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藤王閣序》中的一句「李廣難封」讓飛將軍在多年後又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李廣的個人能力很強,能打能射,但一輩子沒被封侯,令讀者惋惜。李廣之所以沒能被封侯,一部分是因為政策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得從飛將軍自身方面來尋找。

西漢時朝廷提倡「無功不封侯」,意思是你要想被封侯,至少得有拿得出手的軍功啊,比如衛青、霍去病的侯位都是自己打出來的,李廣也能打,勝仗也不少,但更多的是苦勞而不是功勞,這就很尷尬了。在李廣剛出道的時候,匈奴也正值強盛狀態,一段時間漢朝採取的都是以守為攻休整國力的政策,李廣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也漸漸成為了「防守型將領」。知道激情澎湃的劉徹即位,正式宣佈開始收拾匈奴,長期疲於防守的李廣等老將自然就微微有些不知所措,在漢武帝第一次兵分四路全面進攻匈奴時,居然有三路以失敗告終,李廣甚至被抓,但依靠超強的個人能力僥倖逃了回來。與之對比的是新人衛青,衛青採取了奇襲龍城的政策,一戰封侯。

這樣一來漢武帝多多少少就更加看重以衛青為代表的新興勢力了,而從心理層面來考慮,李廣作為老將,仗著自己的名氣和資歷多少有些自負,初登大位的漢武帝當然也喜歡和同齡人衛青多交流。後來霍去病橫空出世,李廣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從衛青、霍去病的角度來講,他們更願意管教和提拔比自己資歷低的人,那麼自然李廣大爺在他們手下也就不會有重要的戲份讓他參演。

就算受人「壓制」,就算被人「冷落」,依李廣的能力完全可以拿下一個戰功給武帝悄悄。然而他並沒有,在battle方面李廣著實是一把好手,而在排兵布陣以及洞察戰機方面李廣並不擅長,所以指揮能力也是李廣的一大短板,那麼自然李廣就不能和頗有謀略的衛青、霍去病比了。

在與匈奴的最後戰中,李廣請命想跟隨衛青一起出戰,劉徹本來不樂意,在李廣的再三請辭下還是答應了。在於匈奴單於主力交戰時,衛青讓李廣和趙食其從右翼包抄,自己和單於剛正面,李廣大爺心有怨氣又無可奈何。詭異的是,在決戰之時,李廣的軍隊在大漠中消失了,無法與衛青形成呼應之勢。就算局面如此不利,衛青也打了場以少勝多的大勝。本來這場戰役足以讓李廣封神(說不準李廣能箭射單於呢),但錯過就是錯過了,在舉國歡慶時。李廣卻只能因貽誤軍機而等候審訊,這位六旬老人不願面對文吏的審訊,嘆了一口氣說到: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然後飛將軍拔刀自刎,結束了悲壯的一生。


文/邏輯文史游

運氣有時真的很重要。。。


任何歷史人物的評判,都不應該單獨放在某一個時間節點或者某一件事情上,關於李廣,筆者想說的有很多,洋洋灑灑,也就有了下面的話吧。(以下內容,摘自筆者出版的《秦漢的那些將軍們》一書中,關於李廣的部分)

曾幾何時,他是無數人心中那個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曾幾何時,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將領典範。曾幾何時,他的自殺甚至引發了文人墨客們對衛青和漢武帝的口誅筆伐。他那坎坷艱辛的經歷,讓人忍不住嘆一聲「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他,原本是個沉默寡言的老將,卻在死後,寄託了無數懷纔不遇者,最為難以釋懷的人生。他,叫李廣。1.做錯了什麼不被重用?2.愛兵如子難道不對嗎?3.難道運氣總是這麼差?

4.文人墨客為何推崇他?

1.做錯了什麼不被重用?

出身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的高祖劉邦,除了知人善任,心思通達之外,也是極為善於掌控權力,政治鬥爭的。楚漢相爭年間,為了拉攏和利用一切可為所用的勢力,劉邦分封了數位異姓諸侯王。當然,天下一統之後,作為國中之國的諸侯封地,也就成了威脅中央皇權的最主要因素。於是數年之內,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人紛紛倒在了天子的屠刀之下。隨後,高祖再分九位劉氏宗親,接管當年異姓王封地,史稱——同姓九王。隨後白馬盟誓,昭告羣臣,非劉姓者稱王,則天下共擊之。

劉邦平淮南王英布叛亂戰時,中流矢傷重,不久一命嗚呼,隨後呂后專權,分封諸呂,意圖篡權,興兵反叛。大將軍絳侯周勃與陳平等人,以雷霆之勢,掃平諸呂,匡扶漢室。隨後漢文帝即位,舔砥傷口,休養生息。至公元前157年,文帝劉恆駕崩,其子劉啟即位,稱孝景皇帝,兩代君王,平息戰亂,恢復國力,集權中央,史稱——文景之治。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名臣晁錯上疏《消藩策》,君王採納。此舉,極大地損害了各路諸侯王的切實利益。隨後,吳王劉濞等人,立旗舉事,興兵反叛,直指長安,自命為「清君側」。至此,西漢中央皇權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爆發了正面的衝突。史稱——七國之亂。

各路諸侯王中,唯有梁王劉武,堅不作亂。而劉武,正是漢景帝之母竇太后最為喜愛的幼子。景帝即位之後,立儲之意始終模糊不清,甚於夜宴酒醉之後,隨口戲言,稱千秋之後,由其弟劉武繼承皇位。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竇太后及劉武,多次密謀,意圖執掌君權。與近,有七王作亂,與外,匈奴咄咄逼人。值此西漢王朝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之際,絳侯周勃之子周亞夫,率軍勤王。

李廣身為秦代將領李信之後,善騎射,能徵戰,勇武不凡。跟隨上將周亞夫,縱橫各地,斬將奪旗,功勛卓著。內憂漸熄,外患仍在,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152年四年之間,三位漢宮弱女,毅然決然地背負起保家衛國的沉重使命,遠赴塞外,嫁與匈奴冒頓單於,埋骨異鄉。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於君不知,蔽日黃沙遮天雪,夢回長安淚眼濕!

塵埃暫且落定,王朝大廈漸穩,各方利益集團在暫時沒有境外勢力威脅和國內形勢逐步好轉的情況下,隨即開始了圍繞著皇權的明爭暗鬥。漢景帝始終未明確立儲,劉武及後宮竇太后等人,開始不斷地積蓄力量,尋求政治籌碼。自古以來,一切權謀鬥爭演變到最後,總是要憑刀劍來鼎定乾坤。於是軍方力量在皇權的鬥爭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拉攏此時位高權重的周亞夫,並非上策,不但極難,而且若事不可為,就會引起哥哥景帝的嚴重猜忌。

此時,名門之後、忠勇猛將李廣,就成了這場政治博弈中的第一枚旗子。顯然,善於衝鋒陷陣,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彪悍將軍,並不太清楚沙場之外的暗箭,比明晃晃的刀槍更加致命。為了表示粱國對於中央部隊前來救援平叛的感謝和表彰其中個別將領的功勛,劉武特意取大將軍印,授予李廣。而李廣也並沒有在意這個舉動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在他看來,似乎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憑藉勇猛殺敵,得到封賞,是武人最為耀眼的榮耀。

然而,心中早已定下了劉徹為繼任者的景帝,對於弟弟劉武拉攏軍方將領的行為,也就自然心生怨懟。當然屠殺兄弟的惡名和烽煙再起的代價,讓景帝並不打算就此治罪梁王劉武,而稀里糊塗地接受了梁王大將軍印綬的李廣,也就立刻成為了這張暗戰中的,第一枚棄子。

平定七國之亂後,論功獎懲,唯有李廣,未得封賞。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史記》

然而匈奴顯然並不像叛亂七國一般好打發,雖然西漢王朝奉上美女厚禮,但是惡劣貧瘠的草原大漠,自然缺乏糧食物資,出塞的車隊金銀和嬌弱女子,仍舊不能滿足匈奴王庭日益膨脹的慾望和野心。屢屢犯邊作亂的豺狼來去如風,不斷地侵擾著西漢王朝尚不堅實的根基。此時,景帝決定,派出這位勇猛忠貞的李廣將軍,在這風沙漫天的北地,血戰匈奴,保家衛國。

然而在皇權漩渦中陷過一腳的李廣,顯然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在多疑的君王心中改頭換面,君王眼中,能力並不比忠誠有太多的價值,若能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自是明君。若是失衡,輕則任人唯親,多有昏聵紈絝,碌碌無為,民不聊生;重則臣強主弱,一生變故,帝位不穩。顯然,深諳權力鬥爭的漢景帝,對此更為敏感且精於此道。

勇猛沉默且能與士卒同甘共苦的將官總是能夠贏得軍人們的信賴和推崇,然而展示一個將領的能力和美德也是需要時間的,贏得人心,總需日久。

於是殊死搏殺在抗擊匈奴第一線的猛將李廣,就在漢景帝的猜忌中,顛沛流離,頻繁調防。南征北戰,縱橫北地看似輝煌,然而瓦罐不免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匈奴的長弓利刃,並不會因為尊貴而榮耀的將軍聲名,對其網開一面。浴血沙場,多年徵戰,讓他為西漢王朝付出了滾燙的鮮血,然而,除了滿身的傷痕和漸漸斑白的雙鬢,李廣並沒有得到什麼真正足以封妻蔭子的賞賜。當這位將軍靜下來舔砥傷口的時候,卻始終沒有想明白,為了王朝披堅執銳,喋血大漠的自己,為什麼一直沒能得到君王的重用與信賴。

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再徙為上郡太守。後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史記》

直到公元前141年景帝龍御歸天,漢武大帝劉徹登臨大統,指點江山。而李廣,作為一名曾經接受了與自己爭奪過皇位的梁王劉武大將軍印的政治棄子,依舊只能在新君的猜忌和提防之中,掙扎徘徊,獨自品嘗著關外塞北,那終年不停的如刀風沙。

他有些老了,累了,不再有力氣和精神,去追趕時代的腳步了。或許當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吶喊聲響徹大漠的時候,有一滴晶瑩的淚水,緩緩爬過一位老將飽嘗辛酸,被歲月刻滿了皺紋的臉龐,隨著寒風,滴落在廣袤的荒原裏。

而殘酷的時間,並不會讓命運的脈搏為一個失意的將軍放緩腳步,卻只會挾著滾滾向前、堅不可摧的力量,冷漠而決絕地,碾碎李廣的信念與靈魂。

2.愛兵如子難道不對嗎?

然而,倔強的老人並不想就此向摧枯拉朽的時代之力屈服,他始終相信,堅持的力量總有一天能夠感動無情的命運。出身行伍的他,深知遠赴他鄉徵戰軍士的苦楚,也知道這些年輕的面孔,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成為荒漠中風化的屍骨。他對這些懵懂的年輕人很是寬容,並不想用嚴苛的軍事化手段來管理他們。

戰爭卻是殘酷而公平的,無數名將和軍人用鮮血和生命凝結而成的軍事操典當然具備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規化的訓練很辛苦,因為對任何一種力量的徹底掌控都需要不斷地磨鍊和挫折。而李廣卻不這麼想,他覺得,自己能夠為了信念和夢想,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那麼這些年輕的軍人們,如果也有足夠的精神支柱,也可以的罷。

並不是每一個軍人都有為國獻身的信念和勇氣,但是自己如果對他們足夠好,或許他們也會拚命跟隨自己的吧,榜樣的力量和信念的烈火,一定可以在有朝一日,成為照亮草原的光芒。李廣這樣想,也就這麼做了。在那個等階森嚴的世界裡,他讓自己放下了一切驕傲和威嚴,自己的俸祿,也多用於資助和照料他人,而當糧草水源匱乏的時候,他也堅持著,等每一個士兵都喝完喫飽,自己才動嘴。

士兵的心思並不太複雜,他們不太能理解名將的榮耀和高高在上的理想。在這片荒蕪寒冷的邊塞,一個完全可以過得更好的首領,能夠與士卒同甘共苦,並且照顧和認可他們,這在誰也不知道死亡何時來臨的環境之下,已經深深地感動了他們。這些樸素的士兵們,也就願意為了這個沉默寡言的老將,拚死戰鬥。

只可惜,戰爭並不會僅僅因為一羣悍不畏死的軍人靠著血氣之勇就可以完全左右。固然,奮不顧身的戰士團結在一個忠貞仁厚的老將身邊,能夠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但是當面對有著鋒利刀槍和良弓勁弩的匈奴時,這份可貴的精神,並不能比嚴謹的戰陣更加利於抵擋死亡。

系統的訓練體系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為這個艱辛的過程中,蘊含著能夠將戰爭的技巧磨礪成為生死之間本能的巨大作用。而大多數士兵原本是並不具備這種本能的。不畏死亡地衝鋒,也不能無視人類最為客觀的身體規律。而李廣自己擁有這份技巧,但卻並不善於將這份技巧普遍而系統地擴散到整支軍隊。

戰術的革新和軍隊體系的建設隨著雙方越來越慘烈的戰爭不斷成熟,能夠擁有卓越戰鬥技巧的士兵能夠不斷在生死之間提升自身的素養。而這樣的士兵越多,軍隊的戰鬥力也就相應的越強。但是能夠從連綿不斷的戰爭中活下來,纔能夠有資格逐漸積累這種力量。

可惜嚴苛的訓練並不受到李廣的認可,他覺得精神力量本身就足以戰勝冰冷的刀鋒。他認為,自己正是因為不斷受到精神力量鼓舞而越戰越勇,節節勝利,而疏忽了他本身早已具備相應戰鬥技能基礎這個先決條件。

當戰爭開始的時候,勇猛的李广部隊毫不猶豫地用血肉之軀迎著敵人密集的弓箭和鋒利的長刀衝鋒陷陣。而李廣,更是身先士卒,不斷鼓舞和激勵著自己的士兵。卻沒有注意到,當他拉開長弓射中敵人,揮舞刀劍斬將奪旗的時候,麾下的部隊,並不能像自己一般箭無虛發,遊刃有餘。這些年輕而勇敢的將士們,只是靠著粗糙而低效的技巧和狀若瘋狂的氣勢,不斷地衝擊著弓馬嫻熟、戰術犀利的敵軍部隊。隨之而來的,也就是敵人冷酷而高效地,收割生命,播種死亡。

在小規模的纏鬥中個人的氣勢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當大規模的混戰拉開帷幕之後,戰鬥技巧、戰術意識以及嚴謹科學的戰法,纔是足以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

所以,李廣不斷地取得小規模的勝利,而在大戰中斬獲寥寥,乏善可陳。並非是愛兵如子,與士兵同甘共苦有什麼不對,只是足夠的戰鬥技巧和戰略戰術,與培養軍隊凝聚力和戰鬥意志同樣重要,相輔相成。

就這樣,愛兵如子的李廣,稀里糊塗地將這份對於士卒的關心和愛護,變成了放縱和溺愛。反而讓自己麾下的軍士們,越來越多地倒在了這片大漠裏。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研究和品評李廣治軍手段的文官武將不勝枚舉,在自身立場和所處政治環境不同的情況下,或多或少多有偏頗,褒貶不一。而明末經史大家黃淳耀對於李廣的評價,不失客觀,值得品研:

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為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臥,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嶽,廣豈足以乎此哉?

掩卷而思,李廣寬厚清廉,確實當得起一生英名,然而,當進如風雨退如山嶽的堂堂固陣,正正之旗,帶著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撲面而來之時,僅僅靠著不畏犧牲的精神和團結一心的意志,並不能完全抵禦殘酷而冰冷的戰爭規律。

3.難道運氣總是這麼差?

李廣為之前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頻繁的調動和密集的戰鬥讓這位老將疲憊不堪。然而為國盡忠的高貴品德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讓始終處於逆境中的李廣依然堅持著拼殺在第一線。

可惜,戰爭中的好運氣似乎總是漏過了李廣,一生中與匈奴大小戰鬥了數十次的老將,卻不斷地遭遇到軍力遠勝己方的匈奴大部,也不斷地在廣袤的大漠中迷失道路,錯失戰機。難道真的是命運特別注意到了這個不屈而固執將軍,進而持續地捉弄而調戲他嗎?

顯然,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所謂的命中註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哀嘆,常常是未能盡謀其事而失算者無力的反駁。任何事物的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中,都蘊含著必然的客觀規律。

密集的戰鬥令李廣養成了枕戈待旦來即能戰的優秀素質,但是卻讓這位堅信時刻都能夠憑藉精神力量戰勝敵人的將軍,忽視了偵察和情報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哨探作為整支軍隊的眼睛,脫離本軍,無時無刻有可能與敵軍偵察部隊發生面對面的殘酷絞殺,甚至陷入敵軍大部隊的包圍和埋伏中。所以,偵察哨探部隊,必然需要具備出色的個人戰鬥素養和嚴謹機敏的戰爭經驗。前者需要系統而嚴苛的軍事訓練和強健的體魄,而後者,則需要經年累月的戰場磨礪和冷靜清晰的頭腦。

李廣陰差陽錯地忽視了這一點。

因為寬仁,他並不重視嚴苛的訓練;因為部隊缺乏足夠的訓練,導致了所部士兵在殘酷戰鬥中的難以倖免。經年累月的戰爭法則淘汰之下,他的部隊中始終缺乏優秀的偵察力量,能夠為他提供準確而有價值的軍事情報和地理資料,進而又導致了所部多次處於戰爭中的弱勢一方,造成了士官和將校階別的部隊中層力量不斷戰損,底層士兵不斷陣亡。形成了一個部隊未能越戰越勇,越戰越精,反而越打越少,越打越弱的惡性循環。

而且,李廣的骨子裡,依舊流淌著當年大秦悍將李信的血。滾燙的熱血刺激著李廣的神經,鼓舞著他堅持像當年先祖李信伐荊之前那樣,向秦王嬴政保證二十萬軍,即能消滅擁地千裡帶甲百萬的強大楚國。他更認可以寡敵眾,以少勝多,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絕勇氣,因為在他看來,自古以來,只有如此,才方顯出鐵血男兒的英雄本色。

李廣是一個英雄。

然而英雄總是孤獨的,所有能夠名垂青史的英雄們,都是能夠憑藉手中長劍,在卑劣小人佈下的絕地死局之中,力挽狂瀾於既倒,獨扶大廈之將傾。

可惜,李廣沒能讀懂當年完成了先祖李信未竟的伐楚大業,率六十萬大軍一戰功成的王翦心計。可惜他沒能明白,孤獨的英雄之所以總是出現在不勝則死的困局之中,並非是英雄本身犯下了導致困局的錯誤,而是英雄們在為這些錯誤付出代價而已。

如果當年的李信能夠正確評估和規劃伐楚戰爭的戰略戰術,如果秦王嬴政能夠聽取老將王翦的戰爭策略,如果當年的楚王能夠勵精圖治,如果當年的六國能夠團結一心,如果當年周幽王做一個勤於政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如果當年商紂王能夠體恤民情,寬宏仁愛......

然而歷史並不會提起如果,所以有了分封天下的西周王朝,所以有了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所以有了力挫秦軍的楚將項燕,所以有了名垂千古的名帥王翦,所以,有了掃平六國的大秦王朝,所以,有了那麼多,令人津津樂道,膾炙人口的英雄。

李廣沒有明白,失敗本身並不能憑著堅強的意志就轉化為力量和財富。唯有不斷地接受和總結失敗的原因,進而看清能夠真正邁向成功的方向,纔是真正的力量和財富。

政治風雲中已經給自己之後的道路中佈下了荊棘的李廣,並沒有發現這其中玄機的他依舊堅持著自己認定的道路。這也為之後的他,留下了頻繁調動和持續徵戰的新困局。而在頻繁調動和持續徵戰的環境下,李廣又陷入了不能融入軍隊戰略戰術改革,體系訓練提升軍隊戰鬥素質和戰場生存的怪圈。而這些不利的條件,在殘酷而無情的戰爭之中,不斷發酵,成為了套在這位老將脖頸上越勒越緊的枷鎖。當不再能夠憑著忠勇善戰的個人能力主宰戰爭的時候,這位老將,卻沒有明白,自己到底摔倒在了哪裡。

當衛青霍去病等一批新生代將領逐漸成長起來的時候,這位老將依舊在各種各樣的困局中拚命掙扎。他討厭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他討厭千里突襲,燒殺搶掠,降低敵國戰爭潛力;他更為不喜的是,衛青等人沒有忠貞高貴的出身,卻靠著裙帶關係能夠統帥全軍,南征北戰。

可是衛青的精銳軍隊逐漸開始主宰戰爭,雖然只是避敵鋒芒攻敵不備,但是莫名其妙地敵軍的鋒芒就那樣黯淡了下去。可是不體恤士卒的驕橫少年霍去病帶著皇帝給他的精銳騎兵,縱橫千里,封狼居胥。可是這些憑著裙帶關係的傢伙們,竟然也能打敗匈奴。

李廣很難過,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了他所熟悉的英雄,再也沒有了他所堅持的信念,再也沒有了能夠讓他一展身手,實現夢想的舞臺。或許,自己真的生不逢時吧,畢竟漢文帝曾經誇讚自己若是生在楚漢相爭之時,定能封侯萬戶。或許自己真是斬殺降卒八百,遭到了老天爺的報復,一生坎坷吧。或許,真的是運氣不好。

可惜回過頭,卻能看到,並非是所有人都願意愚弄和陷害李廣,也並非是他不夠優秀,更不是時代的浪潮偏偏選擇了摧毀他所堅持的理想。而是老將李廣,始終在逆勢而為。

衛青憑著姐姐受封的裙帶關係,得到了學習和提升自我軍事素質的機會,或許是運氣好吧,偏偏漢武帝看上了衛子夫。然而坎坷的童年和謙卑的騎奴生涯讓衛青養成了內斂堅韌的性格,獲得了弓馬嫻熟的出色技巧。

霍去病憑著舅舅顯貴,能夠紈絝長安,驕橫霸道,或許是運氣好吧,偏偏他的舅舅衛青能夠不斷打敗匈奴。然而,霍去病卻能夠憑藉著出色的視野和天馬行空的思路,發現和探究漢匈戰爭的本質,進而對整個西漢軍事戰略體系做出改革,更新戰術,直到飲馬瀚海,封狼居胥。

可惜了,英雄李廣,可能真的是運氣不好吧。

4.文人墨客為何推崇他?

塵埃落定,無論是漢武大帝劉徹,還是大將軍衛青,沒有人能夠抗衡時間的力量。生前身後,總會有功過評說。

從來沒有一個武將能夠得到千年來文人們如此罕見而統一的推崇,甚至書寫了《史記》的太史公司馬遷,也在行文之間,凝聚著自己難以抑制的情緒。到了後世,對於這位悲情的英雄將軍李廣,更是有無數壯懷激烈的詩人墨客,將李廣的英名,傳唱千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猿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

——《史記》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滕王閣序》

一位失意的武將,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傳唱在瑰麗的詩篇之中,在多以成敗論英雄的世界裡,讓人嘆為觀止。然而,為什麼包括太史公司馬遷在內的文人們,都如此願意將李廣,塑造成如此悲壯的英雄呢?

縱觀歷史,卻發現了這樣奇妙的聯繫。這些文人墨客們或多或少的與這位悲情將軍有著相似的命運。包括為了李陵辯解而觸怒武帝被施以宮刑的司馬遷,包括感嘆時運不濟,懷纔不遇的王勃王維等等。他們竟然全部都如同李廣一般,空有忠心報國的宏圖大志,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四處受挫,命運多舛。

於是,始終無法抒發的才華和情緒,在苦難的醞釀之下,總要有一個宣洩的出口。而很遺憾,天才和英雄似乎總是孤獨而痛苦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些無處寄託而在胸中激動不已的苦悶,只好就此寄託在一個看來與他們命運極其相同的李廣身上。

談起李廣,或多或少地總會提到衛青,提到霍去病,並非是這兩人的才華和能力不夠出眾,而是他們從低賤的底層,似乎靠著命運的眷顧得到了當權者的垂青,從此平步青雲,建立了不世功勛。似乎他們的成功來的太過容易,似乎李廣的人生太過苦難。而自己,並非否定衛霍的功業,只是痛恨自己沒能得到一個能夠一展身手的機會。

千年以來,寬厚清廉的老實人總是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支持。而平民百姓們天生對於權貴的警惕和反感,則更為與衛霍同期卻未能建功立業的李廣註上了幾分弱勢的烙印。而善良的民眾,總是能夠看到李廣悲壯而勇敢的抗爭,更是關注於衛青的姐姐得到了皇帝的恩寵,霍去病不恤士卒。

悲劇總是更容易讓人落淚和銘記,苦難卻總會欺凌弱者。當無數人沒能有一個被皇帝恩寵的姐姐衛子夫,也沒有一個能夠威震塞外的舅舅衛青之時,都會看到,李廣一生顛沛流離,都會感受到,那一份來自於君王和命運的不公和壓迫。

對於已經踏上了歷史巔峯者的歌功頌德從未少過,確實更多的讚頌和支持來自於對力量和權貴的敬畏。然而沒有人喜歡去想,當初的高祖劉邦如何受盡了人間苦楚,九死一生,方纔在血與火之中,建立了西漢王朝的宏偉基業。固然有讚頌劉邦者,但是更多的文人墨客,都願意將注意力,放在劉邦斬殺功臣舊將的毒辣權謀上。因為,他們的命運似乎再次與為君王付出一生,卻不得封賞反被殺戮相重合。

亦如李廣一般,他為西漢王朝徵戰邊疆,出生入死,,卻沒能得到明君的賞識和重用,反而是憑藉著曖昧關係呼風喚雨的衛霍二人,戰無不勝,封妻蔭子。此時,詩者文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命運的共鳴,一個智勇雙全,赤膽忠心,只不過是政治上站錯了一次隊,就被君王權臣無情迫害的悲壯將軍,與得罪了某些昏君佞臣,而被流放排擠的自己,何其相似!

可惜,文人都是浪漫的,他們並不明白,在鐵血無情的政治鬥爭之中,一個軍方將領錯誤的立場和行為,在君王眼中到底有多麼嚴重。他們也不能理解,為什麼總會有不學無術,靠著阿諛奉承,玩弄權術而站在頂峯的奸佞小人蠱惑聖聽。卻殊不知,不能夠憑藉智謀才智挫敗這些他們所不齒的小人,也更遑論有足夠的能力,重振乾坤。

從來人生總是如此殘酷和決然,永遠不會有順風順水的環境和十全十美的清明朝堂。能夠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之中,奮力搏殺,披荊斬棘的鬥士們從不會將才華和時間浪費在發泄鬱結和抱怨不公之上。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痛罵已經形成的不利局勢。他們只會靠著自己的勇氣和力量,創造出理想的未來。即便失敗,也只會高呼一聲: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沒有人會為了跟隨李廣,埋骨荒漠的戰士扼腕嘆息,即便他們本不應該就此進入匈奴的伏擊圈。也沒有人會在意那些因為迷失了道路,饑寒交迫倒在茫茫草原上的戰士抱怨不公。畢竟,為國捐軀,難道不本應就是軍人的職責和榮耀嗎?

可惜,沒有人覺得李廣應該及早地發現匈奴的陰謀,也沒有人覺得迷失道路錯失軍機是將軍的過失,文人們只會認可誤中埋伏,大軍潰敗後被俘的將軍能夠詐死縱身,一躍而起後奪馬而逃。文人們只會稱頌著以寡敵眾,拚死力戰的戰鬥精神,卻忘記了,避其鋒芒,擊其惰歸的《孫子兵法》。

戰爭永遠是如此殘酷,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法則是獲勝應該具備的重要條件。不遵守這個客觀規律的將軍和軍隊,或許能夠憑藉著勇武的精神和悍不畏死的信仰,克敵制勝,但是,並不表示,這樣的勝利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文人們並不覺得李廣的戰敗是他違背了戰爭的規律,未能融入新時代的體系,他們只是為這位百折不撓的寬仁將軍尋找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和理由。就像他們自己,不停地向著不公的命運吶喊,卻沒能發現自己到底錯在了那裡。於是,君王昏聵,權臣當道,懷纔不遇的理由成為了他們最後的擋箭牌。

李廣的失敗並不可悲,他依然是一個值得銘記的英雄,畢竟任何一個敢於和時代浪潮拚命搏殺的戰士都值得尊敬。所以沉默的老將成為了文人們心中最後的寄託。而很多浪漫的詩人墨客們,卻只是不停地躲在一片自我的世界中,吶喊著,哀嘆著,等待著命運無情的收割。

這些文人,是可悲的。

不會有人無條件地接受別人的思想,就像不會有人無條件地為別人的錯誤付出代價。李廣高大而沉默的背影,為無數懦弱者遮擋住了來自全世界的刀光劍影,李廣寬闊而有力的臂膀,則為那些始終不敢拔劍而起,為自己人生戰鬥的可憐蟲,托起了一片天空。

當司馬遷為了李陵,在朝堂之上激怒了漢武帝劉徹之後,他將所有的情緒和力量,全部傾注在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上,他一邊站在李廣的背後吶喊,一邊自己拚命站了起來,與李廣一同,向著命運,揮出了能夠刺穿時光的利刃。

即便就嘆一聲,李廣之名,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心罷。

因為,這個世界,依舊需要這些固執而悲壯的英雄。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作為飛將軍的李廣終極一生沒有封侯,自殺而亡。詭異的是,李廣後世子孫也多未善終。

1、以祖傳神技聞名

李廣,是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秦安縣)。祖先李信是秦朝將軍,謀劃刺殺秦王政的燕國太子丹,就是秦滅燕時被李信俘獲的。李家有世傳的超羣技能——箭術,這也是李廣賴以成名的絕技。

漢文帝十四年時匈奴侵犯邊關,李廣從軍抗擊匈奴,超羣箭術得以發揮,殺死和俘虜很多匈奴兵,因戰功被封為郎官,任騎常侍。漢朝的這個官職主要跟隨皇帝出行,有護衛、保衛皇帝職責,在李廣跟隨漢文帝行獵中多次格殺過猛獸。見李廣如此勇猛,漢文帝感嘆,真可惜啊!假如你處在高帝(指劉邦)那個時代,建功立業封萬戶侯是很簡單的。

2、私收將軍印,首次失去封侯機會

漢景帝即位後發生七國之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叛立下戰功。本應獲封的李廣因私收梁王將軍印一事而告吹。梁王名劉武,七國之亂中據守睢陽(今河南商丘)抵抗吳楚聯軍,與隨後趕來的周亞夫一起擊敗叛軍。史載,劉武惜才和愛才,營造有梁園招攬天下名士,司馬相如就是他的座上客。

抗擊吳楚聯軍時,愛才的梁王授予李廣一枚將軍印,因此被非議。班師回朝後就沒有得到該有的封侯獎賞,只是調任到上谷當太守。這是李廣距封侯最近的一次,就這樣失去了。

3、射殺射鵰手,名震匈奴

當上谷太守時李廣更勇猛,也許是為儘快證明自己,常冒險出擊。為此,負責典屬國事務的大臣公孫昆邪流著淚給漢景帝說,李廣才能天下無二,自恃有本領,常和匈奴爭勝,這樣可能會犧牲。於是,李廣被調任上郡當太守。

隨後匈奴侵入上郡,漢景帝派中貴人(被寵幸的近臣)同李廣率兵抗擊。中貴人和幾十名騎兵遇見3個匈奴兵,戰鬥中匈奴兵用箭法射傷中貴人,其他騎兵幾乎全被射死。李廣得知後說:「這些人肯定是射鵰手。」

李廣帶領100名騎兵追趕,很快追上,就命騎兵散開,親自射擊,射死二人,活捉一人,詢問後得知果然是匈奴射鵰能手。活捉此人剛捆綁好,就發現出現數千名匈奴騎兵,他們以為李廣是引誘之兵,就到山上擺好陣勢。

李廣的騎兵想快馬跑回,李廣說這裡離大軍幾十里,這樣逃跑被匈奴追趕,我們會立即死光。現在停馬下來,匈奴會以為是誘敵者,不敢來攻擊了。李廣帶兵前進到匈奴陣前約二里停下,命令:「下馬,解馬鞍!」結果匈奴無人敢攻擊。有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想指揮士兵,李廣上馬和十多個騎兵衝過去,射死匈奴白馬將,又回到隊伍中解鞍下馬,後來索性讓士兵躺下。天近黃昏時匈奴兵仍不敢出擊,到了半夜,匈奴兵以為漢軍有伏兵會襲擊他們,就全部撤退了。

4、被活捉又逃脫後貶為平民

漢武帝即位後聽說李廣是名將,就把他調任到未央宮擔任衛尉。後來又調任為將軍,從雁門郡出擊匈奴。但是此戰失敗,李廣被活捉。單於知道李廣威名,下令把李廣活著押送到匈奴王廷。

匈奴騎兵在兩馬間用繩索結成網兜,讓受傷的李廣躺著。走了10多里,一直裝死的李廣,斜視旁邊發現有匈奴少年騎著好馬,就縱身跨上去,抱著少年奔跑數十里。匈奴數百名騎兵追趕,李廣在馬上抽出匈奴少年的弓箭,不斷射殺追兵,最終逃脫。回到京師後李廣被交給廷尉,認為他損兵折將還被活捉,理應斬首。最終,李廣用錢贖罪成了平民。

5、獲名飛將軍

成為平民的李廣常到山中打獵。有天夜裡帶著部下外出,喝酒到很晚才返回。遇到霸陵尉也喝醉了,就呵斥並阻止李廣入城。李廣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的將軍都不能夜間通行,何況是前任!就扣留李廣住在霸陵亭一晚。

不久後匈奴入侵,殺了遼西太守,打敗韓安國所部,李廣得以起用,任命為右北平太守。李廣於是請求讓霸陵尉和他同去,到軍中就斬殺了他,隨後上書謝罪。漢武帝答覆,這是將軍之威!將軍憤怒可震動千里,威嚴可降服萬物。將軍理應率軍親徵,安定邊疆,迎接戰鬥……獲得肯定的李廣此後名震匈奴,被稱譽為「漢飛將軍」,匈奴兵則迴避李廣,數年不敢侵入漢界。

6、二番出擊匈奴,均沒有獲封

元朔六年,李廣跟隨衛青的軍隊出擊匈奴。各將領殺敵、俘敵都達到封侯標準,只有李廣因未達標沒有獲封。

3年後,李廣率4000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1萬騎兵與他分走兩路。走了約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帶領4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派兒子李敢帶幾十人快馬衝擊,穿透匈奴騎兵包圍圈,又從匈奴左右兩翼殺回,並報告李廣說:「匈奴人太容易對付了。」

漢軍於是布成圓陣面向四周,匈奴箭如雨下,漢兵死亡超半數,箭也將用盡。李廣令士兵拉弓後不要放箭,自己用大黃弩弓射殺匈奴副將,連射數人後匈奴兵不敢再向前。第二天繼續戰鬥,此時遲到的張騫領兵殺到為李廣解圍,李廣所部幾乎全軍覆沒。張騫耽誤預定匯合日期當處死刑,出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也沒有封賞。

7、被認為殺降800人而不能封侯

李廣有個堂弟叫李蔡,漢景帝時因功享受二千石俸祿。漢武帝時跟隨衛青出擊有功達到封侯標準,成為「樂安侯」,隨後升為丞相。李蔡的為人、品性不好,名聲差李廣很多,但李廣一直沒有封侯,官職也很小。

李廣在一次同「望氣家」(相當於算命看相)王朔閑談時說,出擊匈奴的戰爭中,我一次也沒有落下,各部隊裏校尉以下、才能平平的有幾十人因功封侯,我始終沒有,這是什麼原因?「豈吾相不當侯邪?」李廣問,難道是我長相就命不該封侯嗎?

王朔說:「將軍回想下,有沒有做過什麼讓你悔恨的事?」李廣說,我做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我引誘他們投降,然後把800多人殺死。平生最大悔恨就是這件事。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唉!人的罪過沒有比殺死降兵更大的,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8、因迷路耽誤徵戰而自殺

元狩四年,衛青和霍去病分兵攻打匈奴,李廣數次請求同去。漢武帝認為他老了沒有允許,好久後才同意讓他以前將軍身份領兵同往。

此戰中李廣要求擔任前鋒,衛青因暗中被漢武帝囑咐過,不要讓李廣正面對陣單於,就不允許他的請求。在與衛青發生激烈爭執後,李廣帶兵和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出發而迷路。等衛青與匈奴交戰結束,兩軍才匯合。衛青準備派人向皇帝報告,讓長史寫罪狀責問李廣。

李廣在自己的幕府對部下說,我年輕時和匈奴戰鬥70多次,這次有幸跟隨大將軍迎戰單於,大將軍調我走遠路,迷了路,無法立功,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我都60多歲了,「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矣!」已不能再應對審問的侮辱——然後拔刀自刎。

這就是李廣的一生!終死也無法獲得封侯,難道就如同他所說的:難道是我長相就命不該封侯嗎?其實,冥冥之中似乎有什麼東西在左右著李家一門,這在李廣後世子孫中也有所體現。

9、後世子孫多沒有善終

李廣有3個兒子,分別叫李當戶、李椒、李敢。李當戶、李椒均早亡,三子李敢跟隨衛青作戰因戰功獲封關內侯。不久後因父親之死擊傷衛青,儘管衛青隱瞞此事,但霍去病將李敢射死……李敢有個兒子叫李禹,因李當戶遺腹子李陵攻擊匈奴,兵敗投降。有人告李禹想投奔李陵,被漢武帝下令處死。

再來說說李陵,寫作《史記》的司馬遷因為他而被判處腐刑。

李陵繼承了李家善騎射絕技。天漢二年,領步兵5000人到浚稽山駐紮,與匈奴單於遭遇,被3萬騎兵攻擊,後又被騎兵8萬多人包圍。李陵領且戰且退,因軍候管敢投降匈奴,報告了李陵軍中箭盡人絕的實情,單於派騎兵總攻。漢軍3000多人砍斷車輻作武器,軍官持短刀,深入峽谷中,此後又被匈奴斷了後路重。

史載:李陵曾計劃單人智捉單於,因無法實施返回軍中,嘆息:「兵敗,就死吧!」有軍吏勸說他可以先投降,將來再返回大漢。李陵說:「不要說了,我不死,非壯士。」就砍掉旗幟,埋藏珍寶,嘆息:「再有幾十支箭,就可以逃走了。現在沒有武器再戰,天亮就坐等被俘了!大家逃命吧,如有脫身的就回報天子。」令軍士每人帶二升糧食,一大片冰當飲用水,約定好匯合地點,半夜時衝出包圍。被數千敵兵追擊,最終李陵感覺無顏回見漢武帝而投降。

起初得報後,漢武帝希望李陵死戰,後來聽說投降就十分憤怒,而司馬遷為李陵求情則被判處腐刑。1年多後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沒有勝果,返回後說,抓到的俘虜說李陵教單於用兵防備漢軍,所以我才沒有勝果……漢武帝聽後將李陵滅族,母、弟、妻、子被殺。後來漢使者出使匈奴,李陵責問,我領步兵5000人橫掃匈奴,因沒有救兵戰敗,沒有對不起漢室,為什麼要殺我全家?使者說:「漢室聽說你教匈奴兵法。」李陵說:「是李緒,不是我。」李緒原是漢軍塞外都尉,投降匈奴,受到禮遇,被誤認為是李陵……最終李陵在匈奴20多年後病死。

至此,李廣後世子孫就斷絕了消息。飛將軍的命運讓人感嘆不已,其後人的命運同樣如此。《漢書》曾評價李廣好像是粗鄙之人,不善言辭,死的時候,天下認識、不認識他都為之流淚。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是李家三代從李廣到李陵,「遂亡其宗,哀哉!」宗親被誅滅,可悲可嘆啊!


《史記》載,李廣生於公元前186年,他為人有些木訥,平時勁氣內斂 、不苟言笑。他身材雄壯,但動作靈活 ,能喫苦,肯鑽研,祖傳的騎射之術被他習練的爐火純青。彼時,稱霸漠北的匈奴經常襲擾漢塞,大肆燒殺搶掠。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匈奴騎兵突襲蕭關。這年李廣剛滿二十,他以普通士卒的身份從軍擊胡,是役他表現的機智勇敢,而且弓馬嫻熟、武藝超羣, 立了功被升為中郎,後來又被攫拔為武騎常侍,做了漢文帝的護衛。李廣的射術已經到了百發百中的地步,而且每當他上陣殺敵,端的是勇猛超羣,銳不可當,文帝很喜歡他,他曾感慨地對李廣說:「你一身武藝,可惜生不逢時,假如是在高祖(劉邦)時,封個萬戶侯對你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事啊」 !

到漢武帝時,漢朝結束了韜光養晦,開始了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爭 。李廣被任為右北平太守,鎮守邊關,他多次率部與匈奴鏖戰,殺敵無數。匈奴人很畏懼他,稱他為「飛將軍」 ,一見他的軍旗就望風而逃, 好幾年都不敢侵犯右北平。史載,李廣經歷了大小七十餘戰,斃敵難於計數,他的老部下因功被封為列侯的,至少有二十餘人。但是威震匈奴的「飛將」李廣卻到死也未獲封侯。是所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也!這卻是為何?

李廣身經百戰、血染徵袍,卻一直沒有封侯賜爵,為此,他常悶悶不樂,嘆息不已。他雖不是那種熱衷於功名利祿之人,但卻為自己始終未獲升遷而惆悵、失落、抑鬱。他請一位算命先生給自己算一卦。那人問 :「你一生中最遺憾之事是什麼」 ?李廣思忖良久,說:「有一件事讓我始終不能釋懷。那年我奉命討伐作亂的羌人,用計誘降了八百羌兵,後來我卻把這些降人給殺了」。算命先生說:「這就是原因所在了,自古曰『殺降不仁』,他們已經投降了,你卻背信棄義將之殺掉,這是身為將領者之大忌啊」!李廣聽罷無言以對,默默離去。

李廣雖有「殺降」的污點 ,但他對部下卻很寬宏,十分善待他們,獲得的賞賜都與大夥分享,作戰時又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因而深受部下們的擁戴,大家都願意為他效命。李廣痛恨匈奴人的嗜血殘暴 ,因而曾幾次主動請纓出塞擊胡。

然而,能騎善射的驍將李廣確實命途多舛,不論多努力都難建奇功。難怪唐代詩人王維感嘆他「緣術奇」,也就是運氣太差、命不好之意。

李廣年輕力壯時,西漢政府正實行韜光養晦、與民生息之策,朝廷與匈奴和親,約其結為「翁婿之國」。待漢武帝反擊匈奴、大動干戈時,他已年華老去。幾場大戰下來,李廣要麼遭遇匈奴主力,只好率部以寡敵眾,要麼出塞後迷失了道路,根本未見敵人蹤影,因此,他不僅屢次無功而返,還被武帝削去軍職,貶為庶人。比他年輕許多的衛青、霍去病卻多次出奇制勝、屢立大功。

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事實正是如此。李廣六十歲時,匈奴再次大規模入侵漢境,不服老的李廣主動要求領兵出擊,武帝準許。李廣和衛青各領一軍分路進發,不料中途遇到沙塵暴迷失了道路,最終貽誤了戰機。大將軍衛青準備向武帝稟報此事,李廣不能忍受屈辱,憤而揮劍自盡。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說的就是懷纔不遇、生不逢時。一個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僅僅是努力加才幹就能實現的,「時也、運也、命也」都不可少。李廣雖然威名赫赫,震懾匈奴,但卻一生不得封侯。但千百年來,絕大多數人都默默無聞,有幾人能青史留名?而李廣卻能名標青史。他得到了「龍城飛將」 的千古美名,與之相比,區區一個萬戶侯又何足道哉!?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剽竊必究

插圖源自網路


李廣名字很大,源於四個原因;

李廣出自名門,他的祖輩是秦國大將李信,曾在滅燕國時打敗燕子丹,為荊軻刺秦王雪恨;家族世襲僕射官職。在「王侯將相有種乎」的古代,他本來就是萬人景仰的人物。

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40多年70多次,曾臨危不懼,率100騎詐退匈奴數千騎兵,堪稱諸葛亮「空城計」的老師。

在與匈奴攤牌的漠北之戰,年過花甲的李廣立功心切,卻被衛青(按漢武帝旨意照顧老同志)安排率軍側翼迂迴,在風暴中迷失方向,沒覓上戰機,讓毛頭小孩霍去病搶了風頭;李廣羞愧難言,還畏懼(可預想的)刀筆吏的挖苦諷刺,竟然在軍帳中拔尖自殺,成為悲劇英雄。

一首唐詩(王昌齡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當時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後人知道並記住了李廣,聞名遐邇至今。

李廣為何未被封侯;也有三個原因;

李廣雖幾乎參加了所有對匈奴的重大作戰,一身勞頓,但鮮有重大戰功。有項羽之氣質,但無項羽之偉績。

李廣曾寡不敵眾,被匈奴俘虜,被縛在漁網中裝死,突然閃電般破網奪馬逃脫,被匈奴人驚奇的稱為飛將軍(當然,也有另說),多少有點貶義。將軍不戰死當俘虜實在不是榮耀之事,他丟了漢家臉面被削職為民。

李廣作為士大夫,有眾多不齒之舉;作雁門太守時,曾大規模引誘羌人投誠後再殺戮之;因曾被匈奴俘虜削職為民後,受到過地方一小官吏刁難,他耿耿於懷容不下,重新領軍後指名要這小官吏隨軍,後找個藉口殺掉泄憤。李廣曾請教著名的星象專家王朔,「我勞苦功高,為何不得封邑」?王朔回答言簡意賅;「是你殺了太多投降的人」 。是的,一將成名萬骨枯,將軍當然要殺人。但這是在正宗的漢朝而不是元蒙,殺人是需要講規矩守分寸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