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2008年5月17日下午我们接到卫生部、黑龙江省卫生厅的紧急通知,四川地震灾区急需肾脏内科医生,怀揣着哈医大二院三千职工的嘱托和期望,一小时后我们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准时集结,赴川支援。当时我们中有的人在出门诊,有的人刚下夜班,有的人准备出差开会,在那一刻我们所有的人毫不犹豫,安排好手头的工作,飞奔机场。

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经过一夜的辗转我们于十八日凌晨三点到达四川省绵阳市,按照当地卫生局的部署,我们被分配到灾情较重的江油市,协助江油市中医院开展医疗工作。从绵阳到江油的路上,房屋毁损严重,公路上的车流不多,经常可见几十米到上百米的裂隙。到达江油市,满目的残垣断壁和街头凌乱的灾民简易安置点,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沉重,更深刻的体会到这场重大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痛苦。

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由于医院已大部分毁损,一切医疗活动和生活都在户外进行,医疗条件艰苦。用防雨布搭建好落脚的临时帐篷后,我们就投入到繁忙的医疗活动中。所有患者都分布在大小不一的自建临时帐篷里,每个帐篷收纳10~20个人不等。由于床铺紧张,大部分患者都躺在只铺有木板或褥子的地上,我们也开始了有生以来第一次蹲式或跪式查房,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3岁,伤员中有地震伤、地震伤合并多器官衰竭及地震诱发的多种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无论病情轻重,我们都一视同仁,遇到病情复杂的,我们还要进行病情讨论,以求诊治的精准。每一次诊治都是一个神圣的过程,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发挥和运用,更是载着黑龙江人对灾区人民深情厚谊,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代表我们个人,而是代表着3800万黑龙江人的寄托和牵挂。

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由于江油市属于重灾区,自身的医疗任务已不堪重负,而由于其在地理位置上距北川、平武较近,因此又有大批伤员涌入,已远远超过了医院的运转能力,当地医护人员已连续奋战6个日夜了,体力严重透支,我们的到来为他们增加了新的活力,我们也尽可能的延长工作时间,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每日只休息3、4个小时已成了家常便饭。由于医疗设备均未从楼里抢运出来,化验检查都无法进行,平日里积累的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细致的询问病史、查体、缜密的思维、用药后细心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成为重要的诊治手段。


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一次抢救被危房砸伤的患者,我们第一时间赶到患者身边,当时血压测不清,呼吸浅慢,心率50次每分钟,瞳孔开始散大,我们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路,给予一系列的抢救药物后,患者瞳孔较前缩小,心率达100次每分钟,大动脉搏动有力,经过初步抢救患者生命体征较前有所好转,需进一步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CT机在门诊楼内,该楼在地震中已严重受损,需加固后才能使用。可患者危在旦夕,快速诊断对抢救伤员是分秒必争,我们只想着快些挽救患者,便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推着患者冲进CT室,在检查过程中,患者血压下降,心跳骤停。我们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及各种抢救药物,抢救持续大约1小时,当我们走出CT室时,一个大石块从头顶坠落,家属很感激我们不顾自身安危抢救病人,而这对于每日在危楼及余震中工作着的我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到目前为止我们医疗小组共救治伤员580人。床边细致入微的治疗、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得到当地医护人员和家属的一致认可和叹服,不少附近居民也闻讯赶来咨询病情。江油市中医院领导班子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今后哈医大二院为该院的定点培训医院。

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因基层工作需要及卫生局安排,我们几名医生轮流去5个乡镇巡诊、防疫指导。这五个乡镇分别是双合镇、新春乡、新兴乡、永胜镇及小溪坝镇。在巡诊中,我们的救护车冒着余震不断和山体滑坡的危险,经过狭窄险峻的盘山道和灰尘四起的土道。有的地段车过不去,需要步行通过。到达卫生院后,我们协助当地医生诊治受灾病人,转移病情较重患者,通过这种有效直接的帮助,给当地医生和患者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安慰。他们多次动情的说“地震无情,人有情”,对我们这些敢于在危险中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表示极大的敬佩。

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在巡诊后期,随着重患转诊到上级医院,我们的工作重心也转为防疫。在这一阶段,我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向广大农民发放消毒药片,宣传指导防疫知识及卫生保健常识。其间,当我们看到衣着简朴,充满童真的小朋友时倍感亲切,看着他们兴奋地吃着我们送的饼干等食品时,心里倍感欣慰。在消毒剂和消毒药片的发放中,我们也发现少数地方消毒药片发放不及时或量不够,向当地干部反映,得到了及时的纠正。下乡巡回医疗防疫任务结束了,但四川乡亲们勤劳、朴实 、坚强、自立的品格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在救治当地病患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病情复杂的患者,为了充分利用我们医院多学科专家及现代网络连通方便的优势,我们购买部分电脑配件,帮助江油市中医院和小溪坝卫生院建立了电脑网络远程会诊系统,当地居民金平就是四川灾后首例远程会诊的患者,多年难以确诊的眼疾得到了有效的诊治。由我院骨外科、脑外科及内分泌科专家共同为小溪坝镇的一名在地震中多处受伤的糖尿病病人诊治。此项工作作为抗震救灾中医疗救治的新经验和新模式得到当地卫生局的肯定,并编入灾情信息通报。中央电视台给予了相关报道,工作也得到了当地市委和卫生部领导的表扬,这一会诊系统将为灾区重建中远程医疗支持提供更多帮助。

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我们非常珍惜在灾区的每分每秒,少休息一分钟就可以为灾区人民多做些事情,因此消杀灭菌、搭建帐篷、搬运救灾物资,事无巨细,都有我们忙碌的身影。在救灾后期的医疗工作中,随着大批重患转诊到上级医院,病情较轻的患者好转出院, 住院的人数逐渐下降,我们的医疗救治任务有所减轻。为了提高当地医生的诊治水平及关注医院的长远发展,我们在日常工作结束后根据专业进行小组式授课,对肾脏常见疾病及急诊急救进行讲解,每日讲授一个专题,在中医院反响较好,很多上下夜班的医生也放弃休息来听课。

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在江油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收获了很多,从开始接到消息的兴奋,继之进入灾区有些担忧,到后来忘我的工作。每个人都经历了帐篷漏雨、余震、危房、泥石流等生死考验及堰塞湖随时溃堤的压力,幸运的是我们每位队员都相互鼓励,以乐观积极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有队员的三餐以面包和方便面等快餐食品为主,不动灾民的任何生活物资。在我们团队中有两名女医生,平时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较少从事体力劳动,这次由于条件局限也和男队员吃住在一个帐篷里,睡觉时都“全副武装”,风吹日晒脏活累活也和男同事一起干,从不叫苦叫累。

血脉相连共度难关(十年前的四川救灾记忆)

全体队员的拼搏奉献精神赢得了灾区医患的心,他们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赵忠厚在视察中给予我们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黑龙江卫视、四川电视台、绵阳电视台也对我们的事迹给予相应报道。在灾区现在的救治防疫工作和家园重建的困难面前,我们全力以赴,用我们踏踏实实的工作和一腔热血与四川人民携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