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看了之前答案不禁想笑

兄弟,费这么大劲替太祖洗地,赏钱几何?



「琼少有勇力,善射,隶太祖帐下。周显德中,太祖从世宗南征,击十八里滩砦,为战舰所围,一人甲盾鼓噪而前,众莫敢当。太祖命琼射之,一发而踣,淮人遂却。及攻寿春,太祖乘皮船入城濠,城上车弩遽发,矢大如椽,琼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镞著髀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若,太祖壮之」~《宋史.卷259.张琼传》

后周征南唐,滩砦之战,张琼一箭解太祖围;寿春之战,张琼以身相护战友太祖

张琼是太祖妥妥的救命恩人,是太祖值得信赖的创业小伙伴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太祖的亲弟弟赵光义升开封府尹、同平章事,留下了殿前司都虞侯(从五品)的职位,太祖认为:「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张琼传》,命张琼接任

杯酒释兵权后,禁军实际分为马、步、殿前三司,因高层空缺,张琼品级虽低,却也跻身禁军四巨头。

可见张琼在太祖心里还是有份量的



干德三年(965年)八月,禁军无品小校史珪、石汉卿诬张琼罪四:擅选官马乘之;纳李筠仆从于麾下;养部曲百余人;诬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侯时事

「上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挝击其首,气垂绝,乃曳出,遂下御史府案鞫」。据《宋史.太祖本纪》载,张琼死于「自尽」;《宋史.张琼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张琼死于「赐死」

张琼死后被抄家,发现他家只有三个仆人,太祖就赏了些钱给张家,表示慰问,也没有追究史珪、石汉卿诬告之罪。

不管怎么说,忠勇名将张琼就这样死了



两个受宠小人告一状就杀掉有过命交情的大将,太祖傻极?非也!若非赵普相劝,太祖的异姓兄弟、禁军另一巨头、殿前司都指挥使韩重赟也会被杀

干德五年(967年)初,有人「谮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太祖大怒,尚未查证便欲立斩,赵普谏曰

「亲兵,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

虽然太祖没杀韩重赟,但随即解除了他在禁军中的职务,出为彰德军节度使

敲黑板:赵普的谏言明明提到此乃「谗」,韩重赟依然丢了禁军军职;若非顾虑「谁复将亲兵」,估计老韩和老张的结局没两样。






接替张琼出任殿前司都虞侯的杨信装了十一年哑巴,稳坐重位,富贵终老








再看状告文官是什么后果

雷德骧告赵普「司法不端」,证据确凿,太祖大怒,声称要弄死雷德骧

史珪曾诬陷德州知州梁梦升迫害刺史郭贵的家人,太祖一眼识穿,道出其中玄妙,吓得史珪很是老实了一段时间





俗话说「关心则乱」,太祖以禁军起家,当然视禁军为「禁脔」,岂容他人染指

太祖认为「(文官)众皆贪浊,(为祸)亦未及武臣一人也」。防范武将造反,是铁血大宋三百多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凡有关武将不轨之言,皆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空长一张大嘴的士大夫们当然可以宽纵厚爱,以搏「仁义」之名。所以立家法刻誓碑表示绝对不杀公知的太祖只杀了八十八个略表敬意

不可否认的是:在宋朝,深入研究四书五经的人比其他人都过得舒坦,成天舞刀弄棒的人比其他人都过得悲催

然而,你也配姓

???




再说张琼之死,被诬陷的四条罪名中

一、二条最多算违纪,不会使太祖动杀机

第四条,「诬皇弟光义……」有问题,亲王+京尹是五代皇储标配,可以推想,当时太祖是把皇弟当皇储培养。「你张琼诬蔑未来的皇帝,莫不是在为自己登基造势」?

第三条,「蓄养部曲百余」,几乎就坐实了第四条。「你张琼居然已经在培养班底了,此时不除,更待何时」?

哦,冤杀?没事!反正这种骄悍武夫养在身边迟早是祸害。他救过朕,今后会不会挟恩邀宠?会不会尾大不掉?刚好借这个由头……防范于未然嘛

太祖性子宽仁,往事风轻云淡,很快便对此事释怀了




谢邀。

诚楼主所问,鄙人不才愿详解一二。

世人皆知,按照历史课本的套路说,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帝位之前,中原已是陷入深渊绝境,到处弥漫著死亡的气息。

那就是,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统治阶级对外屈膝投降,民族矛盾激化;对内军阀割据内战连绵,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不仅如此,五代十国的意义远大于此,它也是一个断裂的朝代,无比混乱。短短五十余年,五个朝代,八姓称帝,换了十几个皇帝。朝代更替之快,令人啧舌。

甚至还是一个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时代。父子相杀、手足相残的人伦悲剧不断上演,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登场就杀你全家。

我们都知道,解救人民于水火,拯救中原大地的人,最后还当上天子的不是人,不是那个把话挑明白的安重荣,而是赵匡胤。

赵匡胤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出身,他家世代都是当兵的。靠著他爹是一个中级军官,也许从小受到他爹的影响,赵匡胤也立志当兵建立功业。

后来,他投靠了郭威,而郭威是一个集团军的司令官,有很多的枪杆子。所以,郭威后来灭了后汉,建立了后周。因为赵匡胤长时间在基层的历练,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并且结识一批生死与共的弟兄,所以他在部队里力量越来越大,这才一步一步爬到权利的顶端。甚至乎到了后来才有了黄袍加身这一桥段。

封建王朝的建立,都是经过无数人努力打下的江山。创立基业的时候,也许可以兄弟相称。

但是江山一统以后,就要以君臣相称了。有的人自恃清高,认为是开国之臣,功比天高,以至于不把大老板皇帝放在眼里。加上自己的皇位来的不够光彩,也怕历史重演。

赵匡胤就自导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戏。他说对大臣们说晚上睡不著觉,很辛苦,常常梦见一干开国元勋反对他,要夺他的皇位。

其实自己真不想当这个皇帝了,如果哪一天你们也像以前对后周一样对我,我的妻儿老小怎么办?朝中大臣,看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主动请求解甲归田。

这样赵匡胤完全把军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

登上帝位的赵匡胤因为推崇儒家思想,认为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所以他的军队征讨割据势力,都不会乱杀无辜。他的军队是自「安史之乱」之后,两百多年来第一支不乱杀人的军队。

皇帝怀有仁爱之心,就会受到万民的爱戴,天下就归心。仁爱,是赵匡胤得天下最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故,根本没有赵匡胤残杀恩人一说。


不是他一个人,每个开国君主都是心狠手辣的人,最是无情帝王家,不是救命恩人就是亲人也一样,只要是造反者就是规矩秩序破坏者,成功后没有转型成功,定位不准确的都会被清除,近代史是五千年集大成,环环相扣步步算计,每个敌人都被羞辱到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