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望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西方傳教士之一,他在中國生活了47年之久,歷經明清兩朝,官至一品光祿大夫,孝莊太后認他為「義父」,順治帝尊稱他「瑪法」(滿語中老爺爺的意思)。

令人感到驚詫的是,深受皇家尊敬的湯若望卻在晚年險遭凌遲酷刑,這究意是怎麼回事呢?

不遠萬裏 來到中國

湯若望,原名約翰·亞當·沙爾·馮·白爾,1592年出生於德國科隆,自幼聰敏好學,尤其對數學和天文學頗具天賦。

他20歲加入耶穌會,26歲晉陞為神父,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他和22名傳教士不遠萬裏,來到澳門。

為了更好的傳播天主教義,他努力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知識,並正式取名為湯若望。

當時後金努爾哈赤已發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明朝組織10萬大軍徵討卻遭受慘敗,史稱「薩爾滸之戰」。

為了抵禦後金強大的攻勢,明朝派人到澳門向葡萄牙人購賣紅衣大炮,湯若望等傳教士以軍火專家的身份跟隨大炮進入內地。

傳播科技 鑄造大炮

1922年,湯若望到達北京,他將從西方帶來科學儀器向朝廷一一展示,並用中文寫了一本介紹伽利略望遠鏡的《遠鏡說》,獲得不少朝廷官員的賞識。

1627年,湯若望被派至西安傳教,1630年回到北京,在禮部尚書徐光啟的舉薦下到欽天監任職。

1634年,湯若望受朝廷之命,設廠以西洋方法督造大炮,成功造出20尊大炮。崇禎帝「嘉其堅利,詔再鑄五百位」,只可惜這批大炮並未能阻擋明朝的頹勢,不久即宣告滅亡。

湯若望還將有關大炮鑄造、保管、運輸、操作要領以及火藥配製等原理和技術一一口述,由焦勖整理成《火攻挈要》一書,該書是當時介紹西洋火槍技術的權威著作。

修訂曆法 獲得重用

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北京。湯若望因在天文及曆法方面的學識和技能,獲得清廷賞識。

他進呈渾天儀、地平晷、望遠鏡和世界地圖等儀器,並用新曆法準確預測出農曆八月初一日食的精準時刻,獲得了攝政王多爾袞的信任,任命他為欽天監監正(正五品),將他所修訂的曆法命名為《時憲歷》,頒行天下。

湯若望不僅在天文曆法方面頗具天賦,而且深通醫道,治好了孝莊太后侄女的頑疾,使太后的頗為感激,拜他為「義父」。順治帝對他非常崇拜,封為通議大夫、太僕寺卿、通玄教師等頭銜,並尊稱他「瑪法」(滿語中老爺爺的意思)。

1658年,獲賜正一品光祿大夫,湯若望由此成為我國古代唯一一位官居一品的外國傳教士。順治帝時常召湯若望入宮敘談,也頻繁出宮到湯若望居住的宣武門內天主堂(俗稱南堂)登門求教。

據統計,僅1656年到1657年兩年期間,順治親臨湯若望住所敘談求教,就達24次之多。

曆法之爭 近乎喪命

1661年,年僅24歲的順治帝偶染天花而駕崩,臨終前在選擇皇儲時順治帝還向「瑪法」求教,湯若望認為皇三子玄燁出過天花,又聰明好學,是皇位繼承人的上上之選。

湯若望的想法和孝莊太后不謀而合,於是玄燁被立為皇儲,也就是日後的康熙大帝。湯若望深受皇室敬重,天主教得到極大發展,擁有教堂30座,教徒15萬人之多,這讓一向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漢族士大夫大為恐慌和不滿。

漢官楊光先率先發難,他於1660年(順治十七年)撰寫《辟邪論》,指斥湯若望等人利用天主教發展教眾,圖謀叛亂,表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時順治帝尚在位,楊光先的反教言論未獲重視,結果不了了之。

1664(康熙三年),楊光先再度發難,指斥湯若望在《時憲曆書》封面上題寫「依西洋新法」的字樣有辱國體,「使天下萬國曉然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新曆法只推算了二百年,有詛咒大清亡國之嫌;天主教教義邪惡,陰行邪教,意在謀國篡政。據此三點要求將湯若望等人凌遲處死,以正視聽。在輔政大臣鰲拜的主持下,朝廷在審理近一年後,作出裁定:禁止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播天主教,拘捕外省傳教士30餘人押赴京城,包括欽天監監正湯若望,杜如預,李祖白等8人被判凌遲處死。

湯若望此時已中風癱瘓在牀,因京城突發地震和孝莊太后的幹預,免受刑罰,但欽天監仍有5位官員被處死,《時憲歷》也遭廢止。1666年(康熙五年)8月15日,湯若望病逝,享年75歲,因死前有罪在身,只好葬在荒郊野外。

1669年,鰲拜伏誅之後,湯若望一干人等得到平反,沉冤昭雪。康熙帝御賜祭文一篇,將他重新安葬於利瑪竇墓旁,為他立碑刻文,讚譽他「鞠躬盡瘁,恤死報勤」。

文/歷史茶坊 點擊關注,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首發!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發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謝邀。

這其實就是中西方的文化之爭。

湯若望1619年就到達了中國,1666年病死於北京,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了明清兩朝。康熙三年的時候被清廷判處凌遲,後來因為京師大地震受到了赦免。究其原因,我認為無非是文化之爭。

明末以來,西學東漸,大量的天主教傳教士來到東方傳教。明朝滅亡以後。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投降了清朝,順治皇帝對他們恩寵有加,這一時期天主教在中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一度有教徒15萬人。

但我們都知道歐洲人習慣以歐洲為中心,充滿了傲慢與偏見。他們甚至說伏羲等中國人的始祖都是上帝創造的,而天主教在中國也早有流傳,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才失傳的。竊以為和現在一些學者說夏朝就是古埃及的論調一樣。

儒家在中國已經傳承上千年,即便明朝滅亡,但儒家學說仍然在中國根深葉茂。順治皇帝死後,湯若望失去了最大的保護傘。以鰲拜為首的大臣們反對西洋學說,大臣楊光先以曆法錯誤為引子彈劾他,結果他因此獲罪。

湯若望的獲罪也體現了傳統儒家思想的守舊和排外,由此可見,清末的閉關鎖國,妄自尊大由來已久,落後不是沒有原因的。


湯若望在順治年間所受的恩寵使得天主教當時在中國的傳教是非常順利的,後來,隨著傳教士的增加,活動範圍也逐漸擴大,信徒越來越多,在湯若望那個時代,天主教的教堂在中國大約有30多處,據統計到1650年時,信徒人數就有150000之多。

再說了,中西曆法之爭,由來已久。吳明煊早在順治十六年曾舉報湯若望天算錯誤,結果落了個獲罪,險些被判處死刑。1661年八歲的康熙登基後,輔助大臣鰲拜等反對西洋學說,大臣楊光先說湯若望等傳教士有三條罪狀。分別是1,潛謀造反2,邪說惑眾3,曆法荒謬。

順治去世後,湯若望失去了宮廷保護人,這讓他的命運從此改變,雖然清朝是滿人所建,但受中華文化幾千年的影響,儒家文化,還是主流。孔孟之道根深葉茂。早在順治時期,就有許多漢官反對對湯若望的信任。對湯若望在中國發展十幾萬的教徒極其不滿,大力主張從收回澳門。

楊光先是反對者的代表,也是第一個向西方傳教士發難的。因為他在順治十五年的時候,在北京看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畫像之後,確認天主教就是耶穌教。從此就有了彈劾湯若望的念頭。


首先湯若望與最高統治者即順治康熙兩位皇帝與孝莊太皇太后直接沒有衝突,他雖為傳教士,但順治極其尊重他,在順治猶豫是否讓康熙即位也是湯若望在旁力勸,所以康熙帝也很尊重他,導致湯若望被排擠的原因是清朝貴族對權利控制在本族高等八旗之內,特別是康熙初期四大王輔政,就連之後康熙雖重用漢臣但實際人數很少而且都不是權利高位,滿臣連同國的漢族人都沒法容忍更不用說一個西洋人了,而且湯若望缺少權術意識,多次參與皇族重要決策引起滿臣不滿。。(打字不易,望採納。)


因為傳教,歷代皇帝,都對宗教有忌憚的,皇帝要求的是皇權第一,而宗教則要求教義第一,而盛世還看不出來,一旦亂世,宗教一忽悠很有可能就把皇帝給滅了,所以古代在中國傳教是非常危險得


不知道,我編不出來


伴君如虎,古今皆然。


傳播西學,為漢人士紳、官員所不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