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勢力雖佔有青、冀、幽、並四州,看似強大,但卻外強中乾,多是沾了祖上之光。"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的光環使得袁紹眾望所歸,才得了中原九州之近乎一半。但他的統治集團卻並不優秀,文武之間極不協調,文人爭權奪利,勾心鬥爭,武將恃寵而驕,勇而少謀。袁紹本人又缺少雄才大略,馭才乏術,又善偏聽偏信,胸懷狹窄,目光短淺,聽不得忠柬之言。且忠者剛而犯上,智者貪而好才,袁本人重武輕文。聖人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袁氏兄弟兩代皆不和,袁紹與袁術,袁譚與袁尚皆因利而不能相容,這個"齊家"實在是不得要領。由於袁氏集團的領導層不能齊心協力,內耗失去了優勢機遇,又碰上了曹操這個能力超強的對手和團結奮進的集團,官渡之戰敗局遂定,袁紹也就一蹶不振了。


官渡之戰作為三國演義裏與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並稱決定命運的三大戰役,關注度太高了!著墨也多,所以使人印象深刻!都是作為強者兵敗。袁紹悲催,戰後不久去世,自然人們關注度就低了許多,後來自己後代又不爭氣自相殘殺!讓別人漁利!袁氏集團自然就淪落成配角了!但是有個細節人們不太注意!就是官渡之戰袁紹只是損失了集中起來的10萬兵馬,而其擁有的光冀州就有民三十萬戶,還擁有其他3州呢?帶甲數十萬也會有的,袁紹不死重整旗鼓的話,再加上外有劉表,劉備,孫權,馬騰等人的牽制勝負還不一定呢!就是他那不爭氣的兒子們也讓曹操打了好幾年!說明袁氏不是那麼好對付的!而赤壁之戰後曹操沒有死,還活了十幾年,就算大敗,依靠個人能力的調度也能做好調整反擊,不致於馬上滅亡!夷陵之戰沒兩年雖然劉備病逝,但因為託孤千古良相諸葛亮而沒有招致滅亡!反而還存在了四十年!所以人們感覺袁紹因一個官渡之戰而變成了配角!


官渡之戰,是中原諸侯勢力的大洗牌,呂布等大小諸侯也是在此期間被清洗。

袁紹統一北方四州,麾下武將如雲,謀士如雨,實力雄厚,號稱帶甲百萬,漸成氣吞山河之勢。

曹操滅了呂布,打散了劉備三兄弟,挾天子以令諸侯,雖實力不如袁紹,卻得天下正統,立足於中原大地。

戰爭的爆發,源於資源的匱乏,袁紹的勢力版圖已經與曹操勢力接壤。袁紹想要繼續擴張,就必須打敗曹操,纔有機會得那日思夜想的無上帝位。

曹操想要保住性命,就必須抗住袁紹的大舉進攻,想要保住自己的勢力,那就必須打敗袁紹。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三國時期,第一次超大規模會戰就此爆發,這就是"官渡之戰"。

袁紹此時已經是天下第一勢力,但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名義上還受制於曹操,這讓袁大盟主很是不爽。

袁家四世三公,卻早有代漢之心。沒見那袁術,一得傳國玉璽,便按耐不住,要立國稱帝。卻因時機過早,被羣雄圍攻而亡。

袁紹做夢也想,統一九州,稱皇帝位,光宗耀祖,讓自己這個袁家庶出子,得以揚眉吐氣。所以這次袁紹準備,一鼓作氣幹掉曹操,在亂軍之中,讓漢帝消失,再下兵發江南,席捲天下,自己就是開國之主,太祖皇帝。

袁紹的兵力是曹操數倍,根本沒把曹操太當事。卻沒想到大意之下,部下又臨陣投敵,糧草大營被曹操偷襲得手,最終大敗而歸。

起兵之時,袁紹信心十足,幾戰過後,卻是兵敗如山倒,得親衛拚死相護,才得以回歸河北。本來慢慢收攏殘兵敗將,還可以守住河北地盤,卻又逢手下叛亂,袁紹此時已不知還可以相信誰,只得親自去帶兵平叛,身心疲憊之下,最終累死在冀州。

袁紹死後,三個兒子不合,誰都不服誰,兄弟間沒有聯合,反倒互相攻奸,最終被曹操漸漸蠶食,消滅殆盡。


袁紹不是配角,相反他是時代的弄潮兒。

你要問三國演義中袁紹為什麼在官渡之戰後便淪為時代的配角,只能說袁紹命不好,死得太早,建安五年官渡之戰,兩年後袁紹就病死了。(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

之後五年曹操一直同袁紹兒子們做鬥爭,青州刺史袁譚,攪屎棍袁尚,幽州刺史袁熙,幷州刺史高幹(袁紹侄子)。袁尚和袁譚兩個內鬥個不停,就這曹操都磨了五年,才各個擊破。如果袁紹不死,憑藉自己的巨大威望,整合各州勢力,那可真是"河北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可惜上天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袁紹終不能東山再起,因為袁紹素有德政,去世之時,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淚酒街市,如失親眷。

官渡一戰,袁紹主力盡失,但地盤還在,曹操也沒有能力乘勝追擊,只能說打掉了袁紹的優勢,袁紹回到冀州後,平定判亂諸縣(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沒等他重振旗鼓,便病逝了。

袁紹高光時刻:卓(謂紹曰:」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紹曰:」天下健者,豈唯董公?「引佩刀橫揖而出。

姑且懷念那個引刀橫輯的京師遊俠袁本初吧!

(原創不易,感謝關注)


袁老闆也是比較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爛的人了吧。在當時多股勢力割據存在的年代,袁總的綜合實力是排行第一的。但由於自己的剛愎自用和不納良言,導致官渡之戰敗給了自己的發小曹阿瞞,最終淪為歷史的配角。官渡之戰袁紹輸給了曹阿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袁紹狂傲自大,求勝心切。在官渡之戰與曹操決戰之前曾多次攻打公孫瓚,使得士兵疲憊,倉庫積蓄不足。

②袁紹剛愎自用,不納忠言。袁紹剛決定出兵攻打曹操的時候,謀臣沮授就勸他應該先休養生息,待時機成熟之後再行出兵。袁紹不聽,執意出兵,導致官渡之戰的慘敗。

③袁紹志大才疏,心胸狹隘,雖有統一天下之志,卻無領兵作戰之才。

④內部不團結,謀士窩裡鬥。逢紀和審配二人起先就開始明爭暗鬥。逢紀喜歡玩弄權術,到頭來因為私心太重,後來被袁紹的兒子殺死了。審配則是沒有大局觀,大敵當前還將許攸的家屬關入牢中,導致許攸臨陣倒戈。


眾所周知,袁紹一生的分水嶺實際上就是官渡之戰。

對於官渡之戰,後世推理、論證多多,大致結論就是,雖然有偶然因素,但失敗是必然的。

而整個官渡之戰中,最令人不解的一個問題,袁紹如此大的勢力,曹操跟他比簡直實力懸殊,但原著中跟讀者的感覺,似乎就因為跑了個許攸,燒了個烏巢,然後就一敗塗地了。

其實,官渡之戰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拿烏巢舉例,烏巢被燒,是跟許攸有關的偶然事件,但是後來張郃等大將的反叛,纔是真正導致了這場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這些偶然現在看來,很有點中途島海戰日本失敗的意味。

從《三國演義》來看,官渡之戰後,袁紹僅率八百騎落荒而逃,從此便退出了軍閥徵戰的舞臺,但真相其實並非如此,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並沒有被徹底瓦解,而是仍然堅守在四州之地,曹操也未能佔據袁紹地盤,也就是說,袁紹的勢力還在。

嚴格的來說,官渡之戰並不是袁紹失敗的根本原因,如果袁紹自己不放棄,而是整兵再戰,天下誰屬,尚未可知。

但不幸的是,袁紹再次期間身染重病,兩年之後便去世了。

緊接著,他的兒子們開始內訌,這才給了曹操逐一殲滅他們的機會。

至此,袁紹集團才徹底謝幕。

值得注意的是,袁紹後代開始內訌,在《三國演義》中並沒有詳細的描寫,但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將袁紹趕走而已,並沒能佔據袁氏的一寸土地,而曹操對袁氏內訌的北伐打得也很是艱苦,用了整整五年時間方纔終結,由此可見袁紹勢力之強大。

而同事也正是這五年,孫權鞏固了江東,劉備有了諸葛亮,於是也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

後世的人們,對袁紹很不恥,將袁紹之敗歸結於道德水準低,智慧水平不到位這些理由。

其實在這其中,《三國演義》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袁紹的刻薄寡恩,使得袁紹形象很是不堪,成了一個完全被邊緣化的陪襯人物。

甚至為了對抗曹操,他還殺了以漢獻帝朝廷名義前來撫慰的使團,這一下徹底將自己至於不忠不義的尷尬境地,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放在了正統漢室的對立面,而且也將自己同整個士大夫階層徹底地剝離,成為一個地道之軍閥。

其實嚴格的來說,曹操也有赤壁之辱,劉備也有夷陵之恥,孫權也曾被張遼打得滿地找牙,但他們卻都沒有被後世所墨,怎麼袁紹一個官渡就被後人黑的體無完膚。

其實這一切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袁紹,一個原本東漢末年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卻因一個官渡之戰而淪為配角,並在史書中被嚴重的邊緣化,用來烘托曹操的「光輝形象」,實在是可惜了。

歷史就是這樣的無情,官渡之戰後袁紹死了,假設如果赤壁之戰後曹操也不幸了呢,是不是歷史上又會多出一個袁紹第二?

可到了最後,誰是主角誰是配角還重要嗎?「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三國時期,以弱勝強的大戰其實並不算很多,而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恰好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這兩場戰鬥都與曹操有關。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以三萬左右的兵力擊敗袁紹的十餘萬大軍,而在赤壁之戰又擁二十餘萬大軍敗給孫劉聯軍。

官渡之戰

然而我們知道的是,曹操赤壁之戰的大敗並沒有動搖他當時的地位,而袁紹卻在官渡戰敗後很快敗亡,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同樣經歷大敗,曹操能夠重新雄起,而袁紹卻無力迴天呢?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戰損比不同

赤壁之戰

《三國志》記載袁紹在發動官渡之戰的時候是「紹之大舉,必悉師而起,十萬近之矣。」而據統計,袁紹擊敗公孫瓚,吞併幽州之後,兵力共計不過十五六萬,而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大敗。《漢記》記載曹操「殺紹卒凡八萬人」,之前袁紹發動官渡之戰,就是希望一舉殲滅曹操,統一北方,所以把大部分的精銳部隊都帶上了官渡前線。這一戰的失敗對袁紹的軍事實力打擊是巨大的,直接使他損失近半。

袁紹大將顏良

而反觀曹操在赤壁的失敗,據統計,曹操在赤壁戰場和荊州戰場損失的士兵人數大約在七八萬人,其中大部分是水軍。而赤壁之戰中的水軍主力,卻並不是曹操本部的人馬,而是劉琮投降過來的荊州水兵。在赤壁江面上和周瑜正面作戰的實際上是四萬的荊州水軍和曹操本部的兩萬人馬,算上荊州戰場的損失,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雖然戰死約有近十萬,但是自己本部損失的部隊僅僅在三四萬人,而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約有兵馬近二十萬,三四萬人的損失對他來講並不能傷其元氣。

所以從戰損比來講,官渡之戰對於袁紹軍事力量的打擊成都遠遠超過赤壁之戰對曹操軍事力量的打擊程度。

第二:人才損失不同

袁紹集團骨幹圖

亂世之中,人才比什麼都值錢。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最重大的損失之一,就是他手下的人才。要知道,官渡之戰以前的袁紹集團是非常強大的,文有田豐、逢紀、沮授、許攸等謀士,武有顏良、文丑、高覽、張郃、淳于瓊等人。但是在官渡之戰中,沮授被俘,許攸投降,田豐下獄。武將方面更慘,顏良文丑被殺,高覽張郃率重兵投降。這使袁紹集團蒙受嚴重的人才損失,而這也是袁紹難以東山再起的原因。

曹操大將張遼

反觀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大敗,但是手下的悍將謀士卻基本沒有損失,曹操的幹部集團沒有受到大的打擊,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曹操在赤壁雖然損失了七八萬人,但是戰死的基本都是荊州的降將,而他本部的大將卻都得以倖存。這也是為什麼他在戰後依舊能夠迅速雄起。

第三:個人性格原因

影視劇中的袁紹

個人原因其實是二人同遭大敗但結局不同的最主要原因。首先袁紹雖然四世三公,手下英才匯聚,但是其實袁紹外寬內忌,並不喜歡聽從手下的意見。在官渡之戰中,袁紹至少有三次機會不至於大敗,但是他執意一意孤行,最終導致失敗。對比之下,曹操唯纔是舉,用人不疑,這點比袁紹強的太多。其次,袁紹本人看不起曹操,性格高傲而脆弱,之前迫降韓馥,擊敗公孫瓚整體來說都比較順利,而且袁紹的聲望一直很高,他本人也很愛面子。猛然受此大敗,而且損失慘重,袁紹在接下來的兩年裏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後悔,以至於整日鬱鬱寡歡,在不久之後就因病去世。

影視劇中的曹操

反觀曹操,雖然曹操喫的敗仗不少,但是他從不氣餒,也從不懷疑自己,甚至從不會後悔。身為一代梟雄,曹操志如堅剛,百折不撓,能屈能伸,而且一直在壯大,所以不管曹操雖然在軍事上也有不少失敗,但是他三國最強諸侯的地位始終不會被動搖。

第四:時局不同

三國鼎立局勢圖

官渡之戰可以說是北方統一的決定性戰役,袁紹和曹操,誰能在這場戰鬥中勝利,誰就能夠在統一北方的道路上佔據大優勢。而曹操在官渡之前的力量雖然不是很強,但是他的能力和威脅已經天下共識,這正如劉備雖然四處流亡,但是天下人都知道他將來必有大業是一樣的。袁紹在這樣的對手面前失去了最好的機會,想要翻盤的可能就小得多。而赤壁之戰可不一樣,當時雖然曹操失敗,但是劉備與孫權卻並不能撼動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所以袁紹在官渡之戰以後很難挽回敗局,而曹操即便在赤壁折戟,最多也就是短期之內難以完成統一,並不會一敗塗地。


分析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敗的原因: 袁紹,字本初,其家族背景顯赫,四世三公,均是位高權重的人物。袁紹在十八路諸侯徵董卓時,曾是大家公推的盟主。在後來軍閥割據、羣雄逐鹿的局面下,袁紹擊敗了孔融、公孫瓚等諸侯,逐漸擁有冀、青、幽、並四州的領土,成為雄居北方、實力最強的諸侯。他自恃地廣人眾,兵多糧足,想在官渡一舉殲滅曹操集團,從而佔領當時的首都許昌,稱霸天下。但經過近乎兩個月的激戰,所帶去的幾十萬人馬被殺得只剩下八百餘騎,狼狽逃回他的老巢冀州、兵精糧足、實力強大、不可一世的袁紹集團為什麼會敗在兵力不足、而且軍中缺糧的曹操集團的手下?我認為,袁紹兵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袁紹不善於用人。 這個盡起冀、青、幽、並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徵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其次,袁紹不用良才,更不採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於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實力派謀臣許攸在關鍵時候(截獲曹軍情報後)向袁紹獻上的妙計不被採納,反倒遭到袁紹一通大罵,後來許攸投降了曹操,給曹操帶去了袁軍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機密情報,促成了曹軍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計劃,使這場戰役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從而一舉扭轉了戰局,使曹操這一弱勢軍事集團轉敗為勝。 本來有許多好的謀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審配和郭圖。在官渡之戰的開始和相持階段,審配還出了幾個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議堆築土山、打地道打擊敵人,使得曹兵寸步難行、防不勝防,還說得過去。至於這個郭圖,我看純粹是紙上談兵的主兒,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麼「圍魏救趙」的經典之計,遭到了大敗,他看到自己的過失害怕獲罪,於是又玩起了陰謀詭計,不僅在袁紹和將領(張郃、高覽)之間撥弄是非,而且反覆無常、陰險狡詐,實為一個卑鄙小人!袁紹用的是這樣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戰勝曹操?!可憐這個滿腹經綸的沮授了!戰爭剛剛開始,他就獻了一個良謀,希望搞持久戰,以消耗對方的糧草然後取勝!但這不符合急於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袁紹帶著那麼多的精兵強將就是想一舉殲滅曹軍、攻克許昌的,因此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軍中。但這個可憐而忠義的沮授還是能以大局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籠裏尚且時時關注兩軍的戰況,當他夜觀天象發現「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鬥之分(意即賊兵劫掠之害)」,於是他冒死向已醉臥的愚蠢的袁紹進諫:「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於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言說烏巢糧草的重要性和保護糧草的重要意義。可惜袁紹不僅沒有採納他的合理化意見,反而將他大罵了一頓,而且還喪心病狂地以「翫忽職守」的罪名斬了監押沮授的兵士。 最後,袁紹不善於用兵,多疑而優柔寡斷,不會抓住有利戰機,以致白白坐失良機。 當兩軍在官渡相持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後,謀士許攸忽然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於是他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審時度勢,這是那麼厲害的妙計啊,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當時袁紹採納了許攸的這一計策,我看歷史將會重寫,那時統一北方的將是袁紹而不是曹操了 但這個驕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紹,就在這個關鍵時候,不僅沒有採納謀臣許攸的妙計,反倒將許攸這個很有實力的謀臣拱手相送給敵人。還不僅僅如此,這個被罵出去的謀臣許攸還帶走了袁紹的若干軍事機密。許攸後來告訴了曹操嗜酒無備的將軍淳于瓊守把袁紹的軍糧庫烏巢(絕密情報),曹操當機立斷,立即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行動,完全燒毀了袁紹大軍的儲備糧倉,兵無糧自亂。你說袁紹愚蠢不愚蠢?袁紹怎能不失敗呢?這是怎樣的戰役啊? 後來袁紹的謀臣許攸投降曹操後,向曹操和盤托出他曾向原來的主子袁紹獻的計策,曹操聽後大驚,幾乎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說:「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可見許攸的計策是多麼得厲害,但就是這個良策卻被愚蠢而蠻橫的袁紹說成是:「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姦細,啜賺吾軍耳 這個看似龐然大物的袁統帥啊!真是好謀無斷、色厲內荏的草包,就這樣,白白喪失了一個置曹操於死地的大好時機,他怎能不失敗。 曹操為什麼能大獲全勝? 袁紹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擁有的。正是袁紹的缺點和失誤成就了曹操的勝利!曹操會用人、知人善任、善於籠絡人才,而且辦事當機立斷,敢於毫不猶豫地採納謀臣的良謀,他能不勝利嗎?


謝邀,你這問題問得有問題。在《三國演義》裏,袁紹根本不用等到官渡之戰之後才變成時代的配角。他一直就是主角打怪升級的配角。如果你要問歷史上的袁紹為什麼有「四世三公」加持,仍然成不了時代主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