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藤王阁序》中的一句「李广难封」让飞将军在多年后又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李广的个人能力很强,能打能射,但一辈子没被封侯,令读者惋惜。李广之所以没能被封侯,一部分是因为政策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得从飞将军自身方面来寻找。

西汉时朝廷提倡「无功不封侯」,意思是你要想被封侯,至少得有拿得出手的军功啊,比如卫青、霍去病的侯位都是自己打出来的,李广也能打,胜仗也不少,但更多的是苦劳而不是功劳,这就很尴尬了。在李广刚出道的时候,匈奴也正值强盛状态,一段时间汉朝采取的都是以守为攻休整国力的政策,李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渐渐成为了「防守型将领」。知道激情澎湃的刘彻即位,正式宣布开始收拾匈奴,长期疲于防守的李广等老将自然就微微有些不知所措,在汉武帝第一次兵分四路全面进攻匈奴时,居然有三路以失败告终,李广甚至被抓,但依靠超强的个人能力侥幸逃了回来。与之对比的是新人卫青,卫青采取了奇袭龙城的政策,一战封侯。

这样一来汉武帝多多少少就更加看重以卫青为代表的新兴势力了,而从心理层面来考虑,李广作为老将,仗著自己的名气和资历多少有些自负,初登大位的汉武帝当然也喜欢和同龄人卫青多交流。后来霍去病横空出世,李广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从卫青、霍去病的角度来讲,他们更愿意管教和提拔比自己资历低的人,那么自然李广大爷在他们手下也就不会有重要的戏份让他参演。

就算受人「压制」,就算被人「冷落」,依李广的能力完全可以拿下一个战功给武帝悄悄。然而他并没有,在battle方面李广著实是一把好手,而在排兵布阵以及洞察战机方面李广并不擅长,所以指挥能力也是李广的一大短板,那么自然李广就不能和颇有谋略的卫青、霍去病比了。

在与匈奴的最后战中,李广请命想跟随卫青一起出战,刘彻本来不乐意,在李广的再三请辞下还是答应了。在于匈奴单于主力交战时,卫青让李广和赵食其从右翼包抄,自己和单于刚正面,李广大爷心有怨气又无可奈何。诡异的是,在决战之时,李广的军队在大漠中消失了,无法与卫青形成呼应之势。就算局面如此不利,卫青也打了场以少胜多的大胜。本来这场战役足以让李广封神(说不准李广能箭射单于呢),但错过就是错过了,在举国欢庆时。李广却只能因贻误军机而等候审讯,这位六旬老人不愿面对文吏的审讯,叹了一口气说到: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然后飞将军拔刀自刎,结束了悲壮的一生。


文/逻辑文史游

运气有时真的很重要。。。


任何历史人物的评判,都不应该单独放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或者某一件事情上,关于李广,笔者想说的有很多,洋洋洒洒,也就有了下面的话吧。(以下内容,摘自笔者出版的《秦汉的那些将军们》一书中,关于李广的部分)

曾几何时,他是无数人心中那个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曾几何时,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将领典范。曾几何时,他的自杀甚至引发了文人墨客们对卫青和汉武帝的口诛笔伐。他那坎坷艰辛的经历,让人忍不住叹一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原本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将,却在死后,寄托了无数怀才不遇者,最为难以释怀的人生。他,叫李广。1.做错了什么不被重用?2.爱兵如子难道不对吗?3.难道运气总是这么差?

4.文人墨客为何推崇他?

1.做错了什么不被重用?

出身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的高祖刘邦,除了知人善任,心思通达之外,也是极为善于掌控权力,政治斗争的。楚汉相争年间,为了拉拢和利用一切可为所用的势力,刘邦分封了数位异姓诸侯王。当然,天下一统之后,作为国中之国的诸侯封地,也就成了威胁中央皇权的最主要因素。于是数年之内,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人纷纷倒在了天子的屠刀之下。随后,高祖再分九位刘氏宗亲,接管当年异姓王封地,史称——同姓九王。随后白马盟誓,昭告群臣,非刘姓者称王,则天下共击之。

刘邦平淮南王英布叛乱战时,中流矢伤重,不久一命呜呼,随后吕后专权,分封诸吕,意图篡权,兴兵反叛。大将军绛侯周勃与陈平等人,以雷霆之势,扫平诸吕,匡扶汉室。随后汉文帝即位,舔砥伤口,休养生息。至公元前157年,文帝刘恒驾崩,其子刘启即位,称孝景皇帝,两代君王,平息战乱,恢复国力,集权中央,史称——文景之治。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名臣晁错上疏《消藩策》,君王采纳。此举,极大地损害了各路诸侯王的切实利益。随后,吴王刘濞等人,立旗举事,兴兵反叛,直指长安,自命为「清君侧」。至此,西汉中央皇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爆发了正面的冲突。史称——七国之乱。

各路诸侯王中,唯有梁王刘武,坚不作乱。而刘武,正是汉景帝之母窦太后最为喜爱的幼子。景帝即位之后,立储之意始终模糊不清,甚于夜宴酒醉之后,随口戏言,称千秋之后,由其弟刘武继承皇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窦太后及刘武,多次密谋,意图执掌君权。与近,有七王作乱,与外,匈奴咄咄逼人。值此西汉王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际,绛侯周勃之子周亚夫,率军勤王。

李广身为秦代将领李信之后,善骑射,能征战,勇武不凡。跟随上将周亚夫,纵横各地,斩将夺旗,功勋卓著。内忧渐熄,外患仍在,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152年四年之间,三位汉宫弱女,毅然决然地背负起保家卫国的沉重使命,远赴塞外,嫁与匈奴冒顿单于,埋骨异乡。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蔽日黄沙遮天雪,梦回长安泪眼湿!

尘埃暂且落定,王朝大厦渐稳,各方利益集团在暂时没有境外势力威胁和国内形势逐步好转的情况下,随即开始了围绕著皇权的明争暗斗。汉景帝始终未明确立储,刘武及后宫窦太后等人,开始不断地积蓄力量,寻求政治筹码。自古以来,一切权谋斗争演变到最后,总是要凭刀剑来鼎定乾坤。于是军方力量在皇权的斗争中,有著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拉拢此时位高权重的周亚夫,并非上策,不但极难,而且若事不可为,就会引起哥哥景帝的严重猜忌。

此时,名门之后、忠勇猛将李广,就成了这场政治博弈中的第一枚旗子。显然,善于冲锋陷阵,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彪悍将军,并不太清楚沙场之外的暗箭,比明晃晃的刀枪更加致命。为了表示粱国对于中央部队前来救援平叛的感谢和表彰其中个别将领的功勋,刘武特意取大将军印,授予李广。而李广也并没有在意这个举动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在他看来,似乎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凭借勇猛杀敌,得到封赏,是武人最为耀眼的荣耀。

然而,心中早已定下了刘彻为继任者的景帝,对于弟弟刘武拉拢军方将领的行为,也就自然心生怨怼。当然屠杀兄弟的恶名和烽烟再起的代价,让景帝并不打算就此治罪梁王刘武,而稀里糊涂地接受了梁王大将军印绶的李广,也就立刻成为了这张暗战中的,第一枚弃子。

平定七国之乱后,论功奖惩,唯有李广,未得封赏。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史记》

然而匈奴显然并不像叛乱七国一般好打发,虽然西汉王朝奉上美女厚礼,但是恶劣贫瘠的草原大漠,自然缺乏粮食物资,出塞的车队金银和娇弱女子,仍旧不能满足匈奴王庭日益膨胀的欲望和野心。屡屡犯边作乱的豺狼来去如风,不断地侵扰著西汉王朝尚不坚实的根基。此时,景帝决定,派出这位勇猛忠贞的李广将军,在这风沙漫天的北地,血战匈奴,保家卫国。

然而在皇权漩涡中陷过一脚的李广,显然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在多疑的君王心中改头换面,君王眼中,能力并不比忠诚有太多的价值,若能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自是明君。若是失衡,轻则任人唯亲,多有昏聩纨绔,碌碌无为,民不聊生;重则臣强主弱,一生变故,帝位不稳。显然,深谙权力斗争的汉景帝,对此更为敏感且精于此道。

勇猛沉默且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将官总是能够赢得军人们的信赖和推崇,然而展示一个将领的能力和美德也是需要时间的,赢得人心,总需日久。

于是殊死搏杀在抗击匈奴第一线的猛将李广,就在汉景帝的猜忌中,颠沛流离,频繁调防。南征北战,纵横北地看似辉煌,然而瓦罐不免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匈奴的长弓利刃,并不会因为尊贵而荣耀的将军声名,对其网开一面。浴血沙场,多年征战,让他为西汉王朝付出了滚烫的鲜血,然而,除了满身的伤痕和渐渐斑白的双鬓,李广并没有得到什么真正足以封妻荫子的赏赐。当这位将军静下来舔砥伤口的时候,却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了王朝披坚执锐,喋血大漠的自己,为什么一直没能得到君王的重用与信赖。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再徙为上郡太守。后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史记》

直到公元前141年景帝龙御归天,汉武大帝刘彻登临大统,指点江山。而李广,作为一名曾经接受了与自己争夺过皇位的梁王刘武大将军印的政治弃子,依旧只能在新君的猜忌和提防之中,挣扎徘徊,独自品尝著关外塞北,那终年不停的如刀风沙。

他有些老了,累了,不再有力气和精神,去追赶时代的脚步了。或许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呐喊声响彻大漠的时候,有一滴晶莹的泪水,缓缓爬过一位老将饱尝辛酸,被岁月刻满了皱纹的脸庞,随著寒风,滴落在广袤的荒原里。

而残酷的时间,并不会让命运的脉搏为一个失意的将军放缓脚步,却只会挟著滚滚向前、坚不可摧的力量,冷漠而决绝地,碾碎李广的信念与灵魂。

2.爱兵如子难道不对吗?

然而,倔强的老人并不想就此向摧枯拉朽的时代之力屈服,他始终相信,坚持的力量总有一天能够感动无情的命运。出身行伍的他,深知远赴他乡征战军士的苦楚,也知道这些年轻的面孔,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成为荒漠中风化的尸骨。他对这些懵懂的年轻人很是宽容,并不想用严苛的军事化手段来管理他们。

战争却是残酷而公平的,无数名将和军人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军事操典当然具备著极其重要的作用。正规化的训练很辛苦,因为对任何一种力量的彻底掌控都需要不断地磨炼和挫折。而李广却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能够为了信念和梦想,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那么这些年轻的军人们,如果也有足够的精神支柱,也可以的罢。

并不是每一个军人都有为国献身的信念和勇气,但是自己如果对他们足够好,或许他们也会拚命跟随自己的吧,榜样的力量和信念的烈火,一定可以在有朝一日,成为照亮草原的光芒。李广这样想,也就这么做了。在那个等阶森严的世界里,他让自己放下了一切骄傲和威严,自己的俸禄,也多用于资助和照料他人,而当粮草水源匮乏的时候,他也坚持著,等每一个士兵都喝完吃饱,自己才动嘴。

士兵的心思并不太复杂,他们不太能理解名将的荣耀和高高在上的理想。在这片荒芜寒冷的边塞,一个完全可以过得更好的首领,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并且照顾和认可他们,这在谁也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的环境之下,已经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这些朴素的士兵们,也就愿意为了这个沉默寡言的老将,拚死战斗。

只可惜,战争并不会仅仅因为一群悍不畏死的军人靠著血气之勇就可以完全左右。固然,奋不顾身的战士团结在一个忠贞仁厚的老将身边,能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当面对有著锋利刀枪和良弓劲弩的匈奴时,这份可贵的精神,并不能比严谨的战阵更加利于抵挡死亡。

系统的训练体系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这个艰辛的过程中,蕴含著能够将战争的技巧磨砺成为生死之间本能的巨大作用。而大多数士兵原本是并不具备这种本能的。不畏死亡地冲锋,也不能无视人类最为客观的身体规律。而李广自己拥有这份技巧,但却并不善于将这份技巧普遍而系统地扩散到整支军队。

战术的革新和军队体系的建设随著双方越来越惨烈的战争不断成熟,能够拥有卓越战斗技巧的士兵能够不断在生死之间提升自身的素养。而这样的士兵越多,军队的战斗力也就相应的越强。但是能够从连绵不断的战争中活下来,才能够有资格逐渐积累这种力量。

可惜严苛的训练并不受到李广的认可,他觉得精神力量本身就足以战胜冰冷的刀锋。他认为,自己正是因为不断受到精神力量鼓舞而越战越勇,节节胜利,而疏忽了他本身早已具备相应战斗技能基础这个先决条件。

当战争开始的时候,勇猛的李广部队毫不犹豫地用血肉之躯迎著敌人密集的弓箭和锋利的长刀冲锋陷阵。而李广,更是身先士卒,不断鼓舞和激励著自己的士兵。却没有注意到,当他拉开长弓射中敌人,挥舞刀剑斩将夺旗的时候,麾下的部队,并不能像自己一般箭无虚发,游刃有余。这些年轻而勇敢的将士们,只是靠著粗糙而低效的技巧和状若疯狂的气势,不断地冲击著弓马娴熟、战术犀利的敌军部队。随之而来的,也就是敌人冷酷而高效地,收割生命,播种死亡。

在小规模的缠斗中个人的气势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当大规模的混战拉开帷幕之后,战斗技巧、战术意识以及严谨科学的战法,才是足以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

所以,李广不断地取得小规模的胜利,而在大战中斩获寥寥,乏善可陈。并非是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有什么不对,只是足够的战斗技巧和战略战术,与培养军队凝聚力和战斗意志同样重要,相辅相成。

就这样,爱兵如子的李广,稀里糊涂地将这份对于士卒的关心和爱护,变成了放纵和溺爱。反而让自己麾下的军士们,越来越多地倒在了这片大漠里。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和品评李广治军手段的文官武将不胜枚举,在自身立场和所处政治环境不同的情况下,或多或少多有偏颇,褒贬不一。而明末经史大家黄淳耀对于李广的评价,不失客观,值得品研:

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

掩卷而思,李广宽厚清廉,确实当得起一生英名,然而,当进如风雨退如山岳的堂堂固阵,正正之旗,带著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扑面而来之时,仅仅靠著不畏牺牲的精神和团结一心的意志,并不能完全抵御残酷而冰冷的战争规律。

3.难道运气总是这么差?

李广为之前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频繁的调动和密集的战斗让这位老将疲惫不堪。然而为国尽忠的高贵品德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让始终处于逆境中的李广依然坚持著拼杀在第一线。

可惜,战争中的好运气似乎总是漏过了李广,一生中与匈奴大小战斗了数十次的老将,却不断地遭遇到军力远胜己方的匈奴大部,也不断地在广袤的大漠中迷失道路,错失战机。难道真的是命运特别注意到了这个不屈而固执将军,进而持续地捉弄而调戏他吗?

显然,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命中注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哀叹,常常是未能尽谋其事而失算者无力的反驳。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都蕴含著必然的客观规律。

密集的战斗令李广养成了枕戈待旦来即能战的优秀素质,但是却让这位坚信时刻都能够凭借精神力量战胜敌人的将军,忽视了侦察和情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哨探作为整支军队的眼睛,脱离本军,无时无刻有可能与敌军侦察部队发生面对面的残酷绞杀,甚至陷入敌军大部队的包围和埋伏中。所以,侦察哨探部队,必然需要具备出色的个人战斗素养和严谨机敏的战争经验。前者需要系统而严苛的军事训练和强健的体魄,而后者,则需要经年累月的战场磨砺和冷静清晰的头脑。

李广阴差阳错地忽视了这一点。

因为宽仁,他并不重视严苛的训练;因为部队缺乏足够的训练,导致了所部士兵在残酷战斗中的难以幸免。经年累月的战争法则淘汰之下,他的部队中始终缺乏优秀的侦察力量,能够为他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和地理资料,进而又导致了所部多次处于战争中的弱势一方,造成了士官和将校阶别的部队中层力量不断战损,底层士兵不断阵亡。形成了一个部队未能越战越勇,越战越精,反而越打越少,越打越弱的恶性循环。

而且,李广的骨子里,依旧流淌著当年大秦悍将李信的血。滚烫的热血刺激著李广的神经,鼓舞著他坚持像当年先祖李信伐荆之前那样,向秦王嬴政保证二十万军,即能消灭拥地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大楚国。他更认可以寡敌众,以少胜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勇气,因为在他看来,自古以来,只有如此,才方显出铁血男儿的英雄本色。

李广是一个英雄。

然而英雄总是孤独的,所有能够名垂青史的英雄们,都是能够凭借手中长剑,在卑劣小人布下的绝地死局之中,力挽狂澜于既倒,独扶大厦之将倾。

可惜,李广没能读懂当年完成了先祖李信未竟的伐楚大业,率六十万大军一战功成的王翦心计。可惜他没能明白,孤独的英雄之所以总是出现在不胜则死的困局之中,并非是英雄本身犯下了导致困局的错误,而是英雄们在为这些错误付出代价而已。

如果当年的李信能够正确评估和规划伐楚战争的战略战术,如果秦王嬴政能够听取老将王翦的战争策略,如果当年的楚王能够励精图治,如果当年的六国能够团结一心,如果当年周幽王做一个勤于政事,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如果当年商纣王能够体恤民情,宽宏仁爱......

然而历史并不会提起如果,所以有了分封天下的西周王朝,所以有了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所以有了力挫秦军的楚将项燕,所以有了名垂千古的名帅王翦,所以,有了扫平六国的大秦王朝,所以,有了那么多,令人津津乐道,脍炙人口的英雄。

李广没有明白,失败本身并不能凭著坚强的意志就转化为力量和财富。唯有不断地接受和总结失败的原因,进而看清能够真正迈向成功的方向,才是真正的力量和财富。

政治风云中已经给自己之后的道路中布下了荆棘的李广,并没有发现这其中玄机的他依旧坚持著自己认定的道路。这也为之后的他,留下了频繁调动和持续征战的新困局。而在频繁调动和持续征战的环境下,李广又陷入了不能融入军队战略战术改革,体系训练提升军队战斗素质和战场生存的怪圈。而这些不利的条件,在残酷而无情的战争之中,不断发酵,成为了套在这位老将脖颈上越勒越紧的枷锁。当不再能够凭著忠勇善战的个人能力主宰战争的时候,这位老将,却没有明白,自己到底摔倒在了哪里。

当卫青霍去病等一批新生代将领逐渐成长起来的时候,这位老将依旧在各种各样的困局中拚命挣扎。他讨厌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他讨厌千里突袭,烧杀抢掠,降低敌国战争潜力;他更为不喜的是,卫青等人没有忠贞高贵的出身,却靠著裙带关系能够统帅全军,南征北战。

可是卫青的精锐军队逐渐开始主宰战争,虽然只是避敌锋芒攻敌不备,但是莫名其妙地敌军的锋芒就那样黯淡了下去。可是不体恤士卒的骄横少年霍去病带著皇帝给他的精锐骑兵,纵横千里,封狼居胥。可是这些凭著裙带关系的家伙们,竟然也能打败匈奴。

李广很难过,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了他所熟悉的英雄,再也没有了他所坚持的信念,再也没有了能够让他一展身手,实现梦想的舞台。或许,自己真的生不逢时吧,毕竟汉文帝曾经夸赞自己若是生在楚汉相争之时,定能封侯万户。或许自己真是斩杀降卒八百,遭到了老天爷的报复,一生坎坷吧。或许,真的是运气不好。

可惜回过头,却能看到,并非是所有人都愿意愚弄和陷害李广,也并非是他不够优秀,更不是时代的浪潮偏偏选择了摧毁他所坚持的理想。而是老将李广,始终在逆势而为。

卫青凭著姐姐受封的裙带关系,得到了学习和提升自我军事素质的机会,或许是运气好吧,偏偏汉武帝看上了卫子夫。然而坎坷的童年和谦卑的骑奴生涯让卫青养成了内敛坚韧的性格,获得了弓马娴熟的出色技巧。

霍去病凭著舅舅显贵,能够纨绔长安,骄横霸道,或许是运气好吧,偏偏他的舅舅卫青能够不断打败匈奴。然而,霍去病却能够凭借著出色的视野和天马行空的思路,发现和探究汉匈战争的本质,进而对整个西汉军事战略体系做出改革,更新战术,直到饮马瀚海,封狼居胥。

可惜了,英雄李广,可能真的是运气不好吧。

4.文人墨客为何推崇他?

尘埃落定,无论是汉武大帝刘彻,还是大将军卫青,没有人能够抗衡时间的力量。生前身后,总会有功过评说。

从来没有一个武将能够得到千年来文人们如此罕见而统一的推崇,甚至书写了《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也在行文之间,凝聚著自己难以抑制的情绪。到了后世,对于这位悲情的英雄将军李广,更是有无数壮怀激烈的诗人墨客,将李广的英名,传唱千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猿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却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

——《史记》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

一位失意的武将,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传唱在瑰丽的诗篇之中,在多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里,让人叹为观止。然而,为什么包括太史公司马迁在内的文人们,都如此愿意将李广,塑造成如此悲壮的英雄呢?

纵观历史,却发现了这样奇妙的联系。这些文人墨客们或多或少的与这位悲情将军有著相似的命运。包括为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被施以宫刑的司马迁,包括感叹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王勃王维等等。他们竟然全部都如同李广一般,空有忠心报国的宏图大志,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四处受挫,命运多舛。

于是,始终无法抒发的才华和情绪,在苦难的酝酿之下,总要有一个宣泄的出口。而很遗憾,天才和英雄似乎总是孤独而痛苦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些无处寄托而在胸中激动不已的苦闷,只好就此寄托在一个看来与他们命运极其相同的李广身上。

谈起李广,或多或少地总会提到卫青,提到霍去病,并非是这两人的才华和能力不够出众,而是他们从低贱的底层,似乎靠著命运的眷顾得到了当权者的垂青,从此平步青云,建立了不世功勋。似乎他们的成功来的太过容易,似乎李广的人生太过苦难。而自己,并非否定卫霍的功业,只是痛恨自己没能得到一个能够一展身手的机会。

千年以来,宽厚清廉的老实人总是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而平民百姓们天生对于权贵的警惕和反感,则更为与卫霍同期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李广注上了几分弱势的烙印。而善良的民众,总是能够看到李广悲壮而勇敢的抗争,更是关注于卫青的姐姐得到了皇帝的恩宠,霍去病不恤士卒。

悲剧总是更容易让人落泪和铭记,苦难却总会欺凌弱者。当无数人没能有一个被皇帝恩宠的姐姐卫子夫,也没有一个能够威震塞外的舅舅卫青之时,都会看到,李广一生颠沛流离,都会感受到,那一份来自于君王和命运的不公和压迫。

对于已经踏上了历史巅峰者的歌功颂德从未少过,确实更多的赞颂和支持来自于对力量和权贵的敬畏。然而没有人喜欢去想,当初的高祖刘邦如何受尽了人间苦楚,九死一生,方才在血与火之中,建立了西汉王朝的宏伟基业。固然有赞颂刘邦者,但是更多的文人墨客,都愿意将注意力,放在刘邦斩杀功臣旧将的毒辣权谋上。因为,他们的命运似乎再次与为君王付出一生,却不得封赏反被杀戮相重合。

亦如李广一般,他为西汉王朝征战边疆,出生入死,,却没能得到明君的赏识和重用,反而是凭借著暧昧关系呼风唤雨的卫霍二人,战无不胜,封妻荫子。此时,诗者文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命运的共鸣,一个智勇双全,赤胆忠心,只不过是政治上站错了一次队,就被君王权臣无情迫害的悲壮将军,与得罪了某些昏君佞臣,而被流放排挤的自己,何其相似!

可惜,文人都是浪漫的,他们并不明白,在铁血无情的政治斗争之中,一个军方将领错误的立场和行为,在君王眼中到底有多么严重。他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总会有不学无术,靠著阿谀奉承,玩弄权术而站在顶峰的奸佞小人蛊惑圣听。却殊不知,不能够凭借智谋才智挫败这些他们所不齿的小人,也更遑论有足够的能力,重振乾坤。

从来人生总是如此残酷和决然,永远不会有顺风顺水的环境和十全十美的清明朝堂。能够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奋力搏杀,披荆斩棘的斗士们从不会将才华和时间浪费在发泄郁结和抱怨不公之上。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痛骂已经形成的不利局势。他们只会靠著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创造出理想的未来。即便失败,也只会高呼一声: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没有人会为了跟随李广,埋骨荒漠的战士扼腕叹息,即便他们本不应该就此进入匈奴的伏击圈。也没有人会在意那些因为迷失了道路,饥寒交迫倒在茫茫草原上的战士抱怨不公。毕竟,为国捐躯,难道不本应就是军人的职责和荣耀吗?

可惜,没有人觉得李广应该及早地发现匈奴的阴谋,也没有人觉得迷失道路错失军机是将军的过失,文人们只会认可误中埋伏,大军溃败后被俘的将军能够诈死纵身,一跃而起后夺马而逃。文人们只会称颂著以寡敌众,拚死力战的战斗精神,却忘记了,避其锋芒,击其惰归的《孙子兵法》。

战争永远是如此残酷,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法则是获胜应该具备的重要条件。不遵守这个客观规律的将军和军队,或许能够凭借著勇武的精神和悍不畏死的信仰,克敌制胜,但是,并不表示,这样的胜利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文人们并不觉得李广的战败是他违背了战争的规律,未能融入新时代的体系,他们只是为这位百折不挠的宽仁将军寻找著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就像他们自己,不停地向著不公的命运呐喊,却没能发现自己到底错在了那里。于是,君王昏聩,权臣当道,怀才不遇的理由成为了他们最后的挡箭牌。

李广的失败并不可悲,他依然是一个值得铭记的英雄,毕竟任何一个敢于和时代浪潮拚命搏杀的战士都值得尊敬。所以沉默的老将成为了文人们心中最后的寄托。而很多浪漫的诗人墨客们,却只是不停地躲在一片自我的世界中,呐喊著,哀叹著,等待著命运无情的收割。

这些文人,是可悲的。

不会有人无条件地接受别人的思想,就像不会有人无条件地为别人的错误付出代价。李广高大而沉默的背影,为无数懦弱者遮挡住了来自全世界的刀光剑影,李广宽阔而有力的臂膀,则为那些始终不敢拔剑而起,为自己人生战斗的可怜虫,托起了一片天空。

当司马迁为了李陵,在朝堂之上激怒了汉武帝刘彻之后,他将所有的情绪和力量,全部倾注在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上,他一边站在李广的背后呐喊,一边自己拚命站了起来,与李广一同,向著命运,挥出了能够刺穿时光的利刃。

即便就叹一声,李广之名,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心罢。

因为,这个世界,依旧需要这些固执而悲壮的英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作为飞将军的李广终极一生没有封侯,自杀而亡。诡异的是,李广后世子孙也多未善终。

1、以祖传神技闻名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秦安县)。祖先李信是秦朝将军,谋划刺杀秦王政的燕国太子丹,就是秦灭燕时被李信俘获的。李家有世传的超群技能——箭术,这也是李广赖以成名的绝技。

汉文帝十四年时匈奴侵犯边关,李广从军抗击匈奴,超群箭术得以发挥,杀死和俘虏很多匈奴兵,因战功被封为郎官,任骑常侍。汉朝的这个官职主要跟随皇帝出行,有护卫、保卫皇帝职责,在李广跟随汉文帝行猎中多次格杀过猛兽。见李广如此勇猛,汉文帝感叹,真可惜啊!假如你处在高帝(指刘邦)那个时代,建功立业封万户侯是很简单的。

2、私收将军印,首次失去封侯机会

汉景帝即位后发生七国之乱,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叛立下战功。本应获封的李广因私收梁王将军印一事而告吹。梁王名刘武,七国之乱中据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抵抗吴楚联军,与随后赶来的周亚夫一起击败叛军。史载,刘武惜才和爱才,营造有梁园招揽天下名士,司马相如就是他的座上客。

抗击吴楚联军时,爱才的梁王授予李广一枚将军印,因此被非议。班师回朝后就没有得到该有的封侯奖赏,只是调任到上谷当太守。这是李广距封侯最近的一次,就这样失去了。

3、射杀射雕手,名震匈奴

当上谷太守时李广更勇猛,也许是为尽快证明自己,常冒险出击。为此,负责典属国事务的大臣公孙昆邪流著泪给汉景帝说,李广才能天下无二,自恃有本领,常和匈奴争胜,这样可能会牺牲。于是,李广被调任上郡当太守。

随后匈奴侵入上郡,汉景帝派中贵人(被宠幸的近臣)同李广率兵抗击。中贵人和几十名骑兵遇见3个匈奴兵,战斗中匈奴兵用箭法射伤中贵人,其他骑兵几乎全被射死。李广得知后说:「这些人肯定是射雕手。」

李广带领100名骑兵追赶,很快追上,就命骑兵散开,亲自射击,射死二人,活捉一人,询问后得知果然是匈奴射雕能手。活捉此人刚捆绑好,就发现出现数千名匈奴骑兵,他们以为李广是引诱之兵,就到山上摆好阵势。

李广的骑兵想快马跑回,李广说这里离大军几十里,这样逃跑被匈奴追赶,我们会立即死光。现在停马下来,匈奴会以为是诱敌者,不敢来攻击了。李广带兵前进到匈奴阵前约二里停下,命令:「下马,解马鞍!」结果匈奴无人敢攻击。有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想指挥士兵,李广上马和十多个骑兵冲过去,射死匈奴白马将,又回到队伍中解鞍下马,后来索性让士兵躺下。天近黄昏时匈奴兵仍不敢出击,到了半夜,匈奴兵以为汉军有伏兵会袭击他们,就全部撤退了。

4、被活捉又逃脱后贬为平民

汉武帝即位后听说李广是名将,就把他调任到未央宫担任卫尉。后来又调任为将军,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但是此战失败,李广被活捉。单于知道李广威名,下令把李广活著押送到匈奴王廷。

匈奴骑兵在两马间用绳索结成网兜,让受伤的李广躺著。走了10多里,一直装死的李广,斜视旁边发现有匈奴少年骑著好马,就纵身跨上去,抱著少年奔跑数十里。匈奴数百名骑兵追赶,李广在马上抽出匈奴少年的弓箭,不断射杀追兵,最终逃脱。回到京师后李广被交给廷尉,认为他损兵折将还被活捉,理应斩首。最终,李广用钱赎罪成了平民。

5、获名飞将军

成为平民的李广常到山中打猎。有天夜里带著部下外出,喝酒到很晚才返回。遇到霸陵尉也喝醉了,就呵斥并阻止李广入城。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的将军都不能夜间通行,何况是前任!就扣留李广住在霸陵亭一晚。

不久后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韩安国所部,李广得以起用,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于是请求让霸陵尉和他同去,到军中就斩杀了他,随后上书谢罪。汉武帝答复,这是将军之威!将军愤怒可震动千里,威严可降服万物。将军理应率军亲征,安定边疆,迎接战斗……获得肯定的李广此后名震匈奴,被称誉为「汉飞将军」,匈奴兵则回避李广,数年不敢侵入汉界。

6、二番出击匈奴,均没有获封

元朔六年,李广跟随卫青的军队出击匈奴。各将领杀敌、俘敌都达到封侯标准,只有李广因未达标没有获封。

3年后,李广率4000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率领1万骑兵与他分走两路。走了约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4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派儿子李敢带几十人快马冲击,穿透匈奴骑兵包围圈,又从匈奴左右两翼杀回,并报告李广说:「匈奴人太容易对付了。」

汉军于是布成圆阵面向四周,匈奴箭如雨下,汉兵死亡超半数,箭也将用尽。李广令士兵拉弓后不要放箭,自己用大黄弩弓射杀匈奴副将,连射数人后匈奴兵不敢再向前。第二天继续战斗,此时迟到的张骞领兵杀到为李广解围,李广所部几乎全军覆没。张骞耽误预定汇合日期当处死刑,出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也没有封赏。

7、被认为杀降800人而不能封侯

李广有个堂弟叫李蔡,汉景帝时因功享受二千石俸禄。汉武帝时跟随卫青出击有功达到封侯标准,成为「乐安侯」,随后升为丞相。李蔡的为人、品性不好,名声差李广很多,但李广一直没有封侯,官职也很小。

李广在一次同「望气家」(相当于算命看相)王朔闲谈时说,出击匈奴的战争中,我一次也没有落下,各部队里校尉以下、才能平平的有几十人因功封侯,我始终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岂吾相不当侯邪?」李广问,难道是我长相就命不该封侯吗?

王朔说:「将军回想下,有没有做过什么让你悔恨的事?」李广说,我做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引诱他们投降,然后把800多人杀死。平生最大悔恨就是这件事。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唉!人的罪过没有比杀死降兵更大的,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8、因迷路耽误征战而自杀

元狩四年,卫青和霍去病分兵攻打匈奴,李广数次请求同去。汉武帝认为他老了没有允许,好久后才同意让他以前将军身份领兵同往。

此战中李广要求担任前锋,卫青因暗中被汉武帝嘱咐过,不要让李广正面对阵单于,就不允许他的请求。在与卫青发生激烈争执后,李广带兵和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发而迷路。等卫青与匈奴交战结束,两军才汇合。卫青准备派人向皇帝报告,让长史写罪状责问李广。

李广在自己的幕府对部下说,我年轻时和匈奴战斗70多次,这次有幸跟随大将军迎战单于,大将军调我走远路,迷了路,无法立功,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都60多岁了,「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已不能再应对审问的侮辱——然后拔刀自刎。

这就是李广的一生!终死也无法获得封侯,难道就如同他所说的:难道是我长相就命不该封侯吗?其实,冥冥之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左右著李家一门,这在李广后世子孙中也有所体现。

9、后世子孙多没有善终

李广有3个儿子,分别叫李当户、李椒、李敢。李当户、李椒均早亡,三子李敢跟随卫青作战因战功获封关内侯。不久后因父亲之死击伤卫青,尽管卫青隐瞒此事,但霍去病将李敢射死……李敢有个儿子叫李禹,因李当户遗腹子李陵攻击匈奴,兵败投降。有人告李禹想投奔李陵,被汉武帝下令处死。

再来说说李陵,写作《史记》的司马迁因为他而被判处腐刑。

李陵继承了李家善骑射绝技。天汉二年,领步兵5000人到浚稽山驻扎,与匈奴单于遭遇,被3万骑兵攻击,后又被骑兵8万多人包围。李陵领且战且退,因军候管敢投降匈奴,报告了李陵军中箭尽人绝的实情,单于派骑兵总攻。汉军3000多人砍断车辐作武器,军官持短刀,深入峡谷中,此后又被匈奴断了后路重。

史载:李陵曾计划单人智捉单于,因无法实施返回军中,叹息:「兵败,就死吧!」有军吏劝说他可以先投降,将来再返回大汉。李陵说:「不要说了,我不死,非壮士。」就砍掉旗帜,埋藏珍宝,叹息:「再有几十支箭,就可以逃走了。现在没有武器再战,天亮就坐等被俘了!大家逃命吧,如有脱身的就回报天子。」令军士每人带二升粮食,一大片冰当饮用水,约定好汇合地点,半夜时冲出包围。被数千敌兵追击,最终李陵感觉无颜回见汉武帝而投降。

起初得报后,汉武帝希望李陵死战,后来听说投降就十分愤怒,而司马迁为李陵求情则被判处腐刑。1年多后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没有胜果,返回后说,抓到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防备汉军,所以我才没有胜果……汉武帝听后将李陵灭族,母、弟、妻、子被杀。后来汉使者出使匈奴,李陵责问,我领步兵5000人横扫匈奴,因没有救兵战败,没有对不起汉室,为什么要杀我全家?使者说:「汉室听说你教匈奴兵法。」李陵说:「是李绪,不是我。」李绪原是汉军塞外都尉,投降匈奴,受到礼遇,被误认为是李陵……最终李陵在匈奴20多年后病死。

至此,李广后世子孙就断绝了消息。飞将军的命运让人感叹不已,其后人的命运同样如此。《汉书》曾评价李广好像是粗鄙之人,不善言辞,死的时候,天下认识、不认识他都为之流泪。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是李家三代从李广到李陵,「遂亡其宗,哀哉!」宗亲被诛灭,可悲可叹啊!


《史记》载,李广生于公元前186年,他为人有些木讷,平时劲气内敛 、不苟言笑。他身材雄壮,但动作灵活 ,能吃苦,肯钻研,祖传的骑射之术被他习练的炉火纯青。彼时,称霸漠北的匈奴经常袭扰汉塞,大肆烧杀抢掠。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匈奴骑兵突袭萧关。这年李广刚满二十,他以普通士卒的身份从军击胡,是役他表现的机智勇敢,而且弓马娴熟、武艺超群, 立了功被升为中郎,后来又被攫拔为武骑常侍,做了汉文帝的护卫。李广的射术已经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而且每当他上阵杀敌,端的是勇猛超群,锐不可当,文帝很喜欢他,他曾感慨地对李广说:「你一身武艺,可惜生不逢时,假如是在高祖(刘邦)时,封个万户侯对你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啊」 !

到汉武帝时,汉朝结束了韬光养晦,开始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 。李广被任为右北平太守,镇守边关,他多次率部与匈奴鏖战,杀敌无数。匈奴人很畏惧他,称他为「飞将军」 ,一见他的军旗就望风而逃, 好几年都不敢侵犯右北平。史载,李广经历了大小七十余战,毙敌难于计数,他的老部下因功被封为列侯的,至少有二十余人。但是威震匈奴的「飞将」李广却到死也未获封侯。是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这却是为何?

李广身经百战、血染征袍,却一直没有封侯赐爵,为此,他常闷闷不乐,叹息不已。他虽不是那种热衷于功名利禄之人,但却为自己始终未获升迁而惆怅、失落、抑郁。他请一位算命先生给自己算一卦。那人问 :「你一生中最遗憾之事是什么」 ?李广思忖良久,说:「有一件事让我始终不能释怀。那年我奉命讨伐作乱的羌人,用计诱降了八百羌兵,后来我却把这些降人给杀了」。算命先生说:「这就是原因所在了,自古曰『杀降不仁』,他们已经投降了,你却背信弃义将之杀掉,这是身为将领者之大忌啊」!李广听罢无言以对,默默离去。

李广虽有「杀降」的污点 ,但他对部下却很宽宏,十分善待他们,获得的赏赐都与大伙分享,作战时又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因而深受部下们的拥戴,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命。李广痛恨匈奴人的嗜血残暴 ,因而曾几次主动请缨出塞击胡。

然而,能骑善射的骁将李广确实命途多舛,不论多努力都难建奇功。难怪唐代诗人王维感叹他「缘术奇」,也就是运气太差、命不好之意。

李广年轻力壮时,西汉政府正实行韬光养晦、与民生息之策,朝廷与匈奴和亲,约其结为「翁婿之国」。待汉武帝反击匈奴、大动干戈时,他已年华老去。几场大战下来,李广要么遭遇匈奴主力,只好率部以寡敌众,要么出塞后迷失了道路,根本未见敌人踪影,因此,他不仅屡次无功而返,还被武帝削去军职,贬为庶人。比他年轻许多的卫青、霍去病却多次出奇制胜、屡立大功。

王维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事实正是如此。李广六十岁时,匈奴再次大规模入侵汉境,不服老的李广主动要求领兵出击,武帝准许。李广和卫青各领一军分路进发,不料中途遇到沙尘暴迷失了道路,最终贻误了战机。大将军卫青准备向武帝禀报此事,李广不能忍受屈辱,愤而挥剑自尽。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就是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一个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仅仅是努力加才干就能实现的,「时也、运也、命也」都不可少。李广虽然威名赫赫,震慑匈奴,但却一生不得封侯。但千百年来,绝大多数人都默默无闻,有几人能青史留名?而李广却能名标青史。他得到了「龙城飞将」 的千古美名,与之相比,区区一个万户侯又何足道哉!?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剽窃必究

插图源自网路


李广名字很大,源于四个原因;

李广出自名门,他的祖辈是秦国大将李信,曾在灭燕国时打败燕子丹,为荆轲刺秦王雪恨;家族世袭仆射官职。在「王侯将相有种乎」的古代,他本来就是万人景仰的人物。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40多年70多次,曾临危不惧,率100骑诈退匈奴数千骑兵,堪称诸葛亮「空城计」的老师。

在与匈奴摊牌的漠北之战,年过花甲的李广立功心切,却被卫青(按汉武帝旨意照顾老同志)安排率军侧翼迂回,在风暴中迷失方向,没觅上战机,让毛头小孩霍去病抢了风头;李广羞愧难言,还畏惧(可预想的)刀笔吏的挖苦讽刺,竟然在军帐中拔尖自杀,成为悲剧英雄。

一首唐诗(王昌龄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当时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后人知道并记住了李广,闻名遐迩至今。

李广为何未被封侯;也有三个原因;

李广虽几乎参加了所有对匈奴的重大作战,一身劳顿,但鲜有重大战功。有项羽之气质,但无项羽之伟绩。

李广曾寡不敌众,被匈奴俘虏,被缚在渔网中装死,突然闪电般破网夺马逃脱,被匈奴人惊奇的称为飞将军(当然,也有另说),多少有点贬义。将军不战死当俘虏实在不是荣耀之事,他丢了汉家脸面被削职为民。

李广作为士大夫,有众多不齿之举;作雁门太守时,曾大规模引诱羌人投诚后再杀戮之;因曾被匈奴俘虏削职为民后,受到过地方一小官吏刁难,他耿耿于怀容不下,重新领军后指名要这小官吏随军,后找个借口杀掉泄愤。李广曾请教著名的星象专家王朔,「我劳苦功高,为何不得封邑」?王朔回答言简意赅;「是你杀了太多投降的人」 。是的,一将成名万骨枯,将军当然要杀人。但这是在正宗的汉朝而不是元蒙,杀人是需要讲规矩守分寸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