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于禁投降,我看是完全符合投降的条件!

首先,根据《规定》,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是可以投降的,汉水暴涨冲垮了堤坝,淹没了行营,于禁的武器装备全部都被冲掉了,没有武器,用血肉之躯去碰「冷艳锯」?只有投降,没有别的选择。

其次,根据《规定》,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是可以投降的,关羽在俘虏了于禁的人马后,也遇到了这个窘境!无奈,只能去偷孙权的粮食。人还能饿死吗?为了不被饿死,选择投降是正确的。

第三,根据《规定》,突围不了。于禁根本就不是被关羽包围的,而是被汉水包围的,汉水暴涨,白浪滔天……冲不出去了!等著淹死?投降是唯一的活命的选择。

第四,根据《规定》,一切通讯联络都中断了。4G、3G、没有信号;下雨,孔明灯点不著;距离最近的曹仁都没有接到通知!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打谁呀?敌人在哪儿都不知道,打水吧……投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况且,于禁对关羽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关羽不能滥杀无辜,虐待战俘。果然,关羽为了于禁的人马的口粮,不惜一切去偷孙权的粮食……

综上所述,于禁在征讨张绣的时候,《规定》的四条,一条都不具备。而解樊城之围的时候,四条全具备,甚至超出《规定》许多,他的投降无论如何是明智的。

有的人一定会问,《规定》是谁规定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你们就看合不合理吧……


于禁,子文则。曹操五子良将之一,是曹操军中的元老级将领。对于题目中所问的于禁之表现不同,我有以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第一,对手不同。张绣,宛城军阀张济的侄子。张济死后,年轻的张绣接替了叔叔的职位。张绣本人年轻,没有什么军事经验,主要是依靠身边的贾诩出谋划策。况且贾诩作为「三国毒士」,早就看出来张绣不可能斗得过曹操,张绣降曹是必然的,所以在谋略上也要打折扣(宛城偷袭的事情事出有因,不便在此解释)。于禁在进攻张绣时,张绣早就想好该投降,所谓的军事抵抗无非是装装样子。反观关羽,提领荆州的关羽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跟随刘备有十几年的作战经验,至于关羽本人的武力就不用说了。关羽帐下还有关平、周仓、马良、赵累、廖化等人的扶持,和张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当时的关羽大军是要一鼓作气拿下襄樊、挺紧宛洛的,和张绣那些准备投降的部队大不一样。面对天壤之别的对手,于禁的表现由此差距,也是正常的。

第二,于禁的个人原因。于禁是曹操的元老级将领,在对付张绣时,曹操的势力还不是巅峰,于禁还比较年轻,经常要身临一线作战。况且于禁常年在北方作战,对付宛城还算绰绰有余。在与关羽作战的时候,于禁已经多年没有统兵作战了,那这些年于禁在干嘛?屯田。所以当关羽听说于禁统兵前来时,讽刺道:「于禁还会打仗?他不是只会种地吗?」而且此时的于禁年龄也越来越大了,对于在襄阳、樊城这种偏南方作战,于禁并不适应,败给关羽也很正常。

第三,军中失和。什么意思?于禁当时的部队以于禁为最高军事指挥,庞德为先锋。庞德是马超的旧部,庞德的兄长、旧主(马超)都投降了刘备,在西川任职,于禁是对庞德心怀提防的。甚至曹操一开始也是心怀提防的!庞德有多么英勇不必赘言,是少有的能和关羽过招的武将。如此英勇的庞德对于禁而言就是「功高盖主」,如果庞德取了头功,他于禁这个统帅会很没面子。而庞德也能感觉到于禁经常牵制他……因此军中失和,岂有不败之理?

综上所述,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谢邀!

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之前是鲍信手下,后来归于曹操,于禁成名之战在宛城,名动天下之战是襄樊之战败于关羽之手被生擒。

宛城之战时张绣偷袭曹操大营,曹军大乱,幸亏典韦、曹昂等人拚死抵抗,曹操才逃出一命。此时于禁临危不乱,紧守本部营垒,为严明纪律,大胆的斩杀违反纪律,趁乱抢劫和逃跑的青州兵,青州兵是曹操起家的亲兵卫队,当时统领是夏侯惇,于禁不但守住营垒,还率领部下反击,大败张绣,曹操夸于禁有古将之风,于禁也是「五子良将"中最早出名的,所以说于禁是「五子良将"之首是没有问题的,从此之后于禁随曹操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在每次的作战中曹操都会把粮草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于禁,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曹操出去打仗,夏侯惇负责守家,于禁负责大军的粮草安全,和平时期于禁的任务也是以屯田和训练士兵为主,可以说曹操是非常重视于禁。

直到襄樊之战,关羽兵围曹仁,曹仁向许都求救,曹操以庞德为先锋,于禁为主帅迎战关羽,于禁和庞德不和,被关羽利用汉水涨水之时水淹七军,结果于禁和庞德力战被擒,庞德拒不投降被杀而于禁投降了,因此晚节不保。最后关羽战败,于禁被东吴所获,东吴把于禁放回许都,于禁受尽屈辱,郁郁而死,死后追谥厉侯。

于禁襄樊之败主要是,第一:将帅不和,于禁和庞德矛盾从从。第二:于禁虽参于了无数大战,但长期负责粮草,屯田练兵单独领军能力并不强,这点他不如其他四位「五子良将"。第三:汉水突然涨水不查,被关羽利用。第四:关羽能力要比于禁强。所以于禁必败于关羽,但最后生擒投降由辱古将之风骨。

这也是后来于禁为什么不如张辽、徐晃的原因!


219年,于禁已经年龄大了,经历了风雨,也享受了富贵,早就没有当年跟随曹操创业的进取拼搏精神了。

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在死亡的瞬间坚持理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