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表示:你行你上!

今天的很多人,一提起国土问题,无不义愤填膺。特别是清朝,不仅晚期的割地赔款被口诛笔伐,就连清朝前期的《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等也成了众矢之的。尤其是《尼布楚条约》,让清朝损失了400万、600万甚至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简直就是鼠目寸光,康熙皇帝更是个胆小如鼠的昏君!

最后得出结论:满清误我三百年!

不得不说,这些观点看起来缜密,听起来提气,却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你让清朝去竞争北亚,你怎么不去?

在清朝前期和沙俄对北亚的争夺中,清朝虽然在实力上比沙俄北亚地区的军事力量强,但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与其说是清朝和沙俄在争夺北亚,倒不如说清朝被动地被沙俄拖入了对北亚的竞争!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

1、清朝是农业帝国,对苦寒之地缺乏兴趣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帝国,农民占到了帝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小农经济成为帝国的主要生产方式!

所以,哪里能种地,哪里就是帝国要征服的地区。

很明显,广袤而酷寒的西伯利亚地区不适合发展农业,自然也就不是中原王朝考虑的方向。

清朝前期,明末小冰期的影响仍未结束,气温比现在还要低。在北纬58度以北地区,基本就是常年冻土区。

而西伯利亚地区的地形也很有意思。从西部的哈萨克丘陵开始,经过萨彦岭、贝加尔湖附近的雅布洛诺夫山脉、外兴安岭组成一道东西走向的分水岭,分水岭以北地区,地形从南向北逐渐降低,这是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原因。

地形向北的倾覆不仅仅改变了西伯利亚的河流走向,还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异常寒冷!

冬季,在极地东风的作用下,来自北极的寒风自北向南吹向西伯利亚,让这个地区更加凉凉,东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就是北半球的寒极!

这样的地区,别说种地了,就是生存都费劲!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如果不是不得已的情况,是断然不会考虑向这里发展的。

清朝遇到了不得已的情况:祖坟受到威胁了!

我们知道,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是女真人兴起的地方,也就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而沙俄闯入这里,并没有和平共处的意思,所以清朝必须保护龙兴之地,将沙俄逐出黑龙江!

所以康熙发动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并积极寻求双边谈判,以期永久性划定边界!

因为取得了胜利,因此清朝在谈判中有了更大的主动权。谈判的结果就是沙俄退出黑龙江,清朝将边界从辽东地区扩展到外兴安岭!

这里,是封建王朝的自然边界!

因为是被动应战,又是为自身安全考虑,所以清朝不可能像沙俄一样不断向北扩张。能推进到外兴安岭地区已经非常不易!

2、蒙古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清朝没有精力不断北上

清朝前期,军力强大,特别是面对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的沙俄哥萨克。但是清朝在对沙俄的作战中始终相对保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康熙想要以战促和之外,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西部有一个邻居始终威胁著清朝的侧翼,这就是蒙古。

1635年,清朝征服了漠南蒙古。但是漠北的喀尔喀蒙古还没有纳入版图,在漠北蒙古的西部,准噶尔已经崛起成强大的部落制帝国。准噶尔台吉噶尔丹东征西讨,意图恢复蒙元帝国的版图,消灭清朝一统天下,所以噶尔丹不断向东侵略漠北喀尔喀蒙古。

在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在北部英勇抵抗沙俄的入侵时,和沙俄勾结的噶尔丹趁机从侧翼进攻土谢图汗,导致土谢图汗战败,不得不向南迁徙,沙俄则趁机占据了贝加尔湖的东部和南部地区!

在康熙和沙俄进行雅克萨战役时,漠北蒙古也在抵抗沙俄和噶尔丹的侵略。

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漠北蒙古各部向清朝求援。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在乌兰木通击败噶尔丹,迫使其退出漠北。

1691年,康熙主持「多伦会盟」,将漠北蒙古纳入清朝版图。1696年,康熙再度亲征,在昭莫多再次大败噶尔丹,迫使其自杀!

不过虽然噶尔丹败亡,但是准噶尔汗国并没有因此削弱,反而因为噶尔丹的死,国势达到新的高度!

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台吉之位后,再次大举扩张。1716年,准噶尔南下侵占西藏。1722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率军入藏,将准噶尔驱逐。

可以说,准噶尔和清朝的缠斗贯穿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前后达70年时间。因为准噶尔的掣肘,清朝没有更多的精力北上争夺北亚!甚至包括《恰克图条约》,因为蒙古问题的存在,清朝做出了较大的让步!

相比于西伯利亚的天寒地冻,清朝皇帝还是喜欢将纬度更低,土地更富饶的蒙古纳入版图,在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同时也扩展了疆土!

另外,由于沙俄和清朝位置的差异,沙俄在北,清朝在南,即使清朝突破常规打定主意要和沙俄争夺北亚了,清朝向北进取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沙俄向南扩张。

所以,多种因素导致了清朝不想、不愿也不能甩开膀子和沙俄争夺西伯利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在中国清朝和沙俄帝国争夺北亚的过程中清朝政府为什么会完败,我认为原因有以下5点。

沙俄扩张野心

一、经济需求不同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个以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社会,中原王朝历来对不能耕种的土地没什么兴趣。所以对更近的蒙古高原都没有统治兴趣最多在国力强盛的时候进行羁縻统治,至于更北的西伯利亚就更没有兴趣了。等国力衰退的时候连抵御游牧民族都吃力,就更不用谈征服西伯利亚了。

所以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辽和金国以及元朝和清朝占据过部分北亚地区。而清朝起初也是对原属东亚现属北亚的外东北地区不太重视,直到沙俄侵占了适合耕种的这一地区,才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并进行了反击收复这部分地区。至于更远的地区虽然也有根据历史归属提出主张,可是因为这些地区并不适合耕种也就没有很坚持并最终落入沙俄手中。

和中国清朝因为北亚无利可图而不重视相比沙俄对北亚就明显更上心了。因为北亚地区丰富的动物皮毛资源可以制成各种皮草售卖,这让俄国人获利颇丰。同时北亚的矿产和同清帝国的贸易也让他们获利不少。这些都有力的支撑了俄罗斯人在北亚保持长期存在。因为有利可图因此俄国人逐渐在北亚扎根下来,整个北亚开始俄化。

可以说对古代中国而言北亚是不毛之地没有多大经济价值,而对沙俄而言北亚动物皮毛以及和清帝国的贸易却可以获得巨大利益。这种经济上的差异是导致北亚最终归属于沙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政治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清王朝是由只有区区百万人的满洲人建立的王朝,却统治了几千万到后来的几亿汉人。想要建立稳固的统治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整个民族融入汉族,这样两个民族就可以形成巨大的合力,这是对中国最有利的办法了。

可是满清统治者却没有这样做,满汉一家亲只是流于表面。实际上却实行满汉分离,对汉人处处分化瓦解和防范压制,想方设法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这些导致汉人和满清统治者越来越离心离德,许多汉人对帮助清政府抵御外辱漠不关心,而满洲贵族又害怕在抵御列强过程中汉人势力会发展壮大因此经常轻易的向列强投降以保持自己对中国的统治。

这样整个国家不能拧成一股力量,因此整个国家都不断受到奇耻大辱,包括满洲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利益都受到严重损害,满清贵族可谓是害人又害己。

这种愚蠢行为反应在北亚问题上同样如此,满清统治者为了给自己留所谓的后路对包括外东北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大范围的封禁政策。不仅不让汉人移民,而且还把原有的居民大量内迁。这导致辽宁以北地区几乎荒无人烟,中国在东北的军民力量因此十分的薄弱。

所以沙俄在《尼布楚条约》签订没多久又进入了外东北地区而满清政府竟然毫无察觉。后来沙俄抓住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又轻而易举的割占了中国的外东北地区。至此中国北亚地区基本损失殆尽。

全盛时期的清朝

另一方面沙俄却没有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带来的烦恼,因为沙俄帝国是一个统治者俄罗斯人过半数的国家,所以整个国家可以很自然的拧成一股绳,这是中俄近代命运不同最大的原因。因为他们可以很自信的对外开放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臣民会和外敌联合对付自己,也可以拚死抵抗外敌入侵而不用担心自身势力受到削弱。因此后来沙俄成为了列强而满清却成为了列强欺凌的对象。

在北亚问题上同样如此,对领土有狂热最求的沙俄统治者和渴望建功立业获得土地等经济利益的臣民结合起来的力量最终席卷了整个人烟稀少的北亚,使得沙俄成功殖民了该地区。

三、军事上的差异

起初清王朝的军事力量绝不比沙俄差,而且当时中国人口上亿是沙俄的十倍,在17世纪国力远强于沙俄,可惜不能形成合力。而了解俄罗斯历史的就会知道沙俄在雅克萨战争前正规军战斗力并不强大,和清朝大部分八旗兵一样都是纨绔子弟组成。所以实际上那些侵入雅克萨的哥萨克等亡命之徒才是当时沙俄战斗力最强的,清军在雅克萨战役中击败的绝不是什么弱旅。

雅克萨战役

只是后来沙俄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后不仅国家富强起来,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一度成为了欧洲宪兵。而与此同时清王朝却军备日渐废弛,战斗力越来越差了。加上满清统治者为了保持满洲人军事优势大力推崇骑射,限制火器的研发和使用,使得在雅克萨战役中武器就落后于沙俄的清军火器技术不进反退,比之沙俄就更加落后了,之后通过洋务运动也没有追上俄军。士兵战斗力的下降加上武器的落后使得中国根本没有和沙俄争夺北亚的资本,能保住现在的东北已经是万幸了。

四、外交上的差异

当时满清统治者闭目塞听,根本不了解外部形式。当时的沙俄内有索菲亚公主造成的政治动荡,外有瑞典和奥斯曼帝国等强敌环伺,处境远比中国恶劣,可是这些康熙都一无所知。而沙俄却知道清政府最大敌人就是准噶尔汗国并多次加以利用,不断抓住清政府害怕沙俄和准噶尔联合对付自己的心理迫使清朝统治者做出不断让步。

加上清朝的外国传教士通敌出卖中国,泄露清政府底线给沙俄。结果导致当时强于沙俄的清帝国没能以勒拿河为界,让中国损失了大片领土。其实只要清政府坚持以勒拿河为界,当时的沙俄是没有办法的。另外许多人对《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待议地区范围也是有争议的。

五、国力此消彼长

如果说雅克萨战役时沙俄国力远弱于中国,那么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后国力就开始逐渐接近和超越中国了。而中国在满清统治下到了乾隆时期却江河日下。如果说乾隆时期中俄两国还可以旗鼓相当,那么之后清帝国就越来越不如沙俄了。特别是沙俄趁中国内有太平天国等运动造成的人口锐减国力衰落,外有英法等列强入侵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讹诈了中国外东北和外西北等大片领土。

此后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国力有所恢复,终于在左宗棠的领导下收复新疆没有让沙俄吞并新疆的阴谋得逞,但也只是回光返照。无法改变沙俄越来越强于保守的满清帝国的事实。所以中国不仅无力与沙俄争夺北亚,连东北都差点丢失了,日俄战争中两只恶狼相争使得东北暂时保住了,可是接著外蒙古又丢了。可以说沙俄和日本都是对近代中国伤害最深的国家。


这个问题涉及到欧亚大陆的千年变局,只有认识到清俄两国当时的实质差异,才能得到合理答案。试著解答如下:

一,俄国的扩张模式具有不可逆转性

俄国的扩张模式已经是近代工商殖民体系,具有不可逆转性,所到之处终结了采集游牧模式。根据引用资料较为丰富的《俄罗斯征服西伯利亚纪略》一书,俄罗斯自明朝末期开始的西伯利亚扩张,是一种近代工商殖民模式。

以叶尔马克远征的后台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为例:该家族拥有的产业不再是简单的中世纪农业庄园,而是整合了地产、城堡要塞、农牧业、初级工业(制盐、皮毛、采掘、冶炼、化工等)和国际贸易为一体的超级实体。据引用资料,该家族有多处超级庄园,其中一处大庄园里竟有1.5万人从事各种岗位,私人武装比起一般小国都要强很多。

经过明末到清初的持续经营,到康熙时代,俄罗斯已经在西伯利亚建立了一个殖民网点体系。这个体系以军事建筑(棱堡)、火药枪炮、工商城镇经济为主要特征,包括了诸多近代化因素,如辖县制、实业人员、驿站邮差、教会教堂、移民社区、村镇行政机关、法庭监狱、商业机构、保甲制度等等

这个殖民网路将众多土著居民纳入一个坚固的工商经济体系之中,将皮毛、矿产等资源运往本土加工厂,又以成品卖到西欧市场,构成一个跨越大陆的供应链。当地土著根本没有能力从这个体系中逃脱,只能充当低层奴工。

二,清朝还处于中世纪社会

明末清初虽然广泛使用火器,却仍是中世纪社会,既无强大的综合性国营产业,也没有强大的私人工商贸土豪。整个治理体系仍然沿袭著中古传统。

清朝并非不了解俄国的扩张态势,但因为没有世界性的工贸产业,那些蛮荒地区的资源对清朝来说还没有开发价值。因此,清朝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决战的动机。直到康熙掌握了准噶尔汗国与俄国存在暧昧关系时,才意识到:如果俄国支持准噶尔东进,则清朝将面临重大风险。准噶尔与清朝构成了替代竞争关系。此时,康熙才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针对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后勤弱点,决定一次性部署重兵,在东北部的雅克萨营地与俄国进行决战。康熙选择的决定点相当有利,体现了他成熟老辣的军事能力:在西伯利亚东北部决战,将拖垮俄国的后勤和兵力调度。

三,雅克萨之战暴露的问题

雅克萨之战胜利后,康熙又对准噶尔进行生死对决。这个战略还是相当高超的,俄国这个时候已经不太可能全力支持噶尔丹。实际上,在磋商条约时,俄国已经决定放弃东亚两强的竞争了。

但这次清俄博弈,充分暴露了两国的实力差距,清朝竭尽全力,才取得了对俄国一个「冬营」包围战的胜利。雅克萨在殖民体系里,只是最末端的触角「冬营」,其上还有「寨堡」,再上还有「城堡」,最后才是「城市」。可以想像,清朝根本不可能攻陷任何一个「城堡」级别的据点。实力差距是巨大的,观念、模式、技术的差异更加惊人。由于后勤困难,俄国并没有投入太多力量与清朝竞争。所以,康熙的胜利只是暂时的。俄国暂时没有能力,也没有动机投入更多力量到远东,才形成了这个局面。

雍正乾隆继续追逐准噶尔,最终平定。同时,以双边条约的方式稳住俄国。但这个过程不会太久,随著欧洲局势的明朗,俄国实力的增强,第二轮角逐很快就会开始。在这轮角逐中,清朝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对抗。


俄罗斯从东欧平原上的一个小小公国,成长为世界第一领土大国,与其一直致力于对外扩张的战略有关。在不断扩张过程中,俄罗斯占领并控制面积有1300万平方公里的北亚,是俄罗斯地缘实力得以迅速扩大的最重要原因。东欧平原如同俄罗斯的大脑,而北亚就是其庞大的身躯,作用非凡。

不过,之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俄罗斯的这庞大的身躯有些碍眼。

因本身自然环境太过极端,北亚难以孕育出强大的本土势力,只能依附周边强大的地缘文明。比较而言,当时中国的实力在俄罗斯之上,而且,在地缘关系上看,北亚的中东部与东亚大陆的关联更为紧密,再加上历史上,中国政权也曾通过羁縻政策来管辖一些当地的土著部族。

大家知道,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俄通过尼布楚、恰克图等一系列条约,界定了两国边界。那时,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成为了俄罗斯的地盘。

那时,欧洲早已靠新航路的开辟积累了大量财富,欧洲文明发展水平已在华夏文明之上。不过,此时并没有爆发工业革命,欧洲的领先优势并不是很明显。而彼时,俄罗斯属欧洲文明的边缘落后地区,中国的体量优势更加明显,所以说,那时只要中国铁了心要争北亚的话,会搞得俄罗斯非常焦急上火。

不过,事实上是,清政府在挫败了俄罗斯向南渗透东亚的企图后,便签订尼布楚等条约,成全了俄罗斯占领北亚的梦想。

为什么,中国有更大的优势,北亚却还是被俄罗斯捷足先登,成为了支撑俄罗斯庞大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才给了俄罗斯可趁之机呢?云石君将做简要分析。

第一、农耕文明的局限性。

首先,农耕社会里,有价值的土地必须要适合农业种植。显然,北亚太过恶劣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农耕。在当时中国眼里,北亚开发价值极低,不值得过多投入。其次,这还是受当时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人类难以有效克服北亚的大山大脉,荒漠冰原等的地缘阻隔。

而当时中国认为,除了必须驾驭维度较低、适宜游牧势力生存,且对自身构成威胁的蒙古高原外,对蒙古高原更北连游牧都不具备的地区,也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的地区,可以说是无欲无求的。

当然,你可以说当时的清政府是鼠目寸光。不过,自古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如果不灌点猛药,其实很难清醒的。转念一想,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世界观里,清政府也不会对北亚太过置之不理。毕竟,北亚并非是一毛不拔之地,还有渔猎业产生的收益。北亚对中国而言,就像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可是,中国最终还是放弃了北亚,这还得从另外的原因说起。

第二、北亚的性价比太低。

古代中国之所以只占据东亚大陆,而不进一步对外扩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周边板块土地质量不高。首先看北边有蒙古高原,再往北是北亚地区,领土最西边新疆再往西便是土地更加贫瘠的中亚地区,西南方有青藏高原的阻隔,南方是丛林密布的越南寮国缅甸一带。而中国占据的东亚大陆才是周围土地质量最高的板块。出于性价比考量,中国在占据了适宜农耕的核心区,以及通过羁縻的方式,将核心区的周边板块化为内藩。自己有了足够的安全保障,难免会失掉对外扩张的兴趣。

北亚的土地质量太低,对天朝之国来说,将北亚纳入自己的地盘,需投入巨大,但收益却是很小的。而且,在地缘阻隔下,中国很难有效的向北亚输送影响力。而北亚土著势力弱小零散,又尚未开化,难以威胁到中国。所以,中国选择了用朝贡模式,从北亚获得一些渔猎收益。

不过,中国和北亚的传统平衡被俄罗斯打破了。

比起北亚土著,俄罗斯势力更加强大。而且当时欧洲沿海各国都在海外大扩殖民地,俄罗斯因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选择了与东欧平原相邻的北亚作为扩张对象。俄罗斯征服北亚的欲望比中国更为强烈。

虽然,俄罗斯强势进入北亚,但因当时中国的国力来说,还是有那个能力去和俄罗斯争北亚的。不过,就算挫败了俄罗斯,中国要如何控制北亚土著却是一个大难题。也就是说,中原王朝没必要为了些动物皮毛和珍宝来与俄罗斯大动干戈,毕竟战争将耗费更多的资源,这样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所以,就算中国挫败了俄罗斯,制止了其对 中国本土的图谋,清政府也只愿通过合约来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宁。

第三、清政府内部统治的需求。

古代华夏文明体系中,鲜有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政权。而清政府出身满族,在汉人占绝大多数的中国来说,清政府自身的合法性会受到严重挑战,同时,汉人人口占优的国情也给满洲亲贵要维护自身统治提出了难题。

于是,清政府主动融入华夏文明,争取汉人认同的同时,也在拉拢蒙古各族,通过给予高于汉人的特殊政治地位,丰厚的物资补贴,换取蒙古的支持。

蒙古高原适合游牧业,却碍于本身土地贫瘠难以开展农业,是一种更落后的文明。可是,游牧势力的军事实力强大,他们通过经常性劫掠中国的方式,来获取财富,维持生存。不过,劫掠过了头,就会招致中原汉族政权的反击,而将他们带到了劳民伤财的战争上,那时境遇会更糟。

而清廷给到的条件很诱人,蒙古人只要效忠清廷,便能不劳而获,同时还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这对蒙古人而言,无疑是天上掉馅饼。

当然,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清朝虽要靠蒙古的军事力量威慑汉族反抗势力,但也不能将其养肥,反过来吃了自己。所以,清廷通过限丁减丁的方式来防范蒙古坐大。

倘若清廷欲在北亚与俄罗斯争雄,清廷都必须依仗蒙古与北亚地缘关系更紧密,蒙古本身地缘格局的优势,还有他们的军事力量来对抗俄罗斯。俄罗斯毕竟不是北亚的土著,实力不可小觑,而且已占据西西伯利亚平原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开发,这就使得中俄双方的对峙和较量的周期会很长,而且规模也大,最终也会消耗掉中国的国力。

这给清廷发了危险警告:在军事上不得不长期倚重蒙古各部,难免会造成各部尾大不掉,极有可能重蹈安史之乱覆辙(在沙俄进入北亚的同时,蒙古准噶尔部动乱,搅得清朝西北边疆一团乱)。

回到清廷为什么重用蒙古的原因,是想借蒙古人之手威慑中原汉人。如果蒙古与俄罗斯长期缠斗,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同时,还会消耗清朝的资源。一旦蒙古威慑不了汉人,中原反清复明之类的大规模民族起义必定会搅得清政权权贵人心惶惶。

所以,为了将蒙古人最大的作用发挥在威慑汉人上,巩固清廷自己的统治地位,清廷也愿意丢掉北亚这根「鸡肋」,而和俄罗斯和谈,划清两国的领土范围,最终使得北亚落入了俄罗斯之手。

受农耕文明的限制,北亚的贫瘠并符合农耕社会下中国的整体利益。北亚本身的土地质量差,农业开发价值有限,在与俄罗斯争斗后,就算得到了北亚,投入远远高于收益,是一种低性价比的体现。而清朝内部需要依仗蒙古军事力量来压制汉人势力,来有效的维护内部统治,当权者不愿意将蒙古各部势力投入到与俄争斗中。基于以上的原因,尽管当时中国有比俄罗斯更多的优势,但是,最终中国还是将北亚「拱手」让给了俄罗斯。

如今,北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抬升了北亚的地缘价值。可是,北亚归属于俄罗斯已成为了既定事实。那么,北亚对现在的中国又有何重要意义?未来的某一天,中国还有没有可能,再重新做一次选择?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在公号中的《为什么中国需要北亚》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279。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北亚地区现在看来资源非常丰富,而在大清看来却是一片苦寒之地,只有少部分游牧民族在此渔猎,并不适合大多数定居。所以,与其是说跟俄罗斯竞争,倒不如说是大清主动放弃了北亚。铭苏先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使大清主动放弃了北亚:

第一、北亚是苦寒之地,不适合人类定居。

北亚地区大部分位于北纬50-70度之间,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少,属于寒带地区,一年有6个月以上属于冬季。北边有号称地球冻库的北冰洋;西面有乌拉尔山阻挡,使大西洋的暖湿气流无法进来;西伯利亚和南部的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压的发源地;东边太平洋沿岸有千岛寒流。因此,北亚地区冬季零下二三十度是正常,零下五六十度也多见,这么冷的地方,你想去吗?对于女真人来说,东北的冷已够他们受的了,西伯利亚那就算了吧。而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从东欧平原翻过乌拉尔山到西伯利亚,他们是同纬度迁移,气温是渐变的,相对容易接受;而中国进入西伯利亚是跨纬度迁移,温差大,接受起来难度较大。

第二、北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性价比不高。

北亚地区虽然有西伯利亚大平原,但是由于纬度高,并不适合农作物种植,仅在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勉强种一些耐寒的小麦和进行畜牧业发展。对于一个不能进行大规模农耕的地区,其经济价值就较低,大清如果去占领这些地方,那么军队所需要的粮食等生活物资都需要从中原补给,成本太高。即使在元朝时期,中央设岭北、辽阳行省管理,在当地发展屯田和渔猎,但是还是入不敷出,岭北一个行省要用去中央财政四分之三的拨款,可见此地就是个无底洞。

第三、国家统一是大业,没空去统一北亚。

大清入关以后,形势非常复杂,既要收拾大顺和大西农民起义军,还要消灭南明残余势力,收复台湾,接著平定三番之乱、平定青藏地区、平定准格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从1644年到1759年,大清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完成全国的统一。1685年—1688年的中俄雅克萨之战,也是因为俄罗斯欺人太甚,不然的话大清也没空去理会。

第四、大清认识的局限性。

满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是落后的游牧民族对先进农耕文明的统治,为了防止汉人的反抗,满清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措施,比如焚烧典籍、文字狱、闭关锁国等等。因此,满清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如何统治汉人上,并且以天朝大国自居,四周皆蛮夷之地,对于不毛之地北亚满清更是没有放在心中,那地方天寒地冻的,谁爱要,谁要。

综上,由于大清皇帝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而北亚既是苦寒之地,又不能为大清带来实际的利益,如果派兵驻扎的话,补给耗费巨大,实在划不著。

铭苏先生,历史与地缘关系类文章原创作者,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


问一个问题:清朝参与北亚的竞争了吗?我个人的感觉,清朝定鼎中原之后,从扩张性的游牧王朝,变成了防御性的农耕王朝。

清朝的核心在汉地十八省,这是朝廷赋税、人口的集中地区,是经济重心。而周边新疆、内外蒙古、东北、西藏、西南地区,则是战略屏障。清朝对这些地区的经略,主要是保持战略边界的稳定。

新疆。清朝经略西蒙古(今日新疆)是因为面临漠西蒙古的威胁。当时漠西蒙古崛起,不仅向西扩张到中亚腹地,而且向东威胁到了内外蒙古的安全。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三代百年经略运筹,最后由乾隆帝最终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一统天山南北之后,终于基本消除西部的安全威胁,清朝的兵锋就此止住了。

东北亚。清朝经略东北亚也是为了消除威胁。根本上也是因为俄罗斯哥萨克蚕食到了黑龙江流域,并且没有止步的意思,必须打掉其扩张野心,才能保障核心区的安全。

蒙古高原。清朝与沙俄在外蒙古的争夺,是为了稳定防守态势。沙俄依靠哥萨克武装力量、商人群体,持续渗透外蒙古地区,处于战略攻势地位,而清朝则处于守势,或者说清朝无意向蒙古高原以北扩张。所以,清朝一直希望通过签订边界条约,遏制沙俄南下。最终,在雍正初年,清朝祭出经济制裁的杀手锏(威胁中断中俄贸易),才迫使沙俄同意举行边界谈判。最终中俄《恰克图条约》确立了两国在蒙古高原的边界,沙俄向南扩张暂时停止。

总之,从西伯利亚向南,经济价值越来越高,所以沙俄处于攻势,这是经济利益驱动的;而从蒙古向北,经济价值越来越低,所以清朝必然无意进取,表现为战略防守。因此,如果「北亚」代表的是西伯利亚,那么清朝根本没有参与竞争。俄罗斯和清朝真正竞争的是蒙古地区,而在这个竞争中,清朝达到了战略防守目的,而俄罗斯未能实现持续南下的目标。


根本原因是清朝对北亚缺乏兴趣。清朝作为农耕王朝,只对两种地区有兴趣,其一,人口稠密、宜居舒适的膏腴之地;第二,必须掌控的战略要地。在16-19世纪,北亚(包括西伯利亚和外东北)缺乏农业价值,清朝对这个地区没有经济利益需求。但是清朝仍然坚决抵制沙俄对这些地区的渗透和控制,朝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等,划分了两国在西伯利亚和东北亚的领土,目的就是稳住不断南下的沙俄哥萨克骑兵势力,让其不要插手清朝与周边蒙古部族的争端。这意味著清朝将外蒙古、外兴安岭以北的地区视作战略缓冲地带,由此整体的对外战略呈现为防守姿态,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了。

那么为何沙俄能够积极地占有和经营北亚呢?沙俄对西伯利亚地区的渗透在初期主要是依靠商业利益驱动。17世纪的欧洲宫廷对珍贵皮毛的需求非常旺盛。而越是寒冷的地区,所出产的皮毛越珍贵,售价也越高昂。哥萨克殖民者对西伯利亚的征服,最初就是冲著获得「皮毛税」而来的。事实上,沙俄殖民者在进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时候,同样要求当地居民贡献皮毛。沙俄殖民者之所以一路由西向东地渗透、扩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高强度猎捕之下,珍贵皮毛资源越来越少,猎捕难度越来越大,必须继续深入西伯利亚冰原才行。商业利益如此之强,以至于俄罗斯皮毛商人能够一路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中国东北、堪察加半岛,乃至越洋进入北美的阿拉斯加。

由于清朝无力巩固和开发东北地区,更无意继续向北扩张,沙俄在蒙古北部、外兴安岭北部的殖民据点一直安全经营,人口不断繁衍,统治越发巩固。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外东北的统治不仅没有增强,反而比康熙年间进一步弱化,甚至已经被沙俄殖民者渗透了几十年而浑然无知。最后在沙俄的事实占领之下,被迫将大片土地割让出去。这种教训告诉我们,移民实边是万古不变的固本之策。


大清好比一个地主被流民搞死,自己没了主子然后莫名其妙的接收主子财产的奴隶!当这个刚刚基本掌握死去主子财产的时候,有人惦记他曾经住过的老破房子(比他给主子当奴隶还早的破房子)……你觉得这个奴隶会在乎吗?西伯利亚,包括所谓的外兴安岭、库页岛以南的广阔区域经过明朝羁绊政策的整顿人口稀少而且常年天寒地冻,愿意留在那里的人几乎没有,除了走不了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走,或者被发配到那里的人那里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大清和俄罗斯争夺西伯利亚的原动力几乎为零,所以不是大清不想争、不愿意争、争不过,而是大清争夺那里没有意义!而大清同俄罗斯议和之后得到了一个可以和它一起瓜分「成吉思汗遗址」的同盟,俄罗斯从北面哈萨克从西面清朝从东面和南面争夺西蒙古准格尔部的地盘,最后大清帝国得到了准格尔部的绝大多数地盘,哈萨克人得到了重新复国的机会,而俄罗斯人得到了准格尔部的边缘地区从而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站稳脚跟!俄罗斯人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为什么在大清前期不敢在外东北造次?不是它不想,而是俄罗斯人见识到了清朝强大的一面(让俄罗斯人都曾经头疼的西蒙古人居然被大清灭族),而且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以后需要时间消化它(大清同时也需要消化自己的领土)!为什么后来俄罗斯人对外东北采取了和其它占领区不同对待(对外东北人或赶或杀)?就是因为俄罗斯人知道了清朝的强大!后来,俄罗斯帝国在其他方向都无法得到发展的时候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朋友~大清帝国!它发现原来大清早就不行了,自己可以打成平手的两个日不落帝国居然很轻松的就把大清打得爬不起来!俄罗斯才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大清领土疯狂掠夺!而大清已经无力反击!!!


古代各国对西伯利亚都谈不上实控。中原的人去漠北去十个能冻死三个,根本没能力移民。地图上画的属于中国,也只是当地部落偶尔进贡而已。而俄罗斯也是流氓开疆。和华人闯南洋差不多。一帮土匪,欧洲混不下去了。跑到远东,开始建立起了半独立的领地。和沙皇保持名义上的联系而已。到后来远东的经济价值开始凸显。人口才渐渐增多。这段历史全球通史写的比较详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