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中国哲学史》发现自己之前对墨子误解太深了 他所谓的功利主义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然后我自己很向往他所描述的那个理想社会 但是他的理想社会的前提是兼爱 墨子企图通过鬼神之说让人们认同兼爱 显然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说不通的 那么墨子的兼爱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实现呢


历史上对于墨子的评价大体上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墨家是个宗教组织。第二件事是,墨子之所以在历史上闯出名号,主要是跟他嘴炮救国有很大关系。

从整个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来说,墨子出于一个分封制崩溃,诸侯互相兼并的历史时期。大国兼并小国,要顺应一些基本的秩序逻辑。换句话说,打架也要按照基本法。墨子救国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从这个时代背景下进行展开的。

不过后来到了战国,自三家分晋以后,周朝的礼制彻底崩解,周天子也死球了。墨家这套东西也就越发没有市场。道理也很简单,讲道理的,不如有实力的。一城一地的得失,已经不能左右局面了。维持平衡的老大也早就死球了。

墨家的本质是一种宗教主义治理体系。神鬼之说不仅在墨家,在道家,佛学当中,甚至是海外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当中也都有广泛的应用。只不过,对于宗教到底有多大的能力与方式来介入世俗政治,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只有古代墨家一人想出来的把戏。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白莲教,弥勒教等等。都是打著宗教的名义聚集信众,试图颠覆王权,不过都失败了。

宗教这种东西,看来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在世界各地发展区别很大。类似兼爱这种理念,你在各个宗教里都能看到类似的逻辑。只不过有的是说上帝爱你,有的是说神明爱你,有的说是大家互相爱。不是因为这个是个什么靠谱的理想,而是因为这种想法本身对于人性来说,就是有市场的。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兼爱这种思维并不是一种能拿上台面单独说的问题。哲学的基本功能是帮助我们提升思考质量,鉴别问题,整理思路。提供更靠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最强调的并不是画大饼的理想,而是思考人们是如何基于自身和社会的意识形态而行动的。通过改变这些结构,来提升人的思考质量。

兼爱这个理念,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倡议,而不是一个对人们具体行为具有指导借鉴作用的方法论。我个人感觉,你看书还是太少,多看点书,不要总是被这些表面文章忽悠才是正经。


当兼爱成为统治阶级最有力的武器后。。


在当今社会看来实现就更难了,墨子的价值观跟西方普世价值比较接近,墨子一直以来都不被统治阶级所待见,西汉政权建立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个罢的就是墨子的兼爱,在儒家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就是无父的概念,怎么可能像爱自己的父亲一样,爱别人的父亲呢?无父等同于无君,无父无君是为禽兽也,这是孟子说的,当然统治阶级最喜欢了。几千年来真正的维持统治阶级利益的还是儒家的道统,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次序。

而对于统治阶级本身而言,执行的还是以荀子为鼻祖,由商鞅发扬光大的法家的那一套,

墨家这个文化分支,其实是正义与侠士的化身,在墨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是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西汉政权正是总结了这些历史经验,而后将墨家完全扼杀。

现在要找寻,也并不是没有,在金庸小说里。


你想想,墨家再进一步,不就是基督教吗?


一个人博爱都难何况兼爱?仁爱有差等,兼爱一碗水端平,理论上就不可能。

史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说过这么一番话:「期待人类的移情梯度可以平展扩张、无限伸延,人们待所有的陌生人都如同家人和友人,这曾是20世纪最可怕的乌托邦梦想,它实际上要求对人性进行不切实际的压制,而压制的结果还未必如愿。」


在当下,有人倡导国际主义,特蕾莎修女就基本符合这个概念,不分民族,不分种族的去爱人。

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定义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平均主义,绝对公平,爱一切人就成为了可能。


当代社会实现不了兼爱。

兼爱要求每个人公平地对待他人,爱无等差,然而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呢?人自出生下来,自有父母家族成员抚养,得到更多来自这些人的爱,那么自然会倾向于给与身边人更多的爱。这是人的属性决定的。

我倒是觉得如果有一天人类不再通过一家一户小农式的生养体系出生和成长时,接受兼爱的可能性更大。比如人从人造子宫中出生,然后接受社会化抚养长大,没有家庭的概念,只有导师和朋友。人不再是他人的附属品,那么就更容易接受爱无等差这个概念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