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葛伦沃《非凡的亨利.豪斯》 译自:The Irresistible Henry Hous

 作者:丽莎.葛伦沃〔Lisa Grunwald , 1959─〕

 译者:张茂芸

 类型:文学

 出版:时报文化│2014年03月10日

 连结:博客来读册生活

总结:会对教养产生质疑,但最重要的是爱的定义和剖析,并对躁动的六○年代有更深了解。

不负责任の私人评分表:「精彩万分」★★★★


文/起司贝果

如欲转载、引用请先告知且注明出处和作者。严禁凿盗图文,违者必究。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最早是由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 , 1907-1990〕所提出的一种动物行为学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其依附行为系指幼童因为社会与情感需求,而至少与一名主要照顾者发展出亲近关系,否则将造成其心理与交际功能长久的不健全,后亲子问题扩大至探讨青少年、爱情等人际关系。 

感谢 时报文化 提供试读机会

 

※ 灰白色处即涉及重大剧情内容,其余皆可安心观看服用 ※

自古以来,人们对养育子女的话题就产生过无数激辩,从刚开始铁的纪律,到后面祭之爱的教育云云,大家都自有一套见解,并设法佐以实验、研究、访谈证明。在《为什么法国妈妈可以优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闹?》一书中,知名撰稿人兼前《华尔街日报》外交线记者潘蜜拉.杜克曼,即深刻探究了法国女人的权威式教育,有别于「依附理论」强调亲密关系的培养与接触,她阐明父母及长辈,不宜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过度关爱,否则将会落得「人言行轻」的后果,不仅让孩子们无法忍受拒绝、寂寞等挫败,最后还习惯性地以啼哭来达到目的,变得难以管教。

育幼过多名「实习宝宝」的妇女──玛莎格恩斯,她奉为圭臬的,正是此套作法。自宾州威尔顿学院主持「实习之家」以来,她对每位当地孤儿院转送过来,借以指导年轻女性、教习她们育儿之道的院童皆一视同仁,从不曾放入过多情感溺爱,显得暨客观又严谨,直到第十个「豪斯宝宝」出现,才一举打破心墙。

磐石松动的玛莎,对没有血缘羁绊的亨利怀有更多的期盼与复杂心情,因而捏造了不少善意的谎言,书里的重点则是围绕在于亨利得知真相后,由于缺乏安全感等种种因素,所导致的一连串选择:不愿敞开心扉爱人,却也渴望得到归属──这点让他吃尽了苦果。

阅毕,我一直思索著非凡的亨利.豪斯》的书名究竟有何用意,他「不凡」之处到底在哪?是因为拥有迪士尼动画师的资历吗?还是周旋于女人间,悠然自得的高杆猎艳手段?怎么想好像都不对!压根无法和作者想表达的相吻合!不过,若回归故事来看,这本回顾亨利.豪斯前半生的书籍,确实情感层面描述生动、细腻,栩栩带出因不断分离,而造就他日后感情疏离、无法许下诺言的独特个性。

除此之外,非凡的亨利.豪斯》的细节奠基亦非常丰富,从震惊社会的甘迺迪遇刺案、风靡全球的披头四,到女权主义、嬉皮文化的兴起,这些在时代巨轮占有一席之地的过往,也一一翩然穿插于剧情里,补足了读者的临场感。更好玩的是,前阵子在台湾方才上映的《大梦想家》,谈的正是迪士尼如何将票房开出红单的《欢乐满人间》搬上大萤幕的秘辛,因此看过电影的我在读到这部分时,不免感到熟稔,也觉得实在巧合地有趣。

坦言说,我很喜欢亨利蜕变的契机,纵使不一定能欣赏他游戏人间的处事原则,但倒很能体会隐藏背后的浓烈伤痛。由于环境特殊之故,养成他长期不信任他人的心态,所以在言行举止间,明显地抗拒扶养他长大成人的养母,甚至是漠然以待,可是这其中,有多少是任性怪于他人的借口呢?从故事推演里,我们明确看到亨利的自负与孤独,即便女人来来去去,却依旧填满不了那颗空洞贫乏的无底洞,而我最欣赏地,莫过于丽莎.葛伦沃后面赋予的转折,给人一种哀伤却又豁然开朗的乐观──有时,我们常常卡在过不去的关口,感到愤怒和怨恨,但等到事过境迁后,其实才会慢慢体认到另一番心境,那一类领悟,有时是后悔,有时是释然,这些都是人类必需承担的后果,而这道业障,在无形中,却也淬炼出人们口中的智慧。

或许,我没有亨利.豪斯如此跌宕的一生,也永远无法有资格裁决他怨怼的理由正不正确,但到最后,作者却让我明白,伴随著遗憾、抑或苦涩,终至带点大人况味的爱的余韵,其实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这就是我们。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大家都不在乎妳有没有继续走下去时,自己好好地走下去,那才是真正的勇气。

 

延伸阅读



 

艾狄安娜.翠吉亚妮《白朗峰上的约定》 白朗峰上的约定/艾狄安娜.翠吉亚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