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历史的魅力在于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作为一个后来的思考者,我还是需要表达自己个人的、片面的看法:

首先抛出自己的观点:我是认同朱允炆的!

主观地来讲,朱允炆作为朱元璋选定的隔代传人,一定是有可取之处的!只是他没有乾隆的命而已。朱允炆少聪、性仁善!这是很符合一个帝国前期发展趋势的。奈何,求稳不得,求稳则不对!

客观来讲,朱允炆才上位就遇到了叔叔造反的事情,很多决策可以说不一定是出自他的意愿!遗憾的是,他败了,所以,他失去了话语权!

在失去话语权的前提下,来讨论朱允炆的个人归属问题,本身对朱允炆是不公平的!

只是这种不公平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我始终坚信,也永不怀疑,在朱元璋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不光是朱允炆,或者是未早死的朱标,或者朱三、朱四,都一定是有所作为的


感谢邀请,历史没有假设,只有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假设只能是依据历史的记载去还原本来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朱允炆,朱元璋嫡孙,父懿文太子朱标。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父亲的温和与勤于思考的脾性,他腼腆,缺乏治国经验,他缺乏伟人的自信与坚毅的性格,缺乏平衡朝局的能力。他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使得他对祖父高压政策下平民生活产生同情,因此他热衷理想化的仁政。 建文帝三位师傅都是儒家大师,为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位师傅对建文帝为君之道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子澄,儒学大家,进士及第,建文朝以翰林学士参知政事;齐泰,亦进士及第,经学大成学者,精通兵法与礼仪以兵部尚书参与朝政;方孝孺,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与政治思想闻名天下,时任翰林侍讲。 黄子澄、齐泰是建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方孝孺是《周礼》追随者,他建议皇帝应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施行仁政。三位师傅均兼勇敢、正直、理想化性格特点,但是他们又都是书本主义者,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虽然个人修养、道德指数在当时名列前茅,但领导能力方面匮乏,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平衡各方利益集团的手段,属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和平盛世尚可勉强维持,处于开国初期,社会矛盾还比较尖锐,各方势力均蠢蠢欲动,加之方孝孺的治国理论属于历史的倒退,不能因势利导,容易激化既得利益者的攻击,容易产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合历史潮流。 单纯就建文帝而言,如果从事儒学研究,在三位大师的熏陶下,或许会有所成就,如果从事帝王职业,需要的是深厚的权术,平衡各方势力的手段,需要的是专制统治的套路,需要全方位的能力做支撑。 建文帝,如果没有朱棣篡位,可能是一位亲民皇帝,但对国家来说,未必是一位好皇帝。


朱允炆和他的父亲一样,温文尔雅,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心性仁慈,是一个怀有理想主义的皇帝。

朱允炆继位后,改革了朱元璋时期留下的弊政,取消了朱元璋「乱世当用重典」的方针,取缔了许多过于严厉的刑法,深得人心。

建文帝重用方孝孺等文官,打击宦官势力,不断改组帝国,增加皇帝的权威,推行理想主义,实行仁政。

朱元璋在位时,封自己的儿子们到各地做藩王,在朱元璋死后,他们成为帝国的毒瘤,严重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建文帝不得不实行削藩,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国家的稳定。

建文帝减免了前朝过重的土地税,进行土地改革,他还限制佛道两教免税土地数量,增加了财政收入。

建文帝的政策才刚刚开始,就卷入了后来的燕王反叛中,后来被燕王全部撤销,不过在燕王后,后代帝王重新推出建文帝的新政,使国家日益强盛,从侧面印证了建文帝的治国之才。


肯定有能力啊。

其实看看历朝历代,很多朝代都是开国初期重典治国,然后承平之后,开始宽仁治国,达到一个和平的盛世,然后中衰,最后亡国。

看看明朝其实也是如此,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是典型的重典治国。而后面的仁宗和宣宗在承平时期是宽仁治国,所以被称为仁宣之治。仁宣之后,明英宗酿成土木堡之变,明朝中衰,后面虽有明孝宗的弘治中兴,但并没有持续性,还是持续衰落著,最后亡国。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当时获取了以边关将领为代表的武将集团支持。

而建文帝朱允炆呢,因为他一改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国,所以获得了文人集团的支持,其实也是很恐怖的,可惜朱允炆还是太年轻,玩不过叔叔朱棣,不然肯定有一番成就。

既然假设朱棣这个藩王之首没有起兵造反的话,朱允炆重用文人集团,不说使明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只要使明朝平稳发展著,没什么大乱子的话,后世史书上他肯定是流芳百世,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

因为武人杀人,文人诛心嘛,如果你惹了武人,最多被咔嚓。但惹了文人,他的笔只要动一动,将你写的不堪入目,后世肯定将你骂的狗血喷头。反而建文帝对于文官那么好,只要不搞得亡国,只要没什么大错,只要将明朝平稳的发展下去,评价肯定是高的不得了。

而且朱棣是谁,是当时的藩王之首,可谓是野心勃勃。如果按照问题来说他都没有起兵造反的话,说明建文帝朱允炆的手段很高明,使朱棣造反不得。

既然建文帝朱允炆都有能力,可以使藩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不敢造反,那么以他的能力自然可以治理好明朝的。

以上只是宋安之对于这个假设问题的个人看法,毕竟只是假设问题,只能以历史资料为基础最大程度上假设罢了,并非唯一答案,还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朱允文会比朱棣当皇帝更好。

朱允文的性格和他父亲比较像,都是个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人。朱允炆他对官员是非常柔和的,乱世的话朱允文可能很吃亏,可天下太平,朱允文的治国之策也是很好的。

最重要一点,明朝灭亡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宦官干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基本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大宦官出现。比如造成土木堡的王振,东林党的魏忠贤,都是给明朝带来毁灭的伤害。而太监当权又是怎么来的,朱棣带来的,朱棣造反时候太监立了很大功劳,所以朱棣当了皇帝,重用太监,东厂就是朱棣建立的。

而反观朱允文呢,作为一个听话的孩子,他当然会严厉听从朱元璋的话,不让太监当政。

而且反观朱棣家这几个孩子质量真不咋的,换换朱允文基因可能会更好。

你说是不。


如果朱棣不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最多也是个守成之君,很难有多大作为。


没有这么多如果!


历史无法假设


对历史进行假设是很有意思的!

明朝最猛的两位皇帝就是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朱元璋最属意的接班人是朱允炆的老爹朱标。

朱标是嫡长子,年龄比他的兄弟们要大得多,而且长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处理政务,加上性格宽厚,深得众人拥戴,威望颇高。朱标继位,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朱允炆和他老子性格差不多,都比较温和。而且他成长时天下已定,受到的教育是最正统的儒家教育,他继位后,废苛法减赋税,并重用儒家知识分子,确实是一个好领导。

可惜他叔叔太猛!

如果小朱削蕃成功,继续治理天下,我想以他的秉性和政策的连贯性,会继续采用休息民生,鼓励农桑,压制工商的做法。其历史地位如汉朝文景一样。

其武功方面可能就大大不如朱棣了。

因为北元还非常强悍,扰边抢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朱允炆重文轻武,除了一个垂垂老矣的耿炳文外,几乎无大将可用。因此不可能像朱棣那样击溃北元。

还有郑和下西洋那种壮举几乎不可能出现,所以四海扬威,万国来朝也不会有。

首都肯定是南京,不会迁都,因为从建文帝的角度来看,没必要!

综上所述,朱允炆长期治国,国富民未必安,内政通达,但边患不断,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如朱棣一朝。


明朝的皇帝是天下第一苦差。心不狠手不辣你玩不过那些文官集团!崇祯手段够强吧,最后还不是今天亲戚被杀明天祖坟被刨,后天大将战死。所以当明朝的皇帝,要不你军事够强,要不够阴险会用人,像朱允炆这样,迟早被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