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字通俗的完整阐释现象学理论,这是个不太可能的任务。上面几位知友讲的都不错,但是想真正理解,还是要花个50到100小时读读各种导论,通史。b站上也有相关课程。

我在这抛砖引玉,及其粗旷的讲讲现象学为什么出现,又有什么发展吧:

1850年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科学逐渐把原来哲学拥有的很多地盘占领了,其中就比如用心理学蓬勃发展,就使传统的认识论受到冲击。而社会的发展又带来社会科学的崛起:社会学,历史学逐渐兴起。而这些新兴的学科,无一不以科学自比,所以你看当时盛行的社会学或者历史学著作,都是通过大面积的搜集资料(倒不一定是数据,但是肯定是非常客观的描述,都是报告体),然后建立因果关联。而在哲学领域,三种思潮为这个大背景下出现了:一是新康德主义,他们主张科学和哲学分家,哲学开始专注于价值等主观判断的东西。所以新兴的心理学和这个学派有很多纠缠。比如明斯特伯格,一个典型的心理主义者,就是新康德学派的。二是非理性的生命科学,喜闻乐见的尼采之类的。我不展开了。三是马克思主义,准确的说,是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因为此时英法等国的官方哲学是新黑格尔主义,是一种带著神学色彩的黑格尔主义。这一派大多是从事历史分析的,认为存在一种世界精神引领人类进步。

而在这种思想氛围下,西方社会诞生了两大新的思想流派。一是分析哲学,他们用语言为工具,并且认为语言与现实世界相关。(很复杂不是主题略过)而二就是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了。

那么胡塞尔的现象学到底是什么呢?这里省略他的论证过程,粗暴的忽视胡塞尔思想的三个阶段,从从几个关键词入手,十分不准确的阐述一下:

1.自然态度:啥是自然态度,就是各种我们通俗理解知识。比如我面对水,我脑子里的水是h2o,水的张力,苏格拉底说过水怎么地怎么地。这就是自然态度。

2.加括弧:也称为悬搁。现象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种态度去除,只有这样才能回到事物本身。

3.意向性: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某个东西呢?我们要通过某种意向来获得这个东西呈现给我的被给与。比如说我可以在喝水的时候,感受水流过我的喉咙。当然我也可以幻想我喝水的感觉。但我不可能通过看水的分子构成的paper来感受 水(不过我可以通过这个意向来感受水分子,但水分子和水对我来说完全不同)

4.本质直观:这个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了,如火认可这一点,你就可以自称现象学家了。我不在这重复胡塞尔的论证,请看自行阅读《逻辑研究》《大小观念》。结论就是说我能够通过意向某个东西,获得关于这个东西的本质。比如我只要喝一口水,就能获得关于水的本质认知了,即使我的感官有问题,比如我像沙耶之歌里的人一样,把水当成臭的,把尿当成香的,我仍然通过喝一口水能获得关于水的本质认识。

5.那么这样一来每个人岂不是都能有自己对某物的认识,那么common sense岂不是达不到了?主体间性也是理解现象学的一个重要难点。梅罗旁蒂,萨特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表达。当然胡塞尔也有自己的解释。迫真说来,我能够通过意向别人,别人也能意向我,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先验的共同体就存在了。这块可以看《笛卡尔沉思》。

6.生活世界: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己意向到的世界里。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喝咖啡,而不是喝一堆化学元素和销售统计数据的世界里。当然,胡塞尔并非说化学分析或经济统计不重要,他只强调这种东西不是哲学关注的,也不应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要关注日常的,充满各种意向性的世界。

7.当然,这里省略了很多论证比如可以和分析哲学对比的存在问题,以及先验自我这些很重要但也许过于特别指向胡塞尔的问题。

好了,胡塞尔提出这些工作之后,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精神学生从中获得灵感。欧陆哲学因此产生。

1.海德格尔决定意向一下先验自我,看看自己的存在是什么?萨特,波伏娃等人随著这个思路走。存在主义哲学就此产生。

2.伽达默尔决定分析下我们阅读过程中意向性是怎么作用的,我们意向到的是作者的意思?是读者自己的经验,还是神秘主义超自然的东西?是文本描写的客观存在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阐释学-接受美学出现了。

3.前面两个方向,大多强调意向性的一端,即主体如何意向。如果我们转向另一端,即事物如何向我展现。这个意义上,结构主义出现了。事物是以一定结构向我呈现的,当然,结构主义中我的存在越来越稀薄,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到解构主义,时不时与现象学的其他流派斗争。但是即使是德里达,也会时不时回到现象学去。

在广义的人文社科领域,现象学也是有很大影响,即使排除结构主义传统:

1.美学,艺术学:我当然可以把阅读书的解释学拓展为看画,看电影,看书法,看舞蹈,看戏剧之类。

2.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传播学:通俗的说,就是我不再迷信数据的分析,要么把自己带入到我研究的对象中,比如6世纪的罗马人如何面对礼崩乐坏的世界,他的吃喝拉撒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日本的乞丐如何吃喝拉撒,并且感知他们的世界。夫妻打架的过程中,他们如何感知对方,是感受到爱还是恨,这种爱与恨背后又是什么。要么是通过自我的感知,来获得一些本质的见解:比如我在看电视,玩电脑,刷知乎时候,意向到了什么?多伦多学派的麦克卢汉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传媒的。

3.心理学和宗教学:我如何感受自己的存在呢?存在主义心理学通过集体取代精神分析的一对一,让患者在集体中重获自己的存在,恢复健康。

挂一漏万,我也并非研究现象学领域的专家,一些问题也讲的不够准确。见笑大方之家了。


现象学是一种描述事物如何向自己显现的一种研究方法,由胡塞尔开创。现象学宏观上承接了康德哲学,并将其贯彻到极致。胡塞尔提出了分为三步的现象学还原方法,依次为,悬置法(加括弧)、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最后先验还原也是现象学方法最关键的一步。我以为他与康德的承接关系在这里有突出表现。这代表分析者最终从客体的分析中脱离出来,去到自身认识结构意识活动中寻找答案。胡塞尔强调意识经验的内容既非主体亦非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胡塞尔晚年在其《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一书中,构建起了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

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引领了二十世纪大陆哲学的发展,广义上现象学哲学流派包括存在主义和解释学,其中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曾是胡塞尔的得意门生,而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则是海德格尔最有成就的弟子。同时现象学的思路和表述方式,也给了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哲学一个新视角。马克思的哲学中某些表述,从现象学角度可以获得更到位的解释。

谢赞~没想到赞的人还不少么么哒~下面是更新的现象学在其他领域的影响。

在非哲学领域,现象学同样有广泛影响。譬如,心理学领域,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传统为后来心理咨询师们提供了「哲学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而梅洛-庞蒂为代表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则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思想贯彻到了社会研究中。除此之外,现象学还波及到历史学、数学、美学、文学、宗教和伦理学等领域,并渗透到了生物学、病理学,乃至精神治疗等各门学科的研究中。

(假装有分割线←_←以下和题目没有直接关系)

对于某些自称哲学专业户就敢对先哲妄加评论的人,我下面再解释两句。

首先,稍微读过《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等著作的人都会知道,胡塞尔向来是在较高的技术层面上进行写作,并且使用著自己创造的特殊用语。想要用特别通俗的方式将它们表述出来,未免会存在较大误差(起码答主作为业余爱好没有如此功底)。

其次,我希望你们知道,一个事实是,二十世纪以来的哲学已经高度专业化、技术化,像古希腊那样普及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要质疑这种路径,请做出实际行动给我看,让我看看你是怎么把哲学由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的(这一点上我倒宁愿相信我是错的。哲学被禁锢在象牙塔中远比让它上火刑架残酷一千倍)。

最后,对于有人抨击西方哲学都是概念里的纠缠不清吱吱歪歪,

我得承认,二十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确实摆脱不了概念哲学的头衔。但如果你因此也如坠雾中,不禁要使我怀疑你哲学专业户的真实性了。不知道你们大学用的什么教材呢?据我所知,我们国内,有赵敦华、邓晓芒、赵林等知名教授编纂过哲学史,国外,罗素、斯通普夫、希尔贝克等人也有哲学史传世。他们或在前言,或在行文中,无一例外的强调了哲学的演进。著重描述了哲学是如何从一个哲学理论发展到另一个哲学理论的高度的。邓晓芒先生在《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中借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表述,将这个演进过程称为「逻辑的历史的统一」。详情参考我的专栏文章《哲学与哲学史》。或参考原著。那么如果你仍然学不懂,我只好认为你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了。好好读书去吧。

另外,现代西方哲学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反对形而上学(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扯淡形而上学)。当然我也反对。但题主并没有让我们评论胡塞尔的理论是好是坏,只是让我们客观的描述这个学派。何况我介绍的重点并非胡塞尔后期哲学,而是他的现象学方法。这似乎谈不上形而上吧。

自己没耐心了解知识,别来这里误人子弟刷存在感。


谢邀。

西方哲学、尤其成体系的哲学表述大致都是一系列云山雾罩、吱吱歪歪含混不清的概念纠缠。自胡塞尔开端的现象学亦是如此,其基本的、核心的东西就是意识,其他如意识指向或意向性、悬搁、本质、现象、还原、生活世界等等都是围绕著意识的展开或延伸。

其自称是对哲学的最基本原则的提供,但依然是使人头晕的天书,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广泛的应用,一如其他众多的哲学均是如此,就是其制造的问题远比解决的问题要多。


推荐参考sokolowski的现象学入门,本书正反评价都有,但是看看入门还是没问题的。


参加我的文章《现象学-哲学中的科学这篇文章》,里面就是针对你这个问题的通俗回答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