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在公元前180年,汉朝有史以来狠毒残暴的女人吕后去世之后。张苍,周勃和陈平联合刘氏宗室等诛杀吕后叛乱一族,还政于代王刘恒。刘氏宗室一族和大臣们思虑再三一致决定推选代王刘恒继位。选择他的原因就是刘恒母亲薄姬,出身卑微,朝中无人做官,不至于上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局面。

我们现在说说;文帝刘恒即位,文景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一位著名的皇帝,文帝刘恒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王朝。文帝刘恒实行轻徭役薄赋税,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无为而治的政策。

文帝刘恒开创的文景之治是古代封建时期很少出现的国富强民的繁荣景象。刘恒即位之初就大力推行解决争议,安抚边疆,减少战祸,勤俭节约,苛政废除,勤俭勤政爱民如子,以身作则为大臣们做出良好的榜样。并修改律法祛除暴刑,体恤百姓仁政待民。

文帝刘恒即位二十三年,汉朝出现了少有的国泰民安地繁荣景象,文帝刘恒和文景之治一起被载入史册。被历史和后世称赞为是一位好帝王……


如果以单纯的好和坏来对古代皇帝/君王进行分类的话,「好皇帝」中也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在当时和后世来说都是好皇帝;一种是当时是好皇帝,在后世是坏皇帝;一种是在当时是坏皇帝,在后世又成了好皇帝。

在第一种来说,典型的就是三代的圣君了,其中周武王在平定天下之后「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即周武王救济天下贫困的百姓、刀枪入库以宣告国家永远不再打仗、牛放桃林以宣告国家永远不再过分地征劳役和赋税。这种帝王当然是受百姓爱戴,并且也足以成为后世典范的。

第二种帝王不太容易找出典型,大家见仁见智,可能会存在较大的争议,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国家还是比较安定的,相比于之前的朝代,他也可以说是延续了一个「盛世」,但是在后世看来,他不能说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好皇帝,反而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第三种皇帝就比较多了,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等人,在当时来说他们几乎调动全国的百姓以达成自己的政治追求,所以普遍不受百姓的喜欢,并且引发了国内较大的动荡,甚至亡国。但是对后世来说,他们便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皇帝了。

而汉文帝,在当政时期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在汉朝从战争时期转向和平时期的关键人物。从这一方面来说,他也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毕竟「寒者利短褐,饥者甘糟糠」,此前的老百姓已经经历了持续数百年的战争,竟然在汉文帝时期得到了长期的和平,他们当然对汉文帝感恩戴德。但是与后世皇帝做一个纵向对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汉文帝的人品、城府和政治能力,应该是可以排在唐宗宋祖之上的。


汉文帝是自刘邦立国建汉以来,首位掌握大权的圣贤之君。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在位只有短短的七年,由于吕后的原因,刘盈这个皇帝没有太多的权力,政权大多出自吕后,刘盈去世后,吕后相继立了几个小皇帝,仍然还是吕后自已掌握朝政,对于一个正统的王朝来说,太后掌权,皇帝弱势,这无疑对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汉王朝是一种威胁。

吕后死后,朝中的功臣联合刘姓皇族,铲除了诸吕势力,重新扶持了刘姓皇族,立代王刘恒为帝。

在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相继掌权的时期,而作为帝国正统的皇帝,一再弱势的话,这个新生的王朝,就存在改朝换代的危险,而刘恒作为汉文帝出现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剪除了这种危险,稳定了朝政。

想想东汉,外戚与宦官相继掌权,互相争斗,最后就导致了东汉王朝的皇权衰弱,直到最后走向灭亡,而汉文帝作为刘邦正统的子孙,加强了皇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大汉王朝开启了新的生命。

汉文帝刘恒为何会被称三代以来的第一贤君,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加强皇权,稳定朝政。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如果一个皇帝不能掌握政权,那么这个朝代就是危险的,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是对整个国家稳定最基本的因素。

汉文帝之前,刘邦之后的汉朝,严格意义上说是外戚掌权,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制止而延续下去的话,遇到一个有野心的外戚掌权,那么改朝换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那么大汉王朝就有灭亡的可能。

在功臣集团铲除诸吕势力后,功臣、皇族又作为新的政治势力崛起,他们选择刘恒当皇帝,不是因为刘恒英明,而不是看中刘恒软弱,当然这软弱是表面的,汉文帝上台后,驾御功臣、打击皇族,把权力集中皇帝手中,并且从汉文帝之后的数代大汉皇帝,都是因为汉文帝加强皇权的动作,而掌握大权,这个政治遗产到汉武帝时达到顶峰,皆出自汉文帝的功劳。

想想要不是汉文帝英明,让功臣集团控制的话,数十年后,当野心家出现,这大汉天下就可能不会姓刘了。

2、维护统一,首开削藩。汉文帝是西汉第一个首次开始削藩的皇帝,自刘邦分封以来,诸候国的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成为汉朝中央政府的巨大威胁,汉文帝在位时期,就有两起诸侯王叛乱事件,汉文帝在贾谊的建议下,认识到诸侯国的危害,采取柔性削藩政策,保证大汉天下稳定,为后面的景、武二帝解决诸侯王问题提供基础。

对外汉文帝面对匈奴,忍辱负重,实力不如人家就和亲,以低姿态维护国家统一,对于南越国,汉文帝采购派遣使者说服,不动用武力,以南越再次臣服。

3、废除酷刑,改革刑法。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法严苛,汉法同样严苛,汉文帝因为缇萦救父的事件而感动,下令废除肉刑,之后又陆续废除一些刑法,如废除连坐法,让汉朝的刑法逐渐摆脱严酷,汉文帝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刑法的皇帝,为汉朝后世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乱世用重典,但和平时期刑法不得过重。

4、减轻徭役,以民为本。汉朝自建立之初饱受战乱,到了汉文帝时期,国力仍然不强,汉文帝继承了汉初的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采取了贾谊的治国方针:牧民之道,务在安之。意思是治理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而采取了一系列的减少徭役、租赋的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汉文帝在位的23年,是百姓安居业的23年,同时也是文景之治打下基础的23年,使西汉国力进一步恢复。

能做到这些的皇帝,就是圣贤之君,而汉文帝无疑是一位,也是西汉开国以来的第一位。


中国有句古话,创业难,守业更难。先秦末期,天下大乱各路英豪追逐王权。然高祖刘邦平定四海,逼霸王自刎与乌江,从此建立大汉王朝。

众所周知,战争之后必定带来平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战之后的平静尤为重要。因为需要战后的平静来划分功臣的势力范围,同时需要增加战争减少的人口,恢复战争导致的粮食减产和农桑恢复,增加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增强国库存储。

那么对于刘邦来说,这种情况下不是需要一个武功盖世的君主,而是需要一个能守诚的帝王,这个人需要发展一切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比如农桑、人口、军力、经济、势力。然而刘邦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选择相对于中庸的文帝,所以文帝并不是一个开拓者,而是一个守诚者。他的存在,可以说保护了大汉王朝的平稳,使得国家平稳过渡,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出现其他的战争后遗症。

然而文帝也清楚这一点选择了具有同样能力和思想的景帝,通过这二位帝王的民生治理,财富积累,粮食增产,为后期的武帝开创北击匈奴于千里之外的盖世武功。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难。历史上诸如秦朝,西晋和隋朝,开国之君打天下时所向披靡,然而由于第二代国君没有选择好,或者经营不善,导致大一统帝国二世而亡,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个王朝寿命的长短其实与他二三四位的君主的关系很大。而汉文帝就是这样一位稳固了天下,是大汉绵延四百余年的柱石级人物。

汉文帝刘恒本被封为代王,在功臣派铲除诸吕的行动中,因没有势力而被他们推上了皇位。然而刘恒的韬光养晦使得他成功瞒过了众人,登基之初就迅速掌控了政权,开始了他一代仁君的帝王生涯。

汉文帝一生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本来想修一座鹿台,在从大臣处得知花费的费用是几十户人家一年的收入的时候就停止了,对于劳民伤财的事情,他始终不肯为之。

面对西汉王朝的百业待兴,汉文帝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策略,让百姓们自由发展经济,官府很少参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使得汉朝国力不断上升,开启了「文景之治」,如果没有他,汉武帝不可能有反击匈奴,开疆拓土的经济支持。

汉文帝一生仁慈,废除了残酷的刑法,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是士大夫们最理想的君主模板。而且汉文帝是一个孝子,「亲尝汤药」就被「二十四孝」收录在故事之中而被广泛流传,作为皇帝,他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所以,汉文帝虽无开疆拓土,定鼎中原的功绩,但他作为承上启下者,成功的稳固了汉朝统治的根基,为后世之君留下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这些都不是一个平凡的君主所能达到的。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文景之治奠定了汉武帝北伐匈奴的基础。文帝算是以为比较宽仁的君主了,文帝比较符合文人眼中的纳谏如流的完美君主的形象,做事不像他爹刘邦那样粗,不像他孙子刘彻那样霸道。


三代在我国历史上指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的历史可考证的不多,故而人们只能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大都是从东周或秦汉开始,即便是中国的学者,讲历史人物也很少涉及到三代的,因为关于那个时期的史料太少了,而且听起来很神话。所以每当历史学家评价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表现时,总喜欢加上一句「三代以来」,比如有人对诸葛亮顶礼膜拜,大不了称他为「三代而后第一人」,也不会说他有史以来最厉害。今天说的这个人物,是位帝王,被称为三代以来第一贤君,他是谁呢?

不是秦皇汉武,也不是唐宗宋祖,而是汉朝第五位皇帝刘恒。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即位之前,他的兄长汉惠帝刘盈因病去世,吕后先后立了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但随著吕后的去世,吕家势力被跟著刘邦一起打天下的权臣们消灭。吕氏既灭,她立的皇帝自然也就不算数了(史称陈平、周勃等人认为刘弘非刘盈亲生子)。那么接下来应该立谁为皇帝呢?

在消灭诸吕的行动中,除了陈平、周勃外,还有一个人来自刘氏家族,他是整个行动中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其功劳甚至在陈平周勃之上,他叫刘章,是当时齐王刘襄的弟弟,他理所当然地推举刘襄为帝,不过最后被陈平等人卖了,他们决定迎立当时身为代王的刘恒为帝。

这个时候的刘恒已经在代地经营了十几年,当他接到长安来的通知时,第一反应不是喜出望外,而是胆战心惊。他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什么阴谋:为什么是我?

这个问题对陈平周勃之流很简单,他们当然要迎立刘恒,不然呢?迎立刘襄可不是上策,刘襄对皇位已经虎视眈眈,他摩拳擦掌以为大局已定,迎立这样的人当皇帝,陈平周勃的功劳会大打折扣,迎立刘恒则不然,刘恒未有非分之想,突然收到这样一份厚礼,他能不感恩戴德?

但对于刘恒则不然,他认为这可能是个陷阱。陈平等人可是当年随高祖打天下的人物,他们的心思深不可测,目前已经消灭了诸吕,下一步消灭诸刘然后列土封王重回诸王时代也不是不可能之事,但不去又无异于将帝位拱手让与别人,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此行是刘恒的鸿门宴。

刘恒一面派人到长安探听虚实,一面缓缓而行,抵达长安时,周勃要求私下跟刘恒讲几句话,但被拒绝。后人已经无法知晓周勃想跟刘恒单聊些什么,但肯定是见不得光的,也许是想讲些条件,但私下单聊这种事,极易引起外界不必要的误会,以刘恒的小心谨慎,是不会接受。

刘恒即位后,广施仁政,将百姓的租税降到了历史最低,又废除了一系列扰民的措施,又废肉刑,又提倡简朴的生活,身体力行,据说当时的社会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儒家的学说里,小康是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社会虽达不到大同的标准,但大家懂礼仪,知守法,民风淳朴,也是很不错的了。历史上想留美名的帝王都想使自己治下的社会达到小康,但也许只有汉文帝刘恒做到了,所以虽然汉文帝一没有平定天下,二没有开疆拓土,但他治下的老百姓生活地轻松自在,这不就是老百姓图的吗?后世皇帝崇尚无为而治而又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能有几个?曾国藩甚至这样评价汉文帝:

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就两件事,外抚匈奴,内事农桑!跟匈奴继续和亲,只要匈奴不过分的军事行动,文帝是能忍就忍。家里对内黄老之学,劝课农桑,宽刑法。二十年间,丰给人足。千尺之楼,起于累土。文帝就是汉帝国后面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后勤驻基之人!


节己爱民,以德化民,监狱空空,文景之治


修生养息,这是最标准答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