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一下:

1. 德國高層內部意見一直無法統一,錯過了發動戰爭的最好時機了。日俄戰爭中俄羅斯被重創,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的時候德國發動戰爭後只用單線作戰,只用解決法國,結果德國高層有分歧最後沒有發動戰爭,錯失良機

2.施裏芬計劃也是個大槽點。法國特務早就截獲了...而且這個計劃本身只是pure wishful thinking, 根本沒有考慮政治經濟等因素。沒有考慮違反比利時中立跳躍的話英國必參戰,和後勤跟不上等實際因素。其實德國的重點應該放在東線,德國的領土擴張和建立傀儡政府這些機會都在東線而不是西線。法國不敢接道比利時,這樣德法在西線只用堅守陣地德國趁機解決毛熊就行了。德國發動戰爭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俄羅斯體量太大一旦崛起會對德國國家安全產生嚴重影響。

3. 德國政治體制的落後。興登堡計劃以後德國變成軍政府獨裁,而興登堡計劃在此體現了德國軍人的戰略短示和不考慮別的因素帶來的後果。這個計劃最後徹底負面影響了德國社會,士氣。這個落後是各方面的,比如德國的宣傳最後也沒協約國那麼鼓舞人心

4。1917年重開無限制潛艇戰。作死中的作死。之前宰相霍爾維格一直在反對這件事(就他還明白外交的重要性,他很清楚這樣會迫使美國對德國宣戰)結果他被逼下臺以後瘋子們決定在6個月內解決英國,再用六個月贏得戰爭,趕在美國大兵登陸歐洲之前結束這一切。結果計劃落空了...

5。1918年3月-7月,德國把手裡最後的好牌都打出去了。BL條約鯨吞了俄羅斯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太貪婪(這裡邊包括了5500萬人口,90%的煤炭開採,73%的鐵礦石,54%的工業)這個時候德國已經不可能取得全面勝利,理性的話應該是儘可能的得一些好處然後寄希望於威爾遜來調節,體面地結束戰爭。其實威爾遜也很反感協約國,但是BL條約讓他對德國的希望徹底破滅了。

6。德國根據BL條約在波羅的海和波蘭建立了傀儡國,由德國皇室和一些大資本家管理。德國軍民突然發現他們80萬人餓死,300多萬軍人死傷原來只是滿足了大資本家和普魯士貴族的利益。頓時軍心渙散。之前德國社會主義黨一直以為這場戰爭是保衛祖國,防偽俄羅斯的,結果謊言被戳穿。

7。BL條約導致了東歐的這片土地上動亂和反叛此起彼伏,德國不得不部署100多萬人看守這片土地,這導致西線的攻勢上少了人手。而且由於德國的傀儡政府不得當地民心,德國沒能獲得烏克蘭糧倉。對於已經物資短缺的德國來說這無疑於雪上加霜。

8。眼看著美國大兵要來了,德國應該採取戰略防守,但是德國的高層卻決定在美國登陸之前打敗法國。結果整個夏天德國損失百萬部隊,徹底流幹了血。

9。其實凡爾登也是一個戰略失誤,原本打算在這裡絞殺法國軍隊,結果最後死亡率接近1:1。對於人手不足的德國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失敗

10。鯨吞了這一百多萬領土後,德國高層徹底陷入了一種狂妄的狀態。沒有人願意/意識到/敢於承認現在德國已經無法取得全面勝利,需要體面地議和結束戰爭了。軍方直到9月28日才公開承認說我們已經無法取得全面勝利。這個時候他們暗地裡已經在聯繫威爾遜商量近乎無條件投降的條款了...


謝謝提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新興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重新劃分世界爭取霸權而爆發的一場非正義戰爭,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侵犯英法為首的協約國,最終德國戰敗,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戰爭性質:非正義,除軍事力量參加外,民眾、輿論不支持

二:戰略定位錯誤,想速戰速決,可現實是多線作戰,戰期拖延,導致戰略資源枯竭。

三:戰術應用錯誤,凡尓登、馬恩河等大型會戰,德方指揮不知己知彼,只接兵書計劃一昧蠻戰絞殺,耗盡戰鬥力。

四:軍事裝備比不上對方,有一段時間只有海軍及攻擊艇,一駕飛機不剩,只有挨轟。

五:美國宣戰並開戰,實力強大的美國在後期提供了兵力、裝備、情報、後勤等,既鼓舞了協約國,也實實在在提供了決定性的參戰力量,改變了力量對比。

六:戀戰多貪,期間曾獲得過戰爭局部勝利和資源,但不停成,意欲擴大戰果,陷入泥潭。


這是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中國未派軍隊赴歐洲作戰,但是也為協約國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參加一戰是在戰爭後期了,此時英國法國德國經過了三年嚴酷的戰爭,已經元氣大傷,物資、人員都非常匱乏,誰能在這時爭取到新的外援,獲得新鮮力量的注入對戰局的影響很大。

於是,英國、法國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國,極力鼓勵中國參戰。當時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時期,雖然積貧積弱,但就是人多,且地大物博,如果中國能夠加入,絕對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日本就擊敗德國,取得了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和權益,1915年,日本還強迫袁世凱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因此,中國迫切需要提高國際地位。

1917年,北洋政府段祺瑞已經看出協約國將會戰勝,就打算加入協約國,日後好以戰勝國的資本討回被日本奪去的權益。與此同時,日本不失時機地向段祺瑞提出借款,用於支持北洋政府參戰。而段祺瑞為了打擊對手馮國璋以及其他軍閥,正好需要日本這筆錢。

於是,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向德國宣戰,在拿到日本的借款後,段祺瑞並沒有用於赴歐洲參戰,而是用於國內的軍閥混戰。但是,北洋政府向歐洲戰場輸入了幾十萬青年民工。這些民工加入了輜重部隊,從事給軍隊運輸物資,修建工事等後勤工作。

中國的民工,為一戰協約國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並沒有得過應有的待遇,英國法國把他們當奴隸一樣使用。戰爭勝利後,他們又像難民一樣被趕了回來。

同時,北洋政府借參加一戰來提供自己的國際地位,收復被列強侵佔權益的如意算盤也落空了。實際上,北洋政府就被英法俄日擺了一道,在參與一戰前,日本就與英法俄簽訂了密約,保證戰後日本承襲德國在中國的權益。

在1919年1月的巴黎和會中,北洋政府作為戰勝國派代表參加,提出了收回德國在華利益以及廢除二十一條的正當主張,卻遭到列強的拒絕,由此引發了國內的 「五四運動」。

中國參加一戰的經歷,真正詮釋了什麼叫「弱國無外交」。因此,本題的主張,恐怕當時的法國是不會承認的吧。


感謝信任與邀請。

德國在一戰中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盟友太弱非但沒幫上忙反而成了德國的拖累

德國最親密的盟友奧匈帝國,到了20世紀奧匈帝國的實力已遠遠不如以前,帝國的二元化造成了中央集權的衰退,帝國大雜燴式的軍隊的戰鬥力也就不言而喻。在開戰的第一年便 先後折戟巴爾幹喀爾巴阡山脈,元氣大傷,徹底淪為了德國的附庸,奧匈帝國在西線戰局中毫無建樹,在義大利和東歐戰區也只能依靠德國才能發動進攻,這也就更談不上為德國在東線分壓。

德國的另一個盟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幾乎可以說是整個戰爭中實力最弱的一個主要參戰國。需要德國的援助——土軍大部分部隊都配有德國指揮官這點便可以證明;土耳其在戰爭中不多的成績便是成功地守住了加利波利半島以及在沙皇俄國崩潰後成功在東線進行了擴張。

至於類似於保加利亞這樣的巴爾幹小國,同樣也幫不上德國任何忙,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戰果便是和德國一同攻佔了羅馬尼亞,僅此而已。

義大利雖然一開始是同盟國國家,但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時,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

以至於使德國必須在全歐洲範圍內協助這些盟友去完成那些對於德國戰略價值不大的戰役,而不能集中兵力於西線解決主要的敵人英國和法國。

二是未能執行施裏芬計劃,將動態進攻變成了靜態戰壕對壘。

德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制定了應對歐洲戰事的戰爭計劃「施裏芬計劃」,由德國名將施裏芬以及小毛奇花費數十年時間修訂完成。

計劃內容是以十個師與地方守備部隊用以監視俄國。

將七個軍團的兵力(共有三十五個半軍,七個騎兵師、十六個國民兵旅和六個補充師)集中在克里菲爾德-摩爾豪森一線,並以蒂永維爾-梅斯為中心。準備迂迴進攻法國。

在梅斯以北部署五個(共有五個軍、三個騎兵師)。而剩餘的兩個軍團則部署在梅斯以南。來牽製法軍主力。

為了使這一計劃得到更好的實施,他又決定在進攻途中從左翼再抽調兩個軍用以支援右翼主攻部隊。 也就是說,該計劃的目標是在戰爭爆發後最短的時間內擊敗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宿敵法國,德國必須從右翼的比利時插入法國北部領土而達到戰略目標。

做為施裏芬的繼任者小毛奇在德國開戰後並未執行這一計劃,他抽調了右翼用於迂迴進攻的27.5萬人用於其它戰略方向。

結果德國迅速打敗法國的夢想破滅,戰爭也由原計劃的動態進攻打成了靜態戰壕對壘,打成了血肉磨坊消耗戰。馬恩河會戰以德軍的失敗收場,而施裏芬計劃也宣告破產。這樣一來德國人便喪失了其先擊敗法國再轉過身來對付俄國的唯一機會。也就是說德國不僅要在西線對抗英法,還要在東線與沙俄鏖戰。

雖然在東線的坦能堡會戰是由德國的勝利告終的。雙方算是各有輸贏,但協約國只是輸掉了一場區域性的會戰,而德意志則輸掉了它能夠稱霸歐洲最後的機會。

三是始終沒有取得制海權。

而面對西線的英法其決 定性戰果逐漸的要靠工業來尋求了,除了本國工業外第二重要的便是海權,它可以保護和切斷工業上的資源補給。雖然在日德蘭德軍獲得了場面上的勝利,一比二的戰損比,重創貝蒂艦隊。然而德國大洋艦隊依然困在港內,海洋依然是英國人的天下。大英帝國艦隊對海域的封鎖使得協約國一方能獲得源源不斷的來自殖民地的補給。

四是美國參戰至使德國戰力對比上徹底居於劣勢。

為了切斷海上英法補給線,德軍開始用潛艇無限制的攻擊又給了美國參戰的藉口。 而此時的俄國已因為爆發十月革命而退出大戰,德國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專攻西線,但四年戰爭已經流盡了德意志帝國的鮮血,德國已經無力在西線擊敗擁有美軍支援的協約國軍隊了,隨著米夏埃爾攻勢的失敗,協約國軍隊就開始全面反攻。儘管戰爭結束時,戰線仍在法國境內,但從敵我雙方態勢來說,推進至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也只是 時間問題。至此,德國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當時中國領導人真聰明。在沒有出動一兵一卒的情況下,獲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地位。


中國人又製造神話故事


戰爭將就天時,地利,人和!德國中後期貌似什麼都沒佔優勢。指揮上的失誤,物資上的匱乏,戰爭上的絞持。這些都是導致德國失敗的原因!


中國組編了參戰軍,但沒進入歐洲戰場,最大功績收復外蒙。但是中國組建了龐大的勞工團體,主要派往法國以解決法國人力不足的問題,大多數人是山東人。但是這批勞工在法國被他們以殖民地一樣的奴隸一樣壓榨,過得非常慘。一戰後,又像對待難民一樣不承認勞工的功勞給趕回來大部分人,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在法國。


如果講正義,一戰沒有正義方,都在想消滅對方。如果講民心,德國與英、法差不多,民眾差不多都支持。如果講實力,德國陸軍比號稱歐州第一的法國強,但德國海軍比英國就差不少了。問題一,德國的地理位置,決定它的崛起必將四面受敵,所以,對盟友沒有多少選擇的空間,都是一些「西亞病夫」或衰落中的奧匈帝國等。問題二,資源。這也是地理位置和海軍實力來決定的,註定會不多。由此引起的,美國中立,實際幫英、法的局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