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真正的文明时期,夏商周这段时期我觉得的是国博中非常非常值得看的一段时期,有很多国宝级展品。待我慢慢说来。

1.青铜爵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

之前说了夏这个朝代是否存在还是存疑的,这点从古代中国中夏部分展出的展品数量就明显可以看出来。墙上讲解词说得天花乱坠,但到实物就展出的只有几件。

马上就要进入大量的青铜器部分了,先借这一件说一下青铜器的几种分类。

青铜器虽然材料和陶器完全不一样,但从器物功能上来说是有关联的。

很重要的一点,你在国博看到的很多青铜器(尤其是有铭文的)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实用器,很多都进化成了重要的祭祀礼器。比如说鼎的来源是蒸煮食物,但司母戊鼎绝对不是商王用来煮肉用的,而是一种王权的象征。这点后面具体会说道。

但青铜礼器的分类确实是按功能来源分,主要来源有:

下面这一段很重要,建议仔细看一眼

青铜食器:

蒸煮器:鼎、鬲(lì)、甗(yǎn)等盛食器:簋(guǐ),豆等青铜酒器:饮酒器:爵、角、觚(gū)、和觥(gōng)等盛酒器:尊、壶、罍(léi)、方彝等

青铜水器:(主要是在行礼时净手所用)

盘、盉(hé禾)、匜(yí移)、鉴等青铜乐器:铙、钟、鼓、镈等青铜武器:戈、矛、戟、钺、剑、铍、箭镞等

这件是偃师市二里头文化出土的,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还记得史前部分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吗?因为容器是立体的,比扁平的兵器更难铸造,所以出现时间要晚,也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

2.青铜戈(妇好墓)

看青铜器这一部分,一定要看一眼出土地点,看是不是「妇好」墓出土的。

这个妇好是何许人也呢?她是中国商朝第23位王武丁的六十余位妻子之一。妇好被现代学者熟知主要源于殷墟的商朝甲骨文题词。这些记录显示妇好不仅是当地商方最高等级的女祭司,还是一位善于打仗的女将军,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带领军队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

三千多年前的一位女将军啊!

她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陪葬品,这一件只是个开始,重点是在商代一位女子的墓中发现兵器作为陪葬品是非常罕见的,这也足以证明她的权势和武功。

3.「利」簋(gui三声)

大名鼎鼎的利」簋。还记得前面说的青铜器的分类吗?簋的来源是盛食器,但国博可见的应该主要是礼器。

簋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和鼎配合使用,簋为双数,鼎为单数。其使用数量有严格等级限制,根据史书记载,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则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则只能使用三鼎二簋。

这一件利」簋格外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是武王灭商和牧野之战的实证!

看内壁的铭文,你探探头可以看到

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之前,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千百年来,史学界多有纷争,历代学者根据有关记载推算出的年代就有数十种之多 [3] [14]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15] 。

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有没有感受到这件器物,这段文字穿越三千年光阴的感觉!

4.蚌镰

没有太多想说的,只是觉得放在普通展柜中,怕不太容易被发现,我觉得还是蛮有情趣的。

5.青铜龟(打不出来)

一说造型艺术,确实很棒,不属于我前面说的那么多青铜器中任何的一种,纯粹的「雕塑作品」

二说纪念意义,铭文为

「丙申,王戈于洹,获。王射,(歺又,意为贯穿)射四,率无废矢。王令寝馗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汝宝。」

这是一件和商纣王直接有关的器物。铭文记述了在丙申这一天,商王到洹水上渔猎,经过四箭,均射中大鳖,商王命寝馗将这只大鳖赐于作册般。回到家,般马上命人按照大鳖的样子铸造了此物。

可以看一下这篇回答,写得很妙

那个老撕机:国宝在深圳 - 作册般鼋,中国1800年青铜器时代的唯一例外?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6.「妇好」三联甗

又是「妇好」

先来说说甗是个什么东西

看上面写到的分类,甗属于蒸煮器,实际用起来像蒸锅一样。甗在器形上可分为联体甗及分体甗,分体的甗由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鬲构成,联体甗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上面与甑相似,下面与鬲相似。考古发现的青铜甗以联体的居多。

甗下部的鬲用于煮水,上部的甑放置食物,和蒸笼一个原理。

一件甗

可以观察到用于通蒸汽的十字形孔

为什么要说甗呢?这里主要是想提到如下一件殷墟的甗。

经过专家考证,这个人头是被放在这个甗里蒸煮过的。经过牙釉质的检测,这是一颗15岁少女的人头。她并不是河南本地人,而生活在安徽地区,并且经过口腔的一些检测,得出她属于贵族阶层。极大可能是她所在的部落被商王朝打败,她被俘获,并被枭首祭祀。

15岁少女头颅青铜器中蒸煮 揭开一个王朝崩溃真相?

news.sina.com.cn
图标

这就引出了商王朝大量的活人祭祀行为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国家杀人和不杀人的这一步是西周时候跨越的。我们发现的西周墓葬很少有殉葬人的成批杀戮的,最初有一点点,后来就很少了,或者没有了。 但是商朝的时候,我们挖开一个贵族墓葬,经常会看见殉葬人,有的时候一个很小的墓葬里头躺著好几个人,这个事情对我做考古来讲也是一个很震撼的事

商代用人祭祀的风俗明显呈现一个减少的趋势,根据姚孝遂先生对有关甲骨的统计,殷墟早期(武丁时期)用人牲计数者有5418人、不计数有247次;中期(祖庚到文丁)用人牲计数者有1950人、不计数有189次;晚期(帝乙到帝辛)用人牲计数者有75人、不计数有29次。

五千多人啊,对于那个时候的人口规模。。。

有兴趣的一定要看这个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229290?from=search&seid=5810193184683913695?

www.bilibili.com

另外,注意一下这个标志,底下还会说道。

7.青铜觥

觥筹交错的「觥」,饮酒器,全身为动物造型。

商周的青铜器可以明显看出大量的动物纹饰和动物造型,这一件可以看到颈部的动物纹饰(有时间查查具体是什么纹饰)

8.后母戊鼎

终于说到这件国之重器了!

后母戊鼎原来是放在二楼的中央大厅(青铜器展厅)的,那个展厅撤展后才移到负一楼。

先不需我介绍,您仔细看看这件我们无数次在教科书,电视,网路上看过的国宝。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不需任何介绍就已经被它的气势震住,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先说鼎这个概念,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祭祀礼器。一般圆鼎为三足(三足鼎立),方鼎为四足。因为四足鼎制造难度更高,所以级别较圆鼎更高。你在后母戊鼎的附近能看到子龙鼎,子龙鼎是已经发现的最大商代圆鼎,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曾流落日本。但已发现的最大的圆鼎是楚幽王墓出土的楚大鼎,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后母戊鼎重832.84千克,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容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先说纹饰吧,看鼎的正面,可以看到上下两处兽面纹(饕餮纹)

饕餮纹

饕餮纹的典型特征是,有一个正面的兽头,有对称的双角、双眉、双耳,以及鼻、口、颔等,有的在两侧有长条状的躯干、肢、爪和尾等。余下空间多填以云雷纹。[4]饕餮上有类似水牛的角、老虎的鼻和鸟的羽毛。[5]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

现在20元纸币上还能看到饕餮纹。

从斜向观察鼎足,同样能看到饕餮纹

足部饕餮纹

鼎身上部斜向能看到牛头纹饰

牛头纹饰
这一处牛头纹饰在鼎耳处

鼎耳很有意思的双虎食人图案。龙虎食人的艺术形象在先秦好像真的挺常见的,后面还有一件。并且被食的人通常脸上都有迷之微笑

双虎食人

鼎耳的鱼纹

鼎耳的鱼纹

螺旋的纹饰被称为云雷纹。

具体的纹饰可以看这篇文章

司母戊鼎纹饰探窥 | 设计在线.中国?

www.dolcn.com
图标

然后说道后母戊鼎被发掘的历史: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县(今安阳市殷都区北蒙街道)武官村吴培文家的农地中出土。后母戊鼎发现后被古董商萧寅卿欲以20万大洋买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其便要求村民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耳便锯不断,惟有作罢,并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发现,其后该耳亦丢失。

另有说法,大鼎在出土时只有一只立耳,另一只丢失。挖出鼎的村民为了便于运输,决定用钢锯锯鼎,但最后收效甚微,只锯开一个小口,只得作罢。最后是用回填土的办法,用了3个晚上把大鼎挖出地面[1]。大鼎刚出土恰逢闻讯而来的日本人索要,当地村民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抢走,村民将大鼎重新掩埋起来。1946年后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某60寿辰,汤恩伯、王仲廉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正在进攻豫北的冀鲁豫解放区,在当地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张凤于1946年11月17日《中央日报》第十版发表《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主张称之为「司母戊方鼎」,为中央博物院采用。1948年5月29日,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常凯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1949年国民政府离开大陆的时候将大批珍贵的文物运往台湾,由于战事紧急,而后母戊鼎太重需要起重机吊装,当时无法找来起重机,只得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参观的蒋某

现在能这么方便看到还是归功于这件大鼎的重量啊(笑)

司后之争:

为什么现在国博叫后母戊鼎了呢?

1949年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将铭文释读为「司母戊」,并将该鼎订名为「司母戊鼎」。郭氏将「司」字解释为「祭祀」之意,「戊」为墓主人的庙号[6]。1962年,台湾大学教授、甲骨文学家金祥恒先生发表《释「后」》一文,首次将鼎中铭文释读为「后母戊」,并指出商代字体较为自由,可正写也可反写。然而囿于材料有限,当时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6][7]。1977年,历史学者李学勤也提出铭文当隶定为「后」,并提出「司母戊」为动宾结构用的短语,在铭文中罕见。此次释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6]。

2011年3月,修整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开馆。2011年3月6日中午12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30分》播发了一条简单的文物新闻,主持人和记者将「司母戊鼎」念为「后母戊鼎」,从而使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设中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更名的事情曝光,「司后之争」正式白热化。[8]然而在该鼎出土地——殷墟以及中国唯一一个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仍为司母戊鼎。目前关于「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的争论仍在持续。[9]然而,支持维持「司母戊」的学者认为,「后」这个字用于指称帝王配偶的用法是在春秋才出现。《白虎通》中记载「商以前皆约妃,周始立后」。殷墟卜辞当中并没有此用法,而是以「毓」字来指称王后。[8]有学者经考证后认为「司」字应当「祭祀」之意使用[10]。周礼的四时祭祀分别名叫礿、祠、尝、烝,「祠」字金文省作「司」是合理的。

上次在国博听到两哥们如下对话

「诶,这个就是那个司母戊鼎吗?」

「不是嘞,这是后母戊鼎,是另外一件」

9.「妇好」青铜尊

又是「妇好」!

在古代被视为战神,和妇好女将军的身份相符。

还记得史前部分说到的陶鹰鼎吗?

这一件也采用了两足+一尾的设计方式

尊属于酒器

我觉得看青铜器一定要注意动物纹饰,最方便的就是开动想像,找动物的眼睛

盘蛇

10.「后母辛」青铜觥

这一件可能重要性没有前面那些那么重要,但可以请大家好好找找这件觥身上的纹饰。

11.青铜方彝

如果你在现场看到,就可以明显觉得,虽然前面的后母戊鼎之内的气势恢宏,但比较粗线条。这件器物则显得精美无比

方彝,来源为酒器。从这一件器物上能看出周王朝时的宫殿造型。

展开想像,能发现下图的动物纹饰吗?

12.四羊方尊

非常值得一说的一件国宝。

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件如此工艺水平如此之高的的青铜器,出土地点是湖南宁乡,这并不是商王朝的核心区域。

这就引起很多争论了,四羊方尊是该地区受商文化影响制造出来的青铜器,还是说是他地带到湖南的?

不管怎么样,看这件巧思的造型。

我也是听到讲解才注意到的。

从侧面看,两羊共用羊身羊腿,无论怎样看都是一直完整的羊的侧面。

侧面

从侧面看则可以把边缘的两条腿看做边角那只羊的前腿,也是一只完整的羊。

我觉得这个巧思还是挺难得的,很有点中国智慧的感觉。

注意看一下下面的龙头蛇身,是浮雕装饰的。

然后再说一下这一件国宝的历史

四羊方尊1938年春出土于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的转耳仑山,姜景舒兄弟锄地时挖出,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老板以400大洋收购,后他以1万大洋卖出。由于当时有许多湖南出土文物被盗卖出境的案件,政府正在严厉打击盗卖行为,高价购得四羊方尊的四位商人还没来得及到手,就遭当时的长沙县政府派人去文物存放的长沙县靖港镇将文物没收并上缴,后置于湖南银行保管。同年11月12日,长沙发生文夕大火,3000年的古城基本毁灭。四羊方尊在之前随省银行一起迁往沅陵的途中,不幸中弹被炸成十余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中央政府派人追查文物下落并在原省银行的仓库中找到碎片,随后复原。1956年,湖南省文管会将四羊方尊移交湖南省博物馆收藏。1959年被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后,此后四羊方尊就一直留在该馆。

注意,这件四羊方尊可是被炸弹炸成十几块的!

现场看实物,基本发现不了任何裂纹

复原国宝的人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13.龙虎纹青铜尊

直接看图吧,放这个主要是想说一下双虎食人(呼应一下后母戊鼎),和浮雕龙(呼应一下四羊方尊)

双虎食人和迷之微笑

14.青铜罍

这一件的部分是中原地区和其他文化的交流。

放这一件主要想说一下古蜀国和中原文化的交融。

看下面的纹饰

是不是觉得和前面中原地区的文化的青铜器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

看来蜀地在很早很早之前和中原文化就有极其深入的交流了。

15.青铜人首

大名鼎鼎的三星堆!

我想先说一下我18年9月在国博看到的「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特展

当时是我第一次去国博,古代中国都没看,稀里糊涂地转到了这个特展。

我之前说过我每一次看到后母戊鼎都会被震撼到。现在我想说,当时我在国博特展的展厅里也被这些古蜀的青铜器震撼到了。两种感觉非常不同。看到后母戊鼎时感受到的是那种气势恢宏,那种王权的宣示。但看到古蜀地的青铜器则感觉到的是一种恐惧,一丝神秘和疯狂的气息。我当时马上联想到克苏鲁神话中所说的「难以名状的恐惧」,感觉san值骤降。

以下出自克苏鲁的呼唤,纯私货。

永远长眠的未必是死亡,经历奇异万古的亡灵也会死去。人类居住在幽暗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无知的小岛上,这海洋浩瀚无垠,蕴藏无穷秘密。但我们并不应该航行过远,研究太深。在拉莱耶塔的宫殿中,沉睡的克苏鲁于梦中等待。

放一下当时的照片

由于缺少文字记载,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文物来尝试窥伺古蜀之地那个远古时期的文明。

古代中国里三星堆的展品就较少了,很难给人我之前说的那种恐惧感。下次去四川,一定要去三星堆博物馆,这也是我的下一个小目标。

注意一下这个小辫子

16.「燕王」青铜剑

为什么要提这一件青铜剑呢?

因为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东周列国志(当然是青少插图版那种),当时就看到了燕将乐毅几乎灭掉齐国,但被田单使用火牛阵反杀的例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前284年,齐湣王内被人民所怨,外被秦国雠视其强大(因为当时齐国强大到令很多准备臣服秦国的国家转态,臣服齐国),燕昭王趁机组织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军攻齐,以燕将乐毅为联军元帅,于济西大破齐军,斩杀齐将韩聂,之后赵、魏、韩、秦四国军队相继撤退。乐毅领燕军攻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再于半年内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仅剩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两座孤城未能攻克。

楚国将军淖齿以援助为名领军至莒,齐湣王任他为齐相,但淖齿却将齐湣王虐杀,乘机与燕瓜分齐,之后莒地的齐人杀死淖齿,并拥立太子田法章为齐王,是为齐襄王。即墨大夫出战阵亡,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被推举为城守,即墨全城军民由田单率领抵抗,双方交战五年。乐毅强攻不克,改采包围策略。反间连环[编辑]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燕惠王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田单佯装有神师来助齐,以振奋城中军民人心,果然激发人心。其后,田单又用激将法,诈称齐人怕被劓刑,结果骑劫把齐人俘虏、降者处以劓刑,不知已经激怒了齐人之心。田单又称齐人怕先人的坟墓被掘出来并火烧尸体,若这样做齐人必定投降,结果骑劫再度中计,在城外掘坟焚尸,结果更加激发人心,齐兵的怒气更盛。其后田单佯装城中军力虚弱,快要投降的样子出来,并送金、降表出城,要求破城不要掳掠,骑劫第三次中计,使燕军十分轻敌,骑劫嚣张到自称比乐毅更厉害。火牛阵破军[编辑]此时田单趁机收集牛只,聚得千余只,画上五花彩纹、披上土黄色绸缎、牛角扎了刀和牛尾绑了用油浸过的苇草。田单凿开城墙十余口,于夜间布置好,准备了五千士兵,准备好了就放牛出城并且点火在它们的尾,牛只疼痛不已,猛力向前冲,突袭燕营,齐壮士五千随后冲杀。燕军将士见此,以为神兵天降,田单又聚集妇孺齐敲铜器战鼓,声音震天动地,吓得燕军将士溃不成军,骑劫亦死于乱军之中,田单率兵乘胜追击,收复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打败了燕军,燕军一直溃逃到河上。田单收兵迎接莒地拥立的齐襄王入都临淄,因功被封任为相国,为安平君,又益封夜邑(今山东掖县)万户,死后葬于安平城内。

这件燕王的青铜剑在齐地被发现,极有可能是那段历史的印证。看到这件器物,不禁有些恍惚,有些朝花夕拾之感。

17.青铜冰鉴

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战国时的冰箱。现场看觉得真的是精美异常。

使用方法如下

18.错金银青铜马首

无比精美,请现场观看,

想说的话:

终于把商周的部分写完了,之后的因为了解不多,可能会把古代中国剩下的部分一篇写掉。就像最开始说的,我写的器物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是能让我产生共鸣的。

希望大家有机会还是能去国博看看,能住在北京,生活压力这么大,除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各种博物馆,各种展览,各种文化活动真的是最低成本能让我们体会这些高于俗世生活的机会。我认识一个从南京赶到北京,就为了看一场北影节的黑暗骑士。

希望能生活在北京的人不要浪费这个难得的机会。

这些器物已经见证了两千年,无数像我们一样鲜活的人都死去了,其中很多连痕迹都没有留下。我们有一天也终将死去,而它们将继续存在下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