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了解他们投靠的方式,吕布和刘备的投靠那绝对是不一样的。

首先来看吕布,吕布当初跟著丁原的时候,丁原是他的义父,后来杀了丁原投奔董卓,也称呼董卓为义父,后来曹操俘虏,又有到曹操的将军,为曹操打江山,也就是说吕布在丁原和董卓下面的时候有两重身份,下属和干儿子,有这两层身份在,那么你吕布要终于主子,因为是隶属关系,一旦吕布做点不同的事情,那么吕布就是不忠诚。

而刘备不一样,刘备无论投奔谁,都带著自己的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并且还带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这就是在向对方表达一个思想,我来投靠你是暂时的,谁见过投靠了别人之后还有自己的团队的,那不都得对方安排嘛,所以这些人也都明白,刘备没有解散团队,那么投靠仅仅是过来避难而已,而刘备又有仁义的名声,所以这些之后也愿意收留刘备。

其次告别方式不一样,刘备无论是投靠谁,走的时候要么找机会跑掉,要么直接告诉对方,并没有做出什么不道德事情。

但是吕布不一样,吕布杀了丁原,又杀了董卓,投靠曹操,如果曹操不杀他,说不定他回找机会杀曹操呢。

从这两方面来对比,刘备并没有不忠于任何诸侯,因为双方的关系并不是隶属,应该说是救济或者说合作。

还有一点刘备非常的仁义,另外他成功了,天下三分有其一,又是汉室宗亲,对待刘备,人们往往认为他是汉室的延续,而且他也算是成功者之一,对待的看法也会好多,但是这个肯定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刘备做事比较有原则。


为什么作者和读者都会赞刘备有德,而无人说刘备不忠?

原因之一,扬刘贬曹。作者罗贯中写作指导思想是扬刘贬曹,笔在他手里里,他以偏袒刘备的笔调叙事,读者看书跟著他的思维走,不会考虑刘备忠不忠,而且认为三国人物忠于刘备就是忠。

罗贯中一个劲的赞扬刘备,他直接在小说里称刘备是「玄德」,是「先主」,是「先帝」。而曹操呢,有时被作者称为「曹阿瞒」,如:第二十回标题是「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第五十八回标题是「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第七十二回标题是「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经这样渲染,大多数读者怕是恨曹操还来不及吧,当然不会认为刘备背叛曹操是不忠。在作者引导下,大数人不自觉的双重标准起来。

原因之二,正统观念。朱熹作为后世吹捧的大儒,提倡他的所谓正统观念,主张子扬书法。戏剧、评书里都视刘备为正统,不断的扬刘贬曹。

大众视刘备为正统,视刘备为好人,好人对付坏人还要讲规矩吗?陶谦私自把徐州给亲爱的仁义的刘玄德,不可以吗?袁绍收留好人刘备不应该吗?吕布是小人,刘备为什么要忠于小人吕布?刘备是要成大事的,不思进取的刘表、刘璋不要占著茅坑不拉屎,让位给本家刘备不应该吗?这些心理是不是很普遍。

更有甚者,以骗贷的口吻说:我刘备凭本事借来的荆州为什么要还?!

事实上有看戏的人说刘备流氓,有读书的人说刘备不义,但都被一片叫好声给淹没了。其实《三国演义》中也有多处叙述说明刘备口碑不好,举例如下:

第31回,刘备汝南兵败,欲投刘表。蔡瑁对刘备说:「不可。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那时候蔡夫人还没有偷听刘备与刘表关于继承人的谈话,蔡瑁说这种话应该不是偏见,而是社会上对刘备的一种认识。

第60回,刘璋被张松蛊惑,引狼入室,请刘备入川。黄权、王累对刘备德行非常了解,苦谏刘璋。」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王累以死相谏,黄权也因为苦谏掉了两颗门牙,如果刘备口碑很好,那两人怎么会这么坚定地认为刘备会鸠占鹊巢?」

据有关资料分析,刘备粉如有不同意见,可以据理反驳。


这是一个伪概念。

刘备确实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刘表等人,但是应该注意,刘备的投奔,是以客卿身份暂住,而不是投降对方当了一名大将。

三国演义大家都熟悉了,刘备不管在哪儿,对方称呼刘备都是玄德公。刘备只是暂时在某个军阀的地盘暂居而已,并不是跟随了某个军阀。就连曹操,称呼刘备也是玄德公。

吕布,一开始跟著丁原,是丁原手下主薄,称丁原为义父。

后来,吕布杀了丁原,跟著董卓,拜为中郎将,吕布称呼董卓为义父。

白门楼吕布殒命,吕布对曹操说:公为天下计,布愿为前锋大将,如此,则扫平天下不费吹灰之力矣。也就是说,如果曹操没有杀吕布,吕布只是曹操的一员大将而已。

但是刘备,到哪儿都与主人是平等关系,客卿关系,却没有隶属关系。


谢谢悟空问。很遗憾这部名著到现在我还没有拜读过,所以非常惭愧,面对这部文学巨著,请允许我怀著敬畏之心,仅凭看电视剧后本人对它的一点粗浅理解与大家分享如下:一直被人们视之枭雄的刘备貌似忠厚,但他牢记汉室宗亲身份,重兴汉室的使命,他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与曹操和东吴形成三足鼎立态势,最终重建汉室,实现了他的目标。同时他亲民,爱民,忠义对朋,为人仗义,虽有哥们义气,有时误事,但符合当时社会老百姓的价值观,符合他手下众将领的价值观,刘备有关羽赵云的忠肝义胆,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中心辅佐,让刘备实现重兴汉室目标,刘备对诸葛亮的托孤之义,让诸葛亮为之死而后已,无怨无悔。有著这样一群感天动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们,无不衬托出刘备的雄才大略,所以在重建汉室大目标实现之下,他投奔到哪里以什么身份出现都不重要了,人们在大之下忽略了刘备的小。以上不对之处请多多包涵,谢谢。


刘被唯一干的不忠的事情就是夺了刘璋的巴蜀。

我一一给你数吧,刘备跟公孙瓒是同学,刘备帮著公孙瓒打袁绍。后来曹操打陶谦,陶谦受不了,让公孙瓒帮忙,公孙瓒让田楷和刘备去帮忙。从此刘备就离开了公孙瓒。

他帮著陶谦打曹操,最后陶谦死的时候把徐州让给了他。他当上徐州牧,收留了吕布,吕布抢了他的徐州。后来刘备就跟著曹操混帮著曹操打吕布。再后来,他叛变了曹操,夺得了徐州,曹操打败了他,他又跑过去跟袁绍。

帮著袁绍打曹操。后来离开了袁绍,跟了刘表,帮著刘表打曹操。

因为它是客将,不是下属,这个很重要。就像是一个打工的人,今天帮他,明天帮他。

我打一个比喻吧,你家的仆人背叛了你那叫不忠,但是有一个短工帮你家做了几天,后了又不帮你了,那能叫不忠吗?

关于更多三国志的内容可以与我交流,点击我的头像,可以查看更多。


忠不忠,主要还是看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以及最终成败!

刘备、吕布皆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一以仁德誉满天下,一以勇武冠绝当时。

虽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吕布因为三易其主而被世人不齿,落了个三姓家奴的骂名,被张飞蔑称为「三姓家奴」。如果仔细看刘备的履历,就能发现以仁德著称的刘备易主的次数和吕布相比,可谓不遑多让。

三英战吕布

《三国志·先主传》罗列了刘备得到荆州前的易主经历,多达十次。

1.白手起家之初是跟随校尉邹靖镇压黄巾起义。

2.在平原人刘子平的推荐下,改投了青州从事(具体姓名已不可考)

3.投靠大将军何进的都尉毌(音贯)丘毅。

4.投奔同学幽州的公孙瓒。

5.与青州刺史田楷屯兵齐国(今山东淄博市),受田楷节制

6.离开齐国投归徐州牧陶谦。

7.陶谦死后,刘备领徐州牧,被吕布击败后,投降吕布,屯兵小沛(今江苏沛县东)。

8.为与吕布再争徐州,投归曹操。

9.吕布兵败后,在徐州又被曹操打败,投归袁绍。

10.看到袁绍将不敌曹操,离开袁绍,投归刘表。

之后就是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孙刘联手火烧赤壁,占荆州、得西蜀,三分天下。

看看,刘备可谓十易其主,离开曹操的时候还特别的下作,不但拐走了不少曹兵,杀了人家的徐州刺史车胄,可把曹操坑苦了。要知道,当初曹操待刘备可真是不薄,「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青梅煮酒时,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如此不义,但世人不以为病,掉个书袋,何也?

有人说是因为刘备对关羽、张飞等下属是「弘雅有信义」的,这就太牵强了。要我说,从结果导向看,真实的原因是刘备最后成了,开创了蜀汉与魏国、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成者王侯败者寇,其他的什么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义等等都是后人脸上贴金之言。

刘备,起于草莽,成三足鼎立之势,英雄之能也,真英雄也!此不为过!


刘备,首先身份上是汉室宗亲,这就决定了他可以接触任何上述势力。

其次是刘备的智谋善于保护自己:从群雄逐鹿的之时,他就懂得利用憨厚仁义的幌子取得大家信任。

在投奔各位主角之后,不是得了便宜就反咬,而是暗地发展。又会做表面公关,所以即使离开也能名正言顺地去找下个老板。如此往复,就在各路诸侯的眼皮底下,渐渐发展了自己的实力。


刘备投奔公孙瓒,带走了他手下的大将赵云,投奔陶谦,弄丢了徐州,之后投靠的这些人全是刘备因为无路可去,所以他才寄人篱下,但是刘备只能说是门客而已,算不得投奔。

而刘备在东汉末年还未三分天下之时,他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他是天子亲封的刘皇叔,所以很多人对刘备都是极其尊敬的,所以他投奔的很多人对他其实还是另眼相看的,比如陶谦、刘表等等。

所以我认为,刘备从来是个忠义之人,他全身上下有著古代君子的美德,只是在最初的时候,刘备只是个白身英雄罢了,直到后来遇到诸葛亮之后,才有了自己的基业。


刘备不是不忠,说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是汉朝宗室,而且是皇帝认可的「皇叔」。

这个身份了不得,毕竟那时候天下名义上都是老刘家的。所以他手下不多去投奔,也没人把他当成手下来使唤,而且遇事还要客气下和他商量。他的身份不是手下,而是一个落魄的皇族。

其他军阀都不是皇帝,哪怕刘备跑了,军阀也没人敢说刘备是不忠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