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物:可歌可泣的南山“徐无敌”

(徐学功出征画面)

在新疆,说起清朝的人物,一定要提到徐学功。他的祖父徐正泰,曾任甘肃凉州(今武威)千总,1777年率眷兵调防屯守迪化,后擢为守备,从此在迪化定居。其父徐登治,曾任达阪城把总,管理南山头工、二工、七工屯田。这说明徐学功的历史清白,拿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官二代”,不过清朝时期,这个官二代却不是一般的人物。

清同治十年(1867),阿古柏侵略军从南疆进入北疆,虏掠屠杀人民。汉族义士徐学功率领民团以乌鲁木齐南山、芳草园、沙山子为根据地,活跃于东至巴里坤、木垒,西至乌苏、玛纳斯,南至焉耆,北至塔城地带,坚持抗击阿古柏达十二年之久。

徐学功从小务农,十二岁拜吕六爷为师,学习武艺,十年后学得一身硬功夫,且力大无穷,在乡里号称“徐无敌”。徐学功一生经数十战,从军功起,历任昌吉、乌苏游击(三品武官),吉木萨尔参将,玛纳斯副将,迪化总兵等职,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人称“徐统领”、“南山王”或关外“三义士”之一。

阿古柏匪徒侵入乌鲁木齐之后,实行野蛮残酷统治,回汉人民捐弃前嫌,一起团结抗敌。在这之前,由于一些宗教头目的煽惑,各族农民的反封建斗争被引向歧途,出现过不该发生的民族仇杀。为抗击外敌,徐学功组织民团武装,实行自保、自耕、自食,并迅速成为一方势力,很快就成为阿古柏的心头之患。乌鲁木齐的回民不甘受辱于外敌的欺凌,前往南郊迎接徐学功下山,一举杀灭了被阿古柏扶植的伪“阿奇木伯克”马仲。原先占取乌鲁木齐为王的妥明,也在自己的“王城”一带恢复了统治。

马仲之子马人得见徐学功撤兵返回南山之后,便开始勾结阿古柏侵略军围攻妥明的“王城”。妥明势单力薄抵御不了强敌,只得败走玛纳斯,从此一蹶不振。阿古柏匪军再次侵占乌鲁木齐,大肆杀戮,将人当作活靶乱箭射死,对活着的人强征六百两到一千两银子的高额罚金。回民们不堪其苦,只得再次求救于徐学功,徐部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与敌周旋。但可惜的是,回汉人民之间的猜疑一时难以完全消除,一些卖身求荣的不义之人,也千方百计给以破坏和阻挠,鼠目寸光的官僚也做了不少亲痛仇快的蠢事。

沙俄趁新疆大乱占领伊犁后,侵略者头目悍然宣布:“伊犁永远归并为俄国领土!”然而,沙俄侵略者欲豁难填,并不以此为满足,还想侵吞整个新疆。同治十二年(1873)冬,沙俄侵略军伪装成商队,驱赶着驼、马、牛、羊数千头,诡称前往玛纳斯贸易,实际上企图夺取乌鲁木齐。但他们的奸计被新疆各族人民识破,沿途各地均组织了武装,袭击这群伪装的商人,迫使侵略军不敢东进。徐学功对沙俄的企图也早有洞察,遂在玛纳斯一带设置埋伏,杀死侵略军数十名,缴获驼、马两千多匹(峰),还有大量洋货与两万多俄币。侵略军这才狼狈逃回伊犁,史称“乌垣之不陷于俄者,学功之功也!”

清同治十二年(1873)五月,清朝驻疆大员景廉在古城(今新疆奇台)召见徐学功,面询敌情,并保荐徐任昌吉游击。然而阿古柏却乘机派兵乘机袭击南山,徐学功的家属及财产被屠掳一空。徐学功在达阪城和阿古柏激战中,被马仁得出卖,徐学功的弟弟徐学策战死,以后六个弟弟都在与阿古柏交战中阵亡,其家属在一次随军调遣中被阿古柏杀害。虽然亲人们个个都遭惨害,但徐学功并没丧失抗战的意志,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擦干眼泪,扬鞭策马继续冲杀,进入呼图壁西北马桥子安营扎寨。

清朝人物:可歌可泣的南山“徐无敌”

(清代的新疆)

当时在东部奇台、阜康、米泉、昌吉、呼图壁、玛纳斯数百分里的沿线上,到处是逃难的人群。有的躲入山沟和密林挖洞栖身,有的用夜间开荒偷播种子等待收割以糊口。呼图壁只剩下八户人口,可见百姓们生活是多么的凄悲。徐学功沿途收容大批难民到马桥子居住,他把收容、投奔来的难民青壮年补充兵源或充壮劳力兴建马桥子营堡。妇弱幼残各有分工,军民共同劳动,修城池建房舍、依地势布暗哨,借芦苇、红柳丛设埋伏。男耕女织,开荒种地,挖沟灌溉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并专为儿童请教师办学校。

徐学功英勇杀敌的事迹广为传颂,也被清政府所欣赏,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清政府以徐学功有战功,赏“巴图鲁”名号。光绪二年(1876),徐学功所率振武营官兵参加了攻打玛纳斯北城、南城的战斗,曾阵杀阿古柏“元帅”何禄,接受了海曼等人的投降,胜利攻占了南山城。之后徐学功又奉命招集河西、五岔的民团军,驻玛纳斯、呼图壁等地屯田,所获粮食供给南疆前线官兵。由于石河之战,清政府在沙俄强权威胁下,把徐学功撤职解甲归田。沙俄终于报了“一箭之仇”,清政府也因这个糊涂的决定损失一员战将。

徐学功回到昌吉,在老城原有住房一幢,日与民为伍,其部下在昌吉五十户、二十四户、新渠于、蔡家湖一带定居屯田。然徐学功爱国之心未泯,光绪五年(1879),因沙俄拒还伊犁,双方剑拔弩张,清政府调直隶兵到东北充实边防,又令左宗棠统筹西北战守事宜。左宗棠分兵三路,构成对伊犁的必取之势:以金顺自精河一带为东路,以张曜自阿克苏沿特克斯河为中路,以刘锦棠自乌什经布鲁特为西路;另派徐学功、孔才益逼塔城。左宗棠自己从肃州出发,自备棺椁同行,以示与疆土共存亡。各国不愿看到俄国势力过于膨胀,英国公使威妥玛、总税务司赫德向清廷上层人物劝和,后终以和谈解决。

阿古柏匪帮及伪政权被摧毁后,徐学功仍思报孝国家。光绪十九年(1893),新任巡抚陶漠重新起用徐学功,使其复任昌吉游击。光绪二十四年(1898),调徐学功为喀喇乌苏(今新疆乌苏)游击;光绪二十九年(1903),调徐学功任吉木萨尔游击。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徐学功又缘事解职,仍归昌吉县。此时他虽年逾古稀,仍坚持习练骑射,同年复任迪化督标右营游击。宣统三年(1911)三月调喀喇沙尔(今新疆焉耆)营参将,但未及赴任就病倒了。民国元年(1912)十月十四日,徐学功病故,享年六十九岁。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徐学功的功绩,得到清代、民国史志学界的高度评价,《新疆图志》称:“徐学功,一时之枭雄也。负胜勇、饶声望……屡建奇功。”可见,徐学功对新疆的贡献不可磨灭,后人应该牢牢铭记住,这个为新疆和谐稳定奉献一生的民族英雄。

清朝人物:可歌可泣的南山“徐无敌”

(清朝军队在新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