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黄兴、宋教仁跟孙中山不太对路,他们两个的地位多少有点类似于我党初期的陈独秀、张闻天等人,区别在于黄、宋的地位更高。

在二人死前,他们俩与孙中山的地位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平起平坐的。

先说黄兴,黄兴与孙中山的关系就像我党的朱德与毛主席。国民党的人曾经说「朱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用在孙黄身上也很合适。孙中山有思想,有理论,有号召力,可是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不会打仗。

孙中山是医生出身,对军事一窍不通,冲锋陷阵这种事,还是得黄兴来。

在辛亥革命以前,同盟会组织的所有武装起义,几乎都是由黄兴领导的。所以辛亥革命初期,武昌的起义军对黄兴的期盼远多于对孙中山的期盼。黄兴的地位、威望也丝毫不弱于孙中山。不过此人向来淡泊名利,只求做事,不求地位,对于孙中山的领袖地位,黄兴一直颇为维护。

不过宋教仁死后,孙中山决意要发动二次革命,与袁世凯全面翻脸。而黄兴则认为国家初定,凶手还不确定,不能贸然行动,两人产生了巨大分歧。

果然二次革命很快就失败了,孙中山之后痛定思痛,认为是因为党内不团结才导致失败,所以他要组织只忠于他一人的「中华革命党」,汪精卫、胡汉民就是此中代表。而黄兴则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与孙中山分道扬镳。

因此,在自诩为孙中山继承者的蒋介石掌权后,自然不会给黄兴过多的赞美喽。

而宋教仁则更加厉害,他与黄兴一样,都属于实干派。

宋教仁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对法律很有研究。可以说民国的宪法就是宋教仁一手创立的,他是立法院的院长,当时才二十多岁(死的时候也才三十一岁),可见英雄出少年。

而宋教仁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建立了国民党!

任谁都得承认,国民党是宋教仁创立的。

民国建立初期,实行过名义上的议员政治,袁世凯本人当时也不太反对。而同盟会是一个很松散的组织,甚至有颇多的江湖气息,像个黑帮一样。宋教仁是现代政治的专家,为了改组同盟会,也为了在议会中争取力量,他决定建立国民党。

国民党除了同盟会之外,还聚集了几十个大小政治团体,当时的国会分为宋教仁的国民党和黎元洪的共和党两派,最终宋教仁占优,得到了组阁权,准备出任内阁总理。

结果我们都知道,宋教仁还没赴任,就被暗杀了。

但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宋教仁对袁世凯的希望远大于对孙中山的。因为他属于实干派,袁世凯也属于实干派。因此宋教仁对孙中山颇不感冒,这也是后来孙中山脱离国民党独自建党的原因。宋教仁弥留之际,遗书都是黄兴、袁世凯的,他让黄兴嘱咐袁世凯,要坚持宪政和议会制度,并让袁世凯不要以他的死而丧失信心。宋教仁还交代了自己的遗物和赡养母亲——只字未提孙中山。

结果他死之后,居然是孙中山打著为宋教仁报仇的旗号,掀起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宋教仁泉下有知,不知道做何感想哦~

所以就应该知道宋、黄为什么地位不高了吧?因为这两位跟孙中山本不是一路人,1919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之后,他们俩的印记也就从国民党中抹去了,自然地位没有孙大炮高喽~


看历史,容易使人麻木,只觉得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时势。谈民国历史书写,何以会淡漠黄兴和宋教仁这个问题,就有此感。

(图:1912年孙中山与整体辞职的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均在)

一直以来的民国史,从早期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邹鲁《中国国民党党史》,到后来两岸的历史教科书,确实都有意在淡化黄兴与宋教仁的存在感。

我浅薄以为,这个现象,论其最深层原因,可能在于中国文化向来有著最强烈的「正统观」。写史、论人、问政,以何为正统、以谁为正统,都是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而对于「偏统」人物,笔墨上会加以消解、稀释。

很明显,在传统中国,一个王朝,即便已在政治上征服了所有疆域,但这种政权上的统一并不意味著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掌控。因此,如何书写历史、消除部分人物的贡献、产生新的权力认同,是中国历朝历代王权的惯用伎俩。

而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共两党共同执笔书写的历史。孙中山先生是国共两党都追奉的名誉「太庙」,孙先生是各自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但凡有妨碍其伟大性的人物,都会两方不约而同地有意排斥,是可以想见的。

因此,在国民政府的正统叙述中,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这一传承脉络代表著他们的正溯;而在我们的历史谱系中,孙先生也是革命先行者,以其真正的继承者自居,视蒋氏为叛徒而已。

因为孙先生必须是正统谱系中的「中心人物」,因此,黄兴也好,宋教仁也罢,包括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一系,都已经是这一正统观之外的斜枝,在中国现代政治体制的社会里,有意淡漠他们的存在,本就是极其正常的事情。

从会党起义,到辛亥革命,到国民党的出现,再到中华民国的成立,史学家黄彰健先生说这一历程是「三驾马车」主导的:孙文、黄兴及宋教仁。

也就是说,黄氏认为,推翻满清、缔造民国、开创宪政,黄宋二人的贡献并不亚于孙文,当年的威望也并不输给他,三人本身应该是平行的。而后孙文的地位越来越巩固,成为两党共尊的「国父」,而黄宋二人的声名越来越黯然,多少是有点不公平的。

(图:被刺杀的宋教仁。刺宋者,是袁世凯势力,还是革命党人委派,如今已成疑云)

他说,核心原因在于民国政治的正统叙事,不容一国三主,两党史家都有意漠视他们的存在。 黄先生的论述可能有点偏激,但我个人觉得,未尝没有道理。

我们先看黄兴。一般认为,晚清推满革命,论功劳、论品德、论声誉、论威望,黄兴只会在孙中山之上,而不会在其下。他的一生,「数冒艰险,卒底于成」,「缔造共和,首兴义旗」,是「功在国家,薄海同瞩」的一生。所以章太炎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辛亥革命,表面上孙中山是首脑,而实际执行人实为黄兴。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仅次其位任庶务。孙中山的职责主要在外宣扬与筹款,而实际时务、策反、组织武装、起义等活动,都是黄兴在执行。黄兴在革命党人内部的威信,一直都强过孙文——革命党内部的江浙帮与湖南帮一直都不服孙先生,多次发起「倒孙运动」,都被黄兴等人或苦口婆心劝导压制下来。

(图:孙中山与黄兴、宋教仁、戴季陶等人合影)

因此,一直到后来民国成立,黄兴在革命党人中实始终处在一种「功高震主」的微妙位置,要不是其人谦让,一心为革命没有权力欲,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我们再看宋教仁。别的不谈,单论宋氏最为突出两项历史功绩:其一,是制定中华民国民主宪政框架,被后人誉为「宪政之父」。他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即起草《中华民国鄂州约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共和政权全面的设想与安排。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宋教仁任法制院院长,一举制定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之成立,乃在有宪法」。

其二,国民党总成孙先生为「先总理」,但「国民党」之有「国民党」,实因宋教仁而来,他是名副其实的创党领袖。正是他,把作为革命党派的同盟会,彻底转型改造为具有现代议会性质的政党——国民党。也是宋教仁之死,给坚持革命的孙文一派人提供了道义上的借口,得以撇开初步建立的五族共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挑起发动「二次革命」,从而推动著蒋氏的上台,甚至是我党的组建。

(图:湖北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所呈现的历史面貌也是淡化黄宋功绩的)

所以后世史家论民国史,说黄兴是「无公则无民国」;说宋教仁是「民国国父,实唯钝初」。只因政治诉求与利益分化,他们逐渐成为民国官方历史书写中的异己分子,实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公平的。

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实事求是,史德特重,方为「国史」;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谓之「实录」。如果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那么,黄兴与宋教仁,理应同样是伟大的。

对待历史人物,固不能无事生非,但不应该扬此抑彼的。您说是吗?

2018,10,4,午间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1日在广东成立,是为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是孙中山一直的夙愿,不过一直到孙中山去世,他都没有完成这个愿望。广东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委员制,成立之初一共有16名国府委员,包括汪精卫、胡汉民、张静江、许崇智等人,而这些人都是孙中山生前最信任的一批人。

广东国民政府在对外宣传中以孙中山的遗教为核心,而当年同为同盟会以及后来的国民党的领袖人物的黄兴和宋教仁在广东国民政府的对外宣传中则属于革命先烈,与孙中山并不在一个级别上,武汉国民政府依然延续了广东国民政府的做法,部分时期甚至连苏联的列宁都在武汉国民政府的单独宣传之列,但是没有黄兴和宋教仁,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更是出现了进一步深化孙中山的情况,全国各公共场所甚至要悬挂孙中山画像,学校里面要学习总理遗教,政府开会的时候也要先读总理遗教。1940年重庆国民政府通过法令确认孙中山的国父地位。

黄兴和宋教仁被国民政府冷落首先与他们对国民政府的成立没有贡献有很大关系。黄兴于1916年去世,而宋教仁去世的更早,在1913年就已经被刺杀,所以他们与后来的国民政府的成立没有直接关系,因而他们没有被突出纪念也是情理之中。

其次这与国民党内历史久远的派系之争有很大关系。孙中山不管在同盟会内还是国民党内实际上都只是其中一个派系的最高领袖,即兴中会系统,而黄兴和宋教仁则属于国民党内的另一个系统,即华兴会系统,而且宋教仁和黄兴在一些具体革命策略上与孙中山曾经有过分歧,晚年的黄兴甚至与孙中山分道扬镳。所以当属于孙中山系统的国民党人在建立了国民政府以后自然不会突出纪念黄兴和宋教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不提及黄兴和宋教仁,是胡说八大。

随便找一本民国的历史书,哪里没有黄兴和宋教仁?

如果没有这两人,民国历史根本就没办法写。

最多这么说,在国民政府有一段特殊时期,没有太多提及黄兴和宋教仁。

原因也不复杂。

无论是黄兴也好,宋教仁也罢,他们和孙中山都曾经有过重大的分歧。

比如宋教仁,反对孙中山的主张,天真的认为可以通过民主制度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民主和富强。

结果射入宋教仁体内的那枚子弹,证明宋教仁是完全错误的。

至于黄兴,反对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认为这不符合民主精神,认为孙中山是独裁。

这无疑是极其可笑的观点。黄兴支持的所谓民主的国民党,刚刚在二次革命中惨败。

松散的乌合之众国民党,被袁世凯一击就出现内乱,大部分人倒戈投降,有的还反咬一口。

事实证明,松散的所谓民主政党,根本就没有什么力量,还会演变为各种野心家和投机者的工具。

黄兴的观点,不但脱离实际,而且堪称荒谬。

正式由于黄兴和宋教仁都反对过孙中山,当年特殊时期不愿意揭露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所以多一笔带过而已。


现在说的国民党史家,基本是蒋介石御用史家,而蒋介石又一向自命是孙中山的传人,谁和孙文过不去的,当然不会有好脸色。

先说宋教仁。宋教仁是湖南人,和黄兴是老乡,都是所谓华兴会的,从清末革命开始,他们和孙文的广东派就疙疙瘩瘩,合作并不愉快。

类似的案例,也体现在江浙派陶成章、章太炎等人的光复会上,他们更是公然与孙文派叫板,而在争夺南洋华侨捐款问题堪称死敌(反清不反清还是次要的)。

从宋教仁的日记来看,他是十分瞧不起孙文的。当然,在早期的革命党中,宋教仁算是能说能写,学识不错的,所以他看不起孙文也很正常。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在总统制、内阁制和迁都等问题上均站在孙文的对立面,这个革命党内部都看得非常清楚的。

而后,在民国的第一次选举中,宋教仁领导国民党(非后来那个国民党)大获全胜,并极可能出任首届总理。然而,就在宋教仁北上之时,宋被人刺死了。

谁刺杀了宋教仁?现在很多人说这是迷案,其实没有什么迷案不迷案的,因为几乎所有的证据和逻辑都指向孙文的死党陈其美,信者恒信,不信者不信,不必多说。

至于黄兴,按说该好好给他表表功的,毕竟,来清末革命时,孙文做革命生意时,黄兴是他的项目经理,每次搞事都是黄兴现场指挥施工,反正不管成也好败也罢,死活不管,只管拿这些事去继续募捐搞钱。

黄兴毕竟是秀才出身,当然他也不傻的。革命理想固然要有,但这种搞事多搞两次他也摸出门道了,所以他也摸出了孙的诀窍了,搞事是必要的,成败更是次要的(总之都是败,也没成功的打算),兄弟我先逃为敬!

黄兴的常败将军之名,就是这么来的。事实如此,并没有污蔑他。确实没有胜过哪怕一次。事实上也不可能。

黄兴也是没办法,这些搞事本身就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但他没辙,因为他没钱么!

等到民国年后,黄兴也算暴得大名,孙黄齐鸣,很是弄了点钱。所以,在二次革命后,这帮人都逃到日本,孙文又要鼓捣什么中华革命党,还要大家按手印向他效忠。

黄兴这会可不比之前了。他已经有经济基础了,不想再给孙文当马仔了。所以两人一拍两散,各搞各的了。

后来,好在黄兴死得早(1916),不然他和孙文的关系是更难处理的,历史也就更不好评述了。

现在知道国民党方面尽量不提宋教仁和黄兴了吧,因为他们是当内负能量么。


这里的国民政府其实就是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很少提及黄兴和宋教仁,原因在于三点:

1,国民党脱胎于同盟会,派系林立,而黄宋二人属于靠边站派系。

2,国民党政府江浙派为主,湖广和两广靠边站。

3,黄宋二人死的早,没参与孙中山二次创业和国民革命战争。

宋教仁是国民党的实际创办人,而黄兴长期担任同盟会二把手,这两人被国民党遗忘,真是人情凉薄。

听丹水君给你一一道来。

1,国民党脱胎于同盟会,二者派系林立,而黄宋二人属于靠边站派系。

1905年,日本间谍组织黑龙会牵线搭桥下,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来。

兴中会是1894年夏威夷成立,孙中山的嫡系。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会长为黄兴,副会长为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光复会1904年王嘉伟、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成立。

擅长暗杀的光复会老大陶成章被暗杀,蔡元培专注教育,光复会一系就没有了。而黄兴和宋教仁为代表的华兴会,大都从事议会工作,没有机会在广东获得一席之地。

二次革命后,国民党被解散,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对他效忠,黄兴愤然离去,黄兴极其部下再也没有机会参与革命活动。

2,国民党政府江浙派为主,湖广和两广靠边站。

蒋介石的嫡系中,主要是CC系和黄埔系,特务系统中,军统和复兴社也很厉害。而元老这边主要是西山会议派和政学系。

地方势力也是盘根错节。其中宋教仁和黄兴带代表的湖南派最差。孙中山去世时,国民党三足鼎立,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蒋介石因为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直接掌握军权,另两派就被打压了。

3,黄宋二人死的早,没参与孙中山二次创业和国民革命战争。

宋教仁死于1913年,他对民国最早的议会政治尝试贡献很大。宋教仁一死,议会政治就结束了,北洋派和国民党一起转向专制。

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把革命党变成个人私器,遭到黄兴强烈反对。黄兴愤而出走。后来虽然在护国运动中做出贡献,但很快英年早逝。

国民党的真正发达在十年后,1924年开始,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国民党终于找到革命的政权姿势。但,宋教仁和黄兴都没有机会参与。

黄兴的儿子黄一欧,15岁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最年轻的会员。民国时期,黄一欧曾在湖南长期活动,但因为湖南长期是南北战争的最前线,黄一欧和黄兴的老部下始终没有形成湘系势力。黄一欧后来在孙中山之子孙科手下当立法委员十年,最后也为湖南解放做出了贡献。

宋教仁儿子宋振吕曾在国民党政府当审计官员,心脏病去世时,年仅36岁。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很少提及黄兴和宋教仁的主要有几点原因:

1:在民国时代黄兴、宋教仁、孙中山他们是战友,是同时代的伟人,而相比之下近代的宣导及后期国民党执政,对孙中山冠之一国父,相比之下黄兴和宋教仁的名气就少了许多,但是黄兴和宋教仁贡献是很大的,这个不可否认;

2:黄兴的主动退让,在历史上最捧孙中山的应该是黄兴了,只要有大事地位,黄兴都是以孙中山为主,没有和孙中山争抢过,其实黄兴也是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是由于民国时代对他的宣传相比孙中山等其他人,力度低了些,提及的时候也便少了些,而且黄兴去世的时间也早。

3:宋教仁在民国很少提及,给蒋介石有关,陈其美应该是暗杀宋教仁的元凶,而蒋介石和陈其美是把兄弟,当年陈其美暗杀宋教仁后,想的是嫁祸给袁世凯,所以蒋介石掌权后肯定会对宋教仁的死作不了了之道态度,还有一方面对原因是宋教仁被暗杀时年纪并不大,应该是英年早逝。


其实这也很正常的,当我们提起清朝的时候,大家能说出来大概也就是那几个皇帝的名字,哪有那么多人认识什么那些大臣的。

当国民政府成立后,这些为创建国民党和中国民主共和作出努力的人们都已老去,他们更多是作为一历史符号和精神图腾来鼓励后来的党人沿著他们未完成的道路前行。儒家有许多大佬,但只能选择孔子和孟子来作为代表,鼓励信奉儒家的人为他们为榜样。国民政府同样是如此。

虽然国民党的大佬有许多 ,题目提到的宋教仁和黄兴同样优秀,但只能拿出孙中山来作为国民革命的英雄和榜样,让广大党人来学习。

当然孙中山确实是是中华民主革命和第一人,他的品格和革命精神在先驱中也是少见的,并且他的一生都是在革命中度过的,直到死前还在为革命奔走。临终前还在鼓励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但孙中山的能力确实有问题,与宋教仁和黄兴比起来还有差距。提这个问题的人,我怀疑是湖南人,对岳麓山比较熟悉。

我们先来看黄兴。

黄兴,是湖南长沙世家大族,世代忠于明朝,不为清朝作官。因此他从小虽然也读了不少书,但都是经世济民的实用书籍,不受八股文的毒害。

后来,黄兴到了日本学习,在课外经常向日本军校生学习军事。平时也喜欢练习骑兵射击,爱好军事,这也为他后来领导起义打下了基础。

1905年,黄兴在日本认识了孙中山。他极力赞成成立同盟会,并拥护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自己被推举为襄理,在同盟会中的位置仅次于孙中山。从此以后两人携手共同推动民主运动,孙中山负责理论研究,黄兴负责武装暴动。 孙中山是精神领袖,黄兴负责具体实施。

黄兴多次往返国内,发起武装起义。后来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是黄兴在指挥,并坚持到了最后。

尽管在二次革命前,黄兴反对孙中山的军事行动,他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民主共和,现在要建设,不能象以前那样破坏,在利用宪法来和袁世凯斗争。但孙中山坚持要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时,他还是参加了。

1916年10月31日,半生操劳的黄兴终于累死在革命的道路上,最后以国葬埋在了岳麓山。

最后我们来谈下宋教仁。

宋教仁,湖南常德人,年轻时和黄兴一起在湖南长沙创办华兴会。两人联手发起长沙起义,失败后,到了日本。

和黄兴一样,1905年加入同盟会。但宋教仁和黄兴、孙中山二人不同的是,宋教仁在原则问题不让步,并且他的理论功底远远比孙中山更扎实,这也是他和孙中山两人冲突不断的原因之一。

孙中山重用的基本上都是广东人,他要求发动起义的地点也多在广东和广西,这引起了宋教仁的极大不满。

1911年,宋教仁在上海组建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四处奔走,并组织购买枪枝,计划在长江流域发起武装起义。

1913年2月,宋教仁发表声明,与孙中山的政治理论划清界限,他说:国民党人不应该放弃对政府权力的管理和参与,而应该积极参与国会选举,争取组阁,至少也应该对袁世凯的政府进行监督。象孙中山这样放弃对党的领导,是对中国命运的不负责任,失去监管的袁世凯政府势必会危害民主共和。

在宋教仁的领导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得到了多数席位,得到了内阁的组阁权。但随后在上海被杀伤亡。

我们仔细对比,黄兴和宋教仁对中国革命的作用远远比孙中山大,两个的能力也远远胜过孙中山,孙中山被人称为大炮足以证明他并没有多大才学,只有一腔革命热情。

真正关键的地方在于这两个人死得太早了,黄兴死于1916年,宋教仁死于1913年,而孙中山死于1925年。

第一代的革命党人中,孙中山死的最晚,他对国民党的控制到了最后。当第二代国民党人接班时,就只能打出孙中山的旗帜,把孙中山奉为领袖。

至于黄兴和宋教仁,他们则死的太早,自己的部下或死或退出,在党内没有多大影响力了。如果现在打出他们的旗号,就产生不了多大好处。

因此在后来的蒋介石政府中,一直把孙中山奉为国父和国民党领袖,只要把他的旗号抬出来,就占据了国民党的道德高位,就可以打压其它党人的反对声音。

因此历史学认为:历史没有真相,只有结果。名气大的不一定是好人,名气小的也不定没有能力。政客需要什么人物他们就美化什么人物,政客反对什么人就会淡化什么人,大抵如此,无他。


黄兴和宋教仁是中国革命绕不过去的两个人,黄兴勇敢有魄力,宋教仁聪慧有才华。

就是这么突出的两个人,在国民政府中,在国民党的历史中,很少提及,这是为何?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而黄兴和宋教仁与孙中山政见略有不同

孙中山、黄兴、孙教仁三人,可以说是中国早期革命的三驾马车。

孙中山早期成立了兴中会,黄兴和宋教仁在1903年成立了华兴会。当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时,黄兴成了同盟会二把手,宋教仁成了主要领导。

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但后来,大佬们却尿不到一个壶里了,特别是民国建立后,更是如此。

孙中山当时提倡的是总统共和制,宋教仁倡导的是责任内阁制,此矛盾一,但随著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这一矛盾也就结束了。

孙中山和黄兴的矛盾点在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讨袁战争,并主张武力讨袁,黄兴认为应该走法律途径。

孙中山讨袁失败后,总结原因时把黄兴的不积极当成最主要的原因,并且重新组建了中华革命党,要求绝对服从,黄兴拂袖而去。

黄兴再次归来后,加入孙中山团队没多久,在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了。

孙中山重建党派,带领支持者们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在二十世纪初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特别是提出「联俄联共,辅助农工」,并大力倡导「民族、民权、民生」后,国民党政府飞速发展。

1925年3月12日,当孙中山逝世时,国民党已然成为当时的趋势和方向,因此后人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孙中山晚宋教仁12年去世,晚黄兴9年去世,在后面的时间里,没有更多的不同声音,多是支持者和跟随者,那么大书特书孙中山的会更多,而对民国初期和孙中山有不同政见的宋黄两人,描写或提及的会更少一些。

宋黄两人走得太早,对革命后期的发展影响力有限

黄兴在民国成立前,表现非常抢眼,长沙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都有他的影子。大家把他和孙中山放到一起,简称「孙黄」。

宋教仁在民国成立前,表现不及黄兴,更不及孙中山。民国成立后,宋教仁表现突出,硬是靠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影响力,在参众两院提升了国民党的席位。

宋教仁和黄兴两人,并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优秀下去,一个在1913年被人暗杀,一个在1916年因病逝世。

如果说他俩是昙花一现,有些夸张。但,如果说,他们的政治生命太过短暂,绝对是中肯的。

两个人在革命的道路上留下的身影确实有限,这让他们无论是在国民政府中,还是在国民政府的历史中,所占篇幅并不大,提及的人并不多。

但两人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并没有被埋没,在革命的道路上还是照亮了不少人。


题主的这个问的很好,这是国民党早期的两大元老和孙中山的之间分歧。导致这二人名声不显而最终导致他们名声不显。在就是这二人的过早离逝丧失了话语权。必须指出的是,这二人都和孙中山有著巨大的政治分歧,但他们却始终保持著对孙中山的尊重和拥护。而孙中山对于这二人也是礼遇有加更没有迫害和暗杀。说孙中山暗杀了宋教仁实在是胡说八道。

先说宋教仁,宋教仁在国民党内的职务并不高,也并不受到党内的关注和重视。宋教仁并非孙中山的嫡系和心腹,宋教仁的行为对国民党影响不大。他之所以被后世所瞩目,关键就在于被暗杀,而且至今成迷,无人知道主谋是谁。而实际宋教仁的能力会如何,也许还不如孙中山呢。

宋教仁和孙中山的最大分歧在于,宋教仁在国家体制上倾向于民主,也就是责任内阁制。总统是国家虚无元首。而孙中山则倾向于集权总统制。双方的巨大分歧导致二人几乎决裂。宋教仁数次辞职。表达不满,二人的分歧应该说对国民党的影响不大。原因是国民党刚刚成事。和北洋政府袁世凯还属于合作阶段,在1913年宋教仁全国竞选成功,组成责任内阁,在即将北上的时候被暗杀,绝对是民国宪政上最大悲哀和不幸。去世太早,是宋教仁名声不显的主要原因。

黄兴则完全不然,他是孙中山时期第二领袖他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取代孙中山成为国民党的领袖,但他虽然强烈反对孙中山的『』独裁『』统治 但却始终表达了对孙中山的拥戴和尊重,最后也只是远走他乡,以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地位。章炳麟当年送他的挽联似可作为盖棺之论: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便有斯人。这个评价可谓中肯。

黄兴,生于1874年,湖南人。原名黄轸,起义后更名黄兴,和孙中山先生是至交,与孙中山并成为「孙黄」但是两人曾多次分合。黄兴是真正的民主革命家,但就黄兴的军事指挥能力来看,真的很一般,他自称「常败将军」绝非自谦,乃是事实。黄兴和孙中山的差别在于二人受到的教育不同,黄兴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教育,孙中山接受的是纯粹西式教育,黄兴曾经参加过系统的科举培养经历,甚至成为秀才。在日本接受的军事教育,在辛亥革命中担任革命军前线总指挥,但先后败于冯国璋和段祺瑞。但就革命意志来说,黄兴始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一位高尚的爱国者,能力确实有限,但是黄兴真的愿意为国赴死。国民党党内两次罢免孙中山,众人一致举荐黄兴,只要黄兴一点头,国民党党魁就是黄兴,但黄兴拒绝了,维护了孙中山的的领袖地位,但遗憾的是孙中山却没有把黄兴当作真正的朋友和伙伴。孙黄的真正的冲突,发生在宋教仁遇刺以后,武力讨袁失败孙黄流亡日本。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按指模,并宣誓「效忠孙先生」。黄兴对按指模向个人宣誓效忠之要求极为不满,认为与革命党人追求的民主共和的理想存在原则性冲突,坚决不愿意加入「中华革命党」,远走美国。但黄兴也从未公开表示过对孙中山的怨恨,黄兴始终认定:「党只有国民党,领袖惟孙中山,孙中山和黄兴的分歧只同各自理念相关。孙多有权变,黄更重原则

黄兴的地位不显的原因就是蒋介石的原因,一是黄兴的逝世日是蒋介石的生日,这样如果纪念黄兴的话,和蒋介石犯忌。二是蒋介石希望突出陈其美,只有突出自己的义兄陈其美才能显示自己的,才会让自己的「登基」是合法的,蒋介石意思就是,孙中山到陈其美再到他蒋介石,这样的一个政治脉络。为了突出这样的一个政治及继承,国民党方面拚命掩饰黄兴的作用和历史记载,这不得不数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和悲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