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公元前685一前643年在位,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齐襄公时,齐国国政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小白之兄)逃到了母国一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母国一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齐僖公的侄子、襄公的堂兄弟一公孙无知联合对襄公「瓜熟而代」不满的连称、管至父等边关武将,弑杀齐襄公,自立为君,史称齐前废公。次年,大夫雍廪趁公孙无知到雍林游玩,袭杀公孙无知,并和齐国大臣讨论重立君主。高氏、国氏两家抢先暗中从莒国召回小白。鲁国闻知无知已死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桓公当时被射中衣带勾之后,装死迷惑管仲,然后藏在温车中飞速行进,也因为有高氏、国氏二大家族为内应,所以能够抢先回到齐国即位,并派兵抵御鲁军和子纠。秋天,齐兵与鲁兵在干时作战,鲁兵败逃,齐兵又切断鲁兵的退路,威逼鲁国杀死子纠,召忽自杀,用计召回管仲。桓公赏识管仲才能,任管仲为大夫,主持政务,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改革,齐国大治,国力大增,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曾九合诸侯丶一匡天下,得到周天子的支持和诸侯国的拥护,成为春秋首霸。

齐桓公并非齐僖公长子,他之所以能即位为君,正应了那句古语: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正是由于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乱伦擅杀,不讲诚信,引起大臣和武将以及诸侯的不满,才招来杀身之祸。而公孙无知,也因对大臣暴虐无礼被杀。这些为齐桓公继位创造了条件。

二、地利。当初为逃避祸患牵连,桓公与鲍叔牙逃亡莒国。莒国虽小,但和齐国接壤,一旦齐国有变,可以马上得到信息。公子纠所在鲁国虽然也和齐国紧挨,但在得到国内情报后,慢慢腾腾,延误时机,不象桓公轻车从简,快速回国。

三、人和。做公子时,能得到鲍叔牙的支持,躲在莒国,有大臣高氏、国氏两大家族做内应,说明桓公有良好的品德和品格,能得到广泛的支持。一旦即位,从善如流,抵御鲁国,逼杀子纠,杜绝了政治上的后患和鲁国的非分之想。同时,宽宏大量,赦免并重用管仲,为称霸诸侯打下人才保障和坚实基础。

以上愚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诸位!


大家好,我是超哥说成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齐桓公名叫小白,即位前在莒国避难,他还有个哥哥纠,在鲁国避难,那么为何齐桓公能即位呢?

1、首先小白有良好的人际,虽然是在莒国避难,但是一直和国内的重臣保持良好的关系。《史记》记载:「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这里的高指的是高傒,国指的是国懿仲,这两人都是齐国的重要人物。

2、纠和小白都得到了国中无君的消息,管仲和纠一起,鲍叔牙和小白一起都往齐国都城赶。途中管仲射了小白一箭,没有射中,小白装死骗过了管仲和纠。管仲和纠想著没有对手了,就慢慢往回赶。鲍叔牙和小白日夜兼程在纠前面赶到了齐国都城临淄。

3、鲍叔牙和小白入城后,把诸大夫拜访了一遍,称赞小白的贤明。诸大夫本来对小白的印象就比较好,就一致拥护小白即位了。

以上是我的观点,你同意吗?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

1、齐桓公的前任是哥哥齐襄公。齐襄公在位期间淫乱不堪,国政混乱,人心思定。当齐襄公死后,公孙无知篡位,国内形势非常严峻,首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找一个齐僖公的儿子来继位拯救齐国,而不是考虑具体是老二还是老三。一句话,当时的国内形势容不得去考虑秩序的问题。

2、齐桓公平日在国内是有一定关系和人缘的,而且和齐国的几个大族关系不错,所以他回来,即使不是嫡长子,也可以受到拥戴。

3、虽然周朝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春秋初期,社会处于变动之中,这种制度也难免受到冲击。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难以严格无误地施行。

4、齐桓公和哥哥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两人无论谁继位,都是弟弟继承哥哥的位置,而不是儿子继承父亲之位,所以跟「嫡长子」继承制关系不大。也不会受到太大阻力。


我觉得,都是对手衬托的好。

齐桓公的父亲,是齐僖公。齐僖公死后,自然就是嫡长子上位,也就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的问题很严重,和自己妹妹私通,言语反复无常。又杀死妹夫鲁桓公,杀死郑国君主子亹。齐国人对他的怨恨,到今天我们都能通过《诗经》听得到。最后被公子无知杀死。但无知也和人有仇,而且得位不正,很快也被杀死。

此时,有两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齐国君主。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当公子无知死去,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在国外,也差不多同时得到了消息。公子纠在鲁国,就是今天是在山东曲阜;公子小白在莒国,今天是在山东莒县。齐国都城在临淄,也就是今天的淄博市。从地图上看,三地之间的距离相差不远。

鲁国派管仲去狙杀公子小白,小白装死,然后一跑狂奔,进入齐国。而鲁国那边,这么一点距离却走了六天。等到鲁国人赶到临淄,公子小白已经成为了齐国国君,并且安排军队,挡住了鲁军。所以公子小白,稳稳得成为了齐国君主,也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应该是嫡子,但不是嫡长子。

这要归因于齐国公府内斗。

正常情况下是嫡长子即位,这在春秋还是主流,用孔子的话来说:是合礼的。

上任国君齐襄公荒淫乱伦,把齐国公府搞成了一团乱麻,最终被人杀掉。齐襄公是长子,他在位上被谋杀,君位就落在了他的兄弟头上,公子纠和小白成了最佳候选人。这两个人之前已经逃到国外,他们害怕齐襄公杀他们。

这两个人都不错,都有自己的班底。齐襄公被杀后,他们各自马上被自己的支持者通知回国接班。

结果,小白跑的快,就成了齐桓公。

而公子纠则惨了。因为晚一步,不仅失了君位,而且丢了性命。

这里没有公平可言。

可见,有时候反应快行动迅速是很重要的??。


那时虽然还是遵循长幼顺序,但周王朝已式微,并非执行的那么严格。公子小白从小为人好,有人缘,继位不但得到上卿高子国子支持,也得到国人拥护,这就应了得人者得天下的道理。


因为齐桓公比竞争对手先回到齐国继位。当时齐桓公还不是齐桓公,而是公子小白,他的兄长,也就是公子纠是他的直接竞争对手。随著齐襄公逝世,齐国王位出现了真空,这种形势下,只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谁先回到齐国就能捷足先登,继承王位。史书记载公子小白用计骗过公子纠率先回到齐国,顺利登上王位,并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可见,关键时刻下手一定要快、准、狠啊!


今天在书店里拍的


齐桓公平时人缘好,又机智,即位的关键时刻、比他哥哥跑的快了一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