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的个人卫生是指「四勤」,即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刷牙漱口。而在古代除了皇室贵族,其他人的个人卫生没有上升到这么讲究的层面,大多人的个人卫生大致能满足洗浴、如厕就足够了,男的加个无异味,女的再加上个例假!

而太监、宫女作为紫禁城人数众多的一大群体,即使整天需要伺候主子,忙的不可开交,也要注意个人卫生的,毕竟人都得吃喝拉撒,起码基本该解决的还得解决。

况且这些人都是皇家的人,至少得看起来要体面点吧,要不丢的是自己的人。

我先来分析分析太监的个人卫生

除异味:

太监虽然被切,但还是要上厕所,只是由于被切除了,控制尿道口收缩的肌肉也没了,因此压根控制不住自己的小便,加上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灵活控制方向,这就很容易尿裆了。而随时可能尿裆,又要伺候主子,没时间去天天洗裤子,这就只好穿著让其自然干了,这就让太监全身都散发出骚味、异味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监会在随身携带毛巾,包裹在下身,把毛巾当尿不湿用,这样就能大概率减少这种问题出现。当然太监还会尽量扑粉、或者带香囊,用香气掩盖了骚气。

关于洗浴

在明清时期,内廷便设有混堂司,一个专门洗浴的机构,类似现在的大澡堂,男女分开混合洗浴,大多是阶级较低的奴才。

洗浴完后大家都会自觉擦拭香料,以防身上有异味熏到主子,严重时可是关乎性命的。

而稍微有些脸面的奴才,很多时候可以在自己的单人间宿舍坐浴,即有专门洗浴用具,一旁可能还有一个更低级的奴才侍候,虽比不上主子的排场,但已有半个主子的待遇了。

当然还有更低级的宫女和太监,手中有做不完的活,好不容易闲下一会,错过了泡澡的时间,只能胡乱打盆水擦拭,但香料总是不能少的,特别是太监,因为生理缺陷,下身经常产生遗尿或便后难净的情况,导致身上经常有尿骚味,更要留心去除异味,大多携带个香袋什么的。

关于如厕

紫禁城没设有净房,即奴才们用的厕所,在皇宫,只有主子用的马桶才能称为「官房」,比如慈禧太后那个檀香木制作的壁虎形状马桶,桶内置放烘干的红枣,以覆盖脏物及异味,主子们净手后还有奴才用沾了水的棉纸擦拭屁股。

「官房」均可移动,每天固定时间均有专人运出宫外。

如此待遇奴才们可是想都不敢想。宫女们因为生理构造没有受过摧残,与别人没有不同,在紫禁城总好过在宫外,因为厕所还没普及,随地大小便的情况屡见不鲜。

而太监们如厕就比较可怜了,比如小便,因下身有缺陷,大多需要一条毛巾引流,免于水花四溅,脏了自己倒无所谓,让主子闻到可就有罪过了。所以很多太监身上不仅带有香袋,还有毛巾,然而这毛巾如果清洗不及时,还是会产生臭味,大抵,这便是「臭太监」的由来吧。

接著来说说宫女的个人卫生

例假:对于这个,我是男性不太懂,但个人觉得无非是只能拿一些较柔软的手纸来解决,毕竟宫女想要很好的待遇不太可能。

洗浴:宫女洗澡的地方比太监好,洗澡应该是古代宫女自认为最享受的事,她们可以在撒著些许香料的大木桶里泡著热水澡。即便时间很短,她们依然觉得很享受。一般等级越高的宫女,洗澡的用品越多好吧!

如厕:宫女上厕所其实很太监相似,都是有各自的净房,净房放个便盆用来如厕,就是没有太监上厕所那么艰难。当然宫女等级不一样,便盆的层次也不一样,等级越高,便盆越高级。


孙耀庭。中国最后的一个太监,已于1996年底去世。他在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讲述了他成为太监「净身」的经过,及一些在当时绝对不能外传的宫中秘事。

据清末大监孙耀庭的描述,太监因为生理毛病的关系,时常会遗尿,而且不受人为控制。所以,几天不洗澡,身上就散发出一股尿骚味。孙耀庭本人都是隔了五六天就洗一次澡,还买了一瓶「林文艳牌」花露水,以及值一块现大洋,就一小瓶的雪花膏,常把这些凃擦在脸上、身上,以压住那股怪味。走起路来,老远就闻得见一股香味。

当然,这股与尿骚味搅合成的怪香味,闻过去并不即么令人愉快。

据他叙述,宫中也是奇怪,偌大的宫中,竟没有一处让太监洗澡的地方。他们都到北长街北头、坐西朝东的那个澡堂去洗澡,那是敬懿皇贵太妃宫内的首领太监「卢总管」开的。

这是一处太监专用的澡堂,其他人是进不来的。澡堂内装饰很是考究,一人一个盆塘,洗后再给换水,通常进去以后,先躺床铺休息会,没多久就有下人,端上了一壶香茗放小桌上:「老爷您请……」

对,在这儿,来的太监都被称为老爷,而不似宫内外称他们为「公公」。

修脚、搓澡的也都是太监,脱光了衣服,谁都一个样。可澡堂里也有邪的,新进宫的年轻漂亮的太监,在澡堂里都要受到老太监格外关注和异样目光的盯视,甚至,有的年轻太监,还会在这里认了老太监为师父——这个师父,往往失去了一般意义「师父」意思。

突然觉得自己活在现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大家觉得这个「师傅」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评论到下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