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邀请。

我们先看看这两句话的意思。

「暴秦」指的是秦朝时的严苛统治。虽然后世学者对秦朝的历史功绩有许多评价,可是不可否认,秦朝虽然依靠变法得到天下,但治理天下时仍然采用严苛的法治政策,对老百姓失去了人文关怀,以致造成民怨沸腾。

秦朝最终也亡于人民的起义中。就像贾谊《过秦论》所指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汉代的历史书中,就有了「暴秦」一说。

「人人诛之」即指「人人得而诛之」,意思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关怀老百姓的秦朝,是一个罪大恶极的朝代。

赵宋指的是宋朝,包括南宋和北宋。因为宋朝皇帝姓赵,所以也叫赵宋。当时的宋朝繁华而开放,「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不但商业氛围十分浓郁,文明程度也达世界水准。宋朝的社会、经济、科技、法政均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接近现代,宋朝人过著「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这个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见一斑

人人惜之,指的是人人都要珍惜它。

这句话的意思是,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人人都要珍惜。

一个不关心人民疾苦的社会,是人人痛恨的。一个人民生活幸福的社会,是人人珍惜的!


谢大师兄邀



建议首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否则,这个问题毫无价值



在钓鱼看来:秦朝残暴的一面被人为夸大了,秦朝的历史功绩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宋朝的「仁厚」被扩大化了,宋朝的历史地位被有意无意拔高了




1.「焚书坑儒」,焚的是六国史书,百家书籍由博士官收藏;坑的是四百六十多个装神弄鬼的术士,真正的儒学大家连手指头都没动一下

2.「失期皆斩」,看过睡虎地秦简就能明白,其实和「斩白蛇」、「石人一只眼」、「替天行道」等等异曲同工

3.「修长城」,秦朝建立后新建长城总长不过八百里,目的是打造一个进可攻、退可守、即使敌人打进来了却很难再回去的要塞群。贷款也要买房子娶媳妇儿的我们有啥资格指责秦朝自力更生修院墙?


真正动摇秦朝统治基础的是「大一统」对「分封建国」制度的颠覆,损坏了新旧贵族利益,从而引发新贵族普遍不满和旧贵族趁机群体性造反

没有六国贵族起兵搅混一池春水,给刘亭长再斩一百条蛇他也做不了皇帝


以上内容我在问题「秦帝国真的是亡于暴政么」下作过详解,不赘述



秦朝的功绩

废除分封,首创郡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中华民族的核心区域在秦朝得到确立




宋朝在军事「积弱」,政冶制度矫枉过正,经济「积贫」,科技停滞甚或倒退(兵器制造水平还不如西夏,铁器打造还不如汉代)

税收制度在宋朝获得了长足发展,捕鱼捞虾、砍柴伐苇、瓜果蔬菜、空旅行人……连运粪船也不放过,统统要交税。这些税收一部分仁厚地补贴给了敌国,一部分仁厚地赏赐给了士大夫,一部分仁厚地用来养由罪犯和叫花子组成的军队

宋朝仁人志士常常抑郁不得志;奸佞小人往往平安喜乐肆意妄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

华夏民族通过几千年积累的文化优势在宋朝达到一个新高度,本来可以趁欧洲处于衰退的黑暗中世纪,非洲、美洲、大洋洲的土著还在围著火堆跳大神时成为世界上唯一闪耀的文明之光,然而却被宋朝这伙败家子拉到与其它茹毛饮血文化一般的新低度给败光了,孩子们努力啊,华夏民族的这种优势文化必将在你们手中复兴~为国钓鱼意译陈语

这就是宋朝的可惜之处吧




所以

谁诛秦?为何惜宋?

诛秦的是贵族,与屁民无干

惜宋是可惜了华夏民族祖宗的积累,可惜了宋朝统治下的中原文明原本可以拥有的三百一十九年发展时间





这波节奏题主还满意吧?



所谓「暴秦人人诛之,赵宋人人惜之」类似于一种口号,并非完全符合史实!有夸大之嫌。

暴秦的由来

1、秦始皇滥用民力,秦二世变本加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没有与民休息。他自持功大,大兴土木修宫室、建陵墓、封禅寻仙,让刚从战乱中的老百姓劳役沉重。再加上修筑万里长城和秦法严苛,老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弄得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强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

2、秦始皇焚书坑儒,得罪了天下读书人,特别是儒家弟子

秦始皇焚毁诗书,杀死数百儒生,让儒家弟子深恶痛绝。陈胜吴广起义后,孔子传人背著儒家经典远道来投,与陈胜同死也在所不惜。可知儒家门人对秦始皇的痛恨。

有汉以来,特别是汉武帝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帝王治国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遍天下,千年不衰。同时,秦朝的暴政也被无限放大,通过各种形式广为传播。

因此,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对秦朝难有好感。才会有所谓「暴秦人人诛之」的极端说法。

惜宋之因

1、赵宋偏居一隅,但善打贸易战,国家富足,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错

赵宋虽然在辽、金、西夏面前屡遭败绩,地盘越来越小,甚至于还有「靖康之耻」,却对搞经济颇有一套。在两宋近三百年中,经济、文化大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统治区内大部分老百姓生活稳定富足,对赵宋王室还是比较拥护的。

2、赵宋善待读书人,有人为其摇旗呐喊

宋朝采取抑武重文的国策,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很高,大部分皇帝对他们都十分优待,少有杀戮。这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是少有的,因此文人士大夫对赵宋王室感恩戴德。

3、赵宋亡于外敌,即蒙元少数民族政权,汉民族追思故国

宋朝最终为蒙元所灭,不是亡于内乱,而是外族入侵。这让以汉民族为主体的老百性,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此耿耿于怀,以各种形式怀念期待汉民族政权的回归。

通过文人士大夫的渲染才会有所谓的「赵宋人人惜之」之说。


秦为华夏开创了2000年封建帝制。秦国祚虽短,但其贡献无与伦比。首先平定六国,使战乱500多年的中华大地定于一。其次,开创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被伟人毛泽东评为「百代都行秦政治」!没秦的统一,华夏还得在艰苦中探索,走向一个分裂的「欧洲」也有可能!还有,秦长城,秦直道,都江堰,灵渠,郑国渠,包括秦始皇兵马俑,至今造福华夏!当然,秦也有不足。人类社会是螺旋式前进的,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秦从分封制一步跨到郡县制,九十度急转弯,社会无法适应,被复辟在所难免(秦隋很相像)。当然也有苛政,不恤民力等问题。再看赵宋,始终没有实现统一,与金,西夏,契丹四国并存。再者,自废武功,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暴打,甘当儿皇帝,割地赔款。出了一个民族英雄岳飞,还被皇帝奸臣害死。靖康之耻徽钦二帝及皇室被掳漠北,金人要送回无用的徽钦二帝,诗人说「金人欲送徽钦返,岂奈中原不要何」,「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可怜徽钦二帝魂留漠北。宋朝军事上是最无能的王朝,被历史评价为「弱宋」,也是名至实归!读宋史,怜其无能,哀其不争,恨其「卖国求荣」!


其实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方面有著不可磨灭的功绩,车同轨书同文,使民族观念国家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秦作为一个军国主义意味颇浓的国家政权,对民生的关注和人性的宽容方面做的不好,故而二世而亡。

至于赵宋,其经济文化可以说是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文人仕子地位空前地高,也涌现出一大批经济文化领域的巅峰之作。然而其先天不足,未能实现华夏一统,缺乏开拓进取精神,阉割尚武血性,最终亡于草原铁骑。

文武之道,贵在均衡,偏颇任何一方都不能长久。就如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说的,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的一大政治灾难,但是试图恢复苏联,也是不可取的。


秦是个战争的强国。政治是秦做到统一的依靠。

他所使用军功至上的奖励制度,让士兵不论是为了什么而战都士气大涨。比如为了家中的老母亲,妻子儿子。为了能光宗耀祖。于是才造成了这样战无不胜的秦军。秦的统一是变法那一刻注定的

但是在和平之后呢?战争停止下来了,士兵靠什么来发家?所以秦是个和平时代下的弱者

还有那严刑峻法让6国之民苦不堪言。他们忍著是为了能活下去,但是越来越严苛的律法让他们放弃了忍耐。所以说秦灭于暴政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


  • 这要看我们的历史是谁写的,暴秦的两个作用,一统之功还有就是军功制,赵宋的两个贡献是完成中国经济中心的转移加上文官掌权。

    科举与文官:后千年的科举制度,将治理国家的权力下放给了文官,而科举制度则将文官们的身份多样化,以前的国家权力运行是皇帝与大家族之间的妥协与身份交换,同时这后千年中,就算皇帝不行,国家也能做出正常的反应,而国家的崩溃绝对伴随著文官群体的整体堕落,这是后千年中国王朝的毁灭的重要特征。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后千年王朝的末期的景象令人绝望。对于武将与前千年的制度的厌恶与对自身权力失去的恐惧,使得他们对武将(在我们看来)莫名其妙的敌意,因为军功制度与科举制度的目标国家的控制权与治理权。在后千年的时光中,以武将的悲剧(岳飞之死)为对比,文臣的悲剧被记载的更多,也更突出主角的悲愤与世道的不公,嘿嘿嘿,这不就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迁都与经济东移:我们会发现,首都的选择是地方的发展有关,毕竟首都需要人口,前千年的经济中心是西部,而后千年的经济重心是在东部,前千年我将中国经济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后千年称之为丝绸之帯经济。

    迁都与关中地区的上限: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汉唐两个国家的中期都喜欢迁都,是因为什么?在过去天府之国的称呼,首先是对关中地区说的,古代的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且作为变法最彻底的地区,作为中央政府的地盘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中期总会迁都,是因为关中地区的上限不如大中原地区,河北,中原加上江南,这些地区的农业成本,后期的迁都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中国的经济贸易分为内部和对外部,随著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内部贸易的需求越来越大,此时的关中地区就不足以一个国家的首都了。

    京杭大运河与经济东移:京杭大运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江南,中原,和河北连成了一体,同时中国对这三个地方开发是后千年中国的重点,同时长安与巴蜀的重要性就降低了。注意在古代经济中心的转移不是简简单单几年或者几十年,而且转移的前置条件是足够的开发程度,北宋完成了经济中心从西部到中部的转移,而南宋完成了对江南的基础开发,之后的明清两朝的富庶之地就是江南,也只有到了明清,才是完成了经济中心的东移,而明清两朝与汉唐两朝的经济优先政策是相反的,明清总是中后期对外贸易,而汉唐总是前期对外贸易,而后期主要是对内贸易,明清两朝的先期的闭关锁国的经济基础就是京杭大运河带来的贸易。

  • 照政治制度来分,军功制为代表的军功贵族的前千年与科举考试为代表的文官的后千年;经济模式来分,对外贸易为主的丝绸之路经济模式与以国内贸易为主的大运河经济模式;
  • 如果你是文官(知识分子)你喜欢军功武将的秦朝还是科举文官的宋朝,秦朝的有一种血性,而宋北则是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欺负孤儿寡母,兄弟相争,死于靖康之耻,还有宋朝的农民起义是最多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