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图/维基百科)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和大弟子梁启超流亡海外,对于重新掌握政权的慈禧太后恨之入骨。梁启超在他的书《瓜分危言》中指出,日清战争清国之所以打败,是因为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括全国之膏血以修国防,而其实乃消磨于园林土木之用,莫之或知,卒令一蹶不振。割千余里之辽、台,偿二百兆之金币;元气尽断,国丑全露。」甚至还有野史声称,挪用的海军军费高达 8000 万两白银。虽然满清政府没有 1450 ,也没有 NCC 帮忙罚钱,更没办法把梁启超关 3 天。但实际上,这是不折不扣的「假新闻」。

▲颐和园。(图/维基百科)

颐和园最早是所谓的「三海工程」,就是修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在光绪皇帝亲政后下令修建,从光绪 13 年( 1887 年)开工,到光绪 14 年 2 月大部分建筑修建完毕;但当时朝野议论,于是光绪皇帝就开记者会…不对…是明发上谕表明这个改建后的清漪园将改名为颐和园,是给他的母后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而清国政府在光绪 14 年开办北洋海军,根据当时军事学家表示,清国的北洋海军战力强大,实力超越日本海军,还曾出过到海外护侨的任务。

▲北洋海军将士合影。(图/维基百科)

到底总管海军的海军衙门有无挪用经费在颐和园工程上面?当年主管清国海军的机关总理海军衙门曾奏请各项杂支用款不造册报户部核销,也就是说这些费用相关的公文早就消失,但还是可以从时人的日记及奏折去梳理。实际上,颐和园工程就像是核四一样,在相关人员钱还没赚完前不能够完工。因此颐和园工程范围日渐扩大,曾有考据指出,清国政府用于颐和园经费在白银 1100 万两左右。

▲慈禧太后。(图/翻摄自网路)
▲慈禧太后。(图/翻摄自网路)

蓝戈丰在他的《橡皮推翻满清》一书中曾做了考证,蓝指出,当时主管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𫍽在颐和园工程费用不足时,曾经挪用海军衙门的经费,一直到日清战争前夕,挪用了 180 万两。但当然不止这个数目,颐和园工程筹款不易,在费用不足时,还向海军衙门「挪借」,不过当时负责工程的也正是醇亲王,所以就「党库通国库」直接挪用。加上挪借的费用大约在 325 万两左右,要注意的是,多出来的费用最后还是有还回去给海军衙门。另外,为了筹资,海军衙门又用了海防的名义开办「海防捐」,也就是卖官,又筹了 300 万两,而这个本来就不是给海军用的经费,只是用海军的名义敛财;这笔费用没有全放在颐和园里面,部分则拨款到铁路建设费用。

▲清朝主管海军机关的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奕𫍽。(图/维基百科)

当时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还想到了一个敛财的手段,同样用海军名义要各省地方官集资 260 万两,不过这实际上就是为了颐和园工程集资,只是不方便讲明。这笔费用最后也没有全入颐和园工程,而是放在银行生利息,每年生出的利息补贴工程费用。直到日清战争开打,政府解定存提出 100 多万两贴做军费。日清战争开打后,慈禧太后还自己拨出内帑 300 万两白银作为军费。这样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挪用的经费大约在 180 万两,决不是梁启超或其他政敌所指称的千万两离谱数字。

不过这所谓的「海军经费」就算没有被挪用,是否会拨给日清战争中惨败的北洋海军?答案很可惜,当然不会。海军衙门虽然叫「海军」,但实际上是一个叠床架屋的机构,除了海军以外,又管矿务、铁路和电报这些业务,因此这笔费用就算海军衙门拿到手,也不会痛快地放在海军身上。

▲后人复制的北洋海军旗鉴定远号。(图/维基百科)

用于北洋海军的军费,原订的经费是每年 200 万两白银,主要从海关税收和一些沿海省份征收的费用中给付,不过实际上北洋海军一年顶多收到 80 万两,就算海军衙门成立,顶多收到 100 万两左右。 100 万两根本没不够增添设备,就连海军将士的薪水有时候还不够付,还得另外筹款。到 1890 年,由于经费紧张,清国政府就停止军购案,北洋海军未添一舰,也没再更新火炮; 1891 年户部(相当现在的财政部)就干脆要求停购舰上大砲和裁减海军人员。这一消一长之间,决定了日清战争的结果,也决定了日中 2 国未来百年的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