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在公元前180年,漢朝有史以來狠毒殘暴的女人呂后去世之後。張蒼,周勃和陳平聯合劉氏宗室等誅殺呂后叛亂一族,還政於代王劉恆。劉氏宗室一族和大臣們思慮再三一致決定推選代王劉恆繼位。選擇他的原因就是劉恆母親薄姬,出身卑微,朝中無人做官,不至於上演一人得道雞犬昇天的局面。

我們現在說說;文帝劉恆即位,文景之治成為了中國歷史一位著名的皇帝,文帝劉恆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王朝。文帝劉恆實行輕徭役薄賦稅,發展生產安撫百姓無為而治的政策。

文帝劉恆開創的文景之治是古代封建時期很少出現的國富強民的繁榮景象。劉恆即位之初就大力推行解決爭議,安撫邊疆,減少戰禍,勤儉節約,苛政廢除,勤儉勤政愛民如子,以身作則為大臣們做出良好的榜樣。並修改律法祛除暴刑,體恤百姓仁政待民。

文帝劉恆即位二十三年,漢朝出現了少有的國泰民安地繁榮景象,文帝劉恆和文景之治一起被載入史冊。被歷史和後世稱讚為是一位好帝王……


如果以單純的好和壞來對古代皇帝/君王進行分類的話,「好皇帝」中也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在當時和後世來說都是好皇帝;一種是當時是好皇帝,在後世是壞皇帝;一種是在當時是壞皇帝,在後世又成了好皇帝。

在第一種來說,典型的就是三代的聖君了,其中周武王在平定天下之後「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即周武王救濟天下貧困的百姓、刀槍入庫以宣告國家永遠不再打仗、牛放桃林以宣告國家永遠不再過分地徵勞役和賦稅。這種帝王當然是受百姓愛戴,並且也足以成為後世典範的。

第二種帝王不太容易找出典型,大家見仁見智,可能會存在較大的爭議,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國家還是比較安定的,相比於之前的朝代,他也可以說是延續了一個「盛世」,但是在後世看來,他不能說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好皇帝,反而對中國的歷史進程起到了阻礙的作用。

第三種皇帝就比較多了,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等人,在當時來說他們幾乎調動全國的百姓以達成自己的政治追求,所以普遍不受百姓的喜歡,並且引發了國內較大的動蕩,甚至亡國。但是對後世來說,他們便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皇帝了。

而漢文帝,在當政時期與民休息,無為而治,在漢朝從戰爭時期轉向和平時期的關鍵人物。從這一方面來說,他也算是撿了一個大便宜,畢竟「寒者利短褐,飢者甘糟糠」,此前的老百姓已經經歷了持續數百年的戰爭,竟然在漢文帝時期得到了長期的和平,他們當然對漢文帝感恩戴德。但是與後世皇帝做一個縱向對比,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漢文帝的人品、城府和政治能力,應該是可以排在唐宗宋祖之上的。


漢文帝是自劉邦立國建漢以來,首位掌握大權的聖賢之君。

劉邦去世後,漢惠帝劉盈即位,劉盈在位只有短短的七年,由於呂后的原因,劉盈這個皇帝沒有太多的權力,政權大多出自呂后,劉盈去世後,呂后相繼立了幾個小皇帝,仍然還是呂后自已掌握朝政,對於一個正統的王朝來說,太后掌權,皇帝弱勢,這無疑對剛剛建立不久的大漢王朝是一種威脅。

呂后死後,朝中的功臣聯合劉姓皇族,剷除了諸呂勢力,重新扶持了劉姓皇族,立代王劉恆為帝。

在外戚集團與功臣集團相繼掌權的時期,而作為帝國正統的皇帝,一再弱勢的話,這個新生的王朝,就存在改朝換代的危險,而劉恆作為漢文帝出現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剪除了這種危險,穩定了朝政。

想想東漢,外戚與宦官相繼掌權,互相爭鬥,最後就導致了東漢王朝的皇權衰弱,直到最後走向滅亡,而漢文帝作為劉邦正統的子孫,加強了皇權,從某種意義上說,使大漢王朝開啟了新的生命。

漢文帝劉恆為何會被稱三代以來的第一賢君,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加強皇權,穩定朝政。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如果一個皇帝不能掌握政權,那麼這個朝代就是危險的,封建社會加強中央集權,是對整個國家穩定最基本的因素。

漢文帝之前,劉邦之後的漢朝,嚴格意義上說是外戚掌權,如果這種情況不能制止而延續下去的話,遇到一個有野心的外戚掌權,那麼改朝換代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那麼大漢王朝就有滅亡的可能。

在功臣集團剷除諸呂勢力後,功臣、皇族又作為新的政治勢力崛起,他們選擇劉恆當皇帝,不是因為劉恆英明,而不是看中劉恆軟弱,當然這軟弱是表面的,漢文帝上臺後,駕御功臣、打擊皇族,把權力集中皇帝手中,並且從漢文帝之後的數代大漢皇帝,都是因為漢文帝加強皇權的動作,而掌握大權,這個政治遺產到漢武帝時達到頂峯,皆出自漢文帝的功勞。

想想要不是漢文帝英明,讓功臣集團控制的話,數十年後,當野心家出現,這大漢天下就可能不會姓劉了。

2、維護統一,首開削藩。漢文帝是西漢第一個首次開始削藩的皇帝,自劉邦分封以來,諸候國的勢力一天天強大起來,成為漢朝中央政府的巨大威脅,漢文帝在位時期,就有兩起諸侯王叛亂事件,漢文帝在賈誼的建議下,認識到諸侯國的危害,採取柔性削藩政策,保證大漢天下穩定,為後面的景、武二帝解決諸侯王問題提供基礎。

對外漢文帝面對匈奴,忍辱負重,實力不如人家就和親,以低姿態維護國家統一,對於南越國,漢文帝採購派遣使者說服,不動用武力,以南越再次臣服。

3、廢除酷刑,改革刑法。眾所周知,漢承秦制,秦法嚴苛,漢法同樣嚴苛,漢文帝因為緹縈救父的事件而感動,下令廢除肉刑,之後又陸續廢除一些刑法,如廢除連坐法,讓漢朝的刑法逐漸擺脫嚴酷,漢文帝是西漢歷史上第一個改革刑法的皇帝,為漢朝後世提供了很好的榜樣,亂世用重典,但和平時期刑法不得過重。

4、減輕徭役,以民為本。漢朝自建立之初飽受戰亂,到了漢文帝時期,國力仍然不強,漢文帝繼承了漢初的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採取了賈誼的治國方針:牧民之道,務在安之。意思是治理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而採取了一系列的減少徭役、租賦的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漢文帝在位的23年,是百姓安居業的23年,同時也是文景之治打下基礎的23年,使西漢國力進一步恢復。

能做到這些的皇帝,就是聖賢之君,而漢文帝無疑是一位,也是西漢開國以來的第一位。


中國有句古話,創業難,守業更難。先秦末期,天下大亂各路英豪追逐王權。然高祖劉邦平定四海,逼霸王自刎與烏江,從此建立大漢王朝。

眾所周知,戰爭之後必定帶來平靜。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大戰之後的平靜尤為重要。因為需要戰後的平靜來劃分功臣的勢力範圍,同時需要增加戰爭減少的人口,恢復戰爭導致的糧食減產和農桑恢復,增加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增強國庫存儲。

那麼對於劉邦來說,這種情況下不是需要一個武功蓋世的君主,而是需要一個能守誠的帝王,這個人需要發展一切對國家有利的事情,比如農桑、人口、軍力、經濟、勢力。然而劉邦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選擇相對於中庸的文帝,所以文帝並不是一個開拓者,而是一個守誠者。他的存在,可以說保護了大漢王朝的平穩,使得國家平穩過渡,並沒有因為戰爭而出現其他的戰爭後遺症。

然而文帝也清楚這一點選擇了具有同樣能力和思想的景帝,通過這二位帝王的民生治理,財富積累,糧食增產,為後期的武帝開創北擊匈奴於千里之外的蓋世武功。


俗話說,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難。歷史上諸如秦朝,西晉和隋朝,開國之君打天下時所向披靡,然而由於第二代國君沒有選擇好,或者經營不善,導致大一統帝國二世而亡,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個王朝壽命的長短其實與他二三四位的君主的關係很大。而漢文帝就是這樣一位穩固了天下,是大漢綿延四百餘年的柱石級人物。

漢文帝劉恆本被封為代王,在功臣派剷除諸呂的行動中,因沒有勢力而被他們推上了皇位。然而劉恆的韜光養晦使得他成功瞞過了眾人,登基之初就迅速掌控了政權,開始了他一代仁君的帝王生涯。

漢文帝一生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本來想修一座鹿臺,在從大臣處得知花費的費用是幾十戶人家一年的收入的時候就停止了,對於勞民傷財的事情,他始終不肯為之。

面對西漢王朝的百業待興,漢文帝採取了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策略,讓百姓們自由發展經濟,官府很少參與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使得漢朝國力不斷上升,開啟了「文景之治」,如果沒有他,漢武帝不可能有反擊匈奴,開疆拓土的經濟支持。

漢文帝一生仁慈,廢除了殘酷的刑法,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是士大夫們最理想的君主模板。而且漢文帝是一個孝子,「親嘗湯藥」就被「二十四孝」收錄在故事之中而被廣泛流傳,作為皇帝,他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所以,漢文帝雖無開疆拓土,定鼎中原的功績,但他作為承上啟下者,成功的穩固了漢朝統治的根基,為後世之君留下了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這些都不是一個平凡的君主所能達到的。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文景之治奠定了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基礎。文帝算是以為比較寬仁的君主了,文帝比較符合文人眼中的納諫如流的完美君主的形象,做事不像他爹劉邦那樣粗,不像他孫子劉徹那樣霸道。


三代在我國歷史上指的是夏、商、週三個朝代。這三個朝代的歷史可考證的不多,故而人們只能對其有個大概的瞭解,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大都是從東周或秦漢開始,即便是中國的學者,講歷史人物也很少涉及到三代的,因為關於那個時期的史料太少了,而且聽起來很神話。所以每當歷史學家評價一個人在歷史長河中的表現時,總喜歡加上一句「三代以來」,比如有人對諸葛亮頂禮膜拜,大不了稱他為「三代而後第一人」,也不會說他有史以來最厲害。今天說的這個人物,是位帝王,被稱為三代以來第一賢君,他是誰呢?

不是秦皇漢武,也不是唐宗宋祖,而是漢朝第五位皇帝劉恆。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在他即位之前,他的兄長漢惠帝劉盈因病去世,呂后先後立了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但隨著呂后的去世,呂家勢力被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權臣們消滅。呂氏既滅,她立的皇帝自然也就不算數了(史稱陳平、周勃等人認為劉弘非劉盈親生子)。那麼接下來應該立誰為皇帝呢?

在消滅諸呂的行動中,除了陳平、周勃外,還有一個人來自劉氏家族,他是整個行動中穿針引線的關鍵人物,其功勞甚至在陳平周勃之上,他叫劉章,是當時齊王劉襄的弟弟,他理所當然地推舉劉襄為帝,不過最後被陳平等人賣了,他們決定迎立當時身為代王的劉恆為帝。

這個時候的劉恆已經在代地經營了十幾年,當他接到長安來的通知時,第一反應不是喜出望外,而是膽戰心驚。他認為這裡面可能有什麼陰謀:為什麼是我?

這個問題對陳平周勃之流很簡單,他們當然要迎立劉恆,不然呢?迎立劉襄可不是上策,劉襄對皇位已經虎視眈眈,他摩拳擦掌以為大局已定,迎立這樣的人當皇帝,陳平周勃的功勞會大打折扣,迎立劉恆則不然,劉恆未有非分之想,突然收到這樣一份厚禮,他能不感恩戴德?

但對於劉恆則不然,他認為這可能是個陷阱。陳平等人可是當年隨高祖打天下的人物,他們的心思深不可測,目前已經消滅了諸呂,下一步消滅諸劉然後列土封王重回諸王時代也不是不可能之事,但不去又無異於將帝位拱手讓與別人,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此行是劉恆的鴻門宴。

劉恆一面派人到長安探聽虛實,一面緩緩而行,抵達長安時,周勃要求私下跟劉恆講幾句話,但被拒絕。後人已經無法知曉周勃想跟劉恆單聊些什麼,但肯定是見不得光的,也許是想講些條件,但私下單聊這種事,極易引起外界不必要的誤會,以劉恆的小心謹慎,是不會接受。

劉恆即位後,廣施仁政,將百姓的租稅降到了歷史最低,又廢除了一系列擾民的措施,又廢肉刑,又提倡簡樸的生活,身體力行,據說當時的社會達到了小康水平。

在儒家的學說裏,小康是一種社會狀態,這種社會雖達不到大同的標準,但大家懂禮儀,知守法,民風淳樸,也是很不錯的了。歷史上想留美名的帝王都想使自己治下的社會達到小康,但也許只有漢文帝劉恆做到了,所以雖然漢文帝一沒有平定天下,二沒有開疆拓土,但他治下的老百姓生活地輕鬆自在,這不就是老百姓圖的嗎?後世皇帝崇尚無為而治而又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能有幾個?曾國藩甚至這樣評價漢文帝:

其德為三代後僅見之賢主。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就兩件事,外撫匈奴,內事農桑!跟匈奴繼續和親,只要匈奴不過分的軍事行動,文帝是能忍就忍。家裡對內黃老之學,勸課農桑,寬刑法。二十年間,豐給人足。千尺之樓,起於累土。文帝就是漢帝國後面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後勤駐基之人!


節己愛民,以德化民,監獄空空,文景之治


修生養息,這是最標準答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