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于禁投降,我看是完全符合投降的條件!

首先,根據《規定》,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是可以投降的,漢水暴漲衝垮了堤壩,淹沒了行營,于禁的武器裝備全部都被衝掉了,沒有武器,用血肉之軀去碰「冷艷鋸」?只有投降,沒有別的選擇。

其次,根據《規定》,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是可以投降的,關羽在俘虜了于禁的人馬後,也遇到了這個窘境!無奈,只能去偷孫權的糧食。人還能餓死嗎?為了不被餓死,選擇投降是正確的。

第三,根據《規定》,突圍不了。于禁根本就不是被關羽包圍的,而是被漢水包圍的,漢水暴漲,白浪滔天……沖不出去了!等著淹死?投降是唯一的活命的選擇。

第四,根據《規定》,一切通訊聯絡都中斷了。4G、3G、沒有信號;下雨,孔明燈點不著;距離最近的曹仁都沒有接到通知!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打誰呀?敵人在哪兒都不知道,打水吧……投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況且,于禁對關羽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瞭解,知道關羽不能濫殺無辜,虐待戰俘。果然,關羽為了于禁的人馬的口糧,不惜一切去偷孫權的糧食……

綜上所述,于禁在徵討張繡的時候,《規定》的四條,一條都不具備。而解樊城之圍的時候,四條全具備,甚至超出《規定》許多,他的投降無論如何是明智的。

有的人一定會問,《規定》是誰規定的?其實,我也不知道!你們就看合不合理吧……


于禁,子文則。曹操五子良將之一,是曹操軍中的元老級將領。對於題目中所問的于禁之表現不同,我有以下幾點意見僅供參考:

第一,對手不同。張綉,宛城軍閥張濟的侄子。張濟死後,年輕的張綉接替了叔叔的職位。張綉本人年輕,沒有什麼軍事經驗,主要是依靠身邊的賈詡出謀劃策。況且賈詡作為「三國毒士」,早就看出來張綉不可能鬥得過曹操,張綉降曹是必然的,所以在謀略上也要打折扣(宛城偷襲的事情事出有因,不便在此解釋)。于禁在進攻張綉時,張綉早就想好該投降,所謂的軍事抵抗無非是裝裝樣子。反觀關羽,提領荊州的關羽可以說是身經百戰了,跟隨劉備有十幾年的作戰經驗,至於關羽本人的武力就不用說了。關羽帳下還有關平、周倉、馬良、趙累、廖化等人的扶持,和張綉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而且當時的關羽大軍是要一鼓作氣拿下襄樊、挺緊宛洛的,和張綉那些準備投降的部隊大不一樣。面對天壤之別的對手,于禁的表現由此差距,也是正常的。

第二,于禁的個人原因。于禁是曹操的元老級將領,在對付張綉時,曹操的勢力還不是巔峯,于禁還比較年輕,經常要身臨一線作戰。況且於禁常年在北方作戰,對付宛城還算綽綽有餘。在與關羽作戰的時候,于禁已經多年沒有統兵作戰了,那這些年于禁在幹嘛?屯田。所以當關羽聽說于禁統兵前來時,諷刺道:「于禁還會打仗?他不是隻會種地嗎?」而且此時的于禁年齡也越來越大了,對於在襄陽、樊城這種偏南方作戰,于禁並不適應,敗給關羽也很正常。

第三,軍中失和。什麼意思?于禁當時的部隊以于禁為最高軍事指揮,龐德為先鋒。龐德是馬超的舊部,龐德的兄長、舊主(馬超)都投降了劉備,在西川任職,于禁是對龐德心懷提防的。甚至曹操一開始也是心懷提防的!龐德有多麼英勇不必贅言,是少有的能和關羽過招的武將。如此英勇的龐德對於禁而言就是「功高蓋主」,如果龐德取了頭功,他于禁這個統帥會很沒面子。而龐德也能感覺到于禁經常牽制他……因此軍中失和,豈有不敗之理?

綜上所述,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謝邀!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之前是鮑信手下,後來歸於曹操,于禁成名之戰在宛城,名動天下之戰是襄樊之戰敗於關羽之手被生擒。

宛城之戰時張綉偷襲曹操大營,曹軍大亂,幸虧典韋、曹昂等人拚死抵抗,曹操才逃出一命。此時于禁臨危不亂,緊守本部營壘,為嚴明紀律,大膽的斬殺違反紀律,趁亂搶劫和逃跑的青州兵,青州兵是曹操起家的親兵衛隊,當時統領是夏侯惇,于禁不但守住營壘,還率領部下反擊,大敗張綉,曹操誇于禁有古將之風,于禁也是「五子良將"中最早出名的,所以說于禁是「五子良將"之首是沒有問題的,從此之後于禁隨曹操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在每次的作戰中曹操都會把糧草這個重要任務交給於禁,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曹操出去打仗,夏侯惇負責守家,于禁負責大軍的糧草安全,和平時期于禁的任務也是以屯田和訓練士兵為主,可以說曹操是非常重視於禁。

直到襄樊之戰,關羽兵圍曹仁,曹仁向許都求救,曹操以龐德為先鋒,于禁為主帥迎戰關羽,于禁和龐德不和,被關羽利用漢水漲水之時水淹七軍,結果於禁和龐德力戰被擒,龐德拒不投降被殺而於禁投降了,因此晚節不保。最後關羽戰敗,于禁被東吳所獲,東吳把于禁放回許都,于禁受盡屈辱,鬱鬱而死,死後追謚厲侯。

于禁襄樊之敗主要是,第一:將帥不和,于禁和龐德矛盾從從。第二:于禁雖參於了無數大戰,但長期負責糧草,屯田練兵單獨領軍能力並不強,這點他不如其他四位「五子良將"。第三:漢水突然漲水不查,被關羽利用。第四:關羽能力要比于禁強。所以于禁必敗於關羽,但最後生擒投降由辱古將之風骨。

這也是後來於禁為什麼不如張遼、徐晃的原因!


219年,于禁已經年齡大了,經歷了風雨,也享受了富貴,早就沒有當年跟隨曹操創業的進取拼搏精神了。

事實上,有多少人能在死亡的瞬間堅持理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