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悟空邀請。

我們先看看這兩句話的意思。

「暴秦」指的是秦朝時的嚴苛統治。雖然後世學者對秦朝的歷史功績有許多評價,可是不可否認,秦朝雖然依靠變法得到天下,但治理天下時仍然採用嚴苛的法治政策,對老百姓失去了人文關懷,以致造成民怨沸騰。

秦朝最終也亡於人民的起義中。就像賈誼《過秦論》所指出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在漢代的歷史書中,就有了「暴秦」一說。

「人人誅之」即指「人人得而誅之」,意思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殺死他。極言某人罪大惡極。 《莊子·庚桑楚》:「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關懷老百姓的秦朝,是一個罪大惡極的朝代。

趙宋指的是宋朝,包括南宋和北宋。因為宋朝皇帝姓趙,所以也叫趙宋。當時的宋朝繁華而開放,「八荒爭湊,萬國鹹通」,不但商業氛圍十分濃鬱,文明程度也達世界水準。宋朝的社會、經濟、科技、法政均達到了相當的文明程度,接近現代,宋朝人過著「宋瓷一樣精緻的生活」。這個我們從《清明上河圖》中就可見一斑

人人惜之,指的是人人都要珍惜它。

這句話的意思是,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幸福的社會,人人都要珍惜。

一個不關心人民疾苦的社會,是人人痛恨的。一個人民生活幸福的社會,是人人珍惜的!


謝大師兄邀



建議首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否則,這個問題毫無價值



在釣魚看來:秦朝殘暴的一面被人為誇大了,秦朝的歷史功績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宋朝的「仁厚」被擴大化了,宋朝的歷史地位被有意無意拔高了




1.「焚書坑儒」,焚的是六國史書,百家書籍由博士官收藏;坑的是四百六十多個裝神弄鬼的術士,真正的儒學大家連手指頭都沒動一下

2.「失期皆斬」,看過睡虎地秦簡就能明白,其實和「斬白蛇」、「石人一隻眼」、「替天行道」等等異曲同工

3.「修長城」,秦朝建立後新建長城總長不過八百里,目的是打造一個進可攻、退可守、即使敵人打進來了卻很難再回去的要塞羣。貸款也要買房子娶媳婦兒的我們有啥資格指責秦朝自力更生修院牆?


真正動搖秦朝統治基礎的是「大一統」對「分封建國」制度的顛覆,損壞了新舊貴族利益,從而引發新貴族普遍不滿和舊貴族趁機羣體性造反

沒有六國貴族起兵攪混一池春水,給劉亭長再斬一百條蛇他也做不了皇帝


以上內容我在問題「秦帝國真的是亡於暴政麼」下作過詳解,不贅述



秦朝的功績

廢除分封,首創郡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統一貨幣、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中華民族的核心區域在秦朝得到確立




宋朝在軍事「積弱」,政冶制度矯枉過正,經濟「積貧」,科技停滯甚或倒退(兵器製造水平還不如西夏,鐵器打造還不如漢代)

稅收制度在宋朝獲得了長足發展,捕魚撈蝦、砍柴伐葦、瓜果蔬菜、空旅行人……連運糞船也不放過,統統要交稅。這些稅收一部分仁厚地補貼給了敵國,一部分仁厚地賞賜給了士大夫,一部分仁厚地用來養由罪犯和叫花子組成的軍隊

宋朝仁人志士常常抑鬱不得志;奸佞小人往往平安喜樂肆意妄為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陳寅恪

華夏民族通過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優勢在宋朝達到一個新高度,本來可以趁歐洲處於衰退的黑暗中世紀,非洲、美洲、大洋洲的土著還在圍著火堆跳大神時成為世界上唯一閃耀的文明之光,然而卻被宋朝這夥敗家子拉到與其它茹毛飲血文化一般的新低度給敗光了,孩子們努力啊,華夏民族的這種優勢文化必將在你們手中復興~為國釣魚意譯陳語

這就是宋朝的可惜之處吧




所以

誰誅秦?為何惜宋?

誅秦的是貴族,與屁民無幹

惜宋是可惜了華夏民族祖宗的積累,可惜了宋朝統治下的中原文明原本可以擁有的三百一十九年發展時間





這波節奏題主還滿意吧?



所謂「暴秦人人誅之,趙宋人人惜之」類似於一種口號,並非完全符合史實!有誇大之嫌。

暴秦的由來

1、秦始皇濫用民力,秦二世變本加厲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沒有與民休息。他自持功大,大興土木修宮室、建陵墓、封禪尋仙,讓剛從戰亂中的老百姓勞役沉重。再加上修築萬裏長城和秦法嚴苛,老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更加殘暴,弄得天下大亂,羣雄逐鹿,強大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

2、秦始皇焚書坑儒,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特別是儒家弟子

秦始皇焚毀詩書,殺死數百儒生,讓儒家弟子深惡痛絕。陳勝吳廣起義後,孔子傳人背著儒家經典遠道來投,與陳勝同死也在所不惜。可知儒家門人對秦始皇的痛恨。

有漢以來,特別是漢武帝朝開始,儒家思想成為帝王治國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傳遍天下,千年不衰。同時,秦朝的暴政也被無限放大,通過各種形式廣為傳播。

因此,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對秦朝難有好感。才會有所謂「暴秦人人誅之」的極端說法。

惜宋之因

1、趙宋偏居一隅,但善打貿易戰,國家富足,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不錯

趙宋雖然在遼、金、西夏面前屢遭敗績,地盤越來越小,甚至於還有「靖康之恥」,卻對搞經濟頗有一套。在兩宋近三百年中,經濟、文化大發展,居於世界前列。統治區內大部分老百姓生活穩定富足,對趙宋王室還是比較擁護的。

2、趙宋善待讀書人,有人為其搖旗吶喊

宋朝採取抑武重文的國策,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很高,大部分皇帝對他們都十分優待,少有殺戮。這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是少有的,因此文人士大夫對趙宋王室感恩戴德。

3、趙宋亡於外敵,即蒙元少數民族政權,漢民族追思故國

宋朝最終為蒙元所滅,不是亡於內亂,而是外族入侵。這讓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老百性,特別是文人士大夫階層對此耿耿於懷,以各種形式懷念期待漢民族政權的回歸。

通過文人士大夫的渲染才會有所謂的「趙宋人人惜之」之說。


秦為華夏開創了2000年封建帝制。秦國祚雖短,但其貢獻無與倫比。首先平定六國,使戰亂500多年的中華大地定於一。其次,開創中央集權制,三省六部制,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被偉人毛澤東評為「百代都行秦政治」!沒秦的統一,華夏還得在艱苦中探索,走向一個分裂的「歐洲」也有可能!還有,秦長城,秦直道,都江堰,靈渠,鄭國渠,包括秦始皇兵馬俑,至今造福華夏!當然,秦也有不足。人類社會是螺旋式前進的,這是社會發展規律。秦從分封制一步跨到郡縣制,九十度急轉彎,社會無法適應,被複闢在所難免(秦隋很相像)。當然也有苛政,不恤民力等問題。再看趙宋,始終沒有實現統一,與金,西夏,契丹四國並存。再者,自廢武功,被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暴打,甘當兒皇帝,割地賠款。出了一個民族英雄嶽飛,還被皇帝奸臣害死。靖康之恥徽欽二帝及皇室被擄漠北,金人要送回無用的徽欽二帝,詩人說「金人慾送徽欽返,豈奈中原不要何」,「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只怕中原復」!可憐徽欽二帝魂留漠北。宋朝軍事上是最無能的王朝,被歷史評價為「弱宋」,也是名至實歸!讀宋史,憐其無能,哀其不爭,恨其「賣國求榮」!


其實秦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對塑造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車同軌書同文,使民族觀念國家觀念深入人心。但是秦作為一個軍國主義意味頗濃的國家政權,對民生的關注和人性的寬容方面做的不好,故而二世而亡。

至於趙宋,其經濟文化可以說是發展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峯,文人仕子地位空前地高,也湧現出一大批經濟文化領域的巔峯之作。然而其先天不足,未能實現華夏一統,缺乏開拓進取精神,閹割尚武血性,最終亡於草原鐵騎。

文武之道,貴在均衡,偏頗任何一方都不能長久。就如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說的,蘇聯的解體是二十世紀的一大政治災難,但是試圖恢復甦聯,也是不可取的。


秦是個戰爭的強國。政治是秦做到統一的依靠。

他所使用軍功至上的獎勵制度,讓士兵不論是為了什麼而戰都士氣大漲。比如為了家中的老母親,妻子兒子。為了能光宗耀祖。於是才造成了這樣戰無不勝的秦軍。秦的統一是變法那一刻註定的

但是在和平之後呢?戰爭停止下來了,士兵靠什麼來發家?所以秦是個和平時代下的弱者

還有那嚴刑峻法讓6國之民苦不堪言。他們忍著是為了能活下去,但是越來越嚴苛的律法讓他們放棄了忍耐。所以說秦滅於暴政可以說是完全正確的。


  • 這要看我們的歷史是誰寫的,暴秦的兩個作用,一統之功還有就是軍功制,趙宋的兩個貢獻是完成中國經濟中心的轉移加上文官掌權。

    科舉與文官:後千年的科舉制度,將治理國家的權力下放給了文官,而科舉制度則將文官們的身份多樣化,以前的國家權力運行是皇帝與大家族之間的妥協與身份交換,同時這後千年中,就算皇帝不行,國家也能做出正常的反應,而國家的崩潰絕對伴隨著文官羣體的整體墮落,這是後千年中國王朝的毀滅的重要特徵。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後千年王朝的末期的景象令人絕望。對於武將與前千年的制度的厭惡與對自身權力失去的恐懼,使得他們對武將(在我們看來)莫名其妙的敵意,因為軍功制度與科舉制度的目標國家的控制權與治理權。在後千年的時光中,以武將的悲劇(嶽飛之死)為對比,文臣的悲劇被記載的更多,也更突出主角的悲憤與世道的不公,嘿嘿嘿,這不就帶有明顯的傾向性?

    遷都與經濟東移:我們會發現,首都的選擇是地方的發展有關,畢竟首都需要人口,前千年的經濟中心是西部,而後千年的經濟重心是在東部,前千年我將中國經濟稱為絲綢之路經濟,後千年稱之為絲綢之帯經濟。

    遷都與關中地區的上限: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漢唐兩個國家的中期都喜歡遷都,是因為什麼?在過去天府之國的稱呼,首先是對關中地區說的,古代的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而且作為變法最徹底的地區,作為中央政府的地盤再合適不過了,但是中期總會遷都,是因為關中地區的上限不如大中原地區,河北,中原加上江南,這些地區的農業成本,後期的遷都實際上是為了控制函谷關以東的地區,中國的經濟貿易分為內部和對外部,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國家內部貿易的需求越來越大,此時的關中地區就不足以一個國家的首都了。

    京杭大運河與經濟東移:京杭大運河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江南,中原,和河北連成了一體,同時中國對這三個地方開發是後千年中國的重點,同時長安與巴蜀的重要性就降低了。注意在古代經濟中心的轉移不是簡簡單單幾年或者幾十年,而且轉移的前置條件是足夠的開發程度,北宋完成了經濟中心從西部到中部的轉移,而南宋完成了對江南的基礎開發,之後的明清兩朝的富庶之地就是江南,也只有到了明清,纔是完成了經濟中心的東移,而明清兩朝與漢唐兩朝的經濟優先政策是相反的,明清總是中後期對外貿易,而漢唐總是前期對外貿易,而後期主要是對內貿易,明清兩朝的先期的閉關鎖國的經濟基礎就是京杭大運河帶來的貿易。

  • 照政治制度來分,軍功製為代表的軍功貴族的前千年與科舉考試為代表的文官的後千年;經濟模式來分,對外貿易為主的絲綢之路經濟模式與以國內貿易為主的大運河經濟模式;
  • 如果你是文官(知識分子)你喜歡軍功武將的秦朝還是科舉文官的宋朝,秦朝的有一種血性,而宋北則是生於不義,死於恥辱,欺負孤兒寡母,兄弟相爭,死於靖康之恥,還有宋朝的農民起義是最多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