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顺政权对满清没有丝毫的防御准备?

满清骑兵曾多次越过长城、深入中原掳掠,洪承畴以兵部尚书之职降清,这些震惊整个亚洲的大事、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

即便吴三桂不降清、吴军和清军不合作,满清劲旅也完全可能趁大顺军和吴三桂部队在一片石大战时趁机夺关(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为何大顺政权对比明军强十倍的满清骑兵没有做哪怕是丝毫的防御准备?比如,根本没有准备足够的后备部队。

—— 这可以仅仅用轻敌来概括吗??我看从头至尾,大概李自成就没有把满清当作假想敌过。


我的看法跟 @项天鹰 大体相同,但还是少有差距。

先说结论:李自成也许确实不知道清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了东亚最强的水平,但他多少听说过清军入关和消灭洪承畴的事情,因此对清军作过一般程度的防范。

李自成东征时的老本兵力(指李自成本人转战河南湖广的嫡系部队,以及部分崇祯十年左右在李自成翻雪山过草地战败后被朝廷收编又在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失败后回归李自成的旧部)十万人左右。之后,他在大同、宣府、蓟镇等地都收取了当地武将精锐家丁,更换以自己的部分老本将兵驻防:在大同留下了制将军张天琳所部万人、在宣府留下了黄锭(后来又南下接管漕运的制将军白邦政调回宣府,因其做过宣府总兵)所部六七千人、在蓟镇留下了制将军刘忠等所部六七千人、在天津留下了白鸠鹤所部六七千人、在真定留下了节度使马重禧所部六七千人。这一配置是为了迅速接管明朝留下来的各镇堡寨兵恢复长城沿线的防御,从之后清朝接收点验的绿营实在兵力来看,李自成基本上是每镇以一名老本监督三四名降兵(而且老本相对集中于镇城和协路城)。这样就分出三四万老本去控制了十多万的明朝降兵。

(当时,在黄河以北的河南北三府即怀庆、卫辉、彰德地区,还有果毅将军刘汝魁带都尉王进才等老本六七千人防御;在太原有制将军陈永福、节度使韩文铨所部万人防御;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开封地区有陈德所部数千人防御,在洛阳和南阳地区另有李好等上万人防御,在汝宁有绵侯袁宗第带左营两万老本平叛收复失地;在西北地区,有权将军田见秀包括四万以上老本的八万左右的军队防御;在湖广地区,有安乐白旺跟襄阳路应标合计三万老本防御;诸如此类跟边防关系不大的就不细说了。)

随后李自成为了京师的正常运作,派前柳沟镇副将郭升带三千降兵前往平定山东、前总兵白邦政为督饷带三千降兵送漕储使方允昌前往接管明朝的漕运系统、前宁夏镇花马池营副将董学礼为淮镇制将军带三千降兵送徐淮节度使吕弼周和徐州防御使武愫等文官前往平定两淮地区。这样做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取粮食、食盐和金钱了。但是可以看出,被派去执行这些任务的兵力总共只有三个降将和九千名降兵,且除了董学礼和吕弼周轻敌大意被南明淮安巡抚路振飞击败外,其他两路基本完成了任务;而与之相对的是,李自成却是集中包括主力的二十万大军留在北京一带准备对抗岱清,显然不能说对岱清国没有丝毫的防范了。

这个时候岱清方面在三月发现宁远的守军不战自退(前一年冬天曾在吴三桂指挥下大败来犯的六万清军)估计明朝已经陷入困境,开始讨论集结兵力入关。根据《顺治实录》可以知道,三月底时多尔衮和范文程还不知道北京已经被大顺军占领,依然在讨论抢先拿下北京挟持崇祯逼迫崇祯「借清兵讨贼」从而入关的计划。四月初,清军启程,但此时的目标是跟前几次破口一样绕道蒙古,从蓟镇入关。这说明,李自成之前分散老本兵接管各镇降兵的部署是很有针对性的,如果继续按双方此时的部署打下去则会重复过去几次岱清兵入关的战局,岱清的六七万军队需要先突破两三万镇兵拦截,而后在北京郊区跟八到十万乃至更多(如果西北等地顺军奉命来支援)决战。从次年陕北之战来看,如果发展到这种局面,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四月中行至蒙古喀喇沁地方时,多尔衮终于得知北京已经被李自成占领、崇祯已经死亡的消息,开始跟洪承畴讨论北京的流贼如何如何。洪承畴此时对大顺军的战斗力也没有正确的估计,而是按照崇祯十年、十一年跟李自成交战的经验信口说,大顺军战斗力不强大、拖家带口、不会守城、除了利用关隘伏击外只会逃跑,等等,还建议多尔衮要部署强大的包抄追击部队以防李自成主动逃跑追之不及云云。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对顺军也不可能有什么正确认识,只能是轻视顺军。想来,顺方对清方的估计也差不多。

这时候,李自成决定把吴三桂的主力调离山海关,而以唐通的七千昌平兵接管(注意山海关本身有高第的一万关兵,应该还有吴三桂四万人里没带走的部分兵力)。李自成作如此部署,可能是计划让吴三桂去征讨南明控制下的南方(一如他派马科护送黎玉田接管四川,并且当时天津的白鸠鹤也在布告里提出要南征南明),但也不排除是计划利用吴三桂在明军中首屈一指的实力为未来在北京附近与清军决战作准备。

但是吴三桂在途中听信不可靠的谣言,改变计划背叛大顺,驱逐唐通重新控制了山海关关城。这个时候,李自成发现自己的计划出现了致命漏洞,但他此时即便得到清军出动的情报,也会判断清军主力并没有向山海关进发:此时清军按战前计划应分为两支,主力六七万人绕道蒙古向蓟镇而来,偏师一二万人携带红衣大炮由辽西走廊正面逼近山海关以配合入边的主力,但后者或许并无野战能力。因此,李自成就算知道岱清大军已经出动,显然也不可能认为清军会跟吴三桂在短期内合流,那么自己先打弱敌夺回山海关重建长城防线无疑才是上策。

最后李自成留下刘芳亮、李友率老本万人镇守北京,带领五万老本跟白广恩、唐通所部降兵合计六万多人出击山海关。抵达山海关之后,李自成派制将军白广恩、唐通所部一万多降兵绕道出边,警戒和阻击清军可能的援兵,自己带领五万老本对吴三桂的五万守军发动攻击。李自成此举,可能是估计清军主力远在蓟镇边外,最多有偏师前来救援;而白广恩、唐通都参加过松锦大战,白广恩还曾带五千人突围成功,估计他们就算不敌清军阻挡一时大概还没有问题。然而,他低估清军的机动能力,四月十五日多尔衮在翁后接吴三桂求援后,四月二十日至辽西走廊的连山一带会合原来分路行动的偏师,得到吴三桂再度求援并得知李自成抵达山海关之后,清军一日夜行军两百里,抵达距离关城十里处。次日晨,清军又抵达距离关城仅两里的威远台。

此时,李自成派往一片石边外的唐通、白广恩何在呢?他们是被清军击败后自行逃走,还是陷入跟吴三桂牵制部队的战斗未发现敌人(一片石在威远台差不多正北十多公里的地方)呢?从事后唐通八月间退至山西保德州叛变、白广恩次年在李自成撤出西安时叛变来看,这二人并未当场叛变,但也谈不上多可靠。不过,即便他们发现清军并且报告了李自成,此时李自成也已经无法撤退了:大顺军在二十二日晨经过一天血战才拿下北翼城,此时再在强敌面前撤退显然已经不可能。因此,李自成唯有选择稍微后撤,跟入关的清吴联军展开野战。此时,联军兵力在十万以上,且以逸待劳,大顺军兵力不足六万人且激战一天后人困马乏,因此在交战后很快失败。清军追亡逐北,大顺军损失超过半数。

大顺军在山海关附近损失主力后,被迫撤出了北京。先前投降大顺军的长城沿线各镇也纷纷发动叛乱,白邦政、黄锭、张天琳等人相继被杀,他们所带领的接近三万大顺军老本也在叛乱中损失掉了。十万东征的大顺军老本兵,约三分之二损失在北京附近。此后,大顺军不得不主要依靠西北和中原的军队来对抗大清了,相反大清却收取了北京附近的十多万边兵。

结论:李自成模糊地知道清军的实力,并执行了相应的对策。但是,李自成误判了吴三桂的动向并低估了清军的实力,最终导致了山海关大战的失败。而山海关失败后,本来稳妥的对策也变成了致命的失误,进一步削弱了大顺军老本的实力,让大顺军陷入了严重不利的局面。


李自成采取了防范措施,但是防范程度很低,他派出接收山海关的仅有唐通部八千人。山海关大战以前,李自成对清军的概念就是:「不就是关外的鞑子吗,老子在陕西的时候没少教训他们。」

以李自成当时掌握的情报,他未见得能理解清朝和他熟悉的「套虏」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他对于长城外的敌人的理解就是骑射强悍,来去如风,凶猛善斗,这样的敌人他并不怕。李自成时代的蒙古人已经很衰落了,没用严格的纪律来组织,光靠个人的骁勇是无法和中原王朝的主力军团正面对抗的。明军之中有大量的蒙古人服役,李自成也没少击败和收编他们。闯军从来没有和清军作战的经验,被李自成吞并的袁时中倒是在海州之战中和清军交战过。然而袁时中打的也是跟著清军入关劫掠的外藩蒙古,依然是陕西明军熟悉的老对手,被纪律严明的袁营轻易吊打了。

李自成招降的明朝降将之中,倒也有一部分人真正了解清军的实力,比如说白广恩、唐通、马科,他们都是松锦大战的幸存者,但是以这些货的人品,显然也不可能秉忠直谏跟李自成详细解释,以他们的水平也根本谈不上什么战略眼光。真正忠于李自成的白邦政、郭升等明军降将,偏偏又都是从来没和清军交过手的。这也正常,因为既忠诚又和清军作战的明军将领根本活不到1644年。

所以直到山海关大战前,清军在李自成眼中也就是河套蒙古的威力加强版,和猛如虎、虎大威这些明军中蒙古将领的亲兵家丁差不多。在他看来,既然明军都能抵挡清军这么多年,顺军当然更能了。正因为李自成低估了清朝的实力,所以他也错判了吴三桂的行动,李自成误以为自己比清朝更强,那么吴三桂理所当然会像其他明军将领一样投降大顺。吴三桂有可能不投降这件事,李自成也不至于一点考虑都没有,但是他的想法是:吴三桂不降就弄死他。实际结果也证明,吴三桂根本抵挡不住李自成主力的攻击。

清军在松锦大战中干掉了李自成的老对手洪承畴这件事,李自成自然是知道的,但是这在李自成眼中也并没有太了不起,东虏能歼灭明军主力,我也一样能,现在闯军和明军合流了,怎么可能打不过东虏呢?跟著洪承畴参加山海关之战的八总兵之中,唐通、马科、白广恩这仨已经是李自成的部下了;王朴在崇祯六年就是农民军的手下败将;杨国柱在巨鹿之战的时候扔下卢象升逃命,除了最后战死之外几乎没啥值得称道的表现;曹变蛟的叔叔曹文诏死在李自成手里,当时曹变蛟也在场,也没见他力挽狂澜;王廷臣履历不多就不提了;吴三桂在山海关和李自成打了一天就扛不住了。至于祖大寿所部,崇祯十年的时候李自成就在铁索关之战大破祖大寿的兄弟祖大弼。马科、祖大弼、曹变蛟这些人,的确曾经是李自成的劲敌,虽然李自成打败过他们,但是他们也都打败过李自成,堪称对手。可就算汝州大战的时候孙传庭麾下有他们在,难道孙传庭就能赢了?是曹变蛟能变出粮食,还是马科能阻止崇祯瞎指挥?李自成的胜利关键不是靠有多少「精兵猛将」,而是他给自己的军队提供了更好的军饷和补给,提供了更好的出路,有更严格的军纪,有更廉洁高效的官府,当皇帝的不给自己的将军拖后腿,文官不会给武将掣肘。哪怕汝州之战是洪承畴带著松锦之战的那十三万明军来打,该病倒一样病倒,该饿趴下一样饿趴下,该作死一样作死。大明从来也不是输在没有精兵猛将,而是输在朝廷既无法给军队提供后勤,也无法给军人提供前途,更不能有效地约束指挥他们,还有一堆外行瞎掺和。洪承畴的确曾经是各路反王最可怕的敌人,然而自从李自成在河南崛起,成燎原之势,就不是靠某个有能力的大臣或某些精锐部队就能阻止的了。

综上所述,洪承畴的失败并不足以引起李自成的警觉,因为李自成当时已经多次歼灭过明军主力了。大明朝烂透了,它的军队的崩溃是无可避免的,洪承畴算是好的,宣大昌平等地的明军干脆就是蜂拥投降。李自成并不知道松锦之战的具体过程,唐通、白广恩、马科这仨货为了自高身价,没准还会吹嘘自己在松锦前线如何英勇杀敌,全因为崇祯皇帝盲目催促,吴三桂、王朴等人临阵脱逃才导致大军覆灭,他们又如何奋力突围。而且以李自成和蒙古人打交道的经验,这番说辞可信度很高。所以以李自成掌握的情报,最多把清军的实力估计到和自己半斤八两的级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的确不可能好好的大顺开国侯爵不当去当汉奸,山海关这样的雄关险隘,唐通以八千人守御也就足够了,就和顺军在甘州、宁夏、榆林等地防范蒙古人的措施没什么两样。


李自成当然做准备了,要不他拉拢吴三桂做什么?而且一片石之战最初的目的也是迅速击败吴三桂阻止他与清军合流,南方几十万明军李自成都是派的部下去应对,打吴三桂是他率老营主力亲征,这不是准备对清作战是为了什么?总不是去打俄罗斯吧,但他没料到的有如下几点:

1.清军会迅速入关,且满蒙汉八旗全民动员强行挤出12万人入关,还带了大量火炮,从而取得了局部兵力优势;清军这次入关的目的不是劫掠,不是和金朝一样入主中原,而是统治整个中国,这一点谁都没想到。毕竟连蒙古人都是细嚼慢咽,清军的胃口居然出乎逻辑的大。要不南明也不能干出联虏平寇的事儿来。如果还是和之前一样动员几万人入关抢劫,那李自成的准备工作是足够的,就算打不赢也不会全面崩盘。但因为小看了清军的野心,没有应对清军大举入关的预案,一片石战败后被清军一路追著打,没有喘息时间,只能仓皇逃回陕西

2.吴三桂那点人马居然敢赌大的降清;而且清军居然能迅速有效挟制已经军阀化了的关宁军。吴三桂这种野心家想想也知道他不可能想做清朝纯臣(被后来的历史所验证),但清军迅速抵达边境让吴三桂短时间内没有再反悔的机会。当时人们的估计是吴三桂就算不降顺,也是心在明朝,与清军结盟平寇,反正南明是这么认为的。关宁军和清军相对密切的协同,是大顺在一片石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自成本来的打算是稳住吴三桂堵住满清,然后江南传檄而定,统一中国后在出关灭清。这个逻辑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李自成总不能放著左良玉和江北四镇四十万大军不管就去和满清死磕,率领老营兵去揍吴三桂(当时老营战斗力已经在关宁军之上),基于李自成掌握的情况也没问题,但具体执行的时候由于前面两个「意外」因素,就翻车了。顺军之所以会输而且输的那么彻底,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是个必然中的巧合。李自成个人能力当然是有欠缺的,但明朝也确实是出乎他意料的烂。

李自成东征最初的目标是拿下山西,结果山西明军没做任何像样的抵抗就投降了。大顺军脚踩西瓜皮接著往东边走,然后北京城就抵抗了一天……然后大朙在还有五十万军队的情况下就亡了。这种时候,李自成懵逼,挂在树上的朱由检懵逼,南京群臣和藩王们更懵逼。

顺军并非民间传说的百万之众,核心就是李自成嫡系老营兵六万人,且投降的明军尚未得到妥善处理,南方四十万明军还在和顺军交战,缺乏整合也无法集中兵力的顺军直接在一片石遭到两倍于己的清军+关宁军重创,基本全军覆没,失去武力保障后,还没稳固的根据地立刻跳反,杀掉大顺派遣的官吏做了墙头草,由于南明对北方的情况完全是懵逼的,那时候还在吵著立谁当皇帝,因此清军基本顺利地接收了华北。

而由于主力军团的全军覆没,李自成短时间内无法集结足够和清军主力决战的人马。大批明军,特别是曾经投降大顺的宣大精锐明军顺势倒戈降清(反正投降这种事有一次就有无数次),让清军的力量进一步加强。之后大顺虽然取得过一些局部胜利,但无力扭转大局,毕竟重建军队是个慢活,李自成也确实是心态有些爆炸,逃回陕西后又很快弃守陕西,稀里糊涂就死在湖北了。

ps,关于顺军战斗力的问题,其实闯军-顺军的战斗力是被严重低估了的,清军反倒可能存在被高估的问题,难道十岁的儿童和五十多岁老翁也能嗷嗷叫的砍翻一片顺军吗?要知道李自成老营都是15岁以上40岁以下的精壮汉子,满洲人体质特异生下来就会武功?后方的文人会信什么满人生来彪悍勇不可当,在前线拼打出来的李自成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李自成并没有将清军视为什么不可战胜需要集中压卵之势的兵力去击败的对手

个人观点,清军被吹上天,而农民军一直被低估主要是因为明朝大臣跟皇上放卫星,对农民军取得胜利就吹嘘成打的农民军全军覆没,失败了也能丧事喜办说奋勇杀敌重创农民军,只是反贼人太多,于是明末义军首领个个不死小强,动不动全军覆没或者损失数万,他就是能隔几天东山再起,生命力这么顽强,咋清军一入关就全被打死了?反正我不相信是巧合

至于关外为啥节节失利呢?什么士兵缺饷所以不愿意打仗,不存在的,因为东虏都是半兽人,骑射无双刀枪不入晓得吧,必须得加钱,不然打不过,真打不过。瞎话说久了,自己都信了,导致明朝大臣真以为清军是高达,清军入关后,降清的官员和前明军被义军打的受不了了就上折子请求派满洲兵参战,这一来二去的把八旗折腾苦了,王爷都死了好几个。吴三桂为啥敢造反,就是因为他是前线打仗的,不是后方的吹比文人,知道清军战斗力吹的成分居多,都是俩肩膀扛一个脑袋,一样的,八旗不是啥变异兽人,只要你肯给士兵发钱,只要将领用命,只要你有足够多足够好的火枪大炮,八旗就完全可以被击败

当然清军也乐得接受自己神勇无敌的形象,就全盘笑纳了。

关于吹牛的问题,就说孙传庭吧,说是把李自成打的就剩18骑,其实是李自成分散突围,还有千余残部,打不了明军主力,打打地主乡勇没问题,一头钻进山里就东山再起了。这其实没达成全歼李自成的战略目的,人家组织架构还完整著呢,结果没多久李自成复出,啪啪打脸。

柿园之战被李自成诱敌深入,吹成接连击败闯军打的李自成差点自杀,最后被李自成用人海战术击败,至于为啥李自成被打的快自杀了还能组织绝对优势兵力搞人海战术?啊……这个这个……下一问题。倒不一定是孙传庭主动吹或者他自己内心真愿意这么吹,而是那个环境下不吹你混不下去

其实清军战斗力并不是明显高于顺军,之后顺军还组织过反击战并取得了胜利,是当时少有的敢于在野战中对抗清军的势力(想想洪承畴,吴三桂,江北四镇都怂成啥了)但由于李自成主力兵团的全军覆没,多米诺骨牌效应下让清军的规模短期内膨胀了起来,如果李自成主力能够保全,未必不能在中原或潼关取得决定性胜利,到时候墙头草们又会倒回来(被吹的神乎其神骑射无双的东虏都败了,还扯啥)


有一点我不赞同 @赤坂凌太郎 ,我不认为缓战是一个错误的选项。

在1644年,大顺收取太原之后,如果李自成对于满清的威胁有足够的认识。正确思路应该是由李过坐镇太原,以封闭滏口陉、井陉、飞狐陉,然后以三四万老本劲兵北上收取宣大,以三镇降兵配合老本兵敛兵拒险。老弱妇孺则就地安置,组织屯田生产。

李自成本人带领三四万老本掉头南下上党,从太行陉出河内,沿著黄河故道向东,一路上整编流民直抵大名府城下,然后向南直插归德。此时河南已经糜烂,根本养不起大军,所以李自成自己完全可以带著两三万主力亲自坐镇归德,从河南流民中再选三精壮。然后派一个大将带一两万老本加上大量流民新兵向东灌进山东和徐、淮一线,截断漕运。

除非多尔衮真的有大规模瞬间转移的魔法,就算他1644年年初提前入关、收关宁、取北京,收编蓟辽边军,拉拉杂杂怎么也要忙大半年。这时候两淮不一定,山东是肯定被大顺全据,漕运断绝。然后多尔衮抱著一团二十多万的大兵团在北京,能干吗?是去磕太行一线被大顺老本严防死守的雄关要塞,还是顶著寒冬穿过一片赤地的华北平原南下来磕河防?

别误会,我没认为黄河故道能挡住多尔衮,但是多尔衮过了黄河有什么用?豫东地区已经一片黄泛区,十万级别以上的集团军连行军都困难,别说后勤了。你寒冬腊月拥十几万大军南下,背后撂著一条漫长的补给线,山西顺军随时从太行山的各个隘口杀出切断你后勤,傻子才干这种事儿。

就凭已经被鞑清自己打烂了的河北,在漕运断绝的情况下绝对是养不起二十多万脱产军事人员的,更何况鞑清已经把治下所有成年男丁征发从征,根本没有任何退路。

归根结底,还是「天命在我」的速胜论害人啊。


李自成是有防备的,但是他应该没有想到满清会如此迅速的投入主力进行决战,他低估了多尔衮的决心。三月十九崇祯死,四月初九多尔衮就率领八旗精锐赶奔山海关了,一度一日强行军二百多里,多尔衮只用了十三天就赶到了山海关前线,可以说是非常及时。

当时李自成带到一片石前线军队数量多少至今仍有争议,我个人倾向于顾诚分析的七八万人的级别,不足十万。这些人包括了中权亲军在内的大部分顺军核心骨干,可见李自成不是没准备。

当时山海关明军大约五万人,仅以李自成所带兵马来看足够解决问题了,事实上如果八旗军不参战或者晚点参战,李自成在两天之内就解决了吴三桂,被吹上天的明末「关宁铁骑」除了吴三桂亲军数千,其余战斗力被严重高估了,说到底就是一群兵痞军阀。

多尔衮真正带到一片石之战参战的八旗军大概有五六万人,在李吴实力相当甚至李实力占优的情况下,八旗军的忽然出现导致局势逆转。

这就是李自成准备不足的问题了,七八万人得胜之师对五万失去皇帝士气低落的孤军,胜算不小。然而算上满清五六万精锐骑兵,那么整个局势就彻底逆转了,即便没有吴三桂,五六万八旗精锐对七八万起义军野战,李自成胜算也不大。

说到底就是李自成准备不足,低估了多尔衮的决心,兵力太少导致面对吴三桂和满清力不从心,试想,假如李自成能多调集一些兵马,留下足够的预备部队,一片石之战胜负又将如何呢?

李自成是有这样的实力的,西安誓师号称骑兵六十万步兵四十万,去掉九成也不止一片石之战的兵力吧?后来收编明朝大批边军,用在哪了?占领北京以后的李自成手里能调动的部队没有四五十万也有二三十万吧?结果就带著七八万人出征,明显准备不足。(有人会拿粮食不足为借口,事实上明末起义军大多流动作战,在生死存亡的战略决战面前李自成如果下定决心,他会因为粮食问题带不了自己的军队?事实是大顺政权征粮比明朝高效的多。)

再后来就是那股邪性的大风了,如果没有那股大风估计李自成且战且退,部队损失会小很多,毕竟打不过跑路是明末农民军的拿手绝活(这压箱底的招在潼关战役后也被八旗军压制了),这样在后面的对清军的作战中大顺军绝对不会这么狼狈。

然而那股邪性的大风导致大顺军彻底崩盘,兵败如山倒,李自成的基本盘部队损失惨重,这直接导致后面面对八旗军和吴三桂的追击时大顺军力不从心,根本无法恢复战斗力。

事后诸葛亮来看,李自成想挡住满清(先挡住,当时想一战赢满清不现实)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突袭山海关吴三桂,李自成从北京出发走了整整八天,明显是用时过多了,他四月二十一到山海关附近,多尔衮的主力是二十二号才赶到山海关附近,假如李自成能迅速行动,提前两三天到达并趁势拿下山海关,挡住满清不成问题。再极端点就是不要在北京用夹棍捞钱,李自成三月十九拿下北京城,用最快的速度整顿治安,然后立刻率领主力进攻山海关,以武力逼降吴三桂,吴三桂不降就直接打。那时候多尔衮就算想入关黄瓜菜也凉了。

第二种方案是在吴三桂出尔反尔之后不要急于行动,调集关中、长城沿线、中原以及襄樊地区的主力云集北京附近,然后再前往山海关与满清吴三桂决战,甚至可以以北京城为依托打一场防守反击战。(一片石之后李自成有这个打算,但一片石损失太大,没办法实施这个方案了)

只要挡住满清第一波猛攻,李自成就能稳固北方防线,分兵收拾南明夺取南方财赋基地,然后生聚教训整军经武,北伐辽东,与满清决一死战。

因为开天眼而论,当时南明脆弱不堪,没有剃发易服几乎要被秋风扫落叶,收拾他们不成问题。满清方面实力在甲申年达到了巅峰,撑过去那几年多尔衮快要死了,多尔衮一死满清拿命入关?不内乱就是好的了。

当然历史不容假如,甲申年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政权成败匆匆,空留遗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