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陈友亮)是打渔出身,朱元璋是放牛的,都是元朝时期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在元朝末年的起义中各自展露头角,割据了一片区域。从当时来看,势力最强的是陈友谅,其次才是朱元璋。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对决的大决战——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20万人马战胜了陈友谅的60万兵马,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朱元璋雕像)

陈友谅60万兵马的隐患

陈友谅不按照常规出牌,而且不讲道义,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败之道。1351年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他手下有邹普胜、倪文俊、赵普胜、傅友德等四个主要领导,号称「四大金刚」,陈友谅就投奔在元帅倪文俊手下,因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随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陈友谅独挡一面。(陈友谅雕像,湖北)

一、杀倪文俊,收编人马。1357年,倪文俊意图杀害徐寿辉自立,结果失败,率领自己的部下投奔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在他这儿觉得安稳些。陈友谅对待对自己有恩的倪文俊是反戈一击,杀了老领导和他的亲信,收编了老领导的部下,壮大了自己,老领导的官位自己也领了。

二、杀赵普胜,收编人马。这时天完政权的另外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赵普胜成为陈友谅的目标,这里朱元璋使用了反间计,离间陈友谅和赵普胜。赵普胜战功赫赫,陈友谅以会师为名请赵普胜,结果直接被杀,没有什么真凭实据,陈友谅又收编了他的部队。

三、杀徐寿辉,建立大汉。1360年趁天完军队进攻朱元璋时,兵力空虚。徐寿辉意图迁都,离开陈友谅的控制,陈友谅派将领锤杀了徐寿辉,建立自己的政权。

虽然陈友谅通过这种手段聚集了不少军队,但是离心力太高,一旦遇到战败这样的事情就会土崩瓦解,上位的过程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暂时屈服于他。

徐寿辉手下的将领明玉珍占据四川,直接和陈友谅断绝关系,原来投奔陈友谅的付友德也是心怀不满,寻机投降他人。

就像历史上前秦的苻坚一样,众多的军队来源不一,都是暂时屈服而已,只要机会一到,就会各奔东西了。(陈友谅蜡像)

陈友谅的战略失误

1360年,建立政权的陈友谅率领10万人马进攻应天府,并联系张士诚合击朱元璋。结果被朱元璋使用诱敌之计,将陈友谅的军舰引诱到狭窄水浅的新河,迫使擅长水战的陈军陆战,陈友谅军队遇到伏击大败。朱元璋趁机攻略陈友谅的地盘,此时陈友谅占据地盘的众多将领纷纷不战而降,这也是陈友谅不讲道义惹来的后果。此消彼长,朱元璋兵力大增,具备了于陈友谅一较高下的资本。

1363年2月,割据江浙张士诚部进攻小明王,朱元璋对这个名义上的上司也是倾尽全力援助,3月份朱元璋出兵援助,4月份,陈友谅号称60万大军进攻朱元璋。按道理应该进攻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府,此时应天府的兵力空虚。他却去进攻江西的洪都(南昌),目的是抢地皮,并且洪都有大量的粮草和装备,等攻占洪都后再与朱元璋决战。陈友谅属于战略性失误。

没有想到的是洪都在朱元璋侄子等将领的领导下,凭借洪都的防卫城墙顽强抵抗,坚持了85天之久,陈友谅的战略谋划和作战时机全部泡汤了,因为朱元璋已经解决了张士诚部队的威胁,转而集中兵力与他决战。(鄱阳湖大战形势图)

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失败的几个问题。

朱元璋大军集结进攻陈友谅军队的消息很快被陈友谅知道了,双方都想毕其功于一役,此战决定两个人政权的命运。陈友谅立即撤围洪都,全部人马准备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

1363年7月20日,两军在鄱阳湖内相遇,展开了生死大决战。

一、朱元璋版「火烧赤壁」。展开决战时,双方旗鼓相当,难以分出胜负。朱元璋采取部将郭兴的建议用火攻,陈友谅的战船为了作战需要,将大船都串联在一起。22日傍晚,等到东北风起的时候,用小船载著火药和木柴,临近陈友谅的战船时纵火,风借火势将几百艘战船烧毁,人马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也阵亡了。是属于明朝朱元璋版的「火烧赤壁」。

二、俘虏政策。虽然烧死了陈友谅的不少兵马,在兵力对比上还是比朱元璋的兵马多。陈友谅为了泄愤,将3000多俘虏斩杀;朱元璋思考再三,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们都放归。

陈友谅杀俘虏反而激起朱元璋军队的斗志,释放的俘虏回到陈友谅军中成了发酵的种子,朱元璋军队的政策明显优于陈友谅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开始时只有三三两两的士兵投奔朱元璋,随著战事焦灼,也有不少将领率军投降,胜利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这些都是陈友谅当初收编军队时所作所为的后果。

三、粮草问题。本来陈友谅几十万大军携带的粮草不多,准备攻下洪都收集粮草,但是洪都没有攻下,相持一个多月后,陈友谅军队的粮草补给眼看就要断了,陈友谅率领自己亲信残军突围。

这么多军队朱元璋一口也吃不下,反而损失不少兵马。他采取分段阻击的办法,在陈友谅突围的沿途伏击,陈友谅非核心部队大都散的散,投降的投降。

四、泾江口之战,陈友谅战死。陈友谅核心部队还是有几万人马的,他企图突围回到自己的老巢武昌,在江西湖口被拦截,只好退入泾江,遭到原来投奔过他的将领傅友德的攻击。也是赶巧了,陈友谅在战船中指挥作战,一支箭从眼部射入,贯穿头颅身亡,余部五万人马投降的投降,溃散的溃散,鄱阳湖大战落下帷幕。

这场以少胜多的鄱阳湖大战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水战,自1363年7月20日到8月26日结束,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割据势力不足为惧。


首先大家要知道,两个人的博弈并不在乎兵力的多少,因为战争的输赢依靠的是综合实力、战争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但从根本上来说,打仗是需要人的,就从这一点上来说,陈友谅已经占据了优势,毕竟他的兵力是朱元璋的三倍有余,但是就兵器、粮草、补给以及战术上来看,他是远远不如朱家集团的。

所以我们在分析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从多种角度,多种方面去考虑,不能因为一点而忽略了整个面,也不能因为整个面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陈友谅

他曾是朱家集团眼中的最大障碍。他最初的名字叫做陈九四,其实细心的人可以看出, 在元朝的时候,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是以数字来定名字的,这就好比朱元璋在没有改名前,叫做朱重八。他于十四世纪二十年代,也就是在1320年的时候出生于湖北省,于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初,也就是在1363的时候去世,他是农民军起义的领袖,曾经建立过较为辉煌的大汉政权。

在他巩固完了自己的势力后,他在1363年的时候,带领著自己的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朝著朱家集团所在的地方开去。后来因为陈家集团内部的原因,也因为朱家集团的见招拆招,让本来占据了优势的陈友谅军大败,他本人也在鄱阳湖大战中,被流箭射死,他在死的时候,不过四十四岁。

也正是因为陈友谅的死,使得朱元璋扫清了自己「路途」上的最大障碍,为他将来统一全国,登为九五,埋下了很深的基础。

在陈友谅去世后,该国的大臣们辅佐了他的次子陈理为皇帝,但是在后来因为朱家集团的步步紧逼,因为陈家王朝的气数已尽,使得陈理放弃了抵抗,并在后来投降了。

朱元璋

他从元末各个势力的斗争中胜出。他出生于1328年,也就是十四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时候,因为他志存高远,所以他在后来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朱元璋」。他因为家庭贫困,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便给地主放牛,后来因为大灾大祸,导致了父母被活活饿死。为了能够混口饭吃,他在父母去世后进入到了寺庙中,后来因为一系列的原因,使得他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进入到了郭子兴的帐下。他凭借著自己出色的能力,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人物;在打败了陈友谅以及各路势力后,他便在南京称帝。

陈友谅大败的原因

我们在之前说过,一场战役的胜利是多方面的,不能因为当时的陈友谅拥有六十万大军,就认定他一定能够夺得最终的胜利;在以前的时候,袁绍的兵力是远远高于曹操的,可是在后来却被曹操所击败。

首先,因为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南京的建设和发展一直不错,所以取得了南京的控制权,等于是取得了元朝在这里遗留的各个物资,这些物质不仅有各种兵器和火器,也有巨大的粮食和草料;虽然当时的朱元璋手下兵士较少,但是各个装备精良。而陈友谅方面虽然兵多,但是就装备来说是简陋的,因为他的人数众多,所以在配给上不可能做到面面具到。

其次,陈友谅的这六十万大军实际是一锅「大杂碎」,里面有士兵、有农民,也有工人等,战斗力没有那么均衡。而朱元璋手下的军士却各个能征善战,从兵源质量来说是远高于陈集团的。

最后,陈家集团是主动攻击,粮食和草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他是长途作战,所以他的补给线会很长。毕竟兵无粮,就相当于枪没有子弹,随著后来战事的严峻,以及粮食的吃紧,便导致了陈友谅的大败。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打不过朱元璋四十万,究其原因,还是朱元璋的军事才能太厉害。

朱元璋以弱势之军,大军一进鄱阳湖便留下一支军队守湖口,这个举动使他进可攻退可守,未开战就已先立于不败之地。而陈友谅最后失败时,已正是这支部队阻截了其退路,由此即可见朱元璋的谋划远在陈友谅之上。

其次,陈友谅渔民出身,深知船大的好处,仗著实力强大,更是做出当时举世罕见的巨舰。两军相遇,陆上接战最重要的就是抢占制高点,现在可好,他不用抢全军等于都在高城上一样,你这里一举一动他看得清清楚楚。

然后几场大仗下来,朱元璋指挥小舰灵活应战硬是打成了平局,陈友谅的大船还是有损失,陈友谅便干脆把所有的大船连起来,就是想著互相增援集中兵力。没想到就是这一招之失,就被朱元璋看出破绽,一把火烧掉了陈友谅的主力,一举奠定了胜势。

所以打仗,还是要讲些运气的,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也有机会直接打掉朱元璋的座舰,最后功亏一溃。很多时侯,战场上几个瞬间的事就决定全局,而这种瞬间的调动完全是没有策划的,要有的话,大概就是天意在中主持吧!


在朱元璋统一南方的战争中,遇到了他此生最头疼的人,那就是陈友谅。陈友谅的实力可以说是碾压朱元璋,并且相比朱元璋而言,陈友谅还有三个优点:坐拥60万大军,其人能力出众,还阴险狡猾,但这样都会败给朱元璋……

先说陈友谅坐拥60万大军,陈友谅占据湖南湖北江西三个地方,而朱元璋仅只是有半个安徽而已;陈友谅有60万的正规军,然而朱元璋号称的20万兵马也都是打到哪从哪凑的。这种条件完全可以说是碾压,然而陈友谅这样都会败给朱元璋。

再说陈友谅的能力出众。陈友谅从小就读过很多书,并且力大无比,能文能武。朱元璋还在放牛的时候,他就在给元朝打工了,在那样一个时代,陈友谅都能当个小官,显然他是很有能力的。也可以说比当时还在放牛的朱元璋的能力强上数倍,但这样的条件还是败给了朱元璋。

后说陈友谅的阴险狡猾。陈友谅是个心机男,并且志向远大,陈友谅先是在倪文俊手下为将,后看他失势就把他杀了,还拿著倪文俊去找徐寿辉领功,再后来又一步步杀死了徐寿辉,成为了一方霸主。朱元璋和陈友谅比这个,绝对不是他的对手。并且陈友谅打仗还很阴险,疑心重重,这样的先天优势还是败给了朱元璋。

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虽然陈友谅占尽优势,很多地方不如陈友谅,但是他会攻陈友谅的心,找陈友谅的弱点,朱元璋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条军事方针用得极其溜。导致陈友谅失败的正是如此,陈友谅的弱点有哪些呢?

一、军心涣散

陈友谅坐拥60万大军失败,这足以说明他的大军存在问题。陈友谅是个阴险狡猾的人,朱元璋在害怕他的同时,他的士兵也是非常害怕他,并且陈友谅反复无常,将军打了败仗就会被杀掉,这些因素导致了他的60万大军只是表面恐惧他,但内心早就都有想法了。

陈友谅在攻打应天的时候,就把这个弱点暴露给朱元璋了。朱元璋拿住陈友谅多疑的性格,将陈友谅的大军骗进龙湾,在朱元璋几波弓箭下,他的大军就乱了阵脚,一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逃窜姿态。从这一战开始,朱元璋看到了陈友谅的大军实际就是纸老虎,再也不怕他。

二、疑心自败

陈友谅的战略失策,完全是他疑心造成的。攻打朱元璋的第一战应天之战,陈友谅明知道朱元璋很弱,但他那个多疑的性格老是猜忌朱元璋会这里埋伏,那里埋伏,导致最后猜来猜去还是中了埋伏,人家朱元璋敞开应天的大门他不进,偏偏要保险起见走龙湾,恰恰遭到了朱元璋的伏击。

陈友谅在应天被朱元璋打了,就对应天起了芥蒂,这就是他的疑心导致的。人家朱元璋怕他再来打,便各种加强戒备,可惜他陈友谅就是不来了,陈友谅十分害怕朱元璋耍他。拿下朱元璋的应天,朱元璋就得回凤阳老家,可陈友谅的疑心疑虑使得他不敢动应天,反而去攻打坚城洪都,损兵折将不说,还丢了自己的老命……


文史频道第154期之鄱阳湖水战

朱元璋在称帝前,最大的敌人就是陈友谅,为了争夺南方统治权,双方在鄱阳湖进行了一次水战,这次水战被称为中世纪最大规模的水战,和赤壁之战一起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在交战前陈友谅拥有60万军队,而朱元璋却只有20余万,在兵力上陈友谅占据绝对优势。

可即使这样,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还是一败涂地,并且中流矢而死。

笔者认为,陈友谅之所以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轻敌冒进

1360年,陈友谅为了快速统一长江以南地区,筹集60余万军队,长途跋涉来到朱元璋势力范围内,旨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朱元璋。

古代用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陈友谅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冒然举兵西进。

在应天的门户洪都城和朱元璋的军队进行了长达百日的消耗战。

洪都是朱元璋的粮草大本营,粮食可以供20万人消耗一年。

而陈友谅这次出征只有3个月的粮草,在消耗战中,陈友谅处于劣势。

还没有打到朱元璋的首府应天,陈友谅已经面临断粮的尴尬境地。

第二,骄横跋扈

陈友谅自从自立为汉王后,视天下英雄为草芥,根本不会把朱元璋,张士诚这些称霸一方的人物看在眼里。

他认为只要60万大军所到之处,根本没有人没有敢于反抗。

事实却是在洪都城下,陈友谅就遭遇了起义以来最大的失利。

面对朱元璋的誓死抵抗,陈友谅有点气急败坏,他没想到朱元璋能支撑这么久。

在鄱阳湖上,陈友谅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战船是天下无敌的,朱元璋在鄱阳湖和自己决战,等于是自寻死路。

可是他万万没想想到,在鄱阳湖决战正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

因为朱元璋的水军没有大型的战舰,在正常的海战上朱元璋没有任何胜算,但在鄱阳湖却不同。

鄱阳湖的水道狭窄,河道淤塞,根本不能通过大型的战船。

陈友谅的水军体型巨大笨重,在鄱阳湖没有施展的余地。

加上陈友谅犯了曹操一样的错误,把战船用铁索连环,让整个水军成为了活靶子。

朱元璋采取刘伯温的建议,在鄱阳湖用火攻打败陈友谅。

陈友谅的60余万军队被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

第三,性格多变

陈友谅这个人虽然具有非凡地军事才能,但他却又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性格乖张,非常善变。

在称帝前,他先后杀了倪文俊,赵普胜和徐寿辉。

这三个人都是陈友谅的上级和好友,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陈友谅的袭击而丧命。

这三个人死后,陈友谅收容了他们的部下,凑齐了60万大军。

在战争进入到劣势时,陈友谅又先后杀了几位作战不利的将领,让士兵们非常心寒。

斗志全无的士兵们,在朱元璋面前根本就没有太高的抵抗力。

加上陈友谅对部下猜忌,导致将领们离心离德。

朱元璋用了一计请君入瓮,陈友谅果然上钩,结果在鄱阳湖水战中,战船搁浅,成为朱元璋的瓮中之鳖。

总之,陈友谅的失败不止是朱元璋老谋深算,更重要的是陈友谅犯了很多错误,导致鄱阳湖水战中全军覆没,命丧黄泉。

—End—


原创作品

作者:冷月钩沉


有时候不得不说运气也是会改变历史

1、直接原因:当时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处于下风,陈友谅不知处于什么原因出船舱观战,结果被流矢击中直接毙命,然后就败了;

2、其他原因:朱元璋集团凝聚力更强,文臣武将众多,反观陈友谅集团勾心斗角,没有战略发展规划,即便不是这个意外,从长期上看也不是朱元璋对手。


元末乱世,群雄逐鹿,陈友谅这位渔民出身的统帅独占鳌头,为义军之中势力最强,相较于朱元璋,他占有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地盘最大,其正好处在长江上游,具备相当优越的地理优势,最为关键的是拥有的兵员人数最多,而且其所造巨型战船,也是明朝之前,整个封建社会的巅峰存在,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海船就是在陈友谅战船的基础上发展的。就这样强悍的实力,竟然败于当时相对弱小的朱元璋之手,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探究其原因,失败的根源在于陈友谅本人。

一,一个急字误终身

出身渔民之家的陈友谅,识文断字,曾经在元朝地方政府里当过外聘公务员,处理过政事,虽然钱不多,却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他不满足于现状,投奔徐寿辉的天完政权。

陈友谅在天完政权创始人之一的倪文俊手下任秘书,倪文俊对他照顾有加,把他当做亲信培养,还让其守卫黄州,统兵一方。

1357年九月,当天完政权内部斗争严峻之时,倪文俊刺杀徐寿辉失败后,率先来投奔在黄州的亲信陈友谅。

然而陈友谅微笑著迎接倪文俊入城,随后派人当场斩杀了倪文俊,夺得军权,拥有了上位的资本,自称宣慰使,进入天完政权权利中心。

此急一,对于曾经培养自己的老上司,一点情面不讲,是为不义。

自此后,原倪文俊手下大将明玉珍暗地里与之决裂,私通朱元璋,坚决不辅助陈友谅,是为败一。

1359年,当上大元帅的陈友谅,因大将赵普胜勇猛善战,时常在其面前夸耀军功,视赵普胜为威胁,当赵普胜在安庆设酒宴款待陈友谅时,陈友谅派军兵当场斩杀赵普胜。

此急二,毫无理由的擅杀功臣,如何能够服众?是为不仁。

赵普胜手下将领丁普郎,见赵普胜惨死,直接归降了朱元璋。

当陈友谅朱元璋大战之时,丁普郎等进攻陈友谅军队是最拚命的,此败二。

处理完赵普胜,陈友谅立即挟持了徐寿辉,干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勾当。

1360年,陈友谅派军士用铁锤砸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作为天完政权的明面当家人死在陈友谅的淫威下。

此急三,无论如何,天完政权这点家当是徐寿辉,倪文俊等人创立的,这团队里面的文臣武将都是徐寿辉、倪文俊等人的旧部,这么急吼吼的杀了徐寿辉,怎能服众?

凭著执掌军政大权,暂时可以压服部众,一旦失利呢?

当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惨败,天完政权大将于元,欧普祥,傅友德等人归降朱元璋。

后来这些人都成为朱元璋手下统兵一方,独当一面的柱石。

不能用才,此败三。

这三急三败,失的是人心,尤其是那些有能力之人的心,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失去这些人的辅助,怎能不败?

当然除了这三急之外,还有三偏信也是其取败之道。

二,所谓偏信,无非是刚愎自用

作为居于上游的陈友谅,具有不错的地理优势,顺江而下直取朱元璋,更是在作战前联系张士诚,两军合力夹击朱元璋,这本是不错的战略。

可是看似深谋远虑的陈友谅,实则是无脑匹夫,偏信朱元璋大将康茂才的书信,误以为可以内外夹击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得知上当,又是退潮之际,大船搁浅,被朱元璋痛打,损失惨重,陈友谅急吼吼的乘战船脱离战场,一路奔逃,朱元璋军一路死命追击。

这一来一回,耗费钱粮,损兵折将,还丢失大片地盘。

此偏信一,无识人之智,此败四。

败逃之后的陈友谅心情大乱,欲报大仇,带全家老小,起六十万军队进攻朱元璋,完全是拚命架势,气势汹汹东来,可惜的是尽竟然把六十万军队,摆在洪都城外,死磕朱文正,硬生生磕了三个月,完全不顾己方大将张定边的分兵两路建议,这完全是偏信自己,认为己方力量如此强大,难道还攻不下来这一座城?

可惜现实啪啪打脸,直到朱元璋解决内部问题,帅军攻来,陈友谅依然没有攻下洪都。

此偏信二,太相信自己的军事能力,此败五!

陈友谅军团最大的利器是他所建造的战船。

数百艘楼船,高数丈,丹漆粉饰,每艘战船都有三层,设有走马棚,楼船上船下人声互不相闻。

这种级别的战船在朱元璋陈友谅的战役中,可以算的上是航空母舰的存在了,确实很厉害。

但是这种耗费巨资打造的战船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或者说真的有那么实用吗?

厉害确实是厉害的,可惜选错了战场,这种级别吨位的战船,应该在大海中搏击,而不是在鄱阳湖中,动力系统就是一大弊端。

靠风帆之力,湖风的力度不够,船的速度起不来,靠人力划,靠纤夫拉,方便吗?需要多少人力才能使得动这庞然大物呢?使得他能行动迅速,转折有力?

而且这还不算,陈友谅别有心裁的将大船以铁索相连,这完全成了移动的水上城堡,巨无霸式的连环铁索船。

可惜一出战,东北风起,朱元璋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陈友谅心在滴血啊,你打就打,为什么要用火?

这就是偏信三,太相信他造的大船实力了,为败六!

不得不说,陈友谅亦是乱世之中的大人物,大枭雄,可惜他确实一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碰到朱元璋这位更懂得隐忍的统帅,其所面临的失败也去必然的,个人能力的缺失,是其致败根本。

陈友谅虽然夺权,建立汉政权,却没有整合力量,人心分离。

创作不易,您的随手关注和点赞,是笔者最大的动力,感谢!多有不足,烦请指正!


谢谢邀请!在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过不少,大家都知道的有牧野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其实元朝末年的鄱阳湖之战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这场战役说的就是朱元璋带领明军20万人在鄱阳湖畔大胜拥兵60多万的陈友谅!下面就分析分析陈友谅兵败的原因。

一、自身品行

毫无质疑,陈友谅这个人的确是很有才能,但他这个人人品却很差。陈友谅早年参加起义军的时候投靠在徐寿辉领导的起义军军队中,他有个上司叫做倪文俊,一直想要干掉徐寿辉自己做老大。但是没想到倪文俊竟然首先被陈友谅给干掉了,后来陈友谅又将徐寿辉杀死,建立了自己的陈汉政权。从这两件事情不难看出,陈友谅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更何况,陈友谅的军队经常扰民,掠夺百姓财物,根本就不得人心,自古就是的民心者的天下!

二、后勤保障

当时朱元璋集团的主要控制区是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统治核心是南京。陈友谅集团的主要控制区是湖南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统治核心在武昌。在人口数量、耕地数量、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陈友谅都是比不上朱元璋的。后勤保障的不充足、不及时直接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与战斗力,饿著肚子、冻著身子谁愿意为你卖命呀!

三、单兵素质

陈友谅拥兵60多万,上面我们已经讲过,他的后勤供给很难供养这么庞大的军队。比陈友谅富有的朱元璋,也才仅仅拥有20多万军队。据史料记载,陈友谅在东征之前,征召了大量的随军民夫,这些民夫也被统计在军队之中,这样看来可能在陈友谅军队中滥竽充数的士兵有许多。反观朱元璋的20多万军队可都是身经百战,货真价实的勇士!

四、武器装备

从两大集团所占地理位置我们来分析,在武器装备方面,双方也有不小的差距。朱元璋的统治中心南京是元朝曾苦心经营的整个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朱元璋占领南京以后,以前军队服务的工匠,仓库中堆积的各种武器,包括火器和著名的回回炮,便都归朱元璋所有了。而这些条件是陈友谅不具备的,而且以陈友谅的自恃,也根本看不上这些装备。武器装备的差距在后来陈友谅的军队进攻洪都期间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了。陈友谅认为的弱城洪都,攻打了3个月硬是拿不下来,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陈友谅的军队缺乏攻城器械和攻坚装备!

五、作战策略

陈友谅这个人生性多疑而且刚愎自用,制定战略战术很少与手下将臣商量,喜欢一意孤行。陈在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出动的都是大船,这种船机动性太差,他不仅不借鉴当年曹操的赤壁之败,反而学习曹操,把所有的船都连起来,本来大船机动性就差,他这一连就更成死船了。结果如出一辙,朱元璋的一把大火便将陈友谅的60万大军烧了个干干净净,可悲这乱世枭雄陈友谅也死在乱军之中!

综合以上五个因素来看,陈友谅是必败无疑!


感谢邀请。

陈友谅童鞋本来可以说是一员抗元勇士的,然而最终在鄱阳湖一战中损伤惨重,身死国灭了。究其原因,其实也是众说纷纭,今天我们也来说道说道。

陈友谅的大汉朝立身不正,导致人心不齐

陈友谅本来是元朝一个刀笔小吏,后来不满足于当一个小官员,于是努力想要有所发现,投奔了彭和尚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后来又相当于谋逆,害死徐寿辉,自己当上了皇帝。但是他的部下大多数都是徐寿辉的旧部,你说多少人能够心平气和的听他的呢?

陈友谅本人功利心强,而对待属下苛刻异常

陈是想要当皇帝的,接受了徐寿辉的旧部之后,很多人都不太服从于他。于是他也是用各种强硬的手段来压制部下,用利益来吸引部下,导致整体并不够团结。所以在整个鄱阳湖战斗过程中,经常有将领见势不妙而倒戈。

陈本身缺乏战略眼光,鄱阳湖之先事起仓促

陈友谅组织鄱阳湖水战,可谓倾巢而出,本意是要夺取南昌当自己的皇都的。虽然建造大船不少,但是也携带著文武百官以及后宫妃嫔。这那里像是去打仗,好似要出游一般。

但是随著战争形式的发展,他不知变通,在攻城受阻后还围著南昌城打转,不去想一想看一看当时朱元璋群处的形式。结果被朱文正守得滴水不漏,使得士气已经有所下降。朱元璋也成功稳住后方,集合大军前来决战。在鄱阳湖水战中,他并不能发挥统帅的能力,及时把握战局,组织有生力量攻破朱元璋的大军,导致其各自为战,主力战将先后死伤,人心大乱。

朱元璋部下大部分都是非常忠心于老朱的,而且朱元璋此时非常能够听取意见,与将士同甘共苦,使得人心思归。

朱陈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统一南方的重要战役,1363年,陈友谅弑徐寿辉吞其部,称汉王。率兵60万攻朱元璋,朱元璋出兵2O万与陈会猎鄱阳湖,陈水军船高笨重,朱船小穿梭灵活。常遇春首战获胜,射伤陈友谅大将张定边,施以火攻大败陈军,陈友谅大败逃跑,后中流失,贯晴及颅而死。朱元璋经过此战遂统一南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