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生活了47年之久,历经明清两朝,官至一品光禄大夫,孝庄太后认他为「义父」,顺治帝尊称他「玛法」(满语中老爷爷的意思)。

令人感到惊诧的是,深受皇家尊敬的汤若望却在晚年险遭凌迟酷刑,这究意是怎么回事呢?

不远万里 来到中国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1592年出生于德国科隆,自幼聪敏好学,尤其对数学和天文学颇具天赋。

他20岁加入耶稣会,26岁晋升为神父,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他和22名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澳门。

为了更好的传播天主教义,他努力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正式取名为汤若望。

当时后金努尔哈赤已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明朝组织10万大军征讨却遭受惨败,史称「萨尔浒之战」。

为了抵御后金强大的攻势,明朝派人到澳门向葡萄牙人购卖红衣大炮,汤若望等传教士以军火专家的身份跟随大炮进入内地。

传播科技 铸造大炮

1922年,汤若望到达北京,他将从西方带来科学仪器向朝廷一一展示,并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获得不少朝廷官员的赏识。

1627年,汤若望被派至西安传教,1630年回到北京,在礼部尚书徐光启的举荐下到钦天监任职。

1634年,汤若望受朝廷之命,设厂以西洋方法督造大炮,成功造出20尊大炮。崇祯帝「嘉其坚利,诏再铸五百位」,只可惜这批大炮并未能阻挡明朝的颓势,不久即宣告灭亡。

汤若望还将有关大炮铸造、保管、运输、操作要领以及火药配制等原理和技术一一口述,由焦勖整理成《火攻挈要》一书,该书是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修订历法 获得重用

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汤若望因在天文及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获得清廷赏识。

他进呈浑天仪、地平晷、望远镜和世界地图等仪器,并用新历法准确预测出农历八月初一日食的精准时刻,获得了摄政王多尔衮的信任,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正五品),将他所修订的历法命名为《时宪历》,颁行天下。

汤若望不仅在天文历法方面颇具天赋,而且深通医道,治好了孝庄太后侄女的顽疾,使太后的颇为感激,拜他为「义父」。顺治帝对他非常崇拜,封为通议大夫、太仆寺卿、通玄教师等头衔,并尊称他「玛法」(满语中老爷爷的意思)。

1658年,获赐正一品光禄大夫,汤若望由此成为我国古代唯一一位官居一品的外国传教士。顺治帝时常召汤若望入宫叙谈,也频繁出宫到汤若望居住的宣武门内天主堂(俗称南堂)登门求教。

据统计,仅1656年到1657年两年期间,顺治亲临汤若望住所叙谈求教,就达24次之多。

历法之争 近乎丧命

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偶染天花而驾崩,临终前在选择皇储时顺治帝还向「玛法」求教,汤若望认为皇三子玄烨出过天花,又聪明好学,是皇位继承人的上上之选。

汤若望的想法和孝庄太后不谋而合,于是玄烨被立为皇储,也就是日后的康熙大帝。汤若望深受皇室敬重,天主教得到极大发展,拥有教堂30座,教徒15万人之多,这让一向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汉族士大夫大为恐慌和不满。

汉官杨光先率先发难,他于1660年(顺治十七年)撰写《辟邪论》,指斥汤若望等人利用天主教发展教众,图谋叛乱,表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当时顺治帝尚在位,杨光先的反教言论未获重视,结果不了了之。

1664(康熙三年),杨光先再度发难,指斥汤若望在《时宪历书》封面上题写「依西洋新法」的字样有辱国体,「使天下万国晓然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新历法只推算了二百年,有诅咒大清亡国之嫌;天主教教义邪恶,阴行邪教,意在谋国篡政。据此三点要求将汤若望等人凌迟处死,以正视听。在辅政大臣鳌拜的主持下,朝廷在审理近一年后,作出裁定:禁止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拘捕外省传教士30余人押赴京城,包括钦天监监正汤若望,杜如预,李祖白等8人被判凌迟处死。

汤若望此时已中风瘫痪在床,因京城突发地震和孝庄太后的干预,免受刑罚,但钦天监仍有5位官员被处死,《时宪历》也遭废止。1666年(康熙五年)8月15日,汤若望病逝,享年75岁,因死前有罪在身,只好葬在荒郊野外。

1669年,鳌拜伏诛之后,汤若望一干人等得到平反,沉冤昭雪。康熙帝御赐祭文一篇,将他重新安葬于利玛窦墓旁,为他立碑刻文,赞誉他「鞠躬尽瘁,恤死报勤」。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邀。

这其实就是中西方的文化之争。

汤若望1619年就到达了中国,1666年病死于北京,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了明清两朝。康熙三年的时候被清廷判处凌迟,后来因为京师大地震受到了赦免。究其原因,我认为无非是文化之争。

明末以来,西学东渐,大量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东方传教。明朝灭亡以后。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投降了清朝,顺治皇帝对他们恩宠有加,这一时期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度有教徒15万人。

但我们都知道欧洲人习惯以欧洲为中心,充满了傲慢与偏见。他们甚至说伏羲等中国人的始祖都是上帝创造的,而天主教在中国也早有流传,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才失传的。窃以为和现在一些学者说夏朝就是古埃及的论调一样。

儒家在中国已经传承上千年,即便明朝灭亡,但儒家学说仍然在中国根深叶茂。顺治皇帝死后,汤若望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以鳌拜为首的大臣们反对西洋学说,大臣杨光先以历法错误为引子弹劾他,结果他因此获罪。

汤若望的获罪也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守旧和排外,由此可见,清末的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由来已久,落后不是没有原因的。


汤若望在顺治年间所受的恩宠使得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传教是非常顺利的,后来,随著传教士的增加,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信徒越来越多,在汤若望那个时代,天主教的教堂在中国大约有30多处,据统计到1650年时,信徒人数就有150000之多。

再说了,中西历法之争,由来已久。吴明煊早在顺治十六年曾举报汤若望天算错误,结果落了个获罪,险些被判处死刑。1661年八岁的康熙登基后,辅助大臣鳌拜等反对西洋学说,大臣杨光先说汤若望等传教士有三条罪状。分别是1,潜谋造反2,邪说惑众3,历法荒谬。

顺治去世后,汤若望失去了宫廷保护人,这让他的命运从此改变,虽然清朝是满人所建,但受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影响,儒家文化,还是主流。孔孟之道根深叶茂。早在顺治时期,就有许多汉官反对对汤若望的信任。对汤若望在中国发展十几万的教徒极其不满,大力主张从收回澳门。

杨光先是反对者的代表,也是第一个向西方传教士发难的。因为他在顺治十五年的时候,在北京看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画像之后,确认天主教就是耶稣教。从此就有了弹劾汤若望的念头。


首先汤若望与最高统治者即顺治康熙两位皇帝与孝庄太皇太后直接没有冲突,他虽为传教士,但顺治极其尊重他,在顺治犹豫是否让康熙即位也是汤若望在旁力劝,所以康熙帝也很尊重他,导致汤若望被排挤的原因是清朝贵族对权利控制在本族高等八旗之内,特别是康熙初期四大王辅政,就连之后康熙虽重用汉臣但实际人数很少而且都不是权利高位,满臣连同国的汉族人都没法容忍更不用说一个西洋人了,而且汤若望缺少权术意识,多次参与皇族重要决策引起满臣不满。。(打字不易,望采纳。)


因为传教,历代皇帝,都对宗教有忌惮的,皇帝要求的是皇权第一,而宗教则要求教义第一,而盛世还看不出来,一旦乱世,宗教一忽悠很有可能就把皇帝给灭了,所以古代在中国传教是非常危险得


不知道,我编不出来


伴君如虎,古今皆然。


传播西学,为汉人士绅、官员所不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