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的恶梦-髂胫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
 

简介

髂胫束症候群是指膝盖外侧的髂径束的疼痛疾病, 主要疼痛位置在骰骨外上髁(lateral femoral epicondyle , LFE)的位置, 也会有压痛感。

itb  ITB  

据推测, 有在跑步的人, 其实可能有高达四分之一的人可能都有过这个问题, 其它的运动, 像是骑自行车骑比较远程和上下坡的人, 足球员, 军人..等, 也满常会发生这个问题的。相反的, 它完全不会发生在不运动的人身上。

由图示可以看到, 髂径束是一条满长的纤维束, 跨过整个大腿到达小腿接近膝盖的地方(从iliac crest 连到Gerdy's tubercle位置)。主要的功能在于1. 膝盖完全的伸直, 2.膝盖超过30度的弯曲, 3. 提供稳定膝盖的力量。

髂径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最主要的发生原因就是"过度使用"。

虽然  从前的观点认为是因为髂径束和股骨外上髁的反复磨擦造成的发炎损伤, 如图示:

ITBS

所以它也经常被称做"髂径束磨擦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但是, 病理学家针对患处的解剖组织病理检查, 却无法和这个说法相符合, 所以目前真正的发病原因仍然没有定论。

大致上还是归究于过度反复性的拉扯这条韧带所造成的一系列发炎现象。髂径束大约在膝盖弯曲到30度时会拉到最长(张力最强), 所以可以推论, 如果膝盖反复性的弯曲30度前后的方式运动, 就很容易引起髂径束症候群, 跑步, 犹其是长跑就最符合这个情况(跑步时, 膝盖弯曲30度通常也刚好是脚踏在地上的时候, 大约在下图1.右脚的那个姿势)。

gait cycle  

另外, 在骑自行车的时候, 虽然都是呈膝部弯曲的姿势, 但是在踩踏到底时大约也是呈现30度的状态, 更因为双脚要踏在踏板上而变成内旋的状态, 会更加重髂径束的张力状态, 因此长途自行车的爱好者, 也是高风险族群之一(注: 足部的内旋或内翻会不会造成髂径束症候群目前仍有争议)。

除了姿势的关系, 有些因素也会增加罹患髂径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的机率。像是𣎑部外展肌群比较无力的人, 在跑部时会增加膝盖内旋的现象, 因此会拉大髂径束的张力, 所以容易造成髂径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 女生或新手跑者很多就是这种高风险群。O型腿的人也是因为会增加髂径束跨过骰骨外上髁时的张力, 所以也是高风险族群。

其它还有一些推测可能是髂径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高风险的原因, 包括: 腿部肌肉病变, 长短脚, 经常跑上下坡, 跨大步跑, 突然增加跑量, 穿有跟的鞋子跑步, 天冷时跑步...等。

 

髂径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的症状

典型的症状就是髂径束在股骨外上髁的位置疼痛。一开始只会在运动时疼痛, 特别是脚踏下去的时候。痛感一般是觉得刺痛或发热。随著症状加剧, 慢慢会觉得痛的位置愈来愈走向膝盖里面, 而且即使休息时也会开始痛。 由于它本质上是一种"超过自身能力的使用"所造成的疾病, 所以患者的经验通常是在刚开始跑步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生, 或是原本10公里的人挑战半马/全马, 或是原本全马选手刚开始挑战超马的时候。

不过发生疼痛的时间点每个人还是不太一样, 有些人是跑个几天就开始会痛了, 有些人则是几周, 甚至跑了一年才发生(一年的这种通常其实早就有轻微或间歇性的症状了, 只是没去就诊或不以为意)。

一般在门诊可以先用手指按压髂径束的痛点, 以及做所谓的Noble compression test, 做法影片所示:

 

原则上请患者平躺或侧躺著(有些专家觉得侧躺比较准), 先将膝盖弯曲到大约90度角, 再按住髂径束后缘接近阔筋膜张肌的位置, 慢慢将膝盖伸展至30度角, 如果会痛或是疼痛加剧, 那就很有可能是是髂径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

 

其它也很常用作辅助诊断的还有Ober test, 以及Renne test。

Ober's test可以参考影片:

 

作法是患者侧躺, 膝盖弯曲约90度, 医师将患者的膝盖略向上抬一点, 向后伸展, 再慢慢放下来。如果放下来的时候会有疼痛感, 那就是有问题, 反之, 如果放下来到膝盖低于桌面都还不会痛, 就是没有问题(这个方法是测试整条阔筋膜张肌(Tensor Fasciae Latae, TFL)及髂胫束(IT Band))。

 

Renne test可以参考影片:

 

Renne test就更简单了, 请患者用单脚站, 医师按住骰骨外上髁的位置, 慢慢往下蹲, 当膝盖弯曲到30度左右时会出现疼痛感, 就是有问题。

 

要提醒大家的是, 即使是很像是髂径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 其它的膝盖检查还是都要做, 犹其是膝外侧疼痛, 外侧副韧带和外侧半月板的问题还是要注意。或是测试髌骨的稳定度, 甚至有时疼痛是来自于髋部的疾病牵引痛到膝盖的。也由于人是一个整体的, 在评估的时候也应该一并注意脚踝, 髋关节, 因为有时髂径束症候群是源自于身体其它的问题。例如小腿的肌肉问题造成无法正常的伸展, 髋部无法顺利抬腿的问题, 大腿外展动作异常都很容易引起髂径束症候群。此外, 跑步的姿势也是一个关键, 如果跑步时膝盖过度向内侧移动, 或是本身有o型腿, 也都是容易造成髂径束症候群的原因。

 

髂径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的仪器检查

X光:

X光是无法用来诊断髂径束症候群的, 但是它可以看看是否是其它的骨骼问题。

 

骨骼肌肉超音波:

高频线性超音波检查则是可以看到髂径束症候群患者在髂径束接近骰骨外上髁位置有增厚的现象。在跑者通常也会发现髂径束周边的积水, 一般来说, 如果是患侧的单侧的髂径束周围积水现象则是可以帮助诊断, 但是如果是双侧都有, 在临床上则没有太大的意义。

如图示箭头处为髂径束(IT-band), 原本超音波长轴看起来是薄薄的一层:

itb  

但是如果是髂径束症候群(ITBS)的患者, 可以看到明显地增厚, 如果用彩色都普勒超音波显影, 可以发现明显地产生血流增强的现象:

tfla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磁振造影, MRI)和超音波一样都可以看到髂径束增厚的现像, 但是由于费用昂贵和排检很不方便, 一般除非是无法确认病因, 才会安排核磁共振检查。

 

结语:

检查的工具或手法都只是协助医师判断的依据之一, 最主要还是要由医师亲自检视, 根据各种资讯才能下最后的结论, 别忘了, 有在运动跑步的人, 膝盖外侧疼痛可不是只有髂径束症候群这个问题喔!

其它像是髌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 外侧半月板损伤(Lateral meniscal injury), 腘肌腱炎(Popliteus tendinopathy), 骰二头肌肌腱炎(Lateral hamstring (biceps femoris) insertional tendinopathy), 外侧的退化性关节炎, 膝外侧副韧带损伤(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LCL), 甚至是神经痛, 肿瘤, 或是心理因素...等, 都还是要检查看看。

可参考: 膝盖痛的简易鉴别 

 

总之, 亲自就诊, 由医师检查判断, 绝对有它的必要性, 千万别自己在网路上看看文章, 就自己妄下诊断喔!

 

本文作者为台中市大容诊所 张健渊医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诊所位置:

台中市 南屯区 大容东街14号

04-232885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