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吧,有争议。很多人包括我也不承认荀子是所谓「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诚然,荀子之学虽非后无来者,至少前无古人,雄辩之风比肩孟子,辞藻华丽可堪屈原,前承自孔老,后启于李韩,诸子百家到荀子这,算是一个总结。

然后荀子之学毁灭了百家。

为什么这么说,是啊,你要看荀子的文章,有儒家的概念,有道家的道,有墨家的机辩,还留下一个法家,确实荀子所学极广,无所不知,但他几乎是完全背离了儒道墨三派,他没有传承三家内核,而是反其道走上了中央集权之路。并且为了强调自己的见解,恶意的去误读他人言论(孟子性善),可以说是借著三家的台阶走上了相反的路。

荀子的学说主要来源于孔孟,是儒家,但是儒家有一个特点是尊人重天,崇信天命,拥有对「天」的信仰,这点荀子没有,荀子文章中,对天的信仰是没有的,取代天的地位的是「道」,所以一般来讲荀子是集儒道两家之长,而其对「道」的信仰也是个幌子,他真正信奉的是「王」。

百家信仰这个事是这样的,儒家信天,认为每个人都肩负使命来到世界上,是天的作用;道家信道,认为世上万物无非道化而已;墨家信人,认为人的力量可以自行解决一切,但是人皆尊贵,无分高下。这个信仰的区别在历史唯物论中认为是时局造成的,随时局变化,儒家来说孔孟之间也有区别。孔子的天和孟子的天就不一样,孔子的天讲究由自己来实现,「为仁由己」是也,而到孟子,时局变得艰难了,个人力量难以实现仁的理想,所以孟子游说天下,想要靠「王」的权力来推动仁,到了荀子,时局更艰难,个人的力量完全无法实现理想,所以荀子就放弃了「天」(个人使命感)而转去信仰「王」,这个时候请注意,孟子同样重视王,但对孟子来说王是实现理想的工具,到荀子这王变成了核心思路,我猜这就是荀子玩命批判孟子的原因。

但是荀子也没法直接说「吾王万岁」这种话,所以就搬出了「道」来压制「天」,变成了「天道」,然而他又不是真正信仰这个道,所以只能越跑越偏。

至于后来的韩非李斯,是时局严苛的无以复加,周朝沦亡,诸国兼并,王的力量如荀子所说达到了时代的顶峰,所有的什么家什么子都没用了,大家都明白王才是至高至强,所以荀子之后,百家式微,只有法家活了下来,到汉朝又披上儒家的皮,传承了两千年。

荀子不是百家集大成者,是百家终结者。


荀子是相当厉害的,这点不可否认,他写的文章既有美感又有深意,但是说为百家之集大成者,过了……


荀子,名况,字卿,《史记》中关于他的记载是: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清代汪中《荀卿子年表》推断荀子的主要学术活动大约在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 )到悼襄王七年(前238年)之间。

公元前238年也是秦嬴政九年。

当了解了这个时间节点,就很容易明白荀子及其思想在历史中地位,他已经处在了战国末期,距离秦始皇统一,也没有多少年了,如果从国家层面来讲,有趋向统一的趋势,那么在思想方面呢?自然也有趋同的想法。

《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而杂家的想法是——「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

对于当时的思想学派,已经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百家争鸣」了,而是各家在相互「争」的过程中,也在完善自己思想理论,而荀子呢,「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就有些点评各家思想的意思了。

并且,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不会将自己归类于某一家思想学派,是后世将他们归类于某个派别下(司马谈、《汉书·艺文志》),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谁的理论、谁的思想,这里面哪些点有意思,哪些点傻逼,通过吸纳、辩驳,然后形成自己的思想。

不是带个分院帽,了解你的想法,然后将你分到某个学派里面。

当然,他们想做的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一个彻底的统一思想,不过荀子在其中最为出色罢了。


因为他的弟子。

我们知道韩非和李斯是荀子的弟子。

我们也知道,韩非和李斯是法家代表。

荀子可是儒家

虽然孟子和稍后一点的荀子都是儒家在战国末期的代表人物,但二者明显有区别:

孟子是理想主义,荀子是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可以坚持高标准,不肯降低下限。充其量的极限是不能成仁,那就取义。孟子和孔子一样,是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希望下限不要再降低到无可接受。

现实主义。。。你不止跌,那就得继续下滑。

荀子选择的方法是教育,改变人性本恶的局面。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价值观不再是绝对的仁义礼智信,方法论也不完全是礼乐五艺。

荀子不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而是打开界限认真考虑取长补短,寻找可达成共识的意识形态,可结果导向的方法模式。

事实上是降低了标准的,但也因此能够综合诸子百家,符合日渐兴旺的「士族」群体诉求。

先秦最后的大儒,教出了最杰出的法家代表,凭此基础支持秦一统天下,华夏进入了帝国时代。

时代在呼唤,荀子做出了响应。


题主别张口就来啊!

百家思想南辕北辙,基本学派内部都是打成狗脑子,百家汇聚在一起,更是浆糊。

也就一个杂家,略微融合了一下百家,但内部矛盾还是太大,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