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立足于不同的哲学和宗教体系而产生的,其高度就取决于这种哲学和宗教的高度。反过来说,如果这种哲学或宗教存在局限,也会影响到由此派生的道德。

  人类提倡道德,本来是要解决问题的。但如果道德本身存在缺陷,就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其他困扰。又或者,在这种道德和那种道德之间,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冲突,甚至是不可调和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道德的局限。一般宗教的道德,是立足于对神的信仰。尤其是一神教,特别强调神的唯一性——只有我信仰的才是真神。于是乎,这个唯一和那个唯一很容易产生对立,进而导致宗教之间的冲突,甚至升级为战争。从古代的十字军东征,到今天的巴以冲突,这种灾难从未停止。

  此外,神本宗教还存在信徒和非信徒的界限。基督教中,凡是信主者才会成为上帝的选民,受到神的恩宠,在死后上升天堂,而其他人则会在末日审判时落入地狱。印度婆罗门教中,则将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生来就有贵贱之分。之所以会有这些区别,因为他们是在梵天的不同部位出生。可以说,是神决定了他们的生命道路,造成了这种不平等。

  西方文艺复兴后,人本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以人为万物之灵,而地球上的一切都应该为人服务。当人类只考虑自身利益时,必然会带来自我扩张。在国家和国家之间,会因为抢夺资源引发战争;在人类和动物乃至环境之间,会因为人的利益伤害动物,破坏环境。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背景下,人的利益被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判的依据。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这一定位使地球资源迅速地被消耗,被污染,也使无数物种濒危或是被灭绝。仅仅从人的角度来看,这么做似乎天经地义。但这种观点是狭隘而短视的,事实上,人类正面临生态持续恶化带来的危机,并已深受其害。在这条不归路上,我们还能支撑多久?

  所以现代的深层生态学,特别强调生态中心主义。人应该把自己作为地球生态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中心。所有生命是平等的,人和环境也是相互依存的。只有这种建立于生态中心主义的道德,才能长治久安,真正有助于环境保护。否则,所谓的环保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为我所用,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如果道德自身存在局限,只是从某个角度看待问题,制定规则,而不是立足于圆满的智慧,就会在满足一部分人利益的同时,带来其他问题,甚至给人类乃至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