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强权,共同存在的巅峰期是15世纪早期。三家联手基本上涵盖了东南欧-小小亚细亚半岛-中亚-东亚这些重要地区。他们之间也不是没有交流,彼此也知道对方的存在。

最弱的无疑是奥斯曼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还不是后来那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定期攻伐欧洲和中亚的世界级帝国。在15世纪初,奥斯曼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除了中央王权与宗教圣战势力之外,小亚细亚和巴尔干的众多诸侯以及大量加入的希腊正教官僚,都是这个新兴强权里的内部博弈力量。

当时的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就是这种混合文化与博弈乱局的体现。由于母亲具有希腊血统,所以他在维持传统奥斯曼圣战武德的前提下,非常崇尚希腊文化与文官管理制度。当时的奥斯曼领土大量扩张,以原本就存在的希腊正教力量为纽带,使用拜占庭与波斯式的中央宫廷制度,是大势所趋。

奥斯曼军事力量的体现,则是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欧洲十字军内部的纷争与不和,促成了奥斯曼人的大胜。但奥斯曼军事力量的结构,也在战役中表现的玲离尽致。包括了小而精干的中央军部队、大量的地方封建武装和动员起来的赤贫炮灰。

奥斯曼军队也因此不仅拥有了一支合格的中央军步兵防御阵地,也拥有来自欧亚两地的封建骑兵队伍。他们即有突厥式的传统骑兵,也有拜占庭风格的希腊骑兵,以及巴尔干各地的轻骑兵和塞尔维亚人为代表的西欧骑士队伍。在他们与敌人交手前,大量动员的地方民兵与圣战炮灰,会阻击和消耗敌人的兵锋。

在15世纪初,这样的军队是结构比较合理,效率较为精干的。加上同时吸纳东西方技术与武器,大量的优质铠甲、弓弩以及早期的火炮和火枪,都在奥斯曼军队中可以见到。

只是由于这个帝国还处于早年的扩张与磨合期,所以很容易夭折。后来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就是体现。虽然奥斯曼军队展现了顽强的战斗力,依然因为政治和军事因素,功亏一篑。所以,在三个强权之中,无疑只能排入第三。

明朝足以排第二

15世纪初的明朝,表面上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拥有世界上静态储量最丰富的资源。但明朝本身立国也没有太长时间,一系列的高压政策,已经开始让很多地方出现衰退。同时,刚刚经历过靖难之役的风波,内部的局面其实非常微妙。巧的是,靖难之役结束的1402年也是安卡拉之战发生的那年。

明朝当时的强弱几许,完全就集中在篡位的明成祖朱棣一个人身上。他不仅犯了一个中国古代最大的忌讳,也需要为了保住自己的篡位成果而进行一系列努力。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他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明朝这个国家的发展愿望。当然在朕即国家的古代,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

到朱棣篡位成功为止,明朝军队主要的表现都发生在靖难之役当中。这些战役基本上是北方与南方两种风格的明朝军队间的撕逼。这些战役也往往呈现出一个几乎差不多的模式:双方步兵相持--南军耍花样无果--北军骑兵侧击得手。

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大明立国开始就实行的卫所兵制度,已经开始出了问题。大量的卫所兵是部署在南方的,但他们当中但部分的职责是屯田与保卫所在地安全。能够被调集后,进行远征的队伍,数量比例很少。这些能战的部队,大部分又集中在北方沿线。所以,表面上规模庞大的明军,实际上能战之兵并没有在籍兵员那么多。

从朱棣开始,明朝军队也逐步进入了对骑兵的依赖路径。但这些骑兵中要么是长期居住在北方边境的军户,要么就是从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招募的小部落力量。从这点我们也可能发现,明朝的能战之兵,是多么稀少。朱棣继位后,一方面削弱北方个边境藩王的力量,一方面将卫所方向南迁到北京附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明初的边境防御布置,损害了明朝的北部防御力量。

但朱棣最大的问题,还是得位不正。在靖难之战的时候,很多明朝地方藩王与大员,都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著事态发展。他们既不会对朱棣落井下石,也不会帮助建文帝对付朱棣。只是朱棣上台后,高压政策比建文帝丝毫不差。朱棣本身也是一个必须不断获得胜利和功绩,才能维持自身合法性的危机君主。一旦有风吹草动,难免不会遭到新的反抗,至少也是不合作态度的敷衍。

所以,想朱棣一直平稳的使用大明的全部资源,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况他还将首都搬迁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北京,远离了明初就非常倚重的江南赋税要地。结果就是大量的资源需要不断从南方,千里迢迢而来。这个过程中的迟缓与消耗,又是一种非常巨大的折损。

因而,表面上似乎是第一的明朝,因为内容问题只能屈居第二。

帖木儿的强权堪称当世第一

15世纪初的帖木儿帝国,表面上是最脆弱的一个强权。靠著一个人的努力,将一盘散沙的中亚各地,强行统一在一起。后来帖木儿死后,一些地方藩属就逐步脱离。继承人之间也发生了夺位战争。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帖木儿帝国反而是最顺风顺水的一个。用如日中天来形容,都不为过。

帖木儿的强权基本上继承自蒙古系的西察合台汗国。他无疑也是一个篡位者,却因为是西察合台汗国的驸马,至少也拥有了一些当时人认可的皇室身份。其次,在中亚地区,任何地方势力都会选择强权依附。这是一种中原地区的集权帝国,很难理解的政治正确,却也是俄罗斯人控制中亚前的常态。

帖木儿的军队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骑兵队伍,也通过传统的突厥-蒙古式战略战术,将这群人比较有效的粘合成一个整体。何况,帖木儿比之前的蒙古统治者都明白步兵的重要性,自然也就将可以搜罗到的最好步兵,加入自己的军队。结果便是帖木儿的骑兵不仅洗礼,还能得到步兵部队的有力支持,战斗力是不成问题的。

帖木儿一方面以中亚认可的蒙古式权威自居,控制了大量河中等地的城市与封建力量。另一方面也逐步将自己包装成以伊斯兰教的卫道士、圣战者,以便在西域、北印度和西亚等地,继续扩张自己的权势。但他也会非常务实的对待一些非伊斯兰势力,与他们精心合作。他的战略核心,就是建立一个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世界霸权。在核心地区之外,是大量依附于自己的藩属力量。为了做到这点,必须将四周的超级大国,全部击败。

所以,在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北方的金帐汗国-南方的德里苏丹-西方的马穆鲁克苏丹与奥斯曼帝国,纷纷遭殃。他并不想占领这些地方的土地,只是要打掉他们这些帝国的中央强势权威。最后对明朝的远征,也是这个思维的产物。

由于他拥有政治和宗教上的双重话语权,还拥有当世第一的军事强权。帖木儿基本上在其后期,确保了对四周所有对手的军事优势。也由于这些因素,他在调配手里的庞大资源时,最为方便。他的实际正统性,倒是比西方的奥斯曼和东方的明朝来的更加简单和方便。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在15世纪初,帖木儿帝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帝国之一。他的帝国在解决内部问题时的手段最直接,效果也最显著。


这个「强」字要看怎么理解。

个人推荐法国历史学家勒让.格鲁塞的著作:草原帝国。其中讨论和比较了这三个帝国的兴衰。

中亚「跛子帖木儿」所创立的帝国,当时军事最强盛,但国家最为脆弱。中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不支持一种大帝国的建立。帖木儿不遗余力的给自己贴上「蒙古黄金家族」的标签就是为了凭空获取一种帝国的「合法性」,尽管此人只是一个突厥人。

帖木儿时期的军事能力已经有足够的历史资料证实,的确是当时战无不胜的存在,但也的确是建立在一个非常脆弱的国家基础之上,和明这种非常制度化体系化的国家没法相比。

明朝就不多说了,当时正处于朝代的顶峰时期,不过明地处偏远的远东,对世界的变化所知甚少,也几乎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奥斯曼突厥帝国(西方一般称为奥图曼)在当时的军事实力肯定差点,毕竟在主场被帖木儿帝国打的落花流水。不过如果从历史宏观来看,她反倒最后成为三者中最强大的一个,其拥有的世界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代世界。

究其原因,奥斯曼帝国位于世界中心,是多个大文明的冲突交汇之处,较为及时的接受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实现了国家的「准现代化」,虽然比不上西方列强,但的确比闭塞的东方国家要强点。


从军队实力上来说,举一个简单的事情,帖木儿日打败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这两个帝国之间哪一个军队实力强,之后,帖木儿东征死在途中,有人说,如果帖木儿不死的话大名就已经灭亡了,但是必须知道的是同时期的大明,是永乐大帝在掌控的,当时的军力强盛实数大明最顶峰时期,后来朱棣举行大型阅兵,明朝邀请27个国家使节来朝,这些使者当中,要属帖木儿帝国的使者最为傲慢,这个使团的首领是帖木儿帝国宰相阿尔都沙,副使是帝国名将盖苏耶丁,这个人在十多年前曾跟随帖木儿远征明朝,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时,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明成祖朱棣却并不在意,这次阅兵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让各国都看到了大明的军事实力,在阅兵结束之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并将帖木儿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以表达「最崇高敬意」。而那个帖木儿名将盖苏耶丁在观看明军阅兵后,在回忆录里坦言:「我不得不承认,大帝(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而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明朝商船的禁令,从而可见明朝和帖木儿军事实力哪一个强。


大明在朱棣时候,天下无敌,想灭谁就灭谁,郑和下西洋,更是让大明声望天下闻名。当时的大明如同现在的美帝,谁都仰视大明。

贴木尔在西方眼里号称上帝之鞭。可是他鼎盛时还在朱元璋手下称臣,是大明的藩属国,这些史书明确记载著。朱棣篡位后,帖木儿认为大明政权不稳,想趁虚而入,可是刚刚热个身,半路上就病死了。朱棣根本不屌贴木尔,只让西域将军准备开战。

奥斯曼帝国更是稀烂,首先让贴木尔灭国,差点灭族,后来趁帖木儿病死,西亚庞大地区出现权力空虚,奥斯曼帝国才重新崛起。


奥斯曼第三无疑问。以为十六世纪才是它的巅峰。帖木儿帝国军事生威最盛,但弱点也明显。过于依靠帖木儿本人的能力,这和成吉思汗差距明显。明的领土人口潜力是最强的。此时军事技术不说是世界最强,至少也是之一。更重要的是明朝不止是陆地强国,还是当时海军最强国。加上体量优势。自唐末以来汉民族被压抑几百年后释放出的朝气。毫无疑问,世界头号强国。


那时候还不好说,奥斯曼突厥被帖木儿打败过,但是帖木儿没跟明军交手,而且交手估计也是蒙古人打蒙古人,明军肯定会派出那些蒙古人组成的卫所兵去跟帖木儿死磕。如果说真的打的话,帖木儿应该会略占上风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