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稱霸講的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一一僖公兒子一一襄公弟弟一一齊桓公,名公子小白,在與其兄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過程中,有勇有謀,大智大勇。他在假裝中箭、吐血倒地丶騙過管仲之後,快馬加鞭趕回齊國,登基即位,並安排軍隊堵截其兄。隨後,根據師傅鮑子牙的建議,逼迫魯國殺了公子糾。又親自考察騙過魯國丶平安帶回齊國的管仲,相見根晚,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展開對外活動,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曾經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受到周天子賞賜

而齊國與魯國的兩次戰爭,第一次發生在齊桓公二年正月,齊桓公為了報復魯國擁送公子糾事件,與魯國交戰。這就是著名的「長勺之戰」。這一戰,由於魯莊公使用曹劌的計謀,齊國戰敗。這次戰鬥齊國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齊桓公不聽管仲勸諫,執意出兵,而準備不充分,齊軍驕傲自大,認為魯軍不堪一擊。魯國反而根據曹劌的計謀,戰前充分準備、動員,同仇敵愾,戰中指揮若定,號令統一,在齊軍潰敗之後,不是盲目追敵,終於取得了勝利。

第二次戰爭發生在同年九月。因宋國與魯國不和,齊國聯合宋國,再次和魯國開戰。三國軍隊,在「郎」這個地方對峙。魯國大臣公子偃對魯莊公建議說:「宋師不整,可敗也。宋敗,齊必還,請擊之。」由於魯莊公不同意,公子偃偷偷帶兵出城,馬蒙虎皮,攻打宋軍,宋軍嚇得屁滾尿流,魯莊公看到後,順勢帶兵加入,把宋軍打的大敗。齊軍獨木難支,只好退兵。

這次戰鬥齊軍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齊宋聯軍缺乏統一指揮,兵力缺乏統一部署。而魯軍採取避實就虛丶先弱後強的戰略,先打渙散的宋軍,宋軍潰敗後,齊宋聯軍土崩瓦解,齊軍只好撤退。


齊桓公小白元年,大約是在公元前685年。這一年,齊國經歷了兩位君主,齊君公子無知和齊桓公公子小白。之所以不是公子無知元年,是因為公子無知,沒有得到諸侯的承認。公子無知,於這一年春天被殺。而此時,公子小白,並不在齊國國內。

齊襄公即位之初,言語反覆,不知所謂。四年後,殺魯國君主魯桓公,又殺鄭國君主子亹(音:韋),並私通於魯桓公夫人文姜(關於這一段歷史,就參看我的其它文章)。鮑叔牙看到這種情況,覺得國內將亂,就陪著公子小白投奔了莒國。等到公子無知謀殺齊襄公,成為齊國君主,國內亂起。管仲陪著公子無糾投奔了魯國,這是因為公子無糾的母親是魯國女子。

公子無知在殺死齊襄公後的第二年,因為和雍林有仇,被雍林所殺。這樣,齊國國內無君。齊國大臣前往魯國,與魯莊公結盟,想要迎回公子糾為齊君。而另一邊,也有人通知了公子小白。這年夏天,魯莊公帶兵,護送公子糾前往齊國。管仲帶兵狙擊公子小白,小白中箭,裝死,騙過了管仲。魯莊公得知公子小白已死,行進更加緩慢,等到了齊國已是六天之後。此時公子小白已經乘車飛奔,進入齊國,成為了齊國國君。並且安排軍隊,擋住了魯軍。

魯莊公見公子小白已經成為了國君,並派兵擋住前路,一時不知進退,就駐師在了乾(音:幹)時。等到秋天,齊桓公小白,安葬了他的哥哥,齊襄公諸兒。八月,齊師與魯師在乾時開戰,由於魯師在外駐紮過久,魯師戰敗。魯莊公丟失了戰車,狼狽而逃。齊師勝後,齊桓公想要殺死公子糾與管仲,讓鮑叔牙為相。鮑叔牙說服齊桓公,說自己不如管仲,請以管仲為相。但此時,公子糾與管仲一起,逃到了魯國。

九月,鮑叔牙出使魯國,向魯莊公說公子糾是齊桓公的兄弟,齊君不忍心殺,請魯國把他殺了。等魯國殺死公子糾,又說管仲射傷齊桓公,是仇人。請把他交給齊國,齊桓公要親手殺他報仇。施伯勸魯莊公,說鮑叔牙最看重人才,而管仲就是人才,不能交還給齊國。若是交還給齊國,將來一定會成為魯國的禍患。魯莊公同意,想要殺死管仲。鮑叔牙知道後,對魯莊公說:「我們國君想要的是活人,用來殺死在羣臣面前,讓大臣們引以為戒。若是魯國殺死管仲,就是和我們國君為仇。」魯莊公擔心更加得罪齊國,就把管仲交給鮑叔牙,帶回了齊國。管仲回到齊國,成為齊國大臣,整修國政,通商練兵。之後,齊國又派人通知魯國,說管仲是人才,可以做宰相。這下,魯國人生氣,覺得被齊國玩弄。就在史書裏寫「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這是仇恨齊國狡詐。

齊桓公二年,正月,齊國因為公子糾事件,與魯國交戰。這就是著名的「長勺之戰」又叫做「曹劌論戰」。這一戰,由於魯莊公使用曹劌的計謀,齊國戰敗。

九月,因宋國與魯國不和。齊國聯合宋國,再戰魯國。三國軍隊,在「郎」這個地方對峙。魯國大臣公子偃,對魯莊公說:「宋國軍隊,軍紀渙散,容易打敗。等我們打敗了宋軍,齊軍獨力難為,必會退兵。」但魯莊公不同意。於是公子偃偷偷帶兵出城,馬蒙虎皮,先打宋軍。魯莊公看到後,只好帶兵加入,於是宋軍戰敗。齊軍退兵。

同年,齊桓公發兵消滅譚國。譚國在現今山東省淄博市到濟南市之間,是齊國東西往來的必經之路。

齊桓公三年,魯國再次代周主婚,周王室又嫁女兒給齊國(上次嫁女見前篇)。這次,齊桓公親自到魯國迎娶周王的女兒。

齊桓公五年,齊桓公與宋、陳、蔡、邾、遂相會結盟。遂國未到,滅遂。同年冬天,與魯國和解並結盟。

齊桓公六年,諸侯相會討伐宋國。齊桓公先向周王室請命,表達對周王室的尊重。未戰,與宋結盟。

齊桓公七年,齊桓公與諸侯相會,諸侯開始朝見齊國,齊桓公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這是之前寫的文。多謝閱讀!


這是兩個問題。

先回答齊桓公如何成為霸主。

一是時機問題。從周平王東遷到齊桓公稱霸大約經歷了一百多年,這短時間基本上是你攻我伐,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小國家好不熱鬧。可老百姓苦啊,那生活的真是生不如死,可能今天還舉杯慶賀,明天就在逃亡途中。罷兵息戰已經成為了老百姓最大的願望,這種願望自然得到了那些士人的響應,逐漸也成為了各個國家的願望,誰不想舒舒服服的享受幾天呢。

二是積澱問題。這個就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軍事實力、人才、經濟等。其實早在齊桓公之前已經積累了很多,文化方面有稷下學宮;周邊環境方面,齊釐公曾經平定宋衛鄭三國爭鬥;人才方面,有隰朋、鮑叔牙等;另外齊禧公就曾有會盟經驗,在各諸侯國中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是政策問題。這個最關鍵的是管仲的措施,主要有:四民分業; 放活微觀;管制宏觀;以商止戰;鹽鐵專營;嚴管戶籍;強化軍備等,這些措施使得齊國三年內實力大增,為稱霸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面,再回答齊國兩敗的問題。

第一次長勺之戰失敗的原因四個字,「驕兵必敗」,曹劌也是看到這點才臨機決斷。

第二次失敗充滿了偶然因素,而這也正是戰爭的魅力所在。但我們從各個方面分析,那時魯國的實力遠不如齊國,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齊國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其實力之雄厚不必多言。我認為它的強盛離不開以下幾點:

其一:齊地在周朝時期是天子分封給姜子牙的,姜子牙的功勞想必大家或多或少有所耳聞,因此,齊國自成為諸侯國以來,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國,可以說是有個強大的家庭背景。

其二:任命管仲為相,管仲在齊國推行改革,養精蓄銳,實行軍政合一,軍民合一的制度,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國力大大增強。

那為什麼如此強大的齊國,卻在一個魯國身上栽了跟頭?

戰爭的導火索,簡單來說,就是魯國擁護公子糾,最後公子小白卻成為了齊國的主人。因此小白繼位之後極為怨恨魯國,從而誘發戰爭。

第一戰,雙方各投入兵車三百輛,不過齊國有備而來,魯軍大敗,魯莊公靠著喬裝打扮才免於被俘。

第二戰,齊桓公不顧管仲勸阻,自恃強大,興師伐魯。大戰在即,魯莊公又得一曹劌,曹劌通過對齊國的詳細分析,又加上使用了正確的策略,最終在長勺打敗齊軍。

齊國的失敗源於對自己實力的高估,沒有做到知己知彼,因此驕兵必敗。此戰之後,齊國再不敢小覷魯國,即便如此,齊國的實力依舊是強國魯國的。


關於齊桓公成為霸主的問題,有幾個因素值得注意:

1.周王室越來越弱,在行政和道德上都不再有能力當老大,而諸侯需要一個老大來處理它們之間的問題。到了春秋中期,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

2.齊桓公有能力有胸懷,敢於善於使用人才,齊國又是一個大國,發展得又成功,實際影響力很快超過了周王室,具備了當老大的條件。

3.這個霸主稱號不是靠武力打出來的,主要是靠威望和實力贏來的。其實原來不叫霸主,而叫「伯主」。伯是老大的意思。起初人們是叫他們春秋五伯的。那時候霸主發動的戰爭,正義性還是很強的,打仗的目的多是為了討伐不義。

4.到春秋後期就不再有霸主出現了。不是因為沒有強國,晉國、楚國、秦國後來都強大過,但是沒有出現道德上能夠讓其他諸侯佩服的國君。諸侯相互之間的關係也變得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真正是處於禮崩樂壞的狀態。


會用人。如鮑叔牙薦管仲。二題答不好,見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