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势力虽占有青、冀、幽、并四州,看似强大,但却外强中干,多是沾了祖上之光。"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光环使得袁绍众望所归,才得了中原九州之近乎一半。但他的统治集团却并不优秀,文武之间极不协调,文人争权夺利,勾心斗争,武将恃宠而骄,勇而少谋。袁绍本人又缺少雄才大略,驭才乏术,又善偏听偏信,胸怀狭窄,目光短浅,听不得忠柬之言。且忠者刚而犯上,智者贪而好才,袁本人重武轻文。圣人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袁氏兄弟两代皆不和,袁绍与袁术,袁谭与袁尚皆因利而不能相容,这个"齐家"实在是不得要领。由于袁氏集团的领导层不能齐心协力,内耗失去了优势机遇,又碰上了曹操这个能力超强的对手和团结奋进的集团,官渡之战败局遂定,袁绍也就一蹶不振了。


官渡之战作为三国演义里与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并称决定命运的三大战役,关注度太高了!著墨也多,所以使人印象深刻!都是作为强者兵败。袁绍悲催,战后不久去世,自然人们关注度就低了许多,后来自己后代又不争气自相残杀!让别人渔利!袁氏集团自然就沦落成配角了!但是有个细节人们不太注意!就是官渡之战袁绍只是损失了集中起来的10万兵马,而其拥有的光冀州就有民三十万户,还拥有其他3州呢?带甲数十万也会有的,袁绍不死重整旗鼓的话,再加上外有刘表,刘备,孙权,马腾等人的牵制胜负还不一定呢!就是他那不争气的儿子们也让曹操打了好几年!说明袁氏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而赤壁之战后曹操没有死,还活了十几年,就算大败,依靠个人能力的调度也能做好调整反击,不致于马上灭亡!夷陵之战没两年虽然刘备病逝,但因为托孤千古良相诸葛亮而没有招致灭亡!反而还存在了四十年!所以人们感觉袁绍因一个官渡之战而变成了配角!


官渡之战,是中原诸侯势力的大洗牌,吕布等大小诸侯也是在此期间被清洗。

袁绍统一北方四州,麾下武将如云,谋士如雨,实力雄厚,号称带甲百万,渐成气吞山河之势。

曹操灭了吕布,打散了刘备三兄弟,挟天子以令诸侯,虽实力不如袁绍,却得天下正统,立足于中原大地。

战争的爆发,源于资源的匮乏,袁绍的势力版图已经与曹操势力接壤。袁绍想要继续扩张,就必须打败曹操,才有机会得那日思夜想的无上帝位。

曹操想要保住性命,就必须抗住袁绍的大举进攻,想要保住自己的势力,那就必须打败袁绍。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三国时期,第一次超大规模会战就此爆发,这就是"官渡之战"。

袁绍此时已经是天下第一势力,但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名义上还受制于曹操,这让袁大盟主很是不爽。

袁家四世三公,却早有代汉之心。没见那袁术,一得传国玉玺,便按耐不住,要立国称帝。却因时机过早,被群雄围攻而亡。

袁绍做梦也想,统一九州,称皇帝位,光宗耀祖,让自己这个袁家庶出子,得以扬眉吐气。所以这次袁绍准备,一鼓作气干掉曹操,在乱军之中,让汉帝消失,再下兵发江南,席卷天下,自己就是开国之主,太祖皇帝。

袁绍的兵力是曹操数倍,根本没把曹操太当事。却没想到大意之下,部下又临阵投敌,粮草大营被曹操偷袭得手,最终大败而归。

起兵之时,袁绍信心十足,几战过后,却是兵败如山倒,得亲卫拚死相护,才得以回归河北。本来慢慢收拢残兵败将,还可以守住河北地盘,却又逢手下叛乱,袁绍此时已不知还可以相信谁,只得亲自去带兵平叛,身心疲惫之下,最终累死在冀州。

袁绍死后,三个儿子不合,谁都不服谁,兄弟间没有联合,反倒互相攻奸,最终被曹操渐渐蚕食,消灭殆尽。


袁绍不是配角,相反他是时代的弄潮儿。

你要问三国演义中袁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后便沦为时代的配角,只能说袁绍命不好,死得太早,建安五年官渡之战,两年后袁绍就病死了。(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

之后五年曹操一直同袁绍儿子们做斗争,青州刺史袁谭,搅屎棍袁尚,幽州刺史袁熙,并州刺史高干(袁绍侄子)。袁尚和袁谭两个内斗个不停,就这曹操都磨了五年,才各个击破。如果袁绍不死,凭借自己的巨大威望,整合各州势力,那可真是"河北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可惜上天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袁绍终不能东山再起,因为袁绍素有德政,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泪酒街市,如失亲眷。

官渡一战,袁绍主力尽失,但地盘还在,曹操也没有能力乘胜追击,只能说打掉了袁绍的优势,袁绍回到冀州后,平定判乱诸县(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没等他重振旗鼓,便病逝了。

袁绍高光时刻: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

姑且怀念那个引刀横辑的京师游侠袁本初吧!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


袁老板也是比较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人了吧。在当时多股势力割据存在的年代,袁总的综合实力是排行第一的。但由于自己的刚愎自用和不纳良言,导致官渡之战败给了自己的发小曹阿瞒,最终沦为历史的配角。官渡之战袁绍输给了曹阿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袁绍狂傲自大,求胜心切。在官渡之战与曹操决战之前曾多次攻打公孙瓒,使得士兵疲惫,仓库积蓄不足。

②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忠言。袁绍刚决定出兵攻打曹操的时候,谋臣沮授就劝他应该先休养生息,待时机成熟之后再行出兵。袁绍不听,执意出兵,导致官渡之战的惨败。

③袁绍志大才疏,心胸狭隘,虽有统一天下之志,却无领兵作战之才。

④内部不团结,谋士窝里斗。逢纪和审配二人起先就开始明争暗斗。逢纪喜欢玩弄权术,到头来因为私心太重,后来被袁绍的儿子杀死了。审配则是没有大局观,大敌当前还将许攸的家属关入牢中,导致许攸临阵倒戈。


众所周知,袁绍一生的分水岭实际上就是官渡之战。

对于官渡之战,后世推理、论证多多,大致结论就是,虽然有偶然因素,但失败是必然的。

而整个官渡之战中,最令人不解的一个问题,袁绍如此大的势力,曹操跟他比简直实力悬殊,但原著中跟读者的感觉,似乎就因为跑了个许攸,烧了个乌巢,然后就一败涂地了。

其实,官渡之战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拿乌巢举例,乌巢被烧,是跟许攸有关的偶然事件,但是后来张郃等大将的反叛,才是真正导致了这场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些偶然现在看来,很有点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的意味。

从《三国演义》来看,官渡之战后,袁绍仅率八百骑落荒而逃,从此便退出了军阀征战的舞台,但真相其实并非如此,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势力并没有被彻底瓦解,而是仍然坚守在四州之地,曹操也未能占据袁绍地盘,也就是说,袁绍的势力还在。

严格的来说,官渡之战并不是袁绍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袁绍自己不放弃,而是整兵再战,天下谁属,尚未可知。

但不幸的是,袁绍再次期间身染重病,两年之后便去世了。

紧接著,他的儿子们开始内讧,这才给了曹操逐一歼灭他们的机会。

至此,袁绍集团才彻底谢幕。

值得注意的是,袁绍后代开始内讧,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详细的描写,但事实上,官渡之战只是将袁绍赶走而已,并没能占据袁氏的一寸土地,而曹操对袁氏内讧的北伐打得也很是艰苦,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方才终结,由此可见袁绍势力之强大。

而同事也正是这五年,孙权巩固了江东,刘备有了诸葛亮,于是也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

后世的人们,对袁绍很不耻,将袁绍之败归结于道德水准低,智慧水平不到位这些理由。

其实在这其中,《三国演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袁绍的刻薄寡恩,使得袁绍形象很是不堪,成了一个完全被边缘化的陪衬人物。

甚至为了对抗曹操,他还杀了以汉献帝朝廷名义前来抚慰的使团,这一下彻底将自己至于不忠不义的尴尬境地,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放在了正统汉室的对立面,而且也将自己同整个士大夫阶层彻底地剥离,成为一个地道之军阀。

其实严格的来说,曹操也有赤壁之辱,刘备也有夷陵之耻,孙权也曾被张辽打得满地找牙,但他们却都没有被后世所墨,怎么袁绍一个官渡就被后人黑的体无完肤。

其实这一切还是应了那句老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袁绍,一个原本东汉末年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却因一个官渡之战而沦为配角,并在史书中被严重的边缘化,用来烘托曹操的「光辉形象」,实在是可惜了。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官渡之战后袁绍死了,假设如果赤壁之战后曹操也不幸了呢,是不是历史上又会多出一个袁绍第二?

可到了最后,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还重要吗?「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三国时期,以弱胜强的大战其实并不算很多,而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恰好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两场战斗都与曹操有关。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三万左右的兵力击败袁绍的十余万大军,而在赤壁之战又拥二十余万大军败给孙刘联军。

官渡之战

然而我们知道的是,曹操赤壁之战的大败并没有动摇他当时的地位,而袁绍却在官渡战败后很快败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同样经历大败,曹操能够重新雄起,而袁绍却无力回天呢?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第一:战损比不同

赤壁之战

《三国志》记载袁绍在发动官渡之战的时候是「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据统计,袁绍击败公孙瓒,吞并幽州之后,兵力共计不过十五六万,而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汉记》记载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之前袁绍发动官渡之战,就是希望一举歼灭曹操,统一北方,所以把大部分的精锐部队都带上了官渡前线。这一战的失败对袁绍的军事实力打击是巨大的,直接使他损失近半。

袁绍大将颜良

而反观曹操在赤壁的失败,据统计,曹操在赤壁战场和荆州战场损失的士兵人数大约在七八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水军。而赤壁之战中的水军主力,却并不是曹操本部的人马,而是刘琮投降过来的荆州水兵。在赤壁江面上和周瑜正面作战的实际上是四万的荆州水军和曹操本部的两万人马,算上荆州战场的损失,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战死约有近十万,但是自己本部损失的部队仅仅在三四万人,而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约有兵马近二十万,三四万人的损失对他来讲并不能伤其元气。

所以从战损比来讲,官渡之战对于袁绍军事力量的打击成都远远超过赤壁之战对曹操军事力量的打击程度。

第二:人才损失不同

袁绍集团骨干图

乱世之中,人才比什么都值钱。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最重大的损失之一,就是他手下的人才。要知道,官渡之战以前的袁绍集团是非常强大的,文有田丰、逢纪、沮授、许攸等谋士,武有颜良、文丑、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人。但是在官渡之战中,沮授被俘,许攸投降,田丰下狱。武将方面更惨,颜良文丑被杀,高览张郃率重兵投降。这使袁绍集团蒙受严重的人才损失,而这也是袁绍难以东山再起的原因。

曹操大将张辽

反观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但是手下的悍将谋士却基本没有损失,曹操的干部集团没有受到大的打击,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曹操在赤壁虽然损失了七八万人,但是战死的基本都是荆州的降将,而他本部的大将却都得以幸存。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战后依旧能够迅速雄起。

第三:个人性格原因

影视剧中的袁绍

个人原因其实是二人同遭大败但结局不同的最主要原因。首先袁绍虽然四世三公,手下英才汇聚,但是其实袁绍外宽内忌,并不喜欢听从手下的意见。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至少有三次机会不至于大败,但是他执意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失败。对比之下,曹操唯才是举,用人不疑,这点比袁绍强的太多。其次,袁绍本人看不起曹操,性格高傲而脆弱,之前迫降韩馥,击败公孙瓒整体来说都比较顺利,而且袁绍的声望一直很高,他本人也很爱面子。猛然受此大败,而且损失惨重,袁绍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后悔,以至于整日郁郁寡欢,在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

影视剧中的曹操

反观曹操,虽然曹操吃的败仗不少,但是他从不气馁,也从不怀疑自己,甚至从不会后悔。身为一代枭雄,曹操志如坚刚,百折不挠,能屈能伸,而且一直在壮大,所以不管曹操虽然在军事上也有不少失败,但是他三国最强诸侯的地位始终不会被动摇。

第四:时局不同

三国鼎立局势图

官渡之战可以说是北方统一的决定性战役,袁绍和曹操,谁能在这场战斗中胜利,谁就能够在统一北方的道路上占据大优势。而曹操在官渡之前的力量虽然不是很强,但是他的能力和威胁已经天下共识,这正如刘备虽然四处流亡,但是天下人都知道他将来必有大业是一样的。袁绍在这样的对手面前失去了最好的机会,想要翻盘的可能就小得多。而赤壁之战可不一样,当时虽然曹操失败,但是刘备与孙权却并不能撼动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所以袁绍在官渡之战以后很难挽回败局,而曹操即便在赤壁折戟,最多也就是短期之内难以完成统一,并不会一败涂地。


分析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袁绍,字本初,其家族背景显赫,四世三公,均是位高权重的人物。袁绍在十八路诸侯征董卓时,曾是大家公推的盟主。在后来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局面下,袁绍击败了孔融、公孙瓒等诸侯,逐渐拥有冀、青、幽、并四州的领土,成为雄居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他自恃地广人众,兵多粮足,想在官渡一举歼灭曹操集团,从而占领当时的首都许昌,称霸天下。但经过近乎两个月的激战,所带去的几十万人马被杀得只剩下八百余骑,狼狈逃回他的老巢冀州、兵精粮足、实力强大、不可一世的袁绍集团为什么会败在兵力不足、而且军中缺粮的曹操集团的手下?我认为,袁绍兵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袁绍不善于用人。 这个尽起冀、青、幽、并四大州兵马,拥有七十万大军的兴兵征讨曹操的袁绍,手下本来有许多有本领、有能耐的勇将,比如张郃就是一个武艺精纯、身怀绝技,能独当一面的猛将,但他不用张郃来守屯粮的乌巢,却将一个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派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岗位上,怎能不误事。 其次,袁绍不用良才,更不采纳良谋,怎能不失败,怎能不众叛亲离。 田丰、沮授这些有谋略的忠义之士要么被贬,要么获罪;还有张郃、高览这些勇将由于不被重用,一个个离他而去投到曹营。实力派谋臣许攸在关键时候(截获曹军情报后)向袁绍献上的妙计不被采纳,反倒遭到袁绍一通大骂,后来许攸投降了曹操,给曹操带去了袁军的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情报,促成了曹军实施夜袭乌巢的军事计划,使这场战役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使曹操这一弱势军事集团转败为胜。 本来有许多好的谋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审配和郭图。在官渡之战的开始和相持阶段,审配还出了几个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议堆筑土山、打地道打击敌人,使得曹兵寸步难行、防不胜防,还说得过去。至于这个郭图,我看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主儿,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么「围魏救赵」的经典之计,遭到了大败,他看到自己的过失害怕获罪,于是又玩起了阴谋诡计,不仅在袁绍和将领(张郃、高览)之间拨弄是非,而且反复无常、阴险狡诈,实为一个卑鄙小人!袁绍用的是这样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战胜曹操?!可怜这个满腹经纶的沮授了!战争刚刚开始,他就献了一个良谋,希望搞持久战,以消耗对方的粮草然后取胜!但这不符合急于求胜、气势汹汹的袁绍的心理,袁绍带著那么多的精兵强将就是想一举歼灭曹军、攻克许昌的,因此他认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军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这一次献计而获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军中。但这个可怜而忠义的沮授还是能以大局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笼里尚且时时关注两军的战况,当他夜观天象发现「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意即贼兵劫掠之害)」,于是他冒死向已醉卧的愚蠢的袁绍进谏:「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言说乌巢粮草的重要性和保护粮草的重要意义。可惜袁绍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合理化意见,反而将他大骂了一顿,而且还丧心病狂地以「玩忽职守」的罪名斩了监押沮授的兵士。 最后,袁绍不善于用兵,多疑而优柔寡断,不会抓住有利战机,以致白白坐失良机。 当两军在官渡相持了近乎两个月的时间后,谋士许攸忽然截获了曹操军粮告竭的重要军事情报,于是他向袁绍献计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审时度势,这是那么厉害的妙计啊,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当时袁绍采纳了许攸的这一计策,我看历史将会重写,那时统一北方的将是袁绍而不是曹操了 但这个骄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绍,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不仅没有采纳谋臣许攸的妙计,反倒将许攸这个很有实力的谋臣拱手相送给敌人。还不仅仅如此,这个被骂出去的谋臣许攸还带走了袁绍的若干军事机密。许攸后来告诉了曹操嗜酒无备的将军淳于琼守把袁绍的军粮库乌巢(绝密情报),曹操当机立断,立即实施夜袭乌巢的军事行动,完全烧毁了袁绍大军的储备粮仓,兵无粮自乱。你说袁绍愚蠢不愚蠢?袁绍怎能不失败呢?这是怎样的战役啊? 后来袁绍的谋臣许攸投降曹操后,向曹操和盘托出他曾向原来的主子袁绍献的计策,曹操听后大惊,几乎被惊出了一身冷汗说:「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可见许攸的计策是多么得厉害,但就是这个良策却被愚蠢而蛮横的袁绍说成是:「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 这个看似庞然大物的袁统帅啊!真是好谋无断、色厉内荏的草包,就这样,白白丧失了一个置曹操于死地的大好时机,他怎能不失败。 曹操为什么能大获全胜? 袁绍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拥有的。正是袁绍的缺点和失误成就了曹操的胜利!曹操会用人、知人善任、善于笼络人才,而且办事当机立断,敢于毫不犹豫地采纳谋臣的良谋,他能不胜利吗?


谢邀,你这问题问得有问题。在《三国演义》里,袁绍根本不用等到官渡之战之后才变成时代的配角。他一直就是主角打怪升级的配角。如果你要问历史上的袁绍为什么有「四世三公」加持,仍然成不了时代主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