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对于他的功过是非,由于立场不同,评价天差地别,因而有人说,对于曾国藩是"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同为四大名臣的左宗棠曾经与曾国藩共事,后因政见不合闹僵绝交,经常在部下靣前骂曾泄忿。听闻曾国藩去世却颇为伤感,他的评价也许更有代表性: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如金,攻错如石,相期不负平生。

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整军经武,统兵纵横数省,与太平写殊死相搏。自咸丰三年(1853年)在家乡湖南招募乡勇组建湘军,刚开始是步履维艰,有两次几乎丧命。

笫一次战岳州,形势岌岌可危,逼得曽国藩欲投水自尽,幸被部下救起。第二次在湖口,被石达开烧毁战船百余艘,急得曾国藩要亲自上阵,策马赴死,被手下将领死死拦住。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的九弟曾国荃攻陷天京,历经十余年的鏖战终于大功告成,彻底打败了太平军。

曾国藩的成功,有几个方靣的独到之处:

治军思想:

首先,曾国藩熟读圣贤书,深知民为天下之本,赢得民心,军队才有根基,他提出,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亲自写了?爱民歌?让军中士兵传唱:"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爰百姓......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其次,他用?讨粤匪檄?让自己占领大义制高奌:"本部堂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长江水,幽有忠烈魂"。用大义凛然号召血性男子,抱道君子,仗义仁人加入他的讨逆阵营。

第三,他主张"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就是自己的军队有强大的战斗力才能战胜敌人。他的自治包括为将之道,兵士素养,先进武器,营制规章等方靣。

用人之道:

曾国藩本著"行军之道,择将为先"的原则,特别重视不拘一格,选拔将才。他选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且要求徳在才前靣,素有忠义血性之人。

曽国藩部下的将领中,有一种军事史上少见的现象,他打破千年陈规,带兵不再只用纠纠武夫,而是选用了不少饱读诗书,崇尚礼教,身上很少官场恶习的儒生。在册的湘军将领179人,儒生竟有104人,比例高达58%,实属罕见。

由于统帅的识人之明,用人得法,湘军中出现了不少载入史册的名将,如胡林翼,李鸿章,曾国荃,彭玉麟,塔齐布,李续宾,李续宜等人。

驭兵之术:

当时的绿营兵腐败不堪,毫无战斗力,更有一种让人切齿痛恨的积弊:败不相救。友军战败兵溃,有力量也不肯出手相救。

曾国藩组建湘军之初,就采取了几种办法革除这种积弊:

剔除久在行伍混日子的老兵油子,对于精怪奸滑的市井之徒一概弃用。招募朴实健壮,肯于吃苦耐劳的山野村民入伍。

采用取具保结的形式募兵,兵员籍贯,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的状况都要登记得清请楚楚,无人担保者一概不用。

针对绿营兵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陋习,湘军采用层层招募的办法:统帅选统领,统领选营官, 营官选哨长,哨长选什长,什长募兵丁

厚饷养兵。当时的兵丁,步兵月饷一两,马兵二两,根本无法养家糊口,这也是军心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湘军兵勇的饷银一下子翻了数倍,对负伤,阵亡等抚恤也很优厚,让军心大振。

上靣的几种办法,让湘军完全有别于其它军队,所以上战场后敢于拚命,显示出非凡的战斗力。

接仗之法:

孙子兵法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曾国藩用兵深谙其道,从多年的苦战恶战中,他总结出了"结硬寨,打呆仗"的用兵原则,就是每逢大军交战,不求速胜巧胜,而是深沟高垒,步步为营,围困安庆用此法大获全胜,围困天京也是用这种办法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为将之道正如兵法所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湘军异常强悍的战斗力,源于曾国藩多年的苦心经营,治军,用人,驭兵,接仗等各种战略战术的实施,是造就湘军战力的根本。


我来回答。

在创立湘军之前,曾国藩在朝中做了十几年的官,但是一直秉持著一个原则,那就是老好人,啥都不管,而他在下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中,之所以能做到二品,乃是因为他选对了队伍,他有一个权倾朝野的老师——军机大臣穆彰阿。

然而,他的这种不作为逐渐被同僚看不下去了,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他的沉默不语,老好人的态度不满意,最后他的朋友也开始对他不满,曾国藩逐渐开始感受到了危机,假如他再这么闷声不吭,可能以后就没法在朋友圈混了。

说这曾国藩不干就不干,干就准备干一票大的。当时咸丰皇帝刚刚登基不久,为了表示自己谦虚纳谏,给自己博名声,便要求下面的大臣给自己提意见,不要怕自己生气。曾国藩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咸丰皇帝骂了个狗血喷头,在奏章中说咸丰皇帝是沽名钓誉,虚伪。

咸丰皇帝看了之后勃然大怒,而这也正是曾国藩所希望看到的,据说他在将奏章写完的那天,还另外抄了一份寄回了老家湖南,给同乡的官员们看,以期让他们知道曾国藩是如何的直言敢谏,没想到他父亲看完吓了一跳。第二天曾国藩清醒之后,自言自语说到,恐怕这回不但乌纱帽不保,性命也堪忧。但好在咸丰皇帝忍住了。

没过多久,曾国藩母亲去世,曾国藩回家丁忧,恰巧太平军兴起,曾国藩于是被命令就地组织团练,自行剿匪。于是,丧期还未满,曾国藩就开始戴孝练兵。但好在曾国藩作为二品大员,在当地还是很有号召力的,没过多久,就组建出了一只勇猛的队伍,因为大多是湖南子弟兵,因此便被叫做湘军。


曾国藩受命组建湘军是1852年,太平天国由广西发起一路漫延成席卷南方之势,清庭的政府军,八旗与绿营兵早已腐败不堪,一触即败,抵挡不住太平军如潮水般发展的势头,咸丰帝在危难时刻准许并号召汉族官员可组织地方军团号称团练以协助清庭镇压太平军,当时曾国藩正在家守丧,被命为二品待郎,组建地方团练,同时被任命地方组军团练的人当时有二三十人之多。曾国藩召募家乡农民为湘勇,任命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为营官,釆用全新的兵营组织,接收了最早练兵的罗泽南部一干余人,为骨干班底。由于湖南地方有现有官僚和军队体制,曾国藩虽受清庭指令组建部队,却与湖南地方政府发生权力冲突,所以受到地方排挤打压,曾一度有绿营将领鲍起鲍手下兵冲击曾国藩住地,曾狼狈逃走,险些丧命。曾国藩拿出他特有的狠劲打掉牙齿和血吞,避居衡阳沉下心苦苦练兵,并著手组建水军,在即无钱,又无粮的情况下苦苦支撑,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和地方乡绅支持,虽然初起屡战屡败,有两次险些因兵败自杀但他凭著儒家思想理念,舍身报国的精神,由一介书生起家屡仆屡起,终于练成当时最历害的湘军,成为太平天国的劲敌,最终由其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于1863年攻破天京,取得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不世之功。曾国藩治军理念是做为一不怕劳苦,二不怕死,军队以不 扰民为笫一要,先为不可胜,只待敌之可胜,结硬寨,打呆仗,不投机取巧,攻克天京门户安庆,以及最后攻克南京都是挖深壕,高垒营寨进行围困,最后获得成功。曾国藩治军理念受到后世推崇,北伐时蒋介石建军黄浦,即将曾胡用兵语录编录成册,每名将官人手一本。毛泽东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我军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都从曾国藩治军中得到借签和影响,可见曾国藩无论从治军,做人,做学问,教育子女等,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在太平天国横扫南方之时,腐败的晚清政府已没有了招架能力,这给了汉族地主集团上位的机会。

官场郁郁不得志的曾国藩回到湖南,在汉族地主中「众筹划饼」创建了湘军,这支部队剽悍异常,超级能打,几年的光景就逼得太平天国转入了被动防御,直至最后灭亡。

这样一支勇猛无敌的湘军为曾国藩赚足了政治资本,他也因此走上了人生顶峰,赢得了旷世救国的功绩,被追捧为晚清「中兴名臣」。

曾国藩是如何创建出这样一支战斗力超强军队的呢?

战术上——「扎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有句口头禅叫做「扎硬寨,打呆仗」。这是湘军的战术绝招,也被成为「曾铁桶」。「铁桶」其实就是战壕。湘军按照曾国藩的要求,不管寒冬还是酷暑,每到一地下必须先挖战壕,而且必须固若金汤——战壕的外墙必须高过8尺,厚过3尺。壕沟6尺深,8尺宽,而且高墙外必须设立至少三道外壕沟,墙里也得有一道内壕沟。这种「大壕套小壕」的铁桶让太平军伤透脑筋。比如在天京保卫战中,李秀成本想趁著夜色偷袭,结果冲进敌阵傻了眼,骑兵施展不开,步兵陷入壕沟,一番厮杀后,李秀成的部队抱头鼠窜,吃了大亏。

正是靠著这种密不透风的「铁桶壕」,太平军围困天京游刃有余,敌军外围援兵冲不进去,里面困军杀不出来,天京就这样被困死了。

兵员上——军官要文人,战士要农民

按照朝廷规定,曾国藩的湘军只能从湖南征兵,兵员有限,所以必须要精,能以一当十才好。在军官的选拔上,曾国藩不要朝廷的正规军武官,因为清廷传统武官有著喝兵血、抽大烟等不良习气,而且大多文化层次不高,素养较低。曾国藩大量网罗文人担任武官,这些人有文化,有追求,更能理解曾国藩的战术思想。

在士兵的招募中,曾国藩只要身强力壮的农民且人品正直没有不良习气。这样招募的战士才更好领导,更有执行力。

以往清廷为防止军人哗变,统帅与士兵是分离的,打仗时再调配。统帅和军官、战士是临时组建成战斗团队的,这样的团队没有默契,缺乏信任感不可能大胜仗。而曾国藩要求湘军「将必亲选,兵必自募」,官兵之间相互熟悉,有默契,形成了高效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

待遇上——一个战士一年的收入比县令高

湘军属于自筹自支的民团队伍,朝廷不会负担费用。湘军一年的军费要几百万两白银,这么多军费哪里来呢?除了地主集团捐资,抢战利品是军费重要来源。战争中,湘军每攻占一地,无疑是一次掠夺。比如天京城破后,湘军的掠夺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太平天国的巨大财富几乎都进了湘军集团的钱袋子。

所以,湘军的待遇很优厚!湘军的一个普通士兵一年的薪水是48两白银,而当时一个知县的年薪才45两白银。至于军官的薪水更高,一个中等军官年薪竟能达到1000两白银。

另外,士兵阵亡了,湘军还会优抚,给家属一笔高额抚恤金。一个战士的安葬费用为十两白银,抚恤金是五十两白银。

有这样的待遇,谁还不卖命呢?!

装备上——洋枪洋炮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获胜先机

曾国藩的湘军超级能打,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装备更先进,大刀长矛陆续被淘汰,洋枪洋炮成为制式武器,同时湘军还请了洋教官训练军队。

在湘军围困天京的的攻坚阶段,也就是1860年前后,湘军进行了武器大升级——从国外购买了七响洋枪,还有带膛线的后膛火炮,甚至还有加特林机枪……这些武器在剿灭太平军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e5e40009b1826d2779b1", "vname": "", "vid": "v02016040000biqmgtmue3mi9i3e5hvg",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1f081000688d0642f44da",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1e5e40009b1826d2779b1",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224.023, "h": 368, "subjective_score": 0, "w": 656, "file_size": 13798566}, "normal": {"duration": 224.023,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1422178}}, "md5": "c78802b851c4aa5eae9afb9ddb448660", "duration": 224.023, "file_sign": "c78802b851c4aa5eae9afb9ddb448660", "thumb_uri": "1e5e40009b1826d2779b1", "vu": "v02016040000biqmgtmue3mi9i3e5hvg"} --}


雇佣军的战斗力?儿子踹倒老子,孙子踢倒爷爷就有战斗力了,湘军做到了。湘军式的战斗力为把爸爸爷爷往死里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