常難堪。而且司馬昭本來的計劃,就是待時機成熟,再逼迫曹髦禪位於他。司馬昭顯然是不希望曹髦就這樣死了,而且死於他手下人之手。

事發突然

司馬昭執政後,咄咄逼人,權力越來越大,眼看著司馬昭就要成為晉朝的開國之君,曹髦忍無可忍,怒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後他親自提劍討伐司馬昭。

這種以卵擊石的行為,顯然是不會成功的,也沒能挽救曹魏。曹髦在進攻司馬昭的路上,司馬昭的心腹賈充,率領兵士阻攔曹髦。就在雙方對峙之際,賈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濟,將曹髦殺害。

聽聞曹髦遇害,司馬昭大喫一驚,喃喃自語「天下人該怎麼看我」,然後派人請士族的代表人物陳泰過來商量,陳泰提議「殺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顯然是不會答應的。

司馬昭善後

就事論事,司馬昭主觀是是不希望曹髦就這樣死的,但曹髦畢竟是死在成濟手裡,而司馬昭又是成濟的主子,司馬昭難辭其咎,必須趕緊善後,他做了如下3件事:

1.滅成濟三族

司馬昭雖然不會殺賈充,當然也不可能殺,否則以後還有誰誰替他賣命?但是對於直接動手殺害曹髦的兇手成濟,司馬昭必須嚴肅處理。司馬昭以成濟弒君為由,下令滅成濟三族。不過成濟很不服氣,他脫掉衣服,跳上屋樑,叫罵不休,最終被弓箭手射成刺蝟。

2.抹黑曹髦

在司馬昭的授意下,郭太后下詔,對曹髦極盡抹黑之能事,試圖把曹髦描繪成一個荒淫、荒唐、殘暴的皇帝,好讓司馬昭有個臺階下。

在郭太后的詔令裏,曹髦的形象是這樣的:曹髦荒淫無道,對郭太后也不尊重,甚至用弓箭朝著郭太后的寢宮射擊,要想謀害郭太后,郭太后幾次想廢掉他,但是大將軍司馬昭不忍心,給了曹髦很多次機會。然而曹髦卻不珍惜司馬昭給的機會,仍然繼續荒唐行事,最終自取滅亡。

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冀可成濟,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數呵責,遂更忿恚,造作醜逆不道之言以誣謗吾,遂隔絕兩宮。其所言道,不可忍聽,非天地所覆載。吾即密有令語大將軍,不可以奉宗廟,恐顛覆社稷,死無面目以見先帝。大將軍以其尚幼,謂當改心為善,殷勤執據。而此兒忿戾,所行益甚,舉弩遙射吾宮,祝當令中吾項,箭親墮吾前。吾語大將軍,不可不廢之,前後數十。

賴宗廟之靈,沈、業即馳語大將軍,得先嚴警,而此兒便將左右出雲龍門,雷戰鼓,躬自拔刃,與左右雜衛共入兵陳間,為前鋒所害。此兒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重令吾悼心不可言。

以上是郭太后抹黑曹髦的原文,很顯然是胡說八道,當然這也是按照司馬昭的意思寫的,必須給司馬昭弒君一個正當理由啊。

3.啟動伐蜀之戰

雖然表示司馬昭親自動手殺了曹髦,但曹髦畢竟死在司馬昭手下人的守裏,天下議論紛紛。為了轉移國內視線和輿論,司馬昭啟動伐蜀之戰。當時羣臣都不配合,極力反對伐蜀,只有鍾會支持司馬昭的意見。

司馬昭最終力排眾議,派遣鄧艾和鍾會伐蜀,大獲成功。蜀漢滅亡。

司馬昭也因為滅蜀之功,進爵為晉王,加九錫。

事件影響

雖然司馬昭想盡辦法,試圖減少曹髦遇害對他和司馬家的影響,但是有些事,是司馬昭難以善後的。

1.司馬昭稱帝的步伐被徹底打亂

在此之前,司馬昭一直處心積慮,積極為當皇帝做準備,他也準備著安排曹髦禪位於他。但是曹髦突然被害,導致他終止了稱帝的步伐,此後他也一直對稱帝之事,不太積極。

2.司馬昭的名聲被搞臭

說起司馬昭,後世總會想到一個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當然不是誇獎司馬昭對曹魏的耿耿忠心,連過路人的人知道。具體意思,大家都懂,我就不解釋了。

3.晉朝不敢提忠義,只敢提倡孝道

無論是西晉還是東晉,都不敢提倡忠義,只能提倡孝道,就是所謂的「以孝治天下」。晉朝的先祖本身就有弒君、謀篡之舉,如果晉朝的皇帝再提倡忠義,豈不是自己打臉?


曹髦被殺,對於司馬昭來說,是一件既高興又棘手的事情。高興的是,這個最大的威脅被剪除了,司馬家族又朝皇位勝利挺進了一步。棘手的是,曹髦畢竟是皇帝,殺曹髦可是一件弒君的事情。處理不好,司馬昭就成為亂臣賊子。雖說他那時候實際上已經是亂臣賊子,但畢竟還要維護自己忠臣的形象,還要讓別人覺得自己是鞠躬盡瘁,同時又飽受委屈。

那麼司馬昭是怎麼解決這個棘手問題,讓政治平穩地從曹魏天下往司馬家族天下過渡的呢?

(司馬昭劇照)

咱們先來說說,為什麼曹髦是司馬家族的最大危險?

司馬師在廢掉曹芳以後,想扶持的傀儡皇帝是曹據。但因為曹據是曹操的兒子,也就是郭太后的叔父。如果立曹據為帝,郭太后一下就從太后成了侄兒媳婦兒。這對郭太后來說,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所以她執意立曹叡的孫子曹髦為皇帝,這樣她就是皇帝的祖母,

曹髦這個人,雖然年輕,其實是一個很有學問很有骨氣的人。從讓他當皇帝那天起,他就想努力提高曹氏皇室的威嚴。他到洛陽的時候,人家讓住前殿。他說前殿是先帝住的,自己沒有資格去住。他這樣做,無非就是表示曹氏皇帝很神聖。後來當司馬師討伐文欽、毌丘儉造反,死在外地時候,他立刻決定奪權。讓尚書傅嘏「率六軍還京師」,司馬昭就留在許昌。這樣也就自動地把兵權從司馬家族身上剝離出來。但是司馬昭卻自己帶著六軍回來了,這樣曹髦的企圖就沒有得逞。

司馬師死掉,是曹髦最好的奪權機會。結果權力沒有奪得,又被司馬昭牢牢地控制在手裡。從此,司馬昭更加專橫跋扈。

就算是這樣,曹髦依然沒有放棄機會。他一方面關心百姓,給百姓恩惠。一方面關心朝中大臣,給大臣們獎賞。他的目的,就是想藉此收買人心。除此以外,他還組織了司馬望、王沈、裴秀、鍾會這些飽學之士,搞了幾場大討論。比如討論劉邦和姒少康誰厲害。他想表達的觀點是,姒少康是比劉邦更厲害的。表達這個觀點是想說明,他要像姒少康一樣,雖然皇室衰微了,但他要做一個「中興之主」。而反對司馬昭像劉邦那樣,做開國皇帝。

(曹髦劇照)

不過如此這般做了這些事情以後,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司馬昭越來越為所欲為,根本不把曹髦放在眼裡。再加上曹髦有些急躁,所以他控制不住自己了,說了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話,接著,親自帶著一些衛士去刺殺司馬昭。

一開始的時候,大家因為看見皇帝舉著寶劍衝殺過來,都嚇住了,不知所措。去阻擋的人,也不敢對曹髦怎樣。這時候,太子舍人成濟問司馬昭最重要的謀士賈充,現在該怎麼辦呢?賈充說,司馬公養你們這些人,也就是為了今天,你們還問什麼?成濟心領神會,上前一劍就刺死了曹髦。

這樣,禍就闖下了。

曹髦被殺後,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一片指責。大家都要求司馬昭必須嚴懲兇手賈充。因為是賈充下令讓眾人殺曹髦的。包括尚書左僕射陳泰,甚至包括司馬懿的兄弟司馬孚也這樣說。

司馬昭當然不能殺賈充。畢竟賈充是他最重要的臂膀。賈充這樣做,也是幫他的忙。再說了,賈充身後有強大家族背景,殺了賈充,肯定會引起更大的動亂。

(賈充劇照)

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就搬出郭太后。讓郭太后下詔說,是曹髦做事不對,幾次三番要殺司馬昭。郭太后好幾次想廢了曹髦,都是因為司馬昭保舉,他才繼續當皇帝。現在沒想到他做出這樣荒唐的事情,親自去殺司馬昭。如此昏君,應該被廢為庶人。

畢竟在那種情況下,唯有郭太后有權力說曹髦的不是。司馬昭逼迫郭太后下詔,就是要堵住眾人之口。郭太后想保住自己的太后之位,也就默認了司馬昭這麼幹。

同時,司馬昭又假惺惺地要求郭太后封曹髦為王,再差,也要封一個公,不要廢為庶人。也就是讓郭太后當惡人,他自己當好人。

但就算司馬昭這樣做,百姓和朝臣們還是不服。畢竟雖然大家不好指責司馬昭,但賈充這個兇手,還沒有得到嚴懲。於是司馬昭採用偷梁換柱的辦法,否認當時賈充指使成濟殺人,說這是成濟自作主張,因此夷滅成濟三族。成濟就這樣,幫助了司馬昭,最後當了司馬昭的替死鬼。

司馬昭就靠這個辦法,成功化解了危機。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


先說一下事情經過

自249年司馬懿高平陵之變殺掉曹爽三族奠基,十年內又連續平定淮南三叛,殺掉忠於曹家的王凌、文欽以及諸葛誕等實權人物後,司馬家已經掌控了曹魏大權,距離廢掉曹家皇帝登基,只有一步之遙

不過當時的皇帝曹髦畢竟是曹家子孫,還很是遺傳了一些曹操基因的,在260年,過完人生最後一個兒童節後,19歲的曹髦召集侍從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接受被廢恥辱,不戰必死,戰不一定死,我決定在這京城之中反殺司馬昭

兒童節第二天,六月二號,曹髦就帶領宮中的侍衛以及太監等,殺向了司馬昭家。曹髦親自揮刀,司馬昭派來阻擋的大軍不敢上前,畢竟曹髦還是皇帝。眼看離司馬家越來越近,這時候,廷尉賈充對左右一個叫成濟的說,司馬家養你就為今日。得到命令後,成濟上前,刺死了曹髦,一代熱血少年,就這麼死了

皇帝死了,司馬昭善後很是狡猾齷齪,畢竟曹髦算是第一個被殺的在位皇帝,還是眾目睽睽,影響太壞

第一步,哭,和朝臣相顧哭泣,為皇帝的死落淚,據說還哭死了一個大臣

第二步,潑髒水,讓明面上的曹魏第一人郭太后幹。郭太后得到指令後,立刻指證曹髦打小就大逆不道,好幾次都想廢掉換新的,但因為司馬昭求情才作罷,司馬昭說皇帝還小,可以培養改正。可誰知道長大後的曹髦還是死性不改,前天用毒藥毒哀家,發現沒毒死後,昨天又派兵攻哀家宮殿,自己躲在軍中,死於亂軍也是咎由自取。哀家下令貶曹髦為庶人,以庶人之禮葬之,那天攻打哀家的還有誰誰誰……也一併弄死埋了吧

第三步,殺兇手給交代,殺掉刺死曹髦的成濟,並滅他家三族。本來殺賈充最合適,畢竟是他下令的,但賈充比較重要,他閨女賈南風是自己內定的孫媳婦呢。只能可憐成濟一族了,派兵剿殺。臨死前,老成兄弟倆站在房頂上,大聲咒罵:司馬昭、賈充,我們信了你的邪!

第四步,擁立新君,國不可一日無君嘛,新君上位,人心也就定了。有一個叫曹奐的新娃,成了新的傀儡……反正也是過渡

就這樣,四步一走,殺皇帝這事就過去了……


曹髦的死完全是由他的性格衝動,缺乏思考,不顧後果造成的。曹髦14歲就當上了曹魏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為人剛毅,不甘做傀儡皇帝,雖然這個皇帝已無實權,但是他還是想做出點成績,包括崇尚節儉,考察民情,考覈地方官的政績等等,可以看出來他有政治野心,很想把落在司馬家的政權奪回來!但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已經有了廢帝的想法,於是大動干戈,按理說,曹髦應該韜光養晦,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等待時機把司馬昭趕盡殺絕,但是這位衝動的主兒帶著300人就跑去跟司馬昭的3000人幹仗了,結果根本不堪一擊,連自己的性命也搭進去了!皇上死了,司馬昭為了安撫民心,就把殺死皇上的成濟誅滅三族,還逼著郭太后下詔,宣讀曹髦的種種「惡性」,並追貶為庶人,死了還要受這樣的侮辱,何其慘也,一個年僅20歲的皇帝就這樣去了!


關於曹髦的死,《三國志》並沒有過多的記載,考慮到陳壽為晉史官,不方便明寫「曹髦之死」的緣故。

高貴鄉公曹髦的死亡過程以《漢晉春秋》以及《三國演義》為準。

司馬昭蓄謀刺殺曹髦已久,曹髦反擊

據《漢晉春秋》所記:身為皇帝的曹髦對晉公司馬昭的不臣之心瞭然於胸,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語。於是他聯絡了近臣準備先司馬昭下手,可惜的是司馬昭的勢力實在太大了。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向司馬昭告密。事情已露,曹髦於是親自率領數百個僕人,拿著兵器直衝司馬昭府邸。

曹髦的數百僕軍和司馬昭心腹賈充的數千精銳相遇,雙方大戰於南面宮闕之下。最後賈充部下——太子舍人成濟,以刀貫穿曹髦身體,殺死了皇帝。這時候,始作俑者司馬昭確定了曹髦死後,還假惺惺地趴到在地大哭,說:「這件事,天下人會怎麼看我啊!」

司馬昭蓄謀刺殺皇帝一事是毋庸置疑的,早在曹髦被殺當年正月,兩人就因為曹髦的《潛龍詩》(下附)而鬧得不愉快。在曹髦決定奪權的時候,王沈、王業也早就把密謀告訴了司馬昭,讓他有了防範。賈充帶著軍隊出現在東門擋住曹髦絕不是偶然,而是司馬昭早有準備了。而且賈充對殺帝者成濟也說過:「司馬公養你們就是等今天了,還用問什麼呢?」可見,司馬昭早就有殺帝之心,只是被曹髦先發制人而已。

司馬昭對「弒君者」成濟的處理,可笑至極

皇帝被殺,這是古往今來最嚴重的案件,按理說所以從事者無一例外,都必須斬首滅族,才足以平息民憤。可司馬昭對參與此事的賈充、出賣曹髦的王經等不加處罰,而只是捕殺了成濟兄弟,並夷三族。

當然司馬昭此舉也是要把自己擺在「正確」的一方,畢竟弒君一事說出來很不好聽,所以他不止不處罰賈充等人,還安排郭太后出來數說曹髦「性格暴戾,對自己無禮,造謠生事,還用箭射太后宮殿等」莫須有罪名罪證。最後曹髦被剝奪了皇帝稱號,恢復高貴鄉公爵位,以王禮簡陋地葬於洛陽西北三十里的地方。

曹髦雖然失敗了,可他無愧是魏武帝曹操的孫子,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爭取微乎其微的可能。兩百多年後北魏元子攸也以曹髦為自己的偶像:「寧作高貴鄉公死,不做漢獻帝生」。

曹髦——《潛龍詩》

《漢晉春秋》記:是時龍仍見,鹹以為吉祥。帝曰:「龍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於井,非嘉兆也」,乃作潛龍之詩以自諷。

傷哉龍受困,不能越深淵。

上不飛天漢,下不見於田。

蟠居於井底,鰍鱔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三國演義》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曹髡之死的關鍵人物和過程:曹髡先向王經,王業,王沈通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要討伐司馬昭。王沈王業向司馬昭報信,司馬昭派人鎮壓,賈充和曹髡相遇,太子舍人成濟問怎麼辦,賈充說,司馬公養著你們是做什麼的?還用問嗎?於是成濟(一說成濟和其兄成倅)殺了曹髡。

司馬昭是如何「善後」的?

(1)曹髡。

司馬昭逼郭太后下旨,說曹髡「悖逆不道,自陷大禍」,死後奪去皇帝封號,在司馬孚的勸說下,加恩以王禮安葬。

(2)成濟。

成濟殺了曹髡,司馬昭就將他做替罪羊,誅殺其兄弟二人。

另有史書記載,司馬昭將成濟三族都滅了,也有史書記載僅殺了成濟兄弟,沒有滅三族。

(3)賈充。

直接暗示成濟殺曹髡的賈充,不僅沒有獲罪,反而得到加封,更因此得到了司馬家的進一步信任。

(4)王氏三人。

王經因為知道曹髡要殺司馬昭,卻沒有告發,被司馬昭派人捕殺。

王業和王沈因為告發有功,得到了封賞。

所以,司馬昭這些舉動根本稱不上什麼善後,除了拿成濟做替罪羊之外,其他人的命運就等於是直白的告知天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和我一夥的就有封賞,不和我一夥的就滅亡。


方圓論壇觀點!

曹髦,魏文帝曹丕的孫子,也是三國時期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年少聰慧,長大之後更是聰明絕頂。曹魏重臣鍾會稱讚曹髦「才同陳思,武類太祖」意思就是說曹髦之才,文可堪比草植,武略堪比曹操。要知道鍾會可是個直腸子,而且他忠於司馬氏,所以鍾會的評價肯定是十分中肯的。而且歷史記載的曹髦也確實有這種本事。

魏帝曹芳時期,司馬師不滿曹爽傀儡皇帝曹芳把持大權,所以司馬師為了爭權奪利廢除了魏帝曹芳。本來司馬師打算立曹操的兒子彭城王曹據為帝,但郭太后不同意,最後選定了曹丕的孫子曹髦為新帝。曹髦繼位初,大興仁政,廣收民心,並且曹髦深知司馬師的可怕。所以表面上依舊尊敬司馬師並且又給他加官進爵,實際上曹髦一直在尋找機會剷除司馬師。

正元二年,也就是曹髦繼位的第二年。揚州刺史文欽不滿司馬師把持朝政騎兵勤王。最後雖然司馬師擊敗文欽,文欽逃亡東吳。但是司馬師也在這場戰爭中受到驚嚇導致眼疾複發病死在許昌。司馬師死後曹髦大喜準備剷除司馬家族奪回曹魏大權。曹髦命令司馬師的接班人司馬昭鎮守許昌,然後讓尚書傅嘏率軍還京準備發動政變。但鍾會看穿了曹髦的心思,所以鍾會對司馬昭說你要趕緊回京,否則就危險了。司馬昭聽從了鍾會的建議率軍回京,曹髦一看司馬昭回來了就知道奪權的機會已經喪失了。所以被迫任命司馬昭為大將軍接了司馬師的班。

後來司馬昭越發的嬌縱狂妄,曹髦權威日漸低迷。曹髦對近旁的人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曹髦不甘心步曹芳後塵,所以曹髦決定殊死一搏。曹髦率眾準備去圍攻司馬昭。但寡不敵眾,被忠於司馬氏的士兵殺死。曹髦死的時候還不滿19周歲。曹髦死後司馬昭慌了,本身司馬昭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篡位。如果被天下人知道是自己殺了皇帝,那司馬氏就完蛋了,所以司馬昭慌忙找人商議該如何善後。而一直忠於曹髦的司馬昭的叔叔司馬孚則抱著曹髦屍體痛哭不止。

司馬昭為了把曹髦的死弄得合法化一些,他就威脅郭太后栽贓曹髦,郭太后被迫下旨,大概意思就是當初立曹髦為帝就是看中他「喜好讀書,將來肯定是一個有擔當的君主,但是不成想曹髦性格慢慢變得暴戾而且越來越過分,我這個太后數次呵責都不奏效,後來和大將軍司馬昭商量要廢立之,大將軍認為他年幼無知,但還可以雕琢,要以觀後效。但沒想到他得寸進尺,還拿弓箭射我的宮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後數十次讓大將軍廢立他,曹髦知道後,甚至賄賂我的身邊人打算下毒藥害我。後來事情敗露,就要出兵入西宮殺我。幸虧大將軍及時知道,而他自己混雜在士兵之中,被大將軍的將士殺死。這小兒「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應當「罪廢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禮葬之」。就這樣一個聰明過人的皇帝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並且死後還被污衊。而後忠於曹髦的大臣盡數被司馬昭殺死斬草除根。

著有斷代史《三國志》的陳壽評價曹髦「高貴公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文帝之風流也,然輕躁忿肆,自蹈大禍」。這個評價很中肯了,說曹髦文采斐然才能出眾,並且很有魏文帝曹丕的風采,但是辦事太過急躁了,導致身死。

感謝閱讀!我是方圓論壇!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關注轉發支持一下!


司馬家族殺曹髦,是整個中國歷史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亂臣賊子弒君的一個真正的開端。

雖然在曹髦被殺之前,中國也有弒君的事情,比如趙高殺秦二世。不過秦二世昏庸殘暴,不得人心,趙高殺他並不是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而曹髦之死完全不同。

曹髦,謙虛恭謹,智慮非常。他繼位之初和繼位之後的好學、謹慎的態度,讓曹魏的大臣們非常欣賞,是個完全的明君的樣本。

可是這樣一個人,居然被司馬昭殺了。曹髦想奪回權力,本身是皇帝討伐逆臣,就具有正義性。而司馬昭居然敢弒君,完全打破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底線,所以一時之間天怒人怨,一些大臣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剩下的人嘴上雖然不說,但心裡對司馬昭的行為是非常憤怒的。司馬家族的權力格局在弒君之後遭到了空前的挑戰。

畢竟,在此之前,漢朝天下喪亂,曹操父子兩代人以奠定江山的大功,也沒有對漢獻帝有任何不敬。獻帝退位後,更是被曹家禮遇極高。而曹魏王朝還沒亡,司馬昭無尺寸之功,居然敢弒君,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司馬昭在弒君之後,做出了幾點姿態:

1:找替罪羊

所謂替罪羊,就是直接兇手成濟。成濟屬於那種大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弒君這種事,用腳指頭想想都知道司馬昭會找替罪羊,他居然被賈充一句話就給慫恿著上去把曹髦給殺了。

成濟作為弒君的直接兇手,自然不能留。所以司馬昭派人去抓成濟兄弟二人。成濟知道司馬昭兔死狗烹之後非常憤怒,站在房頂上對司馬昭破口大罵,結果被士兵們用箭射死。

2:潑髒水

既然曹髦死了,那就不如把曹髦給黑一下,把他的死說成應當死,死的該。

司馬昭以郭太后的名義,編造了曹髦數款大罪,把他說成一個昏君,這樣弒君的行為也有了一定的正義性。對於這種潑髒水的行為,在《三國志》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陳壽把曹髦寫的一無是處。

不過大家都不是傻子,天底下的事情也不是你司馬昭說了算的。後世對於司馬昭潑的髒水完全沒有取用,對於曹髦其人的性格和作為,後世有著很準確的判斷,在《三國演義》中對曹髦比較還原。

3:興兵立功

司馬昭真正意識到,沒有功勛的篡權是完全立不住的。

曹操父子,有統一中原之大功,才能順勢代漢,尚且有人非議。父親司馬懿,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掌權時尚且穩妥,而自己這一輩的兄弟倆,沒有任何功勞,天下造反的地方非常多。如果自己死了,傳位給司馬炎,那麼他無論如何是壓不住下面的人的(事實證明就是如此)。

所以,司馬昭迫切的想建功立業,來為自己謀求政治合法性。

具體的說,就是伐蜀。

曹髦死後,司馬昭派鄧艾伐蜀,希望能打個勝仗來為自己立功,順便給自己再加官進爵,沒準加個九錫啥的。

沒想到,鄧艾過於努力,居然直接把蜀國給滅了!本來以為遙遙無期的統一天下,居然在司馬昭手裡撬動了一個點,司馬昭欣喜若狂,趕快加快了篡位的步伐。

這麼看來,曹髦的死非但沒能給曹魏政權扳回一局,反倒讓曹魏亡的快了一些。可憐曹操一世英雄,居然就這麼將江山送給了小人手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