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称霸讲的是齐国第十五位国君一一僖公儿子一一襄公弟弟一一齐桓公,名公子小白,在与其兄公子纠争夺君位的过程中,有勇有谋,大智大勇。他在假装中箭、吐血倒地丶骗过管仲之后,快马加鞭赶回齐国,登基即位,并安排军队堵截其兄。随后,根据师傅鲍子牙的建议,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又亲自考察骗过鲁国丶平安带回齐国的管仲,相见根晚,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受到周天子赏赐

而齐国与鲁国的两次战争,第一次发生在齐桓公二年正月,齐桓公为了报复鲁国拥送公子纠事件,与鲁国交战。这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这一战,由于鲁庄公使用曹刿的计谋,齐国战败。这次战斗齐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齐桓公不听管仲劝谏,执意出兵,而准备不充分,齐军骄傲自大,认为鲁军不堪一击。鲁国反而根据曹刿的计谋,战前充分准备、动员,同仇敌忾,战中指挥若定,号令统一,在齐军溃败之后,不是盲目追敌,终于取得了胜利。

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同年九月。因宋国与鲁国不和,齐国联合宋国,再次和鲁国开战。三国军队,在「郎」这个地方对峙。鲁国大臣公子偃对鲁庄公建议说:「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由于鲁庄公不同意,公子偃偷偷带兵出城,马蒙虎皮,攻打宋军,宋军吓得屁滚尿流,鲁庄公看到后,顺势带兵加入,把宋军打的大败。齐军独木难支,只好退兵。

这次战斗齐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齐宋联军缺乏统一指挥,兵力缺乏统一部署。而鲁军采取避实就虚丶先弱后强的战略,先打涣散的宋军,宋军溃败后,齐宋联军土崩瓦解,齐军只好撤退。


齐桓公小白元年,大约是在公元前685年。这一年,齐国经历了两位君主,齐君公子无知和齐桓公公子小白。之所以不是公子无知元年,是因为公子无知,没有得到诸侯的承认。公子无知,于这一年春天被杀。而此时,公子小白,并不在齐国国内。

齐襄公即位之初,言语反复,不知所谓。四年后,杀鲁国君主鲁桓公,又杀郑国君主子亹(音:韦),并私通于鲁桓公夫人文姜(关于这一段历史,就参看我的其它文章)。鲍叔牙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国内将乱,就陪著公子小白投奔了莒国。等到公子无知谋杀齐襄公,成为齐国君主,国内乱起。管仲陪著公子无纠投奔了鲁国,这是因为公子无纠的母亲是鲁国女子。

公子无知在杀死齐襄公后的第二年,因为和雍林有仇,被雍林所杀。这样,齐国国内无君。齐国大臣前往鲁国,与鲁庄公结盟,想要迎回公子纠为齐君。而另一边,也有人通知了公子小白。这年夏天,鲁庄公带兵,护送公子纠前往齐国。管仲带兵狙击公子小白,小白中箭,装死,骗过了管仲。鲁庄公得知公子小白已死,行进更加缓慢,等到了齐国已是六天之后。此时公子小白已经乘车飞奔,进入齐国,成为了齐国国君。并且安排军队,挡住了鲁军。

鲁庄公见公子小白已经成为了国君,并派兵挡住前路,一时不知进退,就驻师在了干(音:干)时。等到秋天,齐桓公小白,安葬了他的哥哥,齐襄公诸儿。八月,齐师与鲁师在干时开战,由于鲁师在外驻扎过久,鲁师战败。鲁庄公丢失了战车,狼狈而逃。齐师胜后,齐桓公想要杀死公子纠与管仲,让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说服齐桓公,说自己不如管仲,请以管仲为相。但此时,公子纠与管仲一起,逃到了鲁国。

九月,鲍叔牙出使鲁国,向鲁庄公说公子纠是齐桓公的兄弟,齐君不忍心杀,请鲁国把他杀了。等鲁国杀死公子纠,又说管仲射伤齐桓公,是仇人。请把他交给齐国,齐桓公要亲手杀他报仇。施伯劝鲁庄公,说鲍叔牙最看重人才,而管仲就是人才,不能交还给齐国。若是交还给齐国,将来一定会成为鲁国的祸患。鲁庄公同意,想要杀死管仲。鲍叔牙知道后,对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想要的是活人,用来杀死在群臣面前,让大臣们引以为戒。若是鲁国杀死管仲,就是和我们国君为仇。」鲁庄公担心更加得罪齐国,就把管仲交给鲍叔牙,带回了齐国。管仲回到齐国,成为齐国大臣,整修国政,通商练兵。之后,齐国又派人通知鲁国,说管仲是人才,可以做宰相。这下,鲁国人生气,觉得被齐国玩弄。就在史书里写「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这是仇恨齐国狡诈。

齐桓公二年,正月,齐国因为公子纠事件,与鲁国交战。这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又叫做「曹刿论战」。这一战,由于鲁庄公使用曹刿的计谋,齐国战败。

九月,因宋国与鲁国不和。齐国联合宋国,再战鲁国。三国军队,在「郎」这个地方对峙。鲁国大臣公子偃,对鲁庄公说:「宋国军队,军纪涣散,容易打败。等我们打败了宋军,齐军独力难为,必会退兵。」但鲁庄公不同意。于是公子偃偷偷带兵出城,马蒙虎皮,先打宋军。鲁庄公看到后,只好带兵加入,于是宋军战败。齐军退兵。

同年,齐桓公发兵消灭谭国。谭国在现今山东省淄博市到济南市之间,是齐国东西往来的必经之路。

齐桓公三年,鲁国再次代周主婚,周王室又嫁女儿给齐国(上次嫁女见前篇)。这次,齐桓公亲自到鲁国迎娶周王的女儿。

齐桓公五年,齐桓公与宋、陈、蔡、邾、遂相会结盟。遂国未到,灭遂。同年冬天,与鲁国和解并结盟。

齐桓公六年,诸侯相会讨伐宋国。齐桓公先向周王室请命,表达对周王室的尊重。未战,与宋结盟。

齐桓公七年,齐桓公与诸侯相会,诸侯开始朝见齐国,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这是之前写的文。多谢阅读!


这是两个问题。

先回答齐桓公如何成为霸主。

一是时机问题。从周平王东迁到齐桓公称霸大约经历了一百多年,这短时间基本上是你攻我伐,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小国家好不热闹。可老百姓苦啊,那生活的真是生不如死,可能今天还举杯庆贺,明天就在逃亡途中。罢兵息战已经成为了老百姓最大的愿望,这种愿望自然得到了那些士人的响应,逐渐也成为了各个国家的愿望,谁不想舒舒服服的享受几天呢。

二是积淀问题。这个就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军事实力、人才、经济等。其实早在齐桓公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文化方面有稷下学宫;周边环境方面,齐厘公曾经平定宋卫郑三国争斗;人才方面,有隰朋、鲍叔牙等;另外齐禧公就曾有会盟经验,在各诸侯国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政策问题。这个最关键的是管仲的措施,主要有:四民分业; 放活微观;管制宏观;以商止战;盐铁专营;严管户籍;强化军备等,这些措施使得齐国三年内实力大增,为称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面,再回答齐国两败的问题。

第一次长勺之战失败的原因四个字,「骄兵必败」,曹刿也是看到这点才临机决断。

第二次失败充满了偶然因素,而这也正是战争的魅力所在。但我们从各个方面分析,那时鲁国的实力远不如齐国,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齐国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实力之雄厚不必多言。我认为它的强盛离不开以下几点:

其一:齐地在周朝时期是天子分封给姜子牙的,姜子牙的功劳想必大家或多或少有所耳闻,因此,齐国自成为诸侯国以来,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国,可以说是有个强大的家庭背景。

其二:任命管仲为相,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养精蓄锐,实行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制度,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大大增强。

那为什么如此强大的齐国,却在一个鲁国身上栽了跟头?

战争的导火索,简单来说,就是鲁国拥护公子纠,最后公子小白却成为了齐国的主人。因此小白继位之后极为怨恨鲁国,从而诱发战争。

第一战,双方各投入兵车三百辆,不过齐国有备而来,鲁军大败,鲁庄公靠著乔装打扮才免于被俘。

第二战,齐桓公不顾管仲劝阻,自恃强大,兴师伐鲁。大战在即,鲁庄公又得一曹刿,曹刿通过对齐国的详细分析,又加上使用了正确的策略,最终在长勺打败齐军。

齐国的失败源于对自己实力的高估,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因此骄兵必败。此战之后,齐国再不敢小觑鲁国,即便如此,齐国的实力依旧是强国鲁国的。


关于齐桓公成为霸主的问题,有几个因素值得注意:

1.周王室越来越弱,在行政和道德上都不再有能力当老大,而诸侯需要一个老大来处理它们之间的问题。到了春秋中期,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

2.齐桓公有能力有胸怀,敢于善于使用人才,齐国又是一个大国,发展得又成功,实际影响力很快超过了周王室,具备了当老大的条件。

3.这个霸主称号不是靠武力打出来的,主要是靠威望和实力赢来的。其实原来不叫霸主,而叫「伯主」。伯是老大的意思。起初人们是叫他们春秋五伯的。那时候霸主发动的战争,正义性还是很强的,打仗的目的多是为了讨伐不义。

4.到春秋后期就不再有霸主出现了。不是因为没有强国,晋国、楚国、秦国后来都强大过,但是没有出现道德上能够让其他诸侯佩服的国君。诸侯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真正是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


会用人。如鲍叔牙荐管仲。二题答不好,见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