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记载看,陈汤就是一个穷怕了的赌徒,为了富贵不顾一切求得功名。

在汉朝,陈汤不是唯一这样敢干事的人。

周勃、常惠、冯奉世等人都曾经矫诏过。

我们要理解陈汤,就要重新认识儒家思想禁锢之前的中国人是什么样性格的民族。

我总结的是:血性、冒险精神、荣誉感、自强、百折不挠

西汉是一个非常有血性的时代,他们身上还继承著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的遗风。

樊哙、冯唐、卫青、霍去病、李广、张骞、苏武、郅都、张汤、 贾谊、晁错、周亚夫、傅介子、胡建、王嘉、田横八百壮士,个性鲜明,名人荟萃,经历传奇。

虽然陈汤等人确实大胆妄为,但他们客观上使国家利益获得了保障,而汉朝皇帝又能宽容以待,才能让这样的事迹得到宣扬。

到了儒家正式成为国家主导思想后,中国传统古风荡然无存,温良恭俭让成了社会主流,社会等级森然,皇帝和皇权再也无人敢触碰。我们从此也再也看不到荡气回肠的古人风范。


诚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霸气十足的话语正是出自西汉名将陈汤之口。那么陈汤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说出了这句令我华夏子孙热血沸腾的话呢?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6年,陈汤和甘延寿出使西域。谋划联合乌孙,大宛等国,征伐匈奴。但甘延寿觉得要事先请奏一下朝廷,两人产生不同意见,随后陈汤便假传圣旨,调拨军马。而事已至此,甘延寿也只得听从于他。随后二人调兵遣将, 分兵前进,长途奔袭令匈奴措手不及,取得了对匈奴的大胜,并斩杀了郅支单于。在胜利归来后,陈汤便说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话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其实陈汤当时敢于胁迫上司,矫诏发兵,并最终取得胜利。一方面要归功于陈汤的深谋远虑和过人胆识,以及其优秀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陈汤也等于是在做一次赌博,赢了,青史留名;输了,万劫不复。最终他赢了,赢的很彻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

我是小逸聊史,品读古今史实,探讨人生哲理,感谢小伙伴们阅读观看,如果觉得小逸说的有道理,求大家动动小手,点点关注!??


陈汤,山阳郡人,公元前三六年,任西域副校尉。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略,喜奇功。

由于匈奴单于郅支傲慢,折辱汉使,并在西域搞风搞雨,陈汤认为如果不立即征服其国,则西域必有大变。建议西域都护甘延寿征发屯田军队,并率领乌孙军队直接围城。

甘延寿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是想先向朝廷汇报。陈汤等甘延寿生病的时候,假传圣旨,征召西域各邦军队以及屯田大军,分六路军队攻伐郅支。最终将其斩首灭国,并说出了那就霸气十足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虽然灭其国,斩其首,稳定了西域局势,但是由于假传圣旨,多次遭到朝中大臣弹劾,汉元帝虽赦罪封侯,待汉成帝继位后又免职下狱,几度沉浮,晚年十分凄惨。


天高皇帝远,豪赌一把。估计陈汤也是拿捏住了主将甘延寿的心理,也有把握做通甘延寿工作。反正失败了,主将被胁迫,责任都推到陈汤头上,成功了主要功劳还是甘延寿的。况且远在西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里征伐西域能够建立大军功人生估计也就这一次机会。


传说王玄策一个人在印度借兵

灭了一国,此人胆量谋略可见不一般,他是个外交家,军人出身,三次出使印度,为中国的佛教贡献不次于玄装,但他却不是佛教徒,此人性格倔强,忠勇耿直,有胆有识,不与奸宦为伍。一生并不得志。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出鞘的名刀又岂是一块豆乳能压得住的??陈汤的悲剧毫无疑问的,背后充满了阴谋的味道,不行我要控制住老是思考阴谋的习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