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一下:

1. 德国高层内部意见一直无法统一,错过了发动战争的最好时机了。日俄战争中俄罗斯被重创,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的时候德国发动战争后只用单线作战,只用解决法国,结果德国高层有分歧最后没有发动战争,错失良机

2.施里芬计划也是个大槽点。法国特务早就截获了...而且这个计划本身只是pure wishful thinking, 根本没有考虑政治经济等因素。没有考虑违反比利时中立跳跃的话英国必参战,和后勤跟不上等实际因素。其实德国的重点应该放在东线,德国的领土扩张和建立傀儡政府这些机会都在东线而不是西线。法国不敢接道比利时,这样德法在西线只用坚守阵地德国趁机解决毛熊就行了。德国发动战争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俄罗斯体量太大一旦崛起会对德国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3. 德国政治体制的落后。兴登堡计划以后德国变成军政府独裁,而兴登堡计划在此体现了德国军人的战略短示和不考虑别的因素带来的后果。这个计划最后彻底负面影响了德国社会,士气。这个落后是各方面的,比如德国的宣传最后也没协约国那么鼓舞人心

4。1917年重开无限制潜艇战。作死中的作死。之前宰相霍尔维格一直在反对这件事(就他还明白外交的重要性,他很清楚这样会迫使美国对德国宣战)结果他被逼下台以后疯子们决定在6个月内解决英国,再用六个月赢得战争,赶在美国大兵登陆欧洲之前结束这一切。结果计划落空了...

5。1918年3月-7月,德国把手里最后的好牌都打出去了。BL条约鲸吞了俄罗斯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太贪婪(这里边包括了5500万人口,90%的煤炭开采,73%的铁矿石,54%的工业)这个时候德国已经不可能取得全面胜利,理性的话应该是尽可能的得一些好处然后寄希望于威尔逊来调节,体面地结束战争。其实威尔逊也很反感协约国,但是BL条约让他对德国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6。德国根据BL条约在波罗的海和波兰建立了傀儡国,由德国皇室和一些大资本家管理。德国军民突然发现他们80万人饿死,300多万军人死伤原来只是满足了大资本家和普鲁士贵族的利益。顿时军心涣散。之前德国社会主义党一直以为这场战争是保卫祖国,防伪俄罗斯的,结果谎言被戳穿。

7。BL条约导致了东欧的这片土地上动乱和反叛此起彼伏,德国不得不部署100多万人看守这片土地,这导致西线的攻势上少了人手。而且由于德国的傀儡政府不得当地民心,德国没能获得乌克兰粮仓。对于已经物资短缺的德国来说这无疑于雪上加霜。

8。眼看著美国大兵要来了,德国应该采取战略防守,但是德国的高层却决定在美国登陆之前打败法国。结果整个夏天德国损失百万部队,彻底流干了血。

9。其实凡尔登也是一个战略失误,原本打算在这里绞杀法国军队,结果最后死亡率接近1:1。对于人手不足的德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10。鲸吞了这一百多万领土后,德国高层彻底陷入了一种狂妄的状态。没有人愿意/意识到/敢于承认现在德国已经无法取得全面胜利,需要体面地议和结束战争了。军方直到9月28日才公开承认说我们已经无法取得全面胜利。这个时候他们暗地里已经在联系威尔逊商量近乎无条件投降的条款了...


谢谢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划分世界争取霸权而爆发的一场非正义战争,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侵犯英法为首的协约国,最终德国战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战争性质:非正义,除军事力量参加外,民众、舆论不支持

二:战略定位错误,想速战速决,可现实是多线作战,战期拖延,导致战略资源枯竭。

三:战术应用错误,凡尓登、马恩河等大型会战,德方指挥不知己知彼,只接兵书计划一昧蛮战绞杀,耗尽战斗力。

四:军事装备比不上对方,有一段时间只有海军及攻击艇,一驾飞机不剩,只有挨轰。

五:美国宣战并开战,实力强大的美国在后期提供了兵力、装备、情报、后勤等,既鼓舞了协约国,也实实在在提供了决定性的参战力量,改变了力量对比。

六:恋战多贪,期间曾获得过战争局部胜利和资源,但不停成,意欲扩大战果,陷入泥潭。


这是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中国未派军队赴欧洲作战,但是也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参加一战是在战争后期了,此时英国法国德国经过了三年严酷的战争,已经元气大伤,物资、人员都非常匮乏,谁能在这时争取到新的外援,获得新鲜力量的注入对战局的影响很大。

于是,英国、法国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极力鼓励中国参战。当时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虽然积贫积弱,但就是人多,且地大物博,如果中国能够加入,绝对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日本就击败德国,取得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和权益,1915年,日本还强迫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提高国际地位。

1917年,北洋政府段祺瑞已经看出协约国将会战胜,就打算加入协约国,日后好以战胜国的资本讨回被日本夺去的权益。与此同时,日本不失时机地向段祺瑞提出借款,用于支持北洋政府参战。而段祺瑞为了打击对手冯国璋以及其他军阀,正好需要日本这笔钱。

于是,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在拿到日本的借款后,段祺瑞并没有用于赴欧洲参战,而是用于国内的军阀混战。但是,北洋政府向欧洲战场输入了几十万青年民工。这些民工加入了辎重部队,从事给军队运输物资,修建工事等后勤工作。

中国的民工,为一战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得过应有的待遇,英国法国把他们当奴隶一样使用。战争胜利后,他们又像难民一样被赶了回来。

同时,北洋政府借参加一战来提供自己的国际地位,收复被列强侵占权益的如意算盘也落空了。实际上,北洋政府就被英法俄日摆了一道,在参与一战前,日本就与英法俄签订了密约,保证战后日本承袭德国在中国的权益。

在1919年1月的巴黎和会中,北洋政府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参加,提出了收回德国在华利益以及废除二十一条的正当主张,却遭到列强的拒绝,由此引发了国内的 「五四运动」。

中国参加一战的经历,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弱国无外交」。因此,本题的主张,恐怕当时的法国是不会承认的吧。


感谢信任与邀请。

德国在一战中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盟友太弱非但没帮上忙反而成了德国的拖累

德国最亲密的盟友奥匈帝国,到了20世纪奥匈帝国的实力已远远不如以前,帝国的二元化造成了中央集权的衰退,帝国大杂烩式的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不言而喻。在开战的第一年便 先后折戟巴尔干喀尔巴阡山脉,元气大伤,彻底沦为了德国的附庸,奥匈帝国在西线战局中毫无建树,在义大利和东欧战区也只能依靠德国才能发动进攻,这也就更谈不上为德国在东线分压。

德国的另一个盟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战争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主要参战国。需要德国的援助——土军大部分部队都配有德国指挥官这点便可以证明;土耳其在战争中不多的成绩便是成功地守住了加利波利半岛以及在沙皇俄国崩溃后成功在东线进行了扩张。

至于类似于保加利亚这样的巴尔干小国,同样也帮不上德国任何忙,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战果便是和德国一同攻占了罗马尼亚,仅此而已。

义大利虽然一开始是同盟国国家,但在战争爆发后快一年的1915年4月时,突然倒戈,和协约国签订了《伦敦条约》并对奥匈帝国宣战。

以至于使德国必须在全欧洲范围内协助这些盟友去完成那些对于德国战略价值不大的战役,而不能集中兵力于西线解决主要的敌人英国和法国。

二是未能执行施里芬计划,将动态进攻变成了静态战壕对垒。

德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制定了应对欧洲战事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计划」,由德国名将施里芬以及小毛奇花费数十年时间修订完成。

计划内容是以十个师与地方守备部队用以监视俄国。

将七个军团的兵力(共有三十五个半军,七个骑兵师、十六个国民兵旅和六个补充师)集中在克里菲尔德-摩尔豪森一线,并以蒂永维尔-梅斯为中心。准备迂回进攻法国。

在梅斯以北部署五个(共有五个军、三个骑兵师)。而剩余的两个军团则部署在梅斯以南。来牵制法军主力。

为了使这一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他又决定在进攻途中从左翼再抽调两个军用以支援右翼主攻部队。 也就是说,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战争爆发后最短的时间内击败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宿敌法国,德国必须从右翼的比利时插入法国北部领土而达到战略目标。

做为施里芬的继任者小毛奇在德国开战后并未执行这一计划,他抽调了右翼用于迂回进攻的27.5万人用于其它战略方向。

结果德国迅速打败法国的梦想破灭,战争也由原计划的动态进攻打成了静态战壕对垒,打成了血肉磨坊消耗战。马恩河会战以德军的失败收场,而施里芬计划也宣告破产。这样一来德国人便丧失了其先击败法国再转过身来对付俄国的唯一机会。也就是说德国不仅要在西线对抗英法,还要在东线与沙俄鏖战。

虽然在东线的坦能堡会战是由德国的胜利告终的。双方算是各有输赢,但协约国只是输掉了一场区域性的会战,而德意志则输掉了它能够称霸欧洲最后的机会。

三是始终没有取得制海权。

而面对西线的英法其决 定性战果逐渐的要靠工业来寻求了,除了本国工业外第二重要的便是海权,它可以保护和切断工业上的资源补给。虽然在日德兰德军获得了场面上的胜利,一比二的战损比,重创贝蒂舰队。然而德国大洋舰队依然困在港内,海洋依然是英国人的天下。大英帝国舰队对海域的封锁使得协约国一方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来自殖民地的补给。

四是美国参战至使德国战力对比上彻底居于劣势。

为了切断海上英法补给线,德军开始用潜艇无限制的攻击又给了美国参战的借口。 而此时的俄国已因为爆发十月革命而退出大战,德国终于可以腾出手来专攻西线,但四年战争已经流尽了德意志帝国的鲜血,德国已经无力在西线击败拥有美军支援的协约国军队了,随著米夏埃尔攻势的失败,协约国军队就开始全面反攻。尽管战争结束时,战线仍在法国境内,但从敌我双方态势来说,推进至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也只是 时间问题。至此,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当时中国领导人真聪明。在没有出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获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地位。


中国人又制造神话故事


战争将就天时,地利,人和!德国中后期貌似什么都没占优势。指挥上的失误,物资上的匮乏,战争上的绞持。这些都是导致德国失败的原因!


中国组编了参战军,但没进入欧洲战场,最大功绩收复外蒙。但是中国组建了庞大的劳工团体,主要派往法国以解决法国人力不足的问题,大多数人是山东人。但是这批劳工在法国被他们以殖民地一样的奴隶一样压榨,过得非常惨。一战后,又像对待难民一样不承认劳工的功劳给赶回来大部分人,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在法国。


如果讲正义,一战没有正义方,都在想消灭对方。如果讲民心,德国与英、法差不多,民众差不多都支持。如果讲实力,德国陆军比号称欧州第一的法国强,但德国海军比英国就差不少了。问题一,德国的地理位置,决定它的崛起必将四面受敌,所以,对盟友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都是一些「西亚病夫」或衰落中的奥匈帝国等。问题二,资源。这也是地理位置和海军实力来决定的,注定会不多。由此引起的,美国中立,实际帮英、法的局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