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更正,巜资治通鉴》中并没有十姓可汗的事迹,因为十姓可汗是唐代的突厥的可汗,而《资治通鉴》是汉朝人司马迁所著,内中有一篇《匈奴列传》介绍了匈奴的历史,它与唐朝的突厥的历史事件不一样的。

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献是西突厥兴昔王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袭父封为昔亡可汗,是唐朝时期一个重要将蕃将,为唐朝经营西域作了重要贡献,考察阿使那献有关事迹,对于进一步步研究唐朝在西域的活动以及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阿史那献是西突厥兴昔王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是公元703与704这两年之中唐朝的蕃将,安西付都护牛师奖攻陷安西四镇,断绝退路,阿史那献安抚招慰十姓大使的时间是在形势危急下,宗楚客奏请以阿史那献为袭父封为兴昔王可汗,充安抚招慰十姓可汗讨伐突骑施。

十姓大使的时间,两《唐书》与巜通鉴》的记载不同。

这就是十姓可汗的历史渊源。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要把隋唐时期西域、中亚、蒙古高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都梳理一遍,又是写一本书都够,简单回复如下:

十姓可汗指的是西突厥汗国的十个掌权部落,或者是西突厥势力的一把手

东西突厥是在隋王朝时期从突厥汗国分裂出来的两大势力,西突厥的核心区域在西域和中亚,采取部落联盟制,其核心部落有若干个,以碎叶城和附近的西突厥圣山为中心,东西各半,统称十姓可汗(最初应该只有八个,后来一直变化也有增减变成十个)。

其中比如取代西突厥控制中亚的突骑施,原来只是十姓之一的下属部落,后来把直接领导、原来的十姓之一首领撵走到了长安,占了它的地盘,突骑施就成为十姓之一。突骑施继续发展,甚至被唐王朝任命为十姓的首领,也就成为了十姓可汗。

所以,十姓是指西突厥的十个最强大的部落,十姓可汗指的是西突厥的最高领袖。

在盛唐时期,西突厥的王族阿史那族在唐王朝控制之下,其他十姓部落分散在中亚、西域,虽然有的也是阿史那姓,但都不是王族。李隆基就利用了这一点,在西域中亚的十姓部落可以管事儿,但十姓可汗是在长安的阿史那家族成员,目的就是制造西突厥内部的矛盾,大唐可以从中获利。

(碎叶城曾经是西突厥各势力的王帐所在地,西突厥圣山就在碎叶城附近)

九姓有两种,一种是九姓铁勒,一种是昭武九姓

铁勒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突厥、回纥、薛延陀都是铁勒的一部分。当突厥势大的时候,铁勒这个名字被突厥的名字所掩盖,但突厥只是一个政权的名称,而铁勒是隋唐时期整个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因此,当突厥强大的时候,铁勒族突厥之外的其他部落也认同是突厥汗国的人;当突厥衰弱的时候,这些部落认为自己也能当铁勒人的最高领袖统治蒙古高原,于是才会出现各个部落联合推翻原有统治部落的事情发生。

铁勒族最强大的部落统称九姓铁勒,也有十一姓、十三姓、十五姓的说法,与刚才说的西突厥十姓类似,强大的势力就能留下名字。投靠唐王朝的契苾何力的契苾族,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的仆固族,都曾经是铁勒九姓下部落之一。

九姓的第二种说法是昭武九姓,是指在中亚的一批胡人国家的统称,民族是粟特。在唐王朝占领西域和中亚之后,这些小国投靠了唐王朝,当大食强大的时候,又转而投向大食。在唐朝期间,昭武九姓不少人内迁到中原,安禄山(据说)就是昭武九姓中康国的后人。

(唐朝时期的粟特人)

以上。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突厥汗国,是公元六世纪中叶崛起于中国北方漠北地区的主要由丁零族阿史那部落、阿史德部落建立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游牧民族,不事生产靠牛吃草,依水草而居,随著人口的繁衍及天灾饥荒;游牧部落为了生活,时常对中原国家的边境地区进行劫掠,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朝大一统之后,百废待兴,不堪这些游牧小崽子的频繁侵扰,使用分化离间的策略,使得突厥内部斗争加剧,分裂为成了东突厥、西突厥。

东突厥与630年,被唐王朝打击灭国,直至682年由死灰复燃,由阿史那部建立后突厥汗国。随后攻陷漠北,连年侵犯武周边境,势力趋于壮大,腰杆子硬了连说话都底气足。于是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重建汗庭,南面道孤,此人就是《神探狄仁杰》中的那个颉利可汗。

西突厥亦于654年被唐朝击败,丢失了西域的大片牧场。一部分融入大唐,保护著中亚商道的安全,护卫著边疆人民的平静生活;一部分举族西迁,尔后他们和他们的后裔继续活跃于西亚的历史舞台上。由于西突厥于中原腹地的交流不是很多,所以史书上一般所说的突厥都是指东突厥,东突厥可汗。款且西突厥主要由十个较大的突厥部落组成联盟,因此将西突厥称之为十姓突厥,其联盟大汉成为十姓可汗。


极简回答:十姓,就是十个部族的意思;九姓是九个部族。

十姓可汗,就是统领这十个部族的可汗。

唐时突厥有此称号,汉时匈奴没有。

(完)


西突厥由十大突厥别部组成,合成「十姓」,所以西突厥的可汗在历史文献中一般不叫突厥可汗(突厥可汗这个称呼存在于东突厥),而是叫十姓可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